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二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二 (20)

1. 茯苓

每服三錢,水調下,日三。

衍義曰:茯苓,乃樵斫訖多年松根之氣所生。此蓋根之氣味,噎郁未絕,故為是物。然亦由土地所宜與不宜,其津氣盛者,方發泄於外,結為蓋苓,故不抱根而成物。既離其本體,則有苓之義。茯神者,其根但有津氣而不甚盛,故只能伏結於本根。既不離其本,故曰:茯神。

此物行水之功多,益心脾不可闕也。或曰:松既樵矣,而根尚能生物乎?答曰:如馬勃菌、五芝、木耳、石耳之類,皆生於枯木、石、糞土之上,精英未淪,安得不為物也。其上有菟絲,下有茯苓之說,甚為輕信。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三錢(約11.25克),用水調和後服用,一天三次。

解釋說:茯苓,是砍伐松樹後多年,松樹根部殘留的氣所產生的。這應該是根部的氣味,鬱結而未消散,所以形成這種東西。然而,也跟土地是否適合有關,如果松根的津液氣息旺盛,才會向外發散,凝結成茯苓,所以它不附著在樹根上而獨立成形。既然離開了樹的本體,才有了茯苓的意義。茯神則是松根殘留的津液氣息不夠旺盛,所以只能附著在樹根上結成。由於它不離開樹根,所以稱之為「茯神」。

茯苓利水的作用很強,對於滋養心脾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。有人問說:松樹都砍伐了,樹根還能生出東西嗎?回答說:就像馬勃菌、五芝、木耳、石耳這類東西,都生長在枯木、石頭、糞土之上,精華並未消散,怎麼不會形成新的東西呢?至於說「樹上有菟絲,樹下有茯苓」這種說法,實在是太輕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