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會元要》~ 十二經所主部分(脈筋註明) (1)
十二經所主部分(脈筋註明) (1)
1. 十二經所主部分(脈筋註明)
頭巔:足厥陰肝、少陰腎脈會此,足太陽膀胱、少陽膽、陽明胃脈交此。
腦:足太陽膀胱脈絡此,少陰腎筋屬髓海,腦為髓海也。
兩角:足少陽膽脈筋皆上此。
額顱:足陽明胃脈至此,手陽明大腸筋上左角,手少陽三焦筋結上角,足太陽膀胱結下額。
白話文:
頭部各部位的中醫經絡解說:
頭巔: 足厥陰肝經與少陰腎經在此交匯,足太陽膀胱經、少陽膽經、陽明胃經也都在此交會。
腦: 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在此,少陰腎經的筋絡屬於髓海,而腦就是髓海。
兩角: 足少陽膽經的筋絡都上行至這裡。
額顱: 足陽明胃經到達這裡,手陽明大腸經的筋絡上行至左角,手少陽三焦經的筋絡結於右角,足太陽膀胱經則結於下額。
發:足少陰腎主之,又云屬心,故上生,稟火氣也。眉屬肝故橫生,須屬腎故下生。經云:頭痛,腸胃所生,然多屬風或寒,即氣血虛亦必兼風,無風入只作眩不作痛。風入太陽,巔頂連頸項強痛。風入陽明,兩額角痛,目疼鼻乾。風入少陽,額痛口苦耳聾。若三陰維厥陰脈與督脈會於巔頂,亦有頭痛。
白話文:
頭髮:由足少陰腎經的經脈所主宰,也有說法認為屬於心經,因此頭髮生長向上,帶有火氣。眉毛屬於肝經,所以生長橫向,鬍鬚屬於腎經,所以生長向下。
經書說:頭痛是由腸胃所引起,但大多與風或寒有關。即使是氣血虛弱,也必定伴有風。若無風入侵,只會頭暈,不會頭痛。
風入侵太陽經,頭頂和頸部會疼痛。風入侵陽明經,兩額頭和眼角會疼痛,眼睛疼痛,鼻子乾澀。風入侵少陽經,額頭疼痛,口苦,耳朵失聰。如果三陰經(少陰、厥陰)和督脈在頭頂相會,也會有頭痛。
至於眉尖後近髮際為魚尾,終日細筋抽掣痛不甚,脈數或芤,此為血虛。耳鳴目眩,頭如空虛,惡勞動,重綿包裹方少安,脈大而緩,此為氣虛。若濕痰作痛必昏重欲吐,連眉稜骨亦痛。又宿食不消,濁氣上蒸,頭脹作痛。又陰虛作痛,發熱汗出,太陽必痛甚,此相火自下衝上,切忌辛熱發散。
白話文:
眉梢後接近髮際的地方是魚尾,終日有細筋抽痛但不太嚴重,脈搏跳動較快或浮弱,這是氣血虛弱。耳鳴、頭暈、頭部感覺空虛,不喜歡勞動,必須用厚重的被子包裹才能稍微安定,脈搏大而緩慢,這是氣虛。如果濕痰作痛,一定會昏沉、噁心嘔吐,眉毛和顴骨也會疼痛。如果宿食不消,濁氣上升,頭部會脹痛。如果是陰虛作痛,發熱出汗,太陽穴一定會特別疼痛,這是相火從下向上衝擊,切記不要用辛辣發散的食物或藥物治療。
惟有真頭痛,全腦皆痛,手足冷至節,此為不治證也。
面:手太陰肺氣通鼻,少陰心氣通舌,足太陰脾氣通口,厥陰肝氣通目,少陰腎氣通耳,而面病專屬陽明。
白話文:
只有真正的頭痛,會痛遍整個頭腦,並且手腳冰冷到關節,這是無法治愈的症狀。
