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二 (1)
卷第十二 (1)
1. 卷第十二
(己酉新增衍義)
白話文:
己酉年增補的說明和闡釋。
2. 桂
味甘、辛,大熱,有小毒。主溫中,利肝肺氣,心腹寒熱,冷疾,霍亂轉筋,頭痛腰痛,出汗,止煩止唾,咳嗽鼻齆,能墮胎,堅骨節,通血脈,理疏不足,宣導百藥,無所畏。久服神仙不老。生桂陽。二月、八月、十月採皮,陰乾。(得人參、麥門冬、甘草、大黃、黃芩,調中益氣。得茈胡、紫石英、乾地黃,療吐逆。)
陶隱居云:按《本經》唯有菌、牡二桂,而桂用體,大同小異。今俗用便有三種。以半卷多脂者,單名桂,入藥最多。所用悉與前說相應。《仙經》乃並有三桂。常服食,以蔥涕合和雲母,蒸化為水者,正是此種爾。今出廣州者好,湘州、始興、桂陽縣即是小桂,亦有而不如廣州者。
交州、桂州者,形段小,多脂肉,亦好。《經》云:桂,葉如柏葉澤黑,皮黃心赤。齊武帝時,湘州送樹以植芳林苑中。今東山有桂皮,氣粗相類,而葉乖異,亦能凌冬,恐或是牡桂,詩人多呼丹桂,正謂皮赤爾。北方今重此,每食輒須之。蓋《禮》所云薑桂以為芬芳。唐本注:菌桂,葉似柿葉,中有縱紋三道,表裡無毛而光澤。
牡桂,葉長尺許,陶云小桂,或言其葉小者。陶引《經》云似柏葉,驗之,殊不相類,不知此言從何所出。今按桂有二種,桂皮稍不同,若菌桂,老皮堅板無肉,全不堪用。其小枝薄卷及二、三重者,或名菌桂,或名筒桂。其牡桂,嫩枝皮,名為肉桂,亦名桂枝。其老者,名木桂,亦名大桂。
得人參等良。本是菌桂,剩出單桂條,陶為深誤也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菌桂、牡桂、桂心,以上三色並同是一物。按桂林、桂嶺,因桂為名,今之所生,不離此郡。從嶺以南際海盡有桂樹,唯柳、象州最多。味既辛烈,皮又厚堅,土人所採厚者必嫩,薄者必老。以老薄者為一色,以厚嫩者為一色。
嫩既辛香,兼又筒卷。老必味淡,自然板薄。板薄者,即牡桂也,以老大而名焉。筒卷者,即菌桂也,以嫩而易卷。古方有筒桂,字似菌字,後人誤而書之,習而成俗,至於書傳,亦復因循。桂心即是削除皮上甲錯,取其近里辛而有味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:按此有三種:菌桂,葉如柿葉;牡桂,葉似枇杷葉;此乃云葉如柏葉。蘇以桂葉無似柏葉者,乃云陶為深誤。
剩出此條。今據陶注云:菌桂正圓如竹,三重者良。牡桂皮薄,色黃多脂肉,氣如木蘭,味亦辛,此桂則是半卷多脂者。此云《仙經》有三桂,以蔥涕合和雲母,蒸化為水服之。此則有三種明矣。陶又云:齊武帝時,湘州得樹,以植芳林苑中。陶隱居雖是梁武帝時人,實生自宋孝武建元三年,歷齊為諸王侍讀,故得見此樹而言也。
蘇恭但只知有二種,亦不能細尋事蹟,而云陶為深誤,何臆斷之甚也。抱朴子云:桂可以竹瀝合餌之,亦可以龜腦和服之。藥性論云:桂心,君。亦名紫桂。殺草木毒,忌生蔥。味苦、辛,無毒。主治九種心痛,殺三蟲,主破血,通利月閉,治軟腳,痹不仁,治胞衣不下,除咳逆,結氣壅痹,止腹內冷氣,痛不可忍,主下痢,治鼻息肉。
白話文:
桂,味道甘甜、辛辣,藥性大熱,帶有小毒。主要作用是溫暖中焦,疏通肝肺之氣,治療心腹寒熱、冷病、霍亂引起的抽筋、頭痛腰痛、出汗、止煩躁口渴、咳嗽鼻塞。具有墮胎的功效,能強健骨骼關節、疏通血脈、調理氣血不足、引導其他藥物發揮作用,沒有什麼藥物是它不能搭配的。長期服用可以像神仙一樣長生不老。
