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會元要》~ 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(各經藥性並列)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(各經藥性並列) (12)

1. 足少陽膽經用藥

補:當歸,棗仁,棗皮,五味子

瀉:柴胡,青皮,黃連,白芍,川芎,貝母,栝蔞,鉤藤,天竺黃

溫:乾薑,肉桂,陳皮,半夏

涼:黃連,黃芩,柴胡,竹茹,甘草

引經:川芎(行上),青皮(行下),柴胡

白話文:

補充類藥物:使用當歸,酸棗仁,山茱萸,五味子來滋補。

疏泄類藥物:使用柴胡,青皮,黃連,白芍,川芎,貝母,栝樓,鉤藤,天竺黃進行疏泄。

溫熱類藥物:使用乾薑,肉桂,陳皮,半夏來溫暖身體。

清涼類藥物:使用黃連,黃芩,柴胡,竹茹,甘草來降火。

引導經絡運行的藥物:使用川芎讓氣血向上運行,青皮讓氣血向下運行,柴胡引導氣血順暢。

2. 足陽明胃脈主病

經曰:陽明脈至,浮大而短,言其陽中有陰也。又曰:人迎大三倍於寸口,病在足陽明。又曰:陽明浮長,其病在經,陽明長洪,在經熱甚,陽明脈實,其熱入府。胃與脾為表裡,右關浮以候胃,胃為水穀之海。經云:得谷者昌,失谷者亡。凡脈帶和緩是為有胃氣,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。

是以衝陽為胃脈,病危猶可診,以驗其生死。胃脈沉鼓澀,純陰寒冷之象。胃外鼓大,此外邪標脈,亦見純陰寒象。脈至如丸泥,形如豆之堅硬,又若燥土之枯澀,是胃精予不足也,榆英落而死。腹滿,胃實也。飢不受穀食,胃虛也。脹滿,胃中寒也。消穀善飢,胃中熱也。

寒慄鼓頷,胃氣虛也。當心而痛,胃脘痛也。臍以上皮熱,胃中熱也。便硬腹痛,胃實也。

胃之經脈主病,曰是動則病洒洒振寒(陽明者午也,陽盛而陰氣加之故也),善呻(陽氣鬱而欲伸出)數欠(陽欲引而上也),顏黑(陰氣加於上)。病至則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(陽明之脈病也),心欲動(胃上絡通於心),獨閉戶塞牖而處(陰陽相薄故也),甚則欲上高而歌,棄衣而走(陽盛則四肢實,而熱盛於身也),賁響腹脹(陽明之脈循腹裡,水火相激故賁門中有聲及脹,此陽明之氣厥也,逆於經而為此諸證),是為骭厥。

是主血所生病者,狂瘧,溫淫,汗出(胃氣熱甚蒸發水液之汗也),鼽衄(胃熱上行)口喎唇胗(唇瘍也),頸腫喉痹,大腹水腫,膝臏腫痛循膺乳,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(皆陽明經脈之為病),中指不用。氣盛(於外)則身以前皆熱,其有餘於內則消穀善飢,溺色黃(胃熱下入膀胱)。

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,胃中寒則脹滿。胃之絡脈主病,曰其病氣逆則喉痹卒痛,實則狂顛,虛則足不收,脛枯。胃之經筋主病,曰其病足中指支,脛轉筋,足跗堅,伏兔轉筋,髀前腫,㿉疝,腹筋急,引缺盆及頰,卒口僻急者,目不合,熱則縱弛,目不閉,頰筋有寒,則急引頰移口。

傷寒病脈證

陽明脈浮長,證則身熱目疼,鼻乾不得眠,以其脈夾鼻絡於目也。不惡寒而作渴為在經,反發熱,自汗出,大便難為在府。足陽明脈起於鼻交頞中,旁約太陽之脈。

白話文:

[足陽明胃脈主病]

經典指出:陽明脈來時,呈現浮大而短的特性,這表示在陽之中含有陰的因素。再說,如果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,病變可能出現在足陽明胃經。同樣地,陽明脈顯現浮長,表示病在經絡;若是呈現長洪,代表經絡有熱,而陽明脈若顯示實象,則熱已深入腑臟。

胃和脾互為表裡,右關脈浮起可以反映胃的情況,因為胃是消化水穀的主要部位。經典提到:得到充足食物的人身體健康,缺乏食物的人會走向死亡。一般來說,脈象中帶著和緩的特徵,即表示有胃氣,有胃氣的人能生存,沒有胃氣的人則可能面臨死亡。