面部:手太陰肺的氣通到鼻子,少陰心的氣通到舌頭,足太陰脾的氣通到嘴巴,厥陰肝的氣通到眼睛,少陰腎的氣通到耳朵,而面部的疾病主要屬於陽明經的範疇。
顴:骨之下迎香穴之外為面中央,應手陽明大腸,兩顴之內面王之上,應手太陽小腸,小腸脈循頰上䪼斜絡於顴,小腸氣血盛,面多肉而平,氣血少面瘦色惡。
白話文:
顴骨:在顴骨下面迎香穴外側,是臉部的正中央,對應手陽明大腸經。在兩顴內側,面王穴上方,對應手太陽小腸經。小腸經脈絡分佈在頰骨上,斜行交絡於顴骨。小腸氣血旺盛的人,面部肉多而平滑;氣血虛弱的人,面部消瘦,面色不好看。
顴為骨本,足太陽膀胱、手陽明大腸筋皆結此,兩顴發赤主腎敗,足陽明胃筋脈合此,手太陽小腸經顴膠穴在頄下銳骨端陷中。
人中:下應膀胱、子宮,平淺無髭,大腸脈交此,腎脈水溝穴在此。
白話文:
顴骨是身體的骨骼基礎,足太陽膀胱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筋脈都匯聚於此。兩側顴骨發紅表示腎氣衰敗,足陽明胃經的筋脈也連接於此。手太陽小腸經的顴膠穴位於顴骨下銳利的骨骼端點的凹陷處。
頰:手陽明大腸筋脈俱上此,太陽小腸脈上此,足陽明胃脈循此而上,足少陽膽筋脈俱過此,厥陰肝脈下此,手少陽三焦筋當曲頰脈亦交此,胃頰車穴在耳下分。
頷:手太陽小腸筋結此,足少陽膽筋脈俱過此。
頰:頤下為頦。
白話文:
臉頰:手陽明大腸經筋脈都分佈到這裡,太陽小腸經脈也分佈到這裡,足陽明胃經循著這裡而向上,足少陽膽經筋脈也經過這裡,厥陰肝經脈分佈到這裡下方,手少陽三焦經筋脈在嘴邊彎曲的地方,與頰脈交會於此,胃頰車穴位於耳下分叉處。
眉:屬肝,足厥陰肝脈從目繫上額,肝膽相表裡,足少陽膽受風熱與痰則眉稜骨痛,多傷目並兩耳出膿。眉又應足太陽膀胱,血氣盛,眉佳而有毫,眉心上應咽喉證。
白話文:
眉毛:
眉毛屬於肝臟。足厥陰肝經從眼睛延伸到前額。肝臟和膽囊表裡相通。足少陽膽經受到風熱或痰液影響時,眉毛骨附近就會疼痛,同時還會導致眼睛疼痛和兩耳流膿。
眉毛也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應。氣血旺盛時,眉毛會濃密而有光澤。眉毛中心的部位與咽喉病症相應。
目睛:即眼珠,藏府精氣皆上注於目,血之精為目窠之總絡。
瞳神:骨之精,屬腎,腎虧不能養肝精華不斂,瞳神散大無光,兩瞳痛為腎火上炎。
黑珠:即精外黑輪,屬足厥陰肝,為筋之精,內連目系,肝火上衝,兩輪紅痛。
白珠:氣之精,屬手太陰肺,肺火上騰,白生紅筋。
白話文:
眼睛,也就是眼珠,是五臟六腑精氣匯集的地方,其中血液的精華更是眼球的主要血管。
瞳孔,則是骨骼精華的表現,與腎臟息息相關。腎虛無法滋養肝臟精華,導致瞳孔散大無光,兩眼疼痛,這是腎火上炎的表現。
眼球的黑圈,屬於肝臟的精華,是筋的精華,與眼睛的血管相連。肝火上衝,就會造成黑圈紅腫疼痛。
眼球的白圈,是氣的精華,與肺臟相關。肺火上炎,就會出現白圈泛紅,血管顯現。
