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會元要》~ 六府(附)
六府(附)
1. 六府(附)
膽:如懸瓜,生於金,金主武,故為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附肝之短葉間,肝之餘氣溢入於膽,聚而成精。膽主腋,兩腋缺盆皆膽之絡,日月二穴,膽之募在乳下二肋端,期門下五分。主病,多寒熱,善太息,口苦,嘔有苦沫,心中澹澹,恐如人將捕之,嗌中吤吤然,數唾,痛悶,左邊五肋之中血瘀生癭馬刀,膽候咽門,故熱壅則生瘡腫痛。
白話文:
膽:像懸掛起來的瓜,生於肺金,而肺金主武力,所以是公正公平的官員,決斷由這裡產生。附著在肝髒的短葉之間,肝髒的餘氣溢入膽囊,聚集成精液。膽主腋下,兩腋下凹陷的地方都是膽經的循行部位,日月兩穴,是膽經的募穴,位於乳房下方,第二肋骨端,期門穴下方五分。膽經發病,大多有寒熱症狀,喜歡嘆氣,口苦,嘔吐有苦沫,心中鬱悶,害怕得好像有人要抓他,喉嚨裡咯咯作響,經常唾液外溢,疼痛鬱悶,左邊第五肋骨中,血瘀形成腫塊,像刀刃狀,膽經與咽喉相應,所以膽氣鬱熱壅盛,就會產生喉嚨腫痛。
胃:號太倉,俗呼為肚,水穀氣血之海也。谷入於胃,脈道乃行,主病: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膈噎不通,飲食不下(胸腹脹痛,嘔噦噁心,噫氣吞酸,面黃肌瘦,怠惰嗜臥,常多自利。胃中寒則手魚際之絡脈多青,熱則多赤,面熱者,足陽明病。兩跗之上脈豎堅者足陽明病,此胃脈也)。
白話文:
胃:被稱為「太倉」,俗稱「肚子」,是食物、水份、氣血集中之處。食物進入胃中,經脈便開始運行。胃主治的疾病:心痛,兩側脅痛,橫膈不通,飲食無法下嚥(胸腹脹痛,嘔吐噁心,打嗝吞酸,臉色發黃,消瘦,疲倦嗜睡,常拉肚子。胃部受寒,手上的魚際穴經絡會發青;受熱,經絡會發紅。臉色發熱,是足陽明經有病。小腿肚以上脈絡堅硬,是足陽明經有病,這是胃部的脈象。
小腸:附脊,當臍左,在胃之左,胃下口曰幽門,即小腸上口。小腸十六曲,至下口曰闌門,主泌別清濁,即大腸上口。主病:中氣不足,腸為之苦鳴,小腹痛,腰脊控睪丸而痛,甚則衝心,當耳前熱。小腸有氣則小腹痛,有血則小便澀,有熱則莖中痛。
白話文:
小腸:
小腸依附著脊椎,位於肚臍左側,在胃的左上方。胃的下方開口稱為幽門,就是小腸的上端。小腸有十六個彎曲,到了下端的開口稱為闌門,是與大腸連接的上端,負責區分清濁物質。
主要疾病:
- 中氣不足:腸鳴,小腹疼痛,腰脊控睪丸疼痛,嚴重時會衝擊到心臟,導致耳前發熱。
- 小腸有氣:小腹疼痛。
- 小腸有血:小便困難。
- 小腸有熱:莖中疼痛。
大腸:即迴腸,附脊,當臍之右,亦盤十六曲,至廣腸,即直腸,下至肛門。主病:腸中切痛而鳴濯濯,冬月重感於寒則泄,當臍而痛,不能久立,氣上衝胸而喘,中寒則腸鳴飧泄多鶩溏。中熱則出糞如糜,為腸垢。腸虛則鳴,又寒氣相搏亦鳴。
白話文:
**大腸:**就是迴腸,依附著脊椎,位於肚臍的右邊,也盤旋十六個彎曲。從迴腸到廣腸,也就是直腸,一直延伸到肛門。
主治疾病:
- 腸子劇烈疼痛,發出「咕嚕咕嚕」的聲音。
- 冬天受寒後會拉肚子,肚臍周圍疼痛,站立時間不能太久。
- 氣往上衝到胸口,造成喘息。
- 受寒後腸鳴腹瀉,排便稀溏如糊狀。
- 受熱後大便如稀飯,是體內宿便。
- 腸虛會發出腸鳴聲,寒氣和熱氣交替也會導致腸鳴。
