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二 (6)
卷第十二 (6)
1. 松脂
味苦、甘,溫,無毒。主疽,惡瘡,頭瘍,白禿,疥瘙風氣,安五臟,除熱,胃中伏熱,咽乾,消渴,及風痹死肌。煉之令白。其赤者主惡痹。久服輕身,不老延年,一名松膏,一名松肪。生太山山谷。六月採。
松實,味苦,溫,無毒。主風痹寒氣,虛羸少氣,補不足。九月採,陰乾。
松葉,味苦,溫。主風濕瘡,生毛髮,安五臟,守中,不飢延年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松葉,無毒。
松節,溫。主百節久風,風虛,腳痹疼痛。
松根白皮,主辟穀不飢。
陶隱居云:採煉松脂法,並在服食方中,以桑灰汁或酒煮軟,挪內寒水中數十過,白滑則可用。其有自流出者,乃勝於鑿樹及煮用膏也。其實不可多得,唯葉只是斷谷所宜,細切如粟,以水及面飲服之。亦有陰乾搗為屑,丸服者。人患惡病,服此無不瘥。比來苦腳弱人,釀松節酒亦皆愈。
松、柏皆有脂潤,又凌冬不凋,理為佳物,但人多輕忽近易之爾。唐本注云:松花,名松黃,拂取似蒲黃正爾,酒服身輕,療病云勝皮、葉及脂。其子味甚甘。《經》直云味苦,非也。松取枝燒其上,下承取汁名𣿉(音詣)。主牛馬瘡疥佳。樹皮綠衣名艾蒳,合和諸香燒之,其煙團聚,青白可愛也。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松脂,使,味甘,平。殺蟲用之。主耳聾,牙有蚛孔,少許咬之不落,蟲自死,能貼諸瘡膿血,煎膏生肌止痛,抽風。蕭炳云:又有五葉者,一叢五葉如釵,名五粒松,道家服食絕粒,子如巴豆,新羅往往進之。日華子云:松脂,潤心肺,下氣,除邪,煎膏治瘻爛,排膿。
又云松葉,暖,無毒。灸罯凍瘡,風濕瘡佳。又云松節,無毒。治腳軟,骨節風。又云松根白皮,味苦,溫,無毒。補五勞,益氣。
圖經曰:松脂,生泰山山谷,今處處有之。其用以通明如薰陸香顆者為勝。道人服餌,或合茯苓、松柏實、菊花作丸,皆先煉治。其法用大釜加水置甑,用白茅藉甑底,又加黃砂於茅上,厚寸許可矣。然後布松脂於上,炊以桑薪,湯減即添熱水,常令滿。候松脂盡入釜中,乃出之,投於冷水,既凝又蒸,如此三過,其白如玉,然後入藥,亦可單服。其實及根白皮,古亦有服食法,但今松實多作果品,余不聞堪入藥。
其花上黃粉名松黃,山人及時拂取,作湯點之甚佳,但不堪停久,故鮮用寄遠。燒其枝上,下承取汁液,名松𣿉(音詣)。主牛馬瘡。皮上綠衣名艾蒳香,用合諸香燒之,其煙不散。方書言松為五粒,字當讀為鬣,音之誤也。言每五鬣為一葉,或有兩鬣、七鬣者。松歲久則實繁,中原雖有,然不及塞上有佳好也。
中品有墨條,不載所出州郡,然亦出於松,故附見於此。
白話文:
松脂:味道苦澀帶甘甜,屬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能治療毒瘡、惡性潰瘍、頭部瘡瘍、白禿頭、疥瘡搔癢、風邪引起的疾病,還能安定五臟、清除體內熱氣、消除胃中潛藏的熱、治療口乾、消渴症,以及風濕麻痺、肌肉壞死等。將松脂煉製後會變成白色,紅色的松脂則能治療惡性麻痺。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。又名松膏、松肪。生長在泰山的山谷中,通常在六月採收。