兩眥:外決面者為銳眥,內近鼻者為內眥,皆屬手少陰心。太陽小腸、少陽三焦筋脈俱至銳眥,足少陽膽脈起銳眥,筋亦結此。小腸支脈至內眥出,足太陽膀胱脈起此。
白話文:
兩眥:
- 外側延伸到面部的稱作銳眥,屬於手少陰心經。
- 內側貼近鼻子的稱作內眥,也屬於手少陰心經。
銳眥:
- 太陽小腸經、少陽三焦經的筋脈都到達銳眥。
- 足少陽膽經從銳眥起始,其筋脈也連接在此。
內眥:
- 小腸經的支脈到達內眥並從此處出來。
- 足太陽膀胱經從內眥起始。
眼胞:上下皆屬足太陰脾、陽明胃,細筋散於目下為目下綱,太陽膀胱細筋為目上綱。
睫毛:屬脾,脾胃氣虛,目緊皮縮,眼楞小急,睫毛倒入眼中,謂之拳毛。
白話文:
上下眼瞼都屬於足太陰脾和陽明胃經,細小的筋絡分布在眼下,稱為目下綱,太陽膀胱經的細筋則是目上綱。
睫毛屬於脾經,當脾胃氣虛時,眼睛皮膚會收縮,眼瞼變小且緊繃,睫毛可能會往眼內倒生,這種情況稱為倒睫毛。
耳:通於足少陰腎,腎足則耳聰,手太陽小腸、少陽三焦、足少陽膽脈俱入耳中。耳前,足陽明胃脈上筋結三焦脈,走此筋從耳前屬目。耳後手太陽小腸,足太陽膀胱筋俱結耳後,完骨胃脈之支、三焦膽脈俱過此。凡耳病當診腎脈,濡遲為虛,浮大為風,洪動火賊,沉澀氣凝,數實熱壅。
白話文:
耳朵:
與足少陰腎經相通。腎臟健康,耳朵就聽力靈敏。手太陽小腸經、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都進入耳朵。
耳朵前面,足陽明胃經的筋脈與三焦經相接,這條筋脈從耳朵前面延伸到眼睛。
耳朵後面,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筋脈交會,完骨胃經的分支和三焦、膽經也經過這裡。
診斷耳病時,應檢查腎經脈絡:
- 脈搏濡弱遲緩:腎氣虛弱
- 脈搏浮大:風邪入侵
- 脈搏洪大有力的:火熱邪氣侵犯
- 脈搏沉澀:氣血凝滯
- 脈搏數實:熱邪內蘊
鼻:山根曰下極,應手少陰心,足陽明胃脈交此。鼻柱在山根下,即年壽應足厥陰肝,左右應少陽膽。面王在鼻柱下,即準頭,亦曰明堂,屬土,應足太陰脾。兩旁為方上,在迎香上曰鼻柱,即蘭臺廷尉,應胃,胃脈起鼻兩旁,筋亦結此。鼻孔,手陽明大腸脈挾此,太陽小腸脈抵此,足太陽膀胱筋結鼻下兩旁。
白話文:
鼻子:鼻樑的最下端稱為「山根」,與手少陰心經和足陽明胃經相交。鼻柱位於山根之下,稱為「年壽」,與足厥陰肝經相應,兩側與少陽膽經相應。位於鼻柱下方的「面王」,也就是準頭,也叫「明堂」,屬土,與足太陰脾經相應。鼻柱兩旁稱為「方上」,位於迎香穴上方,稱為「蘭臺」,與胃經相應,胃經從鼻子的兩側開始,其筋脈也在此處交結。鼻孔兩側有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,太陽小腸經的脈絡在此處相抵,足太陽膀胱經的筋脈在鼻下的兩側交結。
口:通於足太陰脾,陽明胃脈筋挾此,大腸脈出兩吻。
唇:脾之榮在唇,四白胃脈環此,肝脈環唇內,於唇驗藏府之寒熱最便。
白話文:
嘴巴:連通到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筋膜夾持著這裡,大腸經則從兩側延伸出來。
嘴唇:脾臟的營養表現於嘴唇,四周有胃經繞行,肝經則繞行於嘴唇內部,通過觀察嘴唇可以很方便地檢驗身體內部的寒熱情況。
齒牙:內床曰齒,外版曰牙,皆骨之徐,故屬足少陰腎。陽明胃脈入上齒縫中,故上床屬胃,手陽明大腸脈入下齒縫中,故下床屬大腸。
白話文:
牙齒:裡面的叫齒,外面的叫牙,都是骨頭的餘氣所化,所以屬於足少陰腎經。陽明胃經的脈絡進入上排牙齒的縫隙中,所以上排牙齒屬於胃經。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進入下排牙齒的縫隙中,所以下排牙齒屬於大腸經。
舌:為手少陰心之苗,屬火,足太陰脾脈連舌本散舌下,主舌強。少陰腎脈挾舌本主舌下,太陽膀胱筋結舌本,手少陽三焦筋系舌本。
白話文:
舌頭:是手少陰心經的萌發處,五行屬火。足太陰脾經的經脈連接著舌根,散佈於舌頭下方,主管舌頭強直。少陰腎經的經脈夾著舌根,主管舌頭下方。太陽膀胱經的筋膜與舌根相連。手少陽三焦經的筋膜連接舌根。
髭:在上,手陽明大腸主之,須在頤,足少陽膽主之,髯在頰,陽明胃主之,皆因各經血氣以生。
喉:在咽前,通手太陰肺氣,故曰肺系,又曰喉氣通天。肺熱甚喉啞。足陽明胃手少陰腎二脈循喉。
白話文:
鬍子長在上部,由手陽明大腸經主管;下巴的鬍子,由足少陽膽經主管;兩頰的鬍子,由陽明胃經主管,這些都是因為各條經絡的血氣所滋養而生。
喉嚨位於咽部前方,與手太陰肺經相通,因此稱為肺系,也說喉嚨的氣可以通到上面。肺熱過盛會導致聲音沙啞。足陽明胃經和手少陰腎經這兩條脈絡都經過喉嚨。
咽:在喉後,通足陽明胃,主納食。胃口在膈膜下,咽至胃一尺六寸,通胃之咽門。咽門下有膈膜,嚥氣通地。咽之低處曰嗌,手少陰心足太陰脾二脈挾此,令咽乾,手太陽小腸脈循此令嗌痛。足厥陰肝脈循咽後,令咽乾,手少陽三焦脈由喉令嗌腫。
白話文:
咽 :位於喉嚨後方,連通胃經。咽的主要功能是吞嚥食物。胃部位於橫膈膜下方,咽部通往胃部的距離約為一尺六寸,咽部稱為胃的「咽門」。
咽門下方有橫膈膜,幫助呼吸連通腹部。咽部的下方部位稱為「嗌」,心經和脾經通過此處,會導致咽喉乾燥。小腸經沿著此處通過,會引起嗌部疼痛。
肝經沿著咽部的後方通過,會導致咽喉乾燥。三焦經從喉嚨經過,會導致嗌部腫脹。
會厭:聲音之戶,當咽上,司開合,掩喉食下咽,不掩則錯,必舌抵上齶則會厭能掩喉,喉、咽、嗌、會厭四者缺一則飲食廢而死矣。
白話文:
會厭:發聲的門戶,位於咽喉上方,控制開合,覆蓋喉嚨以吞下食物。如果不覆蓋,就會出錯,需要舌頭抵住上顎,這樣會厭才能覆蓋喉嚨。喉嚨、咽喉、食道、會厭這四者缺一不可,否則就不能進食,會導致死亡。
頸:前有缺盆穴,屬足陽明胃,在橫骨上,左右各一,為十二經道路。手陽明大腸、太陽小腸、少陽三焦、足少陽膽、陽明胃脈俱入此,手太陰肺、足太陽膀胱與胃膽筋俱結此。缺盆之中即任脈之天突穴,為頸前居中第一行脈。缺盆之上有人迎穴,喉間開一寸五分,屬胃,即頸前第二行脈。
