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會元要》~ 十二經所主部分(脈筋註明) (3)
十二經所主部分(脈筋註明) (3)
1. 十二經所主部分(脈筋註明)
肩:下曰膊,膊下對腋處曰臑。臑盡處為肘,肘當臂腕。肘以下為臂,臂掌交接處為腕。腕以上大指節後肥魚隆起處統謂之魚。
手:大指屬手太陰肺,食指屬陽明大腸,中指屬手厥陰心包絡,無名指屬少陽三焦,小指內側屬手少陰心,外側屬太陽小腸,小腸筋脈俱起小指外側少澤穴之次。
肩:手太陽小腸、陽明大腸、少陽三焦筋脈俱至此,足太陰肺筋結前髃,足少陽膽脈至肩上。肩井穴屬膽,太陽膀胱筋結肩髃。
脊:足少陰腎所主。手陽明大腸經脈挾脊,足太陰脾筋著脊,腎筋脈貫脊,太陽膀胱筋挾脊,分左右上項,從脊間一寸五分為第二行對第三椎曰肺俞。第五椎曰心俞。第七椎曰膈俞。第九椎曰肝俞。第十椎曰膽俞。第十一椎曰脾俞。第十二椎曰胃俞。第十三椎曰三焦俞。第十四椎曰腎俞。
第十六椎曰大腸俞。十八椎曰小腸俞。十九椎曰膀胱俞。從脊開三寸為第五行,魄門對肺俞,故肺藏魄。神堂對心俞,故心藏神。魂門對肝俞,故肝藏魂。意舍對脾俞,故脾藏意。志室對腎俞,故腎藏志。膏肓對第十四椎。
膂:脊之兩旁,足少陰腎、太陽膀胱脈皆循此。
肩解:背上兩角,手太陽小腸脈出此。
肩胛:肩解下成片肉,手太陽小腸、陽明大腸筋脈俱繞此。
膺:胸上兩旁高處曰膊。足陽明胃脈到膺,太陰脾筋系膺。結喉下曰缺盆,缺盆下曰胸,在膺之下。胸下曰骭,乃蔽心之骨,心位在此。手太陰肺脈布胸中,筋亦結此,足太陽膀胱筋脈皆散此,厥陰肝脈上此,少陰腎脈入肺注此,手厥陰心包絡脈筋亦散此。
腋:肩下曰膊。膊下曰臑,對腋,手太陰肺筋脈入腋,少陰心太陽小腸筋結此,足少陽膽筋走此,手厥陰心包脈抵此,胠在腋下,胠下為脅。足厥陰肝、少陽膽脈布脅,手厥陰心包筋脈挾此。
肋:在脅後,足太陰脾筋結肋,厥陰肝脈布此。季肋在脅下,手太陰肺脈抵季肋,足少陽膽筋脈乘此。䏚在季肋下,膽筋乘䏚。
乳:乳房屬足陽明胃。乳頭屬厥陰肝。
膈:為手太陰肺、少陰心之分野,心下有膈膜,前齊鳩尾,後齊十二椎,所以遮隔濁氣,不使上熏心肺。
十二經脈惟足太陽膀胱脈不貫隔,餘皆能令膈痛。
三焦:在手少陰心下,下膈,在足陽明胃上口,治在膻中。頭至心為上焦。中焦在胃中皖,治在足太陰脾,傍心至臍,為中焦。下焦在臍下,當足太陽膀胱上,臍至足為下焦。
腹:臍之上為大腹,臍之下為小腹,膈下為胃上口,曰賁門,在臍上五寸。臍下二寸為胃下口,曰幽門,傳入小腸。手少陰心、足太陰脾筋結臍,陽明胃筋脈挾此,人謂當臍痛屬腎,大謬,蓋腎之筋脈從腰貫脊並不及臍。
腰:足少陰腎脈入腰,太陽膀胱脈抵此,厥陰肝脈抵小腹,小腹痛皆血病,肝藏血故也。
白話文:
肩部:
肩的下方稱為膊,膊的下方,對應腋窩的地方稱為臑。臑的盡頭是肘部,肘部相當於手臂的腕部。肘部以下是前臂,前臂與手掌交接處是腕部。腕部以上,大拇指指節後的肉多隆起的地方,統稱為魚際。
手部:
大拇指屬於手太陰肺經,食指屬於手陽明大腸經,中指屬於手厥陰心包絡經,無名指屬於手少陽三焦經,小指內側屬於手少陰心經,外側屬於手太陽小腸經。小腸經的筋脈都是從小指外側的少澤穴開始的。
肩部(經絡):
手太陽小腸經、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的筋脈都到達肩部。足太陰肺經的筋結於肩前部的髃穴,足少陽膽經的脈絡到達肩上。肩井穴屬於膽經,太陽膀胱經的筋結於肩髃穴。
