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二 (18)
卷第十二 (18)
1. 茯苓
味甘,平,無毒。主胸脅逆氣,憂恚、驚邪、恐悸,心下結痛,寒熱,煩滿,咳逆,口焦舌乾,利小便,止消渴,好睡,大腹淋瀝,膈中痰水,水腫淋結,開胸腑,調臟氣,伐腎邪,長陰,益氣力,保神守中。久服安魂養神,不飢延年。一名茯菟。其有抱根者,名茯神。
茯神,平。主闢不祥,療風眩、風虛,五勞,口乾,止驚悸,多恚怒,善忘,開心益智,安魂魄,養精神。生太山山谷大松下。二月、八月採,陰乾。(馬間為之使,得甘草、防風、芍藥、紫石英、麥門冬共療五臟。惡白蘞,畏牡蒙,地榆、雄黃、秦艽、龜甲。)
陶隱居云:按藥無馬間,或是馬莖,聲相近故也。今出郁州,彼土人乃假研松作之,形多小虛赤不佳。自然成者,大如三、四升器,外皮黑,細皺,內緊白,形如鳥獸、龜鱉者良。作丸散者,皆先煮之兩、三沸,乃切,曝乾。白色者補,赤色者利,俗用甚多。《仙經》服食,亦為至要。
云其通神而致靈,和魂而煉魄,明竅而益肌,厚腸而開心,調榮而理胃,上品仙藥也。善能斷谷不飢。為藥無朽蛀。嘗掘地得昔人所埋一塊,計應三十許年,而色理無異,明其貞全不朽矣。其有銜松根對度者為茯神,是其次茯苓後結一塊也。仙方唯雲茯苓而無茯神,為療既同,用之亦應無嫌。
唐本注云:季氏本草云:馬刀為茯苓使,無名馬間者。間字草書實似刀字,寫人不識,訛為間爾。陶不悟,云是馬莖,謬矣。今太山亦有茯苓,白實而塊小,而不復採用。第一齣華山,形極粗大。雍州南山亦有,不如華山者。今注馬間當是馬藺,二注皆恐非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生枯松樹下,形塊無定,以似人、龜,鳥形者佳。
今所在有大松處皆有,唯華山最多。範子云:茯苓出嵩高三輔。淮南子云:下有茯苓,上有菟絲。注云:茯苓,千歲松脂也。菟絲生其上而無根。一名女蘿也。典術云:茯苓者,松脂入地千歲為茯苓,望松樹赤者下有之。廣志云:茯神,松汁所作,勝茯苓。或曰:松根茯苓貫著之,生朱提漢陽縣。
藥性論云:茯苓,臣,忌米醋。能開胃止嘔逆,善安心神,主肺痿痰壅,治小兒驚癇,療心腹脹滿,婦人熱淋,赤者破結氣。又云茯神,君,味甘,無毒。主驚癇,安神定志,補勞乏,主心下急痛堅滿人虛而小腸不利,加而用之。其心名黃松節,偏治中偏風,口面喎斜,毒風筋攣不語,心神驚掣,虛而健忘。
日華子云:茯苓,補五勞七傷,安胎,暖腰膝,開心益智,止健忘,忌酸及酸物。
圖經曰:茯苓,生泰山山谷,今泰華、嵩山皆有之。出大松下,附根而生,無苗、葉、花、實,作塊如拳在土底,大者至數斤,似人形、龜形者佳,皮黑,肉有赤、白二種。或云是多年松脂流入土中變成,或云假鬆氣於本根上生。今東人採之法:山中古松,久為人斬伐者,其枯折搓櫱,枝葉不復上生者,謂之茯苓拔。
白話文:
茯苓
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胸脅部位的氣逆不順,以及憂愁、憤怒、受驚嚇、恐懼引起的悸動不安,心下結塊疼痛,時冷時熱,心煩胸悶,咳嗽氣逆,口乾舌燥,能利尿,止渴,改善嗜睡,腹部腫脹、小便淋漓不盡,也能化解膈膜中的痰液積水,治療水腫、小便不暢,疏通胸腹,調理臟腑,祛除腎臟的邪氣,增強陰氣,補益氣力,安定精神。長期服用可以安魂養神,不感到飢餓,延年益壽。茯苓又名茯菟。其中抱著松樹根的,叫做茯神。