衝陽脈是反映胃健康狀況的脈象,即便病重,仍然可以通過診斷衝陽脈來判斷生死。胃脈若呈現沉鼓澀的特性,是純陰寒的表現。胃脈若外鼓且大,是外邪影響的脈象,同樣顯示純陰寒的特性。脈象如丸泥般,形狀像堅硬的豆子,又像乾燥的泥土,這是胃精氣不足的象徵,象徵榆樹花落時的死亡。腹部飽滿,是胃實的表現。飢餓但無法進食,是胃虛的症狀。腹部脹滿,可能是胃中寒氣所致。容易感到飢餓並大量進食,則可能是胃中過熱。

寒戰顫抖,是胃氣虛弱的症狀。心前區疼痛,是胃脘痛。肚臍上方皮膚熱,表示胃中過熱。排便困難伴隨腹痛,也是胃實的症狀。

胃的經脈主導的病症,可能出現寒戰、頻繁打哈欠、面部顏色暗沉等症狀。當疾病來臨,患者可能對人和火光產生反感,聽到木頭聲音會感到驚恐,這是陽明脈受病的表現。心臟活動可能加速,患者可能選擇關閉門窗,獨自待在室內,嚴重的患者甚至可能想爬上高處唱歌或脫掉衣服奔跑,這都是四肢充滿力量,身體過熱的表現。另外,也可能出現腹部脹鳴、腹脹等症狀,這是陽明脈循環腹部內部,水火相激所導致的,這也是陽明脈氣逆亂的表現,逆亂經脈,導致上述各種症狀。

胃的經絡主導的病症,可能包括精神錯亂、熱病、出汗、鼻出血、口脣歪斜、頸部腫脹、咽喉阻塞、腹部水腫、膝蓋腫痛、胸部、乳房、大腿、小腿外側、腳踝、足背等部位的疼痛,以及中指無法正常活動。胃氣旺盛時,身體前側可能發熱,胃氣過剩則可能導致消化加速,易餓,尿液顏色偏黃。胃氣不足,身體前側可能感到寒冷,胃中寒氣導致腹部脹滿。

胃的絡脈主導的病症,可能包括喉嚨阻塞、突然劇烈疼痛,實證可能導致精神錯亂,虛證則可能導致足部無法控制,小腿萎縮。胃的筋脈主導的病症,可能包括中趾運動障礙、小腿抽筋、腳踝僵硬、大腿前面腫脹、疝氣、腹部肌肉緊繃、拉扯頸部和臉頰,突然嘴角歪斜,眼睛不能閉合,熱度過高則肌肉鬆弛,眼睛無法閉合,臉頰肌肉受寒則緊繃,牽扯嘴角移位。

傷寒病的脈象和症狀

陽明脈浮長,身體可能發熱,眼睛疼痛,鼻子乾燥,失眠,因為陽明脈穿過鼻子,連接眼睛。不會感到寒冷但口渴,表示病在經絡;相反地,發燒,自汗,排便困難,表示病在腑臟。足陽明脈起始於鼻子兩側,連接額頭,沿著太陽脈旁邊行進。

3. 足陽明胃經用藥

補:人參,黃耆,白朮,石斛,山藥,芡實,薏苡,蓮肉,糯米,白糖

瀉:枳實,厚朴,腹皮,前胡,三稜,莪朮,檳榔,大黃,石膏,礞石

溫:肉桂,附子,肉果,砂仁,藿香,半夏,蒼朮,白蔻,乾薑,川芎,香附

涼:葛根,知母,石蓮,梔子,滑石,竹茹,胡黃連

引經:葛根,升麻,白芷

白話文:

【足陽明胃經用藥】

補益類: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石斛、山藥、芡實、薏苡仁、蓮子、糯米和白糖來補充身體所需。

瀉下類:若需清瀉,可用枳實、厚朴、陳皮、前胡、三稜、莪朮、檳榔、大黃、石膏和礞石。

溫熱類:用於溫暖身體的藥材有肉桂、附子、肉豆蔻、砂仁、藿香、半夏、蒼朮、白豆蔻、乾薑、川芎和香附。

清涼類:需要清涼效果時,可採用葛根、知母、石蓮、梔子、滑石、竹茹和胡黃連。

導引經絡類:用以導引經絡的藥物有葛根、升麻和白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