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會元要》~ 十二經所主部分(脈筋註明)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二經所主部分(脈筋註明) (4)

1. 十二經所主部分(脈筋註明)

宗筋:足太陰脾、陽明胃筋聚陰器,厥陰肝筋脈結此絡諸筋,少陰腎筋結此毛際,宗筋會氣街,足陽明穴肝筋脈入陰毛,少陽膽脈入毛際。

肛門:接直腸。直腸接大腸,大腸與肺為表裡。肺氣充足,方能傳送,後陰乃肺與大腸所主。

尻:尾骶骨曰尻,足少陽膽筋結於此。

臀:足太陽膀胱脈貫臀,筋亦結此。臀下曰股,股內屬足太陰脾,筋屬厥陰肝,骨屬少陰腎。股之內側曰陰股,脾、肝、腎三經筋脈俱循此。

膝:脾肝腎所主。作痛如錐,邪火所致,若以為風寒而發散,則速其危。膝之蓋骨曰臏,膝下曰脛,脛之後魚腹曰腨,為足肚。足太陽膀胱病主痠疼,兩臁,外臁足三陽主之,病易治,內臁足三陰主之,病難治。

有兩臁如癬搔癢,久則膿水淋漓,名腎藏風,用四生散祛風邪,白附、黃耆、羌活、蒺藜研末,用豬腰子劈開,入藥,濕紙包,煨熟切片,鹽湯下,再用六味地黃丸補水,永不再發。

足大指:外側屬足厥陰肝,內側屬太陰脾,肝脾筋脈皆起於此。

足中指:屬足陽明胃,胃筋起於內側。

足四指:屬足少陽膽,膽筋起於外端。

足小指:下屬足少陰腎,外側屬太陽膀胱,腎筋脈俱起小指下,膀胱筋起小指外側。

白話文:

宗筋: 足太陰脾經、陽明胃經的筋脈會聚在陰部,厥陰肝經的筋脈在此交會,並與其他筋脈相連。少陰腎經的筋脈則連到陰毛生長處。宗筋會聚於氣街(腹股溝處),足陽明胃經的穴位,以及肝經的筋脈也都進入陰毛。少陽膽經的脈絡也延伸到陰毛邊緣。

**肛門:**連接直腸,直腸又連接大腸,大腸和肺互為表裡。肺氣充足,才能順利排泄,後陰(肛門)是由肺和大腸所主。

**尻(尾椎):**尾骶骨稱為尻,足少陽膽經的筋脈在此處交會。

**臀部:**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貫穿臀部,筋脈也在此處聚集。臀部下方稱為股(大腿),大腿內側屬於足太陰脾經,筋脈屬於厥陰肝經,骨頭屬於少陰腎經。大腿內側稱為陰股,脾經、肝經、腎經的筋脈都循行於此。

**膝蓋:**由脾經、肝經、腎經所主。若膝蓋疼痛如錐刺,通常是邪火所致,如果誤以為是風寒而用發散的方法治療,反而會加速病情惡化。膝蓋的骨頭稱為臏骨,膝蓋下方稱為脛骨,脛骨後側像魚腹的部位稱為腨,也就是小腿肚。足太陽膀胱經的病症會導致痠痛,兩側小腿,外側小腿由足三陽經主治,病症較易治療,內側小腿由足三陰經主治,病症較難治療。

如果兩側小腿出現像癬一樣的搔癢,久而久之會流出膿水,這稱為腎藏風。可用四生散來驅除風邪,用白附子、黃耆、羌活、蒺藜研成粉末,把豬腰子剖開,放入藥粉,用濕紙包好,煨熟後切片,用鹽湯送服,再用六味地黃丸來補水,就能永不再復發。

**腳大拇指:**外側屬於足厥陰肝經,內側屬於太陰脾經,肝經和脾經的筋脈都從這裡開始。

**腳中指:**屬於足陽明胃經,胃經的筋脈從內側起始。

**腳第四指:**屬於足少陽膽經,膽經的筋脈從外端起始。

**腳小指:**下方屬於足少陰腎經,外側屬於太陽膀胱經,腎經的筋脈都從小指下方開始,膀胱經的筋脈則從小指外側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