茯神
性質平和。主要能驅除不祥,治療頭暈目眩、風虛,五勞損傷,口乾舌燥,能止驚悸,改善容易憤怒、健忘,開竅益智,安定魂魄,滋養精神。生長在泰山山谷中大的松樹下。在二月、八月採挖,陰乾。(馬間是使藥,與甘草、防風、芍藥、紫石英、麥門冬一起使用,可以治療五臟疾病。忌白蘞,畏懼牡蒙、地榆、雄黃、秦艽、龜甲。)
陶弘景說:按照藥方中沒有馬間,或許是馬莖,聲音相近的緣故。現在郁州出產的茯苓,當地人是用研磨過的松樹假冒的,形狀多小而空虛,顏色發紅,品質不好。自然形成的茯苓,大的像三、四升的容器,外皮黑色,有細小的皺紋,內部緊實呈白色,形狀像鳥獸、龜鱉的比較好。製作成藥丸或散劑的,都要先煮沸兩三次,然後切開,曬乾。白色的可以補益,紅色的可以利尿,民間用得很多。《仙經》中服用,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說它能通神而致靈,調和魂魄,使人聰明,增強肌肉,潤腸開胃,調和氣血,調理脾胃,是上等的仙藥。善於斷絕穀物不感到飢餓。作為藥材不會腐朽生蟲。曾經挖掘地得到古人埋藏的一塊,估計應該有三十多年,但顏色和紋理沒有變化,說明它的堅貞完整不會腐朽。其中有附著在松樹根上,並且根與茯苓垂直的,叫做茯神,是在茯苓之後長出的一塊。仙家的藥方只說茯苓而沒有茯神,因為療效相同,使用時也應該沒有區別。
唐代的注釋說:季氏本草說:馬刀是茯苓的使藥,沒有叫做馬間的。間字草書其實很像刀字,寫的人不認識,就訛傳為間字了。陶弘景不明白,說成是馬莖,這是錯誤的。現在泰山也有茯苓,白色而塊小,但不再採用。最好的是華山產的,形狀非常粗大。雍州南山也有,但不如華山的。現在的注釋說馬間應該是馬藺,這兩種說法恐怕都不對。臣禹錫等人仔細考察蜀本圖經說:茯苓生長在枯死的松樹下,形狀不固定,以像人、龜、鳥形狀的為好。
現在凡是有大的松樹的地方都有茯苓,唯獨華山最多。范子說:茯苓產於嵩山三輔一帶。《淮南子》說:下面有茯苓,上面有菟絲。注釋說:茯苓,是千年松樹的樹脂。菟絲寄生在它的上面,沒有根。又名女蘿。《典術》說:茯苓,是松脂進入地下一千年形成的,看到松樹發紅,下面就有茯苓。《廣志》說:茯神,是松樹汁液形成的,勝過茯苓。還有人說:茯苓附著在松樹根上,生長在朱提漢陽縣。
《藥性論》說:茯苓,是臣藥,忌米醋。能開胃止嘔,安定心神,主治肺虛痰多,治療小兒驚風,治療心腹脹滿,婦女的熱淋,紅色的能破除結氣。又說:茯神,是君藥,味甘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驚癇,安神定志,補勞乏,治療心下急痛堅滿,人虛弱而小腸不通暢,可以加用。它的中心部分叫做黃松節,主要治療中風偏癱,口眼歪斜,中風筋攣不能說話,心神驚恐,虛弱健忘。
《日華子本草》說:茯苓,補五勞七傷,安胎,溫暖腰膝,開心益智,止健忘,忌酸味和酸性食物。
《圖經》說:茯苓,生長在泰山山谷,現在泰山、華山、嵩山都有。出產於大松樹下,附著在根部生長,沒有莖葉花果,在土底下結成塊狀,像拳頭大小,大的達到幾斤重,像人形、龜形的比較好,外皮黑色,肉有紅、白兩種。有人說是多年松脂流入土中變成的,也有人說是假借松樹的氣息在根上生長。現在東方人採挖的方法:山中古老的松樹,經過人們砍伐,枯折倒地,枝葉不再生長,叫做茯苓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