桂產於桂陽。在二月、八月、十月採集樹皮,陰乾。與人參、麥門冬、甘草、大黃、黃芩等藥材一同使用,可以調和中氣、補益元氣;與茈胡、紫石英、乾地黃等藥材一同使用,可以治療嘔吐。
陶弘景說:《本經》只記載了菌桂和牡桂兩種,桂樹的整體使用,大同小異。現在民間常用的桂有三種。半卷多脂的,單獨稱為桂,入藥最常用。它的藥效與前面所說的相符。《仙經》裡說有三種桂。常服用時,以蔥涕混合雲母,蒸煮成水服用,說的就是這種桂。現在廣州產的桂最好,湘州、始興、桂陽縣產的是小桂,也有但不如廣州的好。
交州、桂州產的桂,形狀短小,多脂肪肉,也很好。《經》上說:桂的葉子像柏樹葉子,顏色黑亮,樹皮是黃色的,內心是紅色的。齊武帝時,湘州曾送桂樹種植在芳林苑中。現在東山有桂皮,氣味粗糙相似,但葉子不一樣,也能夠在冬天存活,可能是牡桂,詩人多稱它為丹桂,正是因為樹皮是紅色的緣故。北方現在很重視桂,每次吃飯都要用到它。就像《禮記》所說,用薑桂來增添芬芳。唐朝的注釋說:菌桂,葉子像柿子葉,中間有三道縱向的紋路,表面光滑沒有絨毛。
牡桂,葉子長約一尺,陶弘景說是小桂,也有人說它的葉子小。陶弘景引用《經》上說葉子像柏樹葉,但經過驗證,完全不像,不知道這個說法從哪裡來的。現在看桂有兩種,桂皮稍微不同。菌桂的老皮堅硬沒有肉,完全不能用。它的小枝條薄而捲曲,有兩三層的,有的叫菌桂,有的叫筒桂。牡桂的嫩枝皮,叫做肉桂,也叫桂枝。它的老枝皮,叫做木桂,也叫大桂。
和人參等藥材一起使用效果更好。本來是菌桂,卻多出來一個單桂的說法,陶弘景搞錯了。現在看陳藏器的本草說:菌桂、牡桂、桂心,這三種其實是同一種東西。桂林、桂嶺因為桂樹而得名,現在這裡所產的桂樹,都離不開這個地區。從山嶺以南到海邊,都有桂樹,只有柳州、象州最多。桂的味道既辛辣又濃烈,樹皮又厚又硬,當地人採集厚的肯定是嫩的,薄的肯定是老的。把老而薄的歸為一種,把厚而嫩的歸為一種。
嫩的桂皮既辛辣又香,而且是筒狀捲曲的;老的桂皮味道淡,自然就會變薄變平。扁平薄的,就是牡桂,因為老而得名。筒狀捲曲的,就是菌桂,因為嫩而容易捲曲。古代的藥方有筒桂,字形和菌字相似,後人寫錯了,習以為常,以至於書本傳抄也沿用錯誤。桂心就是刮掉桂皮上面的粗糙部分,取其內部辛辣有味的部分。我(禹錫)仔細研究了蜀本的注釋說:根據這裡的說法,桂有三種:菌桂,葉子像柿子葉;牡桂,葉子像枇杷葉;這裡卻說葉子像柏樹葉。蘇恭認為桂葉沒有像柏葉的,認為陶弘景搞錯了。
多出了這個說法。現在根據陶弘景的注釋說:菌桂是正圓形的像竹子,兩三層的比較好。牡桂的皮薄,顏色發黃,脂肪多,氣味像木蘭,味道也辛辣,這種桂就是半捲多脂的。這裡說《仙經》有三種桂,用蔥涕混合雲母,蒸煮成水服用。這裡說明確有三種桂。陶弘景又說:齊武帝時,湘州得到桂樹,種植在芳林苑中。陶弘景雖然是梁武帝時期的人,但實際上出生於宋孝武帝建元三年,在齊朝時擔任諸王的侍讀,所以能見到這種樹並加以記述。
蘇恭只知道有兩種桂,也不能仔細考證歷史事件,就說陶弘景搞錯了,真是太武斷了。抱朴子說:桂可以和竹瀝混合服用,也可以和龜腦一起服用。藥性論說:桂心是藥物中的君藥。也叫紫桂。能殺死草木的毒素,忌生蔥。味道苦、辛,沒有毒。主要治療九種心痛,能殺死三種寄生蟲,能破血、通經、治療腳軟無力、麻木不仁、幫助產婦排出胞衣、消除咳逆、化解氣滯、停止腹內寒冷引起的劇痛、治療下痢、治療鼻息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