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二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二 (15)

1. 柏實

味甘,平,無毒。主驚悸,安五臟,益氣,除風濕痹,療恍惚,虛損吸吸,歷節腰中重痛,益血,止汗。久服令人潤澤美色,耳目聰明,不飢不老,輕身延年。生太山山谷。柏葉尤良。

柏葉,味苦,微溫,無毒。主吐血、衄血,痢血,崩中赤白,輕身益氣,令人耐寒暑,去濕痹,止飢。四時各依方面採,陰乾。柏白皮,主火灼,爛瘡,長毛髮。(牡蠣及桂、瓜子為之使,畏菊花、羊蹄、諸石及面曲。)

陶隱居云:柏葉、實,亦為服餌所重,服餌別有法。柏處處有,當以太山為佳,並忌取塚墓上者。雖四時俱有,秋夏為好。其脂亦入用。此云惡曲,人有以釀酒無妨,恐酒米相和,異單用也。唐本注云:柏枝節煮以釀酒,主風痹,歷節風,燒取𣿉,療瘑疥及癩瘡良。今子仁唯出陝州、宜州為勝,太山無復採者。
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此用偏葉者,今所在皆有。八月收子葉,余採無時。藥性論云:柏子仁,君,惡菊花,畏羊蹄草,味甘,辛。能治腰腎中冷,膀胱冷,膿宿水,興陽道,益壽,去頭風,治百邪鬼魅,主小兒驚癇。又云側柏葉,君,與酒相宜,止尿血。味苦、辛,性澀。

能治冷風,歷節疼痛。日華子云:柏子仁,治風,潤皮膚,此是側柏子,入藥,微炒用。又云柏葉灸罯凍瘡,燒取汁塗頭,黑潤鬢髮。又云柏白皮無毒。

圖經曰:柏實,生泰山山谷,今處處有之,而乾州者最佳。三月開花,九月結子,候成熟收採,蒸曝乾,春礧取熟仁子用。其葉名側柏。密州出者尤佳。雖與他柏相類,而其葉皆側向而生,功效殊別。採無時。張仲景方療吐血不止者,柏葉湯主之。青柏葉一把,乾薑三片,阿膠一挺,炙,三味以水二升,煮一升,去滓,別絞馬通汁一升相和,合煎取一升,綿濾,一服盡之。山東醫工亦多用側柏。

然云性寒,止痛。其方採葉入臼中,濕搗,令極爛如泥,冷水調作膏,以治大人及小兒湯湯火燒,塗敷於傷處,用帛子系定,三、兩日瘡當斂,仍滅瘢。又取葉焙乾為末,與川黃連二味,同煎為汁,服之,以療男子、婦人、小兒大腹下黑血茶腳色,或膿血如澱色,所謂蠱痢者,治之有殊效。又能殺五臟蟲。

道家多作柏葉湯,常點益人。古柏葉尤奇。今益州諸葛孔明廟中,有大柏木,相傳是蜀世所植,故人多采收以作藥,其味甘,香於常柏也。

雷公云:凡使,先以酒浸一宿,至明漉出,曬乾,卻用黃精自然汁於日中煎,手不住攪,若天久陰,即於鐺中著水,用瓶器盛柏子仁,著火緩緩煮成煎為度。每煎三兩柏子仁,用酒五兩浸干為度。又云:凡使,勿用花柏葉並叢柏葉。有子圓葉,其有子圓葉成片,如大片雲母,葉葉皆側,葉上有微赤毛。

白話文:

柏子仁,味道甘甜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驚悸,能安定五臟,增強氣力,去除風濕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,治療精神恍惚,身體虛弱氣喘吁吁,關節疼痛,腰部沉重疼痛,能補益氣血,止汗。長期服用可以使皮膚潤澤,容顏美麗,耳聰目明,不會感到飢餓,延緩衰老,使身體輕健,延長壽命。生長在泰山山谷。柏樹的葉子效果更好。