松實:味道苦澀,屬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能治療風濕麻痺、寒氣侵襲、身體虛弱、氣虛等症狀,能補益身體不足。通常在九月採收,陰乾備用。
松葉:味道苦澀,屬性溫和。主要能治療風濕引起的瘡瘍,能促進毛髮生長,安定五臟,使脾胃功能正常,有延年益壽的效果。據日華子的記載,松葉沒有毒性。
松節:屬性溫和。主要能治療各種關節長期受風邪侵襲的疾病,以及風邪引起的虛弱、腿腳麻痺疼痛等。
松根白皮:主要能幫助人辟穀,減少飢餓感。
陶弘景說:採集煉製松脂的方法,都在服食養生的方法中。先用桑樹灰的汁液或者酒將松脂煮軟,然後放入冷水中浸泡數十次,直到變得潔白光滑即可使用。如果能直接採集到自然流出的松脂,效果會比鑿樹或煮出來的更好。松實不容易得到,只有松葉適合斷食的人食用,將松葉切碎如小米般大小,用水或麵湯沖服。也有將松葉陰乾搗成粉末,做成藥丸服用的。人們如果患了重病,服用松葉通常都能治癒。近來許多腿腳無力的人,用松節泡酒飲用也都能痊癒。
松樹和柏樹都有油脂,而且都能在冬天保持茂盛不凋零,因此被認為是很好的東西,但人們常常輕忽隨處可見的它們。唐本草的註解說:松花,也叫松黃,用拂子掃下來的樣子像蒲黃,用酒沖服能使身體輕盈,治療疾病的效果勝過松皮、松葉和松脂。松子的味道很甜,《本草經》直接說味道苦澀,這是不對的。從松樹枝上燒取,在下面承接得到的汁液叫做松油,主要治療牛馬身上的瘡疥。樹皮上的綠色外衣叫做艾蒳,可以和其他香料一起燒,煙會聚集成團,呈現青白色,非常好看。
據《藥性論》記載,松脂性味甘平,可以殺蟲。主要治療耳聾、牙齒有蛀洞,將少量松脂放在蛀牙處咬住,蛀蟲就會死亡。也能貼在各種瘡瘍上,使膿血排出,煎煮成膏狀能促進肌肉生長、止痛、治療抽搐。蕭炳說:還有一種五葉松,一叢有五片葉子,像髮釵一樣,叫做五粒松,道家修煉的人會食用它來斷食,它的種子像巴豆,新羅經常進貢這種松子。日華子說:松脂能滋潤心肺、降氣、去除邪氣,煎煮成膏狀能治療瘺瘡,幫助排膿。
日華子還說松葉性溫,沒有毒性。可以用來熱敷凍瘡、治療風濕瘡。還說松節沒有毒性,能治療腿腳無力、關節風濕。松根白皮味苦、性溫,沒有毒性,能補五勞、益氣。
《圖經》記載:松脂生長在泰山的山谷中,現在到處都有。最好的是那種像薰陸香顆粒一樣透明的松脂。道家修煉的人會將松脂與茯苓、松柏子、菊花一起製成藥丸服用,但都要事先煉製。煉製方法是用大鍋加水,在上面放置蒸籠,在蒸籠底部鋪上白茅草,在茅草上鋪上厚約一寸的黃砂。然後將松脂放在黃砂上,用桑木柴火蒸煮,水減少就加入熱水,保持水滿。等松脂完全進入鍋中,就取出,投入冷水中,待其凝固後再次蒸煮,如此重複三次,直到松脂變得像玉一樣潔白,然後就可以入藥,也可以單獨服用。松實和松根白皮,古時候也有人當作食物,但現在松實大多被當作果品食用,很少聽說能入藥的。
松花上的黃色粉末叫做松黃,山裡人會及時掃下來,用來沖湯飲用,味道非常好,但不適合久放,所以很少用來送遠方。燒松樹枝,在下面承接得到的汁液叫做松油,主要治療牛馬的瘡瘍。樹皮上的綠色外衣叫做艾蒳香,可以用來和其他香料一起燒,煙不會散開。古書上說的五粒松,應該是鬣字(音同獵)的誤寫,是指每五個鬣狀結構為一片松葉,也有兩鬣或七鬣的。松樹長久之後果實會很多,中原雖然也有,但比不上邊塞地區的品質好。
《本草》中品有墨條,沒有記載產地,但也是出自松樹,所以附在此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