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會元要》~ 奇經八脈主病及藥(任督二脈圖注) (3)

回本書目錄

奇經八脈主病及藥(任督二脈圖注) (3)

1. 陰維陽維脈主病

《難經》曰:陰維起於諸陰交。叔和云:陰維主病,癲癎,僵仆失音,肌肉癢,汗出惡風,身洒洒然也。又曰:陰維沉實而大,主胸中滿,心痛如貫珠者,男子脅下實,腰中痛,女子陰中痛如有瘡。陽維起於諸陽之會。叔和云:陽維主病,肌膚痹癢而痛,下部不仁,汗出而寒,顛仆羊鳴,手足相引,甚者不能言也。維脈斜上者,不由正位而上,斜向大指名曰尺外,斜向小指名曰尺內。

邪氣在陽維陽蹺則發癇,癇動而屬陽。邪氣在陰維陰蹺則發癲,癲靜而屬陰。越人曰:陽維為病苦寒熱,陰維為病苦心痛。張潔古云:沖為陽主表,陽維受邪為病在表,故苦寒熱。營為陰主裡,陰維受邪為病在裡,故苦心痛。李瀕湖曰:陽維之脈與手足三陽相維,而足太陽少陽則終始相聯附者,寒熱之證惟二經有之,故陽維為病亦苦寒熱。寒熱之在表而兼太陽證者,有汗當用桂枝,無汗當用麻黃。

寒熱之在半表半裡而兼少陽證者,當用小柴胡加減治之。若夫營衛惵卑而病寒熱者,黃耆建中及八物湯之類主之。陰維之脈雖交三陰而行,實與任脈同歸,故心痛多屬少陰厥陰任脈之氣上衝而然。暴痛無熱,久痛無寒,按之少止者為虛,不可近按者為實。凡寒痛兼少陰及任脈者四逆湯,兼厥陰者當歸四逆湯,兼太陰者理中湯主之。

凡熱痛兼少陰及任脈者金鈴散、延胡索散,兼厥陰者失笑散,兼太陰者承氣湯主之。若營血內傷兼夫任沖手厥陰者則宜四物、養營、妙香之類,因病治之,庶乎其不差矣。

白話文:

【陰維陽維脈主病】

根據《難經》所述,陰維脈起始於所有陰脈的交匯點。王叔和指出,陰維脈主導的病症包含癲癇、突然倒地失聲、肌肉瘙癢、出汗怕風、全身發冷等症狀。另外,他提到如果陰維脈脈象深沉且強大,可能出現胸口憋悶、心口劇痛像被線串起一樣,男性可能會感到側腹實硬、腰部疼痛,女性則可能有私處疼痛好像長了瘡的情況。

陽維脈起始於所有陽脈的交會點。王叔和表示,陽維脈相關的病症包括皮膚麻木癢痛、下半身失去知覺、出汗卻感寒冷、癲狂發作、手腳抽搐、嚴重時甚至無法說話。維脈斜向上升,並非循著正常的路徑,而是斜向大拇指稱為尺外,斜向小拇指稱為尺內。

如果邪氣影響到陽維脈或陽蹺脈,會導致癇病,這種病症屬陽性。如果邪氣影響到陰維脈或陰蹺脈,會導致癲病,這類病症屬陰性。扁鵲指出,陽維脈受病,會有畏寒發燒的症狀;陰維脈受病,會有心痛的困擾。張潔古認為,陽性脈絡主表,所以陽維脈受邪氣侵襲,病症在表面,因此會有寒熱交替的現象。陰性脈絡主裡,陰維脈受邪氣侵襲,病症在身體內部,因此會有心痛的困擾。

李瀕湖表示,陽維脈與手足三陽脈絡相連,特別是足太陽和少陽脈絡,這兩條脈絡的寒熱症狀尤其明顯,因此陽維脈受病也會有寒熱交替的問題。如果寒熱症狀出現在表層且伴有太陽脈絡的症狀,有出汗情況應使用桂枝湯,沒有出汗應使用麻黃湯。

如果寒熱症狀出現在半表半裡且伴有少陽脈絡的症狀,應使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。對於營養不良導致的寒熱症狀,黃耆建中湯和八物湯等可以作為主要治療方式。陰維脈雖然與三陰脈絡交錯運行,但實際上與任脈歸為一類,所以心痛多半是因為少陰、厥陰和任脈的氣流上衝所導致。突然的劇烈疼痛但無發熱,長期疼痛但無寒冷感,輕壓後疼痛減輕為虛證,無法輕易按壓為實證。

對於寒痛兼有少陰脈絡和任脈症狀的,使用四逆湯;兼有厥陰脈絡的,使用當歸四逆湯;兼有太陰脈絡的,使用理中湯。對於熱痛兼有少陰脈絡和任脈症狀的,使用金鈴散、延胡索散;兼有厥陰脈絡的,使用失笑散;兼有太陰脈絡的,使用承氣湯。如果營養和血液受到內傷,且同時影響任脈、沖脈和手厥陰脈絡,則應使用四物湯、養營湯、妙香散等進行治療,針對不同病情對症下藥,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