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會元要》~ 十二經所主部分(脈筋註明) (1)
十二經所主部分(脈筋註明) (1)
1. 十二經所主部分(脈筋註明)
頭巔:足厥陰肝、少陰腎脈會此,足太陽膀胱、少陽膽、陽明胃脈交此。
腦:足太陽膀胱脈絡此,少陰腎筋屬髓海,腦為髓海也。
兩角:足少陽膽脈筋皆上此。
額顱:足陽明胃脈至此,手陽明大腸筋上左角,手少陽三焦筋結上角,足太陽膀胱結下額。
發:足少陰腎主之,又云屬心,故上生,稟火氣也。眉屬肝故橫生,須屬腎故下生。經云:頭痛,腸胃所生,然多屬風或寒,即氣血虛亦必兼風,無風入只作眩不作痛。風入太陽,巔頂連頸項強痛。風入陽明,兩額角痛,目疼鼻乾。風入少陽,額痛口苦耳聾。若三陰維厥陰脈與督脈會於巔頂,亦有頭痛。
至於眉尖後近髮際為魚尾,終日細筋抽掣痛不甚,脈數或芤,此為血虛。耳鳴目眩,頭如空虛,惡勞動,重綿包裹方少安,脈大而緩,此為氣虛。若濕痰作痛必昏重欲吐,連眉稜骨亦痛。又宿食不消,濁氣上蒸,頭脹作痛。又陰虛作痛,發熱汗出,太陽必痛甚,此相火自下衝上,切忌辛熱發散。
惟有真頭痛,全腦皆痛,手足冷至節,此為不治證也。
面:手太陰肺氣通鼻,少陰心氣通舌,足太陰脾氣通口,厥陰肝氣通目,少陰腎氣通耳,而面病專屬陽明。
顴:骨之下迎香穴之外為面中央,應手陽明大腸,兩顴之內面王之上,應手太陽小腸,小腸脈循頰上䪼斜絡於顴,小腸氣血盛,面多肉而平,氣血少面瘦色惡。
顴為骨本,足太陽膀胱、手陽明大腸筋皆結此,兩顴發赤主腎敗,足陽明胃筋脈合此,手太陽小腸經顴膠穴在頄下銳骨端陷中。
人中:下應膀胱、子宮,平淺無髭,大腸脈交此,腎脈水溝穴在此。
頰:手陽明大腸筋脈俱上此,太陽小腸脈上此,足陽明胃脈循此而上,足少陽膽筋脈俱過此,厥陰肝脈下此,手少陽三焦筋當曲頰脈亦交此,胃頰車穴在耳下分。
頷:手太陽小腸筋結此,足少陽膽筋脈俱過此。
頰:頤下為頦。
眉:屬肝,足厥陰肝脈從目繫上額,肝膽相表裡,足少陽膽受風熱與痰則眉稜骨痛,多傷目並兩耳出膿。眉又應足太陽膀胱,血氣盛,眉佳而有毫,眉心上應咽喉證。
目睛:即眼珠,藏府精氣皆上注於目,血之精為目窠之總絡。
瞳神:骨之精,屬腎,腎虧不能養肝精華不斂,瞳神散大無光,兩瞳痛為腎火上炎。
黑珠:即精外黑輪,屬足厥陰肝,為筋之精,內連目系,肝火上衝,兩輪紅痛。
白珠:氣之精,屬手太陰肺,肺火上騰,白生紅筋。
兩眥:外決面者為銳眥,內近鼻者為內眥,皆屬手少陰心。太陽小腸、少陽三焦筋脈俱至銳眥,足少陽膽脈起銳眥,筋亦結此。小腸支脈至內眥出,足太陽膀胱脈起此。
眼胞:上下皆屬足太陰脾、陽明胃,細筋散於目下為目下綱,太陽膀胱細筋為目上綱。
白話文:
**頭頂:**足厥陰肝經、少陰腎經的脈氣在此交會,足太陽膀胱經、少陽膽經、陽明胃經的脈氣也在此交會。
**腦:**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連接到這裡,少陰腎經的筋脈與腦髓相通,腦就是髓海。
**兩角(頭部兩側):**足少陽膽經的筋脈都上行到這裡。
**額頭:**足陽明胃經的脈氣到達這裡,手陽明大腸經的筋脈上行到左邊的額角,手少陽三焦經的筋脈結聚在上方的額角,足太陽膀胱經的筋脈結聚在下方的額頭。
**頭髮:**由足少陰腎經主管,也有說歸屬於心,所以向上生長,是因為稟受了火的氣。眉毛屬於肝,所以橫向生長;鬍鬚屬於腎,所以向下生長。經書上說:頭痛,多是腸胃引起的,但多半與風或寒有關,即使是氣血虛弱,也一定會兼有風邪,如果沒有風邪侵入,只會覺得眩暈而不會疼痛。