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一 (19)
卷第十一 (19)
1. 蘆根
味甘,寒。主消渴,客熱,止小便利。
陶隱居云:當掘取甘辛者,其露出及浮水中者,並不堪用也。唐本注云:此草根,療嘔逆不下食,胃中熱,傷寒患者彌良。其花名蓬蕽(音農)。水煮汁服,主霍亂大善,用有驗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蘆根,使,無毒。能解大熱,開胃,治噎噦不止。日華子云:治寒熱,時疾,煩悶,妊孕人心熱,並瀉痢人渴。
圖經曰:蘆根,舊不載所出州土,今在處有之,生下濕陂澤中。其狀都似竹,而葉抱莖生,無枝。花白作穗若茅花。根亦若竹根而節疏。二月、八月採,日乾。用之當極取水底甘辛者,其露出及浮水中者,並不堪用。謹按《爾雅》謂:蘆根為葭華。郭璞云:蘆葦也,葦即蘆之成者,謂蒹為薕(與廉同),蒹似萑(音桓)而細長,高數尺,江東人呼為薕。藡(與荻同)者謂菼(他敢切),為薍(五患切)。
薍似葦而小中實,江東呼為烏蓲(音丘)者,或謂之荻。荻至秋堅成,即謂之萑,其華皆名苕(徒雕切),其萌筍皆名䀵(音綣)。若然,所謂蘆葦,通一物也。所謂薕,今作蒹者是也。所謂菼,人以當薪爨者是也。今人罕能別蒹菼與蘆葦。又北人以葦與蘆為二物。水旁下濕所生者皆名葦;其細不及指,人家池圃所植者為蘆。
其稈差大,深碧色者,謂之碧蘆,亦難得。然則本草所用蘆,今北地謂葦者,皆可通用也。古方多單用。葛洪療嘔噦。切根水煮,頓服一升。《必效方》以童子小便煮服,不過三升瘥。其蓬茸,主卒得霍亂,氣息危急者。取一把煮濃汁,頓服二升瘥。兼主魚蟹中毒,服之尤佳。
其筍,味小苦,堪食。法如竹筍,但極冷耳。
唐本余:生下濕地。莖、葉似竹,花若荻花,二月、八月採根,日乾用之。雷公云:凡使,須要逆水蘆。其根逆水生並黃泡肥厚者,味甘,採得後去節須並上赤黃了,細銼用。聖惠方:治食馬肉中毒,癢痛。蘆根五兩切,以水八升,煮取二升,分為三服。千金方:治乾嘔噦,若手足厥冷,蘆根三斤濃煮汁,飲之。
肘後方:食鱸魚肝,鯸鮧魚中毒。銼蘆根煮汁一、二升,飲之。梅師方:食狗肉不消,心下堅,或䐜脹口乾,忽發熱妄語。煮蘆根飲之。金匱玉函方:治五噎心膈氣滯煩悶,吐逆不下食。蘆根五兩銼,以水三大盞,煮取二盞,去滓。不計時溫服。
白話文:
蘆根味甘性寒,能治療消渴症、內熱,並止瀉。
陶弘景認為,應選擇生長在水底、味道甘甜辛辣的蘆根,那些露出水面或漂浮在水面的蘆根都不能使用。唐代本草注則記載,蘆根能治療嘔逆、不思飲食、胃熱和傷寒,效果很好;蘆根的花叫做蓬蕽。將蘆根水煮後服用,能有效治療霍亂,效果已得到驗證。 據《藥性論》記載,蘆根無毒,能清熱解暑、開胃、治療呃逆不止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,蘆根能治療寒熱、時疫、煩悶、孕婦心煩熱以及瀉痢引起的口渴。
《圖經本草》記載,蘆根的產地不詳,但各地都有,生長在潮濕的低窪地帶。蘆根的形狀像竹子,葉子抱莖而生,沒有枝條,花白色,穗狀,像茅花;根也像竹根,但節距較疏鬆。二月和八月採收,曬乾後使用。使用時應選擇生長在水底、味道甘甜辛辣的蘆根,那些露出水面或漂浮在水面的蘆根都不能使用。《爾雅》稱蘆根為葭華,郭璞解釋說,蘆葦是一類植物,蘆葦成熟後就叫做蒹,蒹像萑但更細長,高度可達數尺,江東地區的人稱之為薕;菼則指荻,荻像蘆葦但較小且中空,江東地區的人稱之為烏蓲,也有人稱之為荻。荻到秋天變硬後就叫做萑,它們的花都叫做苕,它們的嫩芽都叫做䀵。因此,蘆葦實際上是同一種植物的不同名稱,蒹就是現在所說的蒹,菼就是人們用來當柴燒的荻。現在很少有人能區分蒹、菼和蘆葦,北方人甚至把蘆葦當作兩種不同的植物:生長在水邊潮濕地帶的叫做葦;而那些細如指頭,人們在池塘花園種植的叫做蘆。莖較粗、深碧綠色的叫做碧蘆,比較少見。所以,本草書中所說的蘆,和北方人所說的葦,是可以通用。古代的處方多單獨使用蘆根。葛洪用蘆根治療嘔逆,將蘆根切碎水煮後,一次服用一升;《必效方》用童子尿煮蘆根服用,不超過三升就能痊癒。蘆根蓬鬆的部分,能治療突然發生的霍亂,以及氣息危急的症狀,取一把蘆根煮成濃汁,一次服用二升即可痊癒。蘆根還能治療魚蟹中毒,效果甚佳。
蘆根的筍,略帶苦味,可以食用,烹飪方法與竹筍相似,但需徹底煮熟。
唐代本草書記載:蘆根生長在潮濕低洼地帶,莖葉像竹子,花像荻花,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後使用。雷敩說,使用蘆根時,必須使用逆水生長的蘆根,其根部生長在逆水處,且肥厚呈黃色泡狀,味道甘甜,採收後去除節須和上部的赤黃部分,切碎使用。《聖惠方》記載,用蘆根治療食馬肉中毒引起的瘙癢疼痛;《千金方》記載,用蘆根治療乾嘔呃逆和手足厥冷;《肘後方》記載,用蘆根治療食鱸魚肝、鯸鮧魚中毒;《梅師方》記載,用蘆根治療食狗肉不消化、心下堅硬、腹脹口乾、突然發熱說胡話等症狀;《金匱玉函方》記載,用蘆根治療五種呃逆、心膈氣滯、煩悶、嘔逆、不思飲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