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會元要》~ 十二經所主部分(脈筋註明) (2)
十二經所主部分(脈筋註明) (2)
1. 十二經所主部分(脈筋註明)
睫毛:屬脾,脾胃氣虛,目緊皮縮,眼楞小急,睫毛倒入眼中,謂之拳毛。
耳:通於足少陰腎,腎足則耳聰,手太陽小腸、少陽三焦、足少陽膽脈俱入耳中。耳前,足陽明胃脈上筋結三焦脈,走此筋從耳前屬目。耳後手太陽小腸,足太陽膀胱筋俱結耳後,完骨胃脈之支、三焦膽脈俱過此。凡耳病當診腎脈,濡遲為虛,浮大為風,洪動火賊,沉澀氣凝,數實熱壅。
鼻:山根曰下極,應手少陰心,足陽明胃脈交此。鼻柱在山根下,即年壽應足厥陰肝,左右應少陽膽。面王在鼻柱下,即準頭,亦曰明堂,屬土,應足太陰脾。兩旁為方上,在迎香上曰鼻柱,即蘭臺廷尉,應胃,胃脈起鼻兩旁,筋亦結此。鼻孔,手陽明大腸脈挾此,太陽小腸脈抵此,足太陽膀胱筋結鼻下兩旁。
口:通於足太陰脾,陽明胃脈筋挾此,大腸脈出兩吻。
唇:脾之榮在唇,四白胃脈環此,肝脈環唇內,於唇驗藏府之寒熱最便。
齒牙:內床曰齒,外版曰牙,皆骨之徐,故屬足少陰腎。陽明胃脈入上齒縫中,故上床屬胃,手陽明大腸脈入下齒縫中,故下床屬大腸。
舌:為手少陰心之苗,屬火,足太陰脾脈連舌本散舌下,主舌強。少陰腎脈挾舌本主舌下,太陽膀胱筋結舌本,手少陽三焦筋系舌本。
髭:在上,手陽明大腸主之,須在頤,足少陽膽主之,髯在頰,陽明胃主之,皆因各經血氣以生。
喉:在咽前,通手太陰肺氣,故曰肺系,又曰喉氣通天。肺熱甚喉啞。足陽明胃手少陰腎二脈循喉。
咽:在喉後,通足陽明胃,主納食。胃口在膈膜下,咽至胃一尺六寸,通胃之咽門。咽門下有膈膜,嚥氣通地。咽之低處曰嗌,手少陰心足太陰脾二脈挾此,令咽乾,手太陽小腸脈循此令嗌痛。足厥陰肝脈循咽後,令咽乾,手少陽三焦脈由喉令嗌腫。
會厭:聲音之戶,當咽上,司開合,掩喉食下咽,不掩則錯,必舌抵上齶則會厭能掩喉,喉、咽、嗌、會厭四者缺一則飲食廢而死矣。
頸:前有缺盆穴,屬足陽明胃,在橫骨上,左右各一,為十二經道路。手陽明大腸、太陽小腸、少陽三焦、足少陽膽、陽明胃脈俱入此,手太陰肺、足太陽膀胱與胃膽筋俱結此。缺盆之中即任脈之天突穴,為頸前居中第一行脈。缺盆之上有人迎穴,喉間開一寸五分,屬胃,即頸前第二行脈。
人迎後一寸五分名扶突穴,屬大腸,即頸中第三行脈。扶突後名天窗穴,屬小腸,即頸中第四行脈。天窗後為膽脈,頸中無穴,乃第五行脈。足少陽後名天牖穴,屬三焦,即頸中第六行脈。天牖後名天柱穴,屬膀胱,頸中第七行脈。膀胱後居頸之中央者,胃脈也,穴名風府,自前中一行,至此為第八行。
項:乃足少陰腎、太陽膀胱所主,亦屬太陰脾、厥陰肝,惟肝血虛火旺,必筋燥急強,多生瘰癧。
白話文:
眼睛睫毛: 屬於脾臟,如果脾胃氣虛弱,眼睛就會緊縮,眼皮也會縮小,看起來很急迫,睫毛可能會倒插進眼睛裡,這就叫做「拳毛」。
耳朵: 與足少陰腎經相通,腎氣充足,聽力就好;手太陽小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的經脈都進入耳朵。耳朵前面,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筋脈,連接三焦經脈,這條筋脈從耳朵前面通到眼睛。耳朵後面,是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筋脈交會處,胃經的分支和三焦經、膽經也都會經過這裡。凡是耳朵的疾病,都要診斷腎脈,如果脈象濡緩遲鈍,代表是虛症;浮大,代表是風邪;洪大且跳動有力,代表是火邪侵擾;沉澀,代表是氣血凝滯;數且有力,代表是熱邪壅盛。