脊椎:
脊椎主要由足少陰腎經所主。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夾著脊椎,足太陰脾經的筋附著在脊椎上,腎經的脈絡貫穿脊椎,太陽膀胱經的筋夾著脊椎,分佈在左右兩側,向上到達頸部。從脊椎骨間左右各一寸五分,第二行對應第三椎骨的稱為肺俞穴。第五椎骨為心俞穴。第七椎骨為膈俞穴。第九椎骨為肝俞穴。第十椎骨為膽俞穴。第十一椎骨為脾俞穴。第十二椎骨為胃俞穴。第十三椎骨為三焦俞穴。第十四椎骨為腎俞穴。
第十六椎骨為大腸俞穴。第十八椎骨為小腸俞穴。第十九椎骨為膀胱俞穴。從脊椎旁開三寸為第五行,魄門對應肺俞穴,所以說肺藏魄。神堂對應心俞穴,所以說心藏神。魂門對應肝俞穴,所以說肝藏魂。意舍對應脾俞穴,所以說脾藏意。志室對應腎俞穴,所以說腎藏志。膏肓穴對應第十四椎骨。
脊椎兩旁:
脊椎的兩旁,足少陰腎經和太陽膀胱經的脈絡都循行於此。
肩解:
背部上方的兩個角,手太陽小腸經的脈絡從這裡發出。
肩胛:
肩解下方成片的肌肉,手太陽小腸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筋脈都環繞於此。
胸部:
胸部上方兩側隆起的地方稱為膊。足陽明胃經的脈絡到達胸部,太陰脾經的筋聯繫在胸部。結喉下方稱為缺盆穴,缺盆穴下方為胸部,在胸的下方是胸骨,是保護心臟的骨頭,心臟位於此處。手太陰肺經的脈絡分佈在胸中,筋也結於此,足太陽膀胱經的筋脈都散佈於此,厥陰肝經的脈絡上行至此,少陰腎經的脈絡進入肺部並在此處匯注,手厥陰心包絡經的筋脈也散佈於此。
腋窩:
肩的下方稱為膊,膊的下方稱為臑,與腋窩相對。手太陰肺經的筋脈進入腋窩,少陰心經和太陽小腸經的筋結於此,足少陽膽經的筋脈走過此處,手厥陰心包絡經的脈絡到達此處。腋窩下方稱為胠,胠下方為脅部。足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的脈絡分佈在脅部,手厥陰心包絡經的筋脈夾著此處。
肋骨:
脅部的後方稱為肋骨,足太陰脾經的筋結於肋骨,厥陰肝經的脈絡分佈於此。季肋在脅部下方,手太陰肺經的脈絡到達季肋,足少陽膽經的筋脈經過此處。䏚在季肋下方,膽經的筋脈經過䏚。
乳房:
乳房屬於足陽明胃經。乳頭屬於厥陰肝經。
膈:
膈是手太陰肺經和少陰心經的分界處。心臟下方有膈膜,前面齊平鳩尾穴,後面齊平第十二椎骨,它的作用是遮擋濁氣,不讓它向上熏蒸心肺。
十二經脈中只有足太陽膀胱經不貫穿膈,其餘經脈都能導致膈痛。
三焦:
三焦位於手少陰心經下方,下至膈膜,位於足陽明胃經的上口,治療要點在膻中穴。從頭到心臟為上焦。中焦位於胃部的中脘穴,治療要點在足太陰脾經,從心臟旁邊到肚臍,為中焦。下焦位於肚臍下方,相當於足太陽膀胱經之上,從肚臍到足部為下焦。
腹部:
肚臍以上為大腹,肚臍以下為小腹,膈膜下方是胃的上口,稱為賁門,在肚臍上方五寸的地方。肚臍下方二寸為胃的下口,稱為幽門,食物由此進入小腸。手少陰心經和足太陰脾經的筋結於肚臍,陽明胃經的筋脈夾著此處,人們說肚臍痛屬於腎臟,這是大錯特錯的,因為腎經的筋脈從腰部貫穿脊椎,並不經過肚臍。
腰部:
足少陰腎經的脈絡進入腰部,太陽膀胱經的脈絡到達這裡,厥陰肝經的脈絡到達小腹,小腹疼痛多為血病,因為肝臟儲藏血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