柏葉,味道苦,性微溫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吐血、流鼻血、痢疾出血、婦女崩漏赤白帶下,能使身體輕健,增強氣力,使人能耐受寒暑,去除風濕麻痹,止飢。春夏秋冬四季都可以按照不同方位採摘,陰乾即可。柏樹的白皮,主要治療火傷、爛瘡,可以促進毛髮生長。(牡蠣、桂枝、瓜子可以加強柏樹的功效,但要避免與菊花、羊蹄草、各種礦物藥材及麵粉一同使用。)

陶弘景說:柏葉和柏子仁也被修道養生的人看重,修道服用有特別的方法。柏樹到處都有,但以泰山產的為最佳,並且忌諱採取墳墓上的柏樹。雖然四季都有,但以秋冬兩季最好。柏樹的油脂也可以入藥使用。這裡說柏樹忌諱麵粉,但有人用來釀酒是沒問題的,可能是擔心酒和米混合,就失去了單獨用柏樹的效果。唐朝的註解說:用柏樹的枝節煮水釀酒,可以治療風痹,關節風痛,燒成灰,可以治療瘡疥和癩瘡,效果很好。現在的柏子仁只有陝州和宜州產的最好,泰山已經不再採集。

臣禹錫等人謹慎查閱《蜀本圖經》說:這裡說的是用側柏葉,現在到處都有。八月收取柏子,其餘時候可以採摘柏葉。藥性論說:柏子仁,是君藥,忌菊花,畏羊蹄草,味甘,辛。能治療腰腎虛寒,膀胱虛冷,積存的膿水,可以興奮性功能,增進壽命,去除頭風,治療各種邪魔鬼怪,治療小兒驚癇。又說側柏葉,是君藥,與酒相宜,可以止尿血。味苦、辛,性澀。

能治療冷風,關節疼痛。日華子說:柏子仁,可以治療風邪,滋潤皮膚,這是側柏子,入藥時要稍微炒一下。又說用柏葉艾灸可以治療凍瘡,燒汁塗在頭上,可以使鬢髮黑亮。又說柏樹白皮沒有毒性。

《圖經》記載:柏子仁,生長在泰山山谷,現在到處都有,但以乾州產的最好。三月開花,九月結果,等到成熟時採集,蒸熟後曬乾,春天搗碎取出熟的仁子使用。它的葉子叫側柏。密州產的側柏葉最好。雖然與其他柏樹相似,但它的葉子都是側向生長,功效有很大區別。採摘時間不限。張仲景的方子治療吐血不止,用柏葉湯來治療。用青柏葉一把,乾薑三片,阿膠一挺,烤過,將這三種藥材加兩升水煮到剩一升,去除藥渣,另外擠出一升馬通汁混合,再煎到剩一升,用棉布過濾,一次服完。山東的醫生也多用側柏。

但說它性寒,可以止痛。他們的方子是將採摘的葉子放入臼中,濕搗,搗成泥狀,用冷水調成膏狀,用來治療成人和小兒的燙傷和燒傷,敷在傷處,用布包紮好,兩三天傷口就會癒合,而且不會留下疤痕。又取葉子烘乾研成粉末,與川黃連兩種藥材一同煎煮成汁服用,可以治療男子、婦人、小兒大腹下黑色或茶色的血,或者像沉澱物一樣的膿血,也就是所謂的蠱痢,治療效果非常好。也能夠殺死五臟內的寄生蟲。

道家很多人都做柏葉湯,經常服用對人有益。古柏的葉子尤其珍貴。現在益州的諸葛孔明廟中,有很大的柏樹,相傳是蜀國時期種植的,所以很多人都採集它的葉子來做藥,它的味道甘甜,比普通的柏樹更香。

雷公說:凡是使用柏子仁,先用酒浸泡一個晚上,到第二天早上撈出,曬乾,然後用黃精的自然汁在太陽下煎煮,手不停地攪拌,如果天氣不好,就用水放在鍋裡,用瓶子或容器盛放柏子仁,用火慢慢煮成膏狀為度。每次煎煮二兩柏子仁,用五兩酒浸透為度。又說:凡是使用柏子仁,不要用花柏的葉子和叢柏的葉子。有圓形葉子,像雲母片一樣成片,葉子都側向生長,葉子上有細小的紅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