鼻子: 山根(兩眼之間)稱為「下極」,對應手少陰心經,足陽明胃經在此交會。鼻柱在山根下方,也就是年壽的位置,對應足厥陰肝經,左右兩側對應少陽膽經。面王在鼻柱下方,也就是鼻頭,也稱為「明堂」,屬於土,對應足太陰脾經。鼻翼兩側稱為「方上」,在迎香穴上面,稱為鼻柱,也就是蘭臺、廷尉,對應胃經,胃經的脈絡從鼻子兩側開始,筋脈也在此處匯集。鼻孔,手陽明大腸經從旁經過,太陽小腸經抵達這裡,足太陽膀胱經的筋脈在鼻孔下方兩側匯集。
嘴巴: 與足太陰脾經相通,陽明胃經的筋脈從旁經過,大腸經的脈絡從兩邊嘴角出來。
嘴唇: 脾臟的精華體現在嘴唇,四白穴是胃經的穴位,環繞嘴唇,肝經的脈絡環繞嘴唇內側,從嘴唇最容易判斷臟腑的寒熱狀況。
牙齒: 牙床內部稱為「齒」,外部稱為「牙」,都是骨骼的延伸,因此屬於足少陰腎經。陽明胃經進入上牙的牙縫中,因此上牙床屬於胃經;手陽明大腸經進入下牙的牙縫中,因此下牙床屬於大腸經。
舌頭: 是手少陰心經的苗竅,屬火;足太陰脾經的脈絡連接舌根並散佈於舌頭下方,主導舌頭僵硬;少陰腎經的脈絡從舌根兩側經過,主導舌頭下方;太陽膀胱經的筋脈在舌根處匯集;手少陽三焦經的筋脈繫於舌根。
鬍鬚: 長在上唇的鬍鬚,由手陽明大腸經主導;長在下巴的鬍鬚,由足少陽膽經主導;長在臉頰的鬍鬚,由陽明胃經主導;這些鬍鬚的生長都受到各經脈的氣血所影響。
喉嚨: 在咽的前面,與手太陰肺經的氣相通,所以說喉嚨是「肺系」,也說「喉氣通天」。肺熱過盛會導致喉嚨沙啞。足陽明胃經和手少陰腎經的兩條經脈都經過喉嚨。
咽: 在喉嚨的後面,與足陽明胃經相通,主導食物的吞嚥。胃口在膈膜下方,咽到胃的距離是一尺六寸,是通往胃的咽門。咽門下方有膈膜,吞嚥的氣通往下方。咽的低處稱為「嗌」,手少陰心經和足太陰脾經的兩條經脈經過這裡,導致咽部乾燥;手太陽小腸經的脈絡經過這裡導致嗌部疼痛。足厥陰肝經的脈絡經過咽部後面,導致咽部乾燥;手少陽三焦經的脈絡從喉嚨經過,導致嗌部腫脹。
會厭: 是聲音的門戶,位於咽部的上方,負責開合,覆蓋喉嚨讓食物下嚥,如果沒有覆蓋就會出錯。必須舌頭抵住上顎,會厭才能覆蓋喉嚨。喉、咽、嗌、會厭四者缺一,飲食就會廢止,人也會死亡。
頸部: 前面有缺盆穴,屬於足陽明胃經,在鎖骨上方,左右各一個,是十二經脈的通道。手陽明大腸經、太陽小腸經、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、陽明胃經的脈絡都進入這裡,手太陰肺經、足太陽膀胱經和胃經、膽經的筋脈都匯集在這裡。缺盆的中間是任脈的天突穴,位於頸部前面正中第一條脈絡。缺盆的上方有人迎穴,距離喉嚨旁開一寸五分,屬於胃經,是頸部前面第二條脈絡。
人迎穴後方一寸五分是扶突穴,屬於大腸經,是頸部中間第三條脈絡。扶突穴後方是天窗穴,屬於小腸經,是頸部中間第四條脈絡。天窗穴後方是膽經,頸部中間沒有穴位,是第五條脈絡。足少陽經後方是天牖穴,屬於三焦經,是頸部中間第六條脈絡。天牖穴後方是天柱穴,屬於膀胱經,是頸部中間第七條脈絡。膀胱經後方,位於頸部正中央的,是胃經,穴位名稱是風府,從前面正中第一條脈絡到這裡,是第八條脈絡。
後頸: 由足少陰腎經、太陽膀胱經主導,也屬於太陰脾經、厥陰肝經。如果肝血虛弱且火氣旺盛,就會導致筋脈乾燥、拘急強硬,容易產生瘰癧(淋巴結腫大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