膀胱:齊腰,在小腹內廣腸左側,乃津液之府。五味入胃,其津上升,精者化血脈,成骨髓,餘澤流入下部,至小腸下口,曰闌門。泌別其汁,滓穢入大腸,汁滲入膀胱。膀胱赤白瑩淨,上無入竅,止有下口,全假三焦氣化施行,溲便注瀉。三焦餒則閉格不通矣。膀胱在小腹內中極二穴,膀胱之募,又有胞居其中,故曰膀胱者包之室也。
白話文:
膀胱:
膀胱位於腰部與小腹之間,廣腸的左側。它是儲藏津液的地方。五味進入胃部後,其津液向上升,精華部分化為血脈、骨髓,剩餘部分流入下腹部,到達小腸的出口處,稱為闌門。闌門將津液中的雜質分離,雜質進入大腸,清液滲入膀胱。健康的膀胱呈紅色或白色,澄澈透亮,上面沒有孔洞,只有下口。膀胱的機能完全依賴三焦氣化的作用,才能進行小便的排泄。如果三焦功能受損,膀胱就會閉塞不通。
膀胱在小腹內,中極穴附近。中極穴是膀胱的募穴。膀胱裡面還包含子宮,因此稱膀胱為「包之室」。
主病:小腹偏腫而痛,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。肩上熱,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脛踝後皆熱,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尿,熱結下焦,小腹苦滿胞轉,小便不利,令人發狂,則濕痰上嗌而多唾,小便淋漓或遺尿。
白話文:
主症狀:
- 小腹一側腫脹疼痛,按壓時有尿意但無法排尿。
- 肩部發熱,且伴隨脈搏虛弱。
- 足小趾外側脛踝後面發熱。
病因和症狀:
- 膀胱功能不正常,導致小便不暢(癃)或不適當時漏尿(遺尿)。
- 熱氣積聚在下腹部(下焦),導致小腹疼痛、脹滿和膀胱痙攣。
- 小便不暢,導致濕氣和痰液上逆喉嚨,出現咳痰或唾液增多。
- 小便淋漓不盡或出現遺尿。
三焦:上焦主出陽氣,溫於皮膚分肉之間,霧露之溉焉,故曰如霧。中焦主變化水穀之味,其精微上注於肺,化而為血,行於經隧,以榮周身,故曰如漚。下焦主通利,溲便以時傳下,出而不納,開通秘塞,故曰如瀆。上焦在心下,下膈,在胃口上,其治在膻中。中焦在胃中脘,不上不下,其治在臍傍。
白話文:
三焦:
- 上焦:負責散發陽氣,溫暖皮膚與肉之間的空間,像霧露滋潤它們,因此稱為「霧」。
- 中焦:負責消化食物,將食物中的精華送往上焦至肺部,轉化成血液,在經脈中流動,滋養全身,因此稱為「漚」。
- 下焦:負責排水,及時排出小便,通暢無阻,因此稱為「瀆」。
三焦的位置:
- 上焦:位於心臟下方,膈肌上方,胃口上方,對應膻中穴。
- 中焦:位於胃的中間,不上不下,對應臍旁。
下焦在臍下,當膀胱上口,其治在臍下一寸。頭至心屬上焦,心至臍屬中焦,臍至足屬下焦。三焦通為一氣,衛於身,非正府也。其主病,腹脹,上焦證多喘滿,中焦證多留飲,下焦證多脹滿,濫為水。三焦病總宜通利大小便。
白話文:
下焦位於肚臍下方,與膀胱的上端相鄰,其治療穴位在肚臍下方一寸處。從頭到心臟屬於上焦,從心臟到肚臍屬於中焦,從肚臍到腳屬於下焦。三焦的氣息相通,遍佈全身,並不是固定的器官。
三焦出現問題時,主要症狀是肚子脹滿。上焦有病,多表現為喘息和胸悶。中焦有病,多表現為積食不化。下焦有病,多表現為肚子脹滿,還會形成水腫。總之,三焦有病時,一般都應採用通利大小便的方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