風邪侵入太陽經,會導致頭頂連同頸項強硬疼痛。風邪侵入陽明經,會導致兩邊額角疼痛,眼睛疼痛,鼻子乾燥。風邪侵入少陽經,會導致額頭疼痛,口苦,耳鳴。如果三陰經中的厥陰經與督脈在頭頂交會,也會引起頭痛。
至於眉梢後面靠近髮際的地方,俗稱魚尾,如果終日有細小的筋抽動,疼痛卻不嚴重,脈搏跳動快速或空虛,這是因為血虛。如果出現耳鳴、眼花,頭部感覺空虛,不喜歡勞動,需要用厚重的棉布包裹頭部才稍微舒服一些,脈搏粗大而緩慢,這是因為氣虛。如果是因為濕痰引起的頭痛,一定會感覺頭部昏沉、想吐,連眉稜骨也會疼痛。還有因為宿食不消化,濁氣向上蒸騰,也會引起頭部脹痛。另外,陰虛也會引起頭痛,會伴隨發熱、出汗,太陽經的疼痛會特別嚴重,這是因為腎中的相火從下往上衝,切記不能用辛辣燥熱的藥物來發散。
只有一種真正的頭痛,是整個腦部都疼痛,手腳冰冷到關節處,這是無法治癒的重症。
**臉:**手太陰肺經的氣與鼻子相通,少陰心經的氣與舌頭相通,足太陰脾經的氣與嘴巴相通,厥陰肝經的氣與眼睛相通,少陰腎經的氣與耳朵相通,而臉上的疾病主要歸屬於陽明經。
**顴骨:**顴骨下方、迎香穴外側是臉的中央,對應手陽明大腸經;兩顴骨的內側、面王之上,對應手太陽小腸經。小腸經的脈絡沿著臉頰上行,斜行到顴骨。小腸的氣血旺盛,臉上會比較多肉而且平滑;氣血不足,臉就會瘦削,氣色不好。
顴骨是骨骼的根本,足太陽膀胱經、手陽明大腸經的筋脈都結聚在這裡。兩顴骨發紅代表腎氣衰敗。足陽明胃經的筋脈也與此相合。手太陽小腸經的顴髎穴在顴骨下方的銳骨末端凹陷處。
**人中:**下方對應膀胱、子宮,平淺沒有鬍鬚,大腸經的脈氣在此交會,腎經的水溝穴也在此處。
**臉頰:**手陽明大腸經的筋脈都上行到這裡,太陽小腸經的脈氣也上行到這裡,足陽明胃經的脈氣沿著這裡向上行,足少陽膽經的筋脈都經過這裡,厥陰肝經的脈氣向下經過這裡,手少陽三焦經的筋脈在曲頰的地方交會,胃經的頰車穴在耳朵下方分開的地方。
**下巴:**手太陽小腸經的筋脈結聚在這裡,足少陽膽經的筋脈都經過這裡。
**下顎:**下巴的下方稱為下顎。
**眉毛:**屬於肝,足厥陰肝經的脈氣從眼睛連到額頭,肝和膽互為表裡,足少陽膽經如果感受風熱或痰濕,就會導致眉稜骨疼痛,大多會傷及眼睛,並且兩耳會流膿。眉毛也對應足太陽膀胱經,如果氣血旺盛,眉毛就會濃密而有光澤,眉心上方對應咽喉的狀況。
**眼珠:**也就是眼球,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眼睛,血的精華是眼眶的總絡。
**瞳孔:**屬於骨的精華,歸屬於腎,如果腎虛不能滋養肝的精華,就會導致瞳孔散大無光澤,兩瞳孔疼痛是因為腎火向上炎。
**黑睛:**也就是眼球外面的黑色部分,屬於足厥陰肝經,是筋的精華,內部連接眼系,肝火向上衝,會導致黑睛紅腫疼痛。
**白睛:**是氣的精華,屬於手太陰肺經,肺火向上升騰,會導致白睛出現紅筋。
**眼角:**外側靠近臉頰的是外眼角,內側靠近鼻子的是內眼角,都屬於手少陰心經。太陽小腸經、少陽三焦經的筋脈都到達外眼角,足少陽膽經的脈氣起源於外眼角,筋脈也結聚在這裡。小腸經的分支脈絡到達內眼角而外出,足太陽膀胱經的脈氣起源於這裡。
**眼瞼:**上下眼瞼都屬於足太陰脾經、陽明胃經,細小的筋脈散佈在眼睛下方,成為下眼瞼的網路,太陽膀胱經的細小筋脈是上眼瞼的網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