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一 (45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一 (45)

1. 草禹餘糧

注陶公云:南人又呼平澤中一藤如菝葜為餘糧。言禹採此當糧,根如盞連綴,半在土上,皮如茯苓,肉赤,味澀,人取以當谷,不飢,調中止泄,健行不睡。云昔禹會諸侯,棄糧於地,化為此草,故名餘糧。今多生海畔山谷。

白話文:

陶弘景說:南方人又稱一種生長在平澤中的藤蔓植物為餘糧。據說大禹曾經採集這種植物充當糧食,它的根像杯盞一樣互相連接著,一半露在地面上,表皮像茯苓,肉是紅色的,味道澀,人們採集它當作穀物食用,可以不飢餓,還能調理腸胃,使人強健,不嗜睡。相傳古代大禹會見諸侯時,曾將糧食棄置於地,後來就變成了這種植物,所以叫做餘糧。現在這種植物大多生長在海邊的山谷中。

2. 鼠蓑草

莎草注陶云:別有鼠蓑草,治體異此。有名無用條有蓑草,味苦,寒。主溫瘧寒熱,酸斯利氣。生淮南山谷,即此也。

白話文:

鼠蓑草

陶弘景在《本草經集注》中提到:還有一種鼠蓑草,它的藥性與前面提到的不同。雖然書中記載有種叫做鼠蓑草的植物,但實際上沒有什麼用處。這種鼠蓑草味道苦、性寒,可以治療溫瘧(一種瘧疾)引起的寒熱交替,以及酸脹腹痛等症狀。它生長在淮南的山谷中,就是指的這種植物。

3. 廉姜

杜若注陶云:若似廉,按廉姜,熱。主胃中冷,吐水不下食。似姜,生嶺南、劍南,人多食之。

白話文:

杜若看起來像廉姜,廉姜性溫熱。可以治療胃寒、嘔吐清水、吃不下飯等症狀。廉姜長得像薑,盛產於嶺南和劍南地區,當地人經常食用。

4. 草石蠶

蟲石蠶注陶云:今俗用草根,黑色,按草石蠶,生高山石上,根如箸,上有毛,節如蠶,葉似卷柏。山人取浸酒,除風破血,主溪毒,煮食之。《本經》從虫部出,復有蟲石蠶,已出拾遺。

白話文:

草石蠶

民間現在使用的是草根,顏色是黑色的。真正的草石蠶生長在高山岩石上,根莖像筷子一樣粗細,上面有絨毛,節與蠶蛹相似,葉子則像卷柏。山區的人們會將其浸酒,用以去除風濕、活血,治療溪流中的毒蟲咬傷,也可以煮食。 《本經》將其列在蟲部,另外還有一種蟲石蠶,則記載在《拾遺》中。

5. 漆姑草

杉木注陶云:葉細,多生石間。按漆姑草,如鼠跡大,生階墀間陰處,氣辛烈。

主漆瘡,挪碎敷之,熱更易。亦主溪毒瘡。蘇云:此蜀羊泉,羊泉是大草非細者,乃同名耳。

白話文:

漆姑草葉子細小,多生長在岩石縫隙中。漆姑草的葉子約莫像老鼠腳印那麼大,生長在台階、屋簷等陰濕的地方,氣味辛辣強烈。

它可以治療漆瘡,將其搗碎敷在患處,發熱則效果更佳。也能治療溪毒瘡。據蘇頌記載,這和蜀地所產的羊泉草是同一種植物,但羊泉草是大草而非細小的漆姑草,只是名稱相同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