白話文:
脖子:
前面有兩個「缺盆穴」,屬於足陽明胃經,位於橫骨上方,左右各一個,它是十二條經脈的道路交匯處。
手陽明大腸經、太陽小腸經、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、陽明胃經都匯入這個穴位,手太陰肺經、足太陽膀胱經與胃、膽的筋絡也都在這裡交會。
缺盆穴的中央就是任脈的「天突穴」,它是頸部前正中的第一條脈絡。
缺盆穴的上面有「人迎穴」,在喉結上方開一寸五分,屬於胃經,是頸部前方的第二條脈絡。
人迎後一寸五分名扶突穴,屬大腸,即頸中第三行脈。扶突後名天窗穴,屬小腸,即頸中第四行脈。天窗後為膽脈,頸中無穴,乃第五行脈。足少陽後名天牖穴,屬三焦,即頸中第六行脈。天牖後名天柱穴,屬膀胱,頸中第七行脈。膀胱後居頸之中央者,胃脈也,穴名風府,自前中一行,至此為第八行。
項:乃足少陰腎、太陽膀胱所主,亦屬太陰脾、厥陰肝,惟肝血虛火旺,必筋燥急強,多生瘰癧。
白話文:
人迎穴之後 1.5 寸處叫扶突穴,屬於大腸經,頸部的第三行脈絡。扶突穴之後叫天窗穴,屬於小腸經,頸部的第四行脈絡。天窗穴之後是小腸經絡脈,頸部沒有穴位,是第五行脈絡。足少陽經的後方叫天牖穴,屬於三焦經,頸部的第六行脈絡。天牖穴之後叫天柱穴,屬於膀胱經,頸部的第七行脈絡。膀胱經後面位於頸部正中央的是胃經,穴位叫風府,從胸骨前正中一行,到此處為第八行脈絡。
肩:下曰膊,膊下對腋處曰臑。臑盡處為肘,肘當臂腕。肘以下為臂,臂掌交接處為腕。腕以上大指節後肥魚隆起處統謂之魚。
白話文:
肩部:下邊稱作膊,膊下對著腋窩的地方叫做臑。臑的盡頭叫做肘,肘對著手臂和手腕。肘以下叫做手臂,手臂和手掌交接的地方叫做手腕。手腕以上大拇指關節後面隆起的肌肉部位都叫做魚。
手:大指屬手太陰肺,食指屬陽明大腸,中指屬手厥陰心包絡,無名指屬少陽三焦,小指內側屬手少陰心,外側屬太陽小腸,小腸筋脈俱起小指外側少澤穴之次。
白話文:
手部:
- 大拇指:屬於手太陰肺經
- 食指:屬於陽明大腸經
- 中指:屬於手厥陰心包絡經
- 無名指:屬於少陽三焦經
- 小指內側:屬於手少陰心經
- 小指外側:屬於太陽小腸經
- 小腸的經脈都從小指外側的少澤穴旁開始延伸。
肩:手太陽小腸、陽明大腸、少陽三焦筋脈俱至此,足太陰肺筋結前髃,足少陽膽脈至肩上。肩井穴屬膽,太陽膀胱筋結肩髃。
白話文:
肩部:
- 手太陽小腸經、陽明大腸經、少陽三焦經的筋脈都連接至此。
- 足太陰肺經的筋脈連接前髃穴。
- 足少陽膽經的經脈到達肩上。
- 肩井穴屬於膽經。
- 手太陽膀胱經的筋脈連接肩髃穴。
脊:足少陰腎所主。手陽明大腸經脈挾脊,足太陰脾筋著脊,腎筋脈貫脊,太陽膀胱筋挾脊,分左右上項,從脊間一寸五分為第二行對第三椎曰肺俞。第五椎曰心俞。第七椎曰膈俞。第九椎曰肝俞。第十椎曰膽俞。第十一椎曰脾俞。第十二椎曰胃俞。第十三椎曰三焦俞。第十四椎曰腎俞。
白話文:
現代
脊椎主於足少陰腎經。手陽明大腸經脈緊貼脊椎兩側,足太陰脾經筋膜緊貼脊椎,腎經筋脈貫穿脊椎,太陽膀胱經筋膜緊貼脊椎兩側,分左右上行至頸部,從脊椎中間一寸五分處為第二行,對應第三椎為肺俞穴。第五椎為心俞穴。第七椎為膈俞穴。第九椎為肝俞穴。第十椎為膽俞穴。第十一椎為脾俞穴。第十二椎為胃俞穴。第十三椎為三焦俞穴。第十四椎為腎俞穴。
第十六椎曰大腸俞。十八椎曰小腸俞。十九椎曰膀胱俞。從脊開三寸為第五行,魄門對肺俞,故肺藏魄。神堂對心俞,故心藏神。魂門對肝俞,故肝藏魂。意舍對脾俞,故脾藏意。志室對腎俞,故腎藏志。膏肓對第十四椎。
白話文:
第十六個脊椎骨叫「大腸俞」。
第十八個脊椎骨叫「小腸俞」。
第十九個脊椎骨叫「膀胱俞」。
從脊椎骨兩旁各開三個手指寬,叫做第五行。魄門對著肺俞,所以肺藏魄。神堂對著心俞,所以心藏神。魂門對著肝俞,所以肝藏魂。意舍對著脾俞,所以脾藏意。志室對著腎俞,所以腎藏志。膏肓位於第十四個脊椎骨。
膂:脊之兩旁,足少陰腎、太陽膀胱脈皆循此。
肩解:背上兩角,手太陽小腸脈出此。
肩胛:肩解下成片肉,手太陽小腸、陽明大腸筋脈俱繞此。
白話文:
膂:就是指脊椎兩側的位置,足少陰腎經和太陽膀胱經都走這條路線。
肩解:指的是背部的兩個肩胛骨上方的位置,手太陽小腸經從這裡出來。
肩胛:是指肩胛骨下方的一大片肌肉,手太陽小腸經和陽明大腸經的筋脈都會繞過這裡。
膺:胸上兩旁高處曰膊。足陽明胃脈到膺,太陰脾筋系膺。結喉下曰缺盆,缺盆下曰胸,在膺之下。胸下曰骭,乃蔽心之骨,心位在此。手太陰肺脈布胸中,筋亦結此,足太陽膀胱筋脈皆散此,厥陰肝脈上此,少陰腎脈入肺注此,手厥陰心包絡脈筋亦散此。
白話文:
膺: 胸部兩側高起的部分稱為肩胛骨。足陽明胃經的脈絡到達肩胛骨,太陰脾經的筋膜連接著肩胛骨。
缺盆: 結喉的下方稱作缺盆。
胸: 缺盆的下方稱作胸,位於肩胛骨下方。
骭: 胸的下方稱作骭骨,那是包覆著心臟的骨骼,心臟的位置就在這裡。
手太陰肺經: 脈絡分佈在胸中,筋膜也連接在這裡。足太陽膀胱經的筋脈都散佈於此。厥陰肝經的脈絡向上通到這裡。少陰腎經的脈絡進入肺部,然後流注於此。手厥陰心包絡經的脈絡和筋膜也散佈於此。
腋:肩下曰膊。膊下曰臑,對腋,手太陰肺筋脈入腋,少陰心太陽小腸筋結此,足少陽膽筋走此,手厥陰心包脈抵此,胠在腋下,胠下為脅。足厥陰肝、少陽膽脈布脅,手厥陰心包筋脈挾此。
白話文:
腋窩:肩膀下面叫做膊。膊下面叫做臑,緊鄰腋窩,手太陰肺經的筋脈進入腋窩,手少陰心經、手太陽小腸經的筋脈在此匯集,足少陽膽經的筋脈經過這裡,手厥陰心包經的脈絡到達這裡。胠位於腋窩下面,胠下面是脅肋。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陽膽經的脈絡分佈於脅肋,手厥陰心包經的筋脈夾雜其中。
肋:在脅後,足太陰脾筋結肋,厥陰肝脈布此。季肋在脅下,手太陰肺脈抵季肋,足少陽膽筋脈乘此。䏚在季肋下,膽筋乘䏚。
白話文:
肋骨:位於脅部靠後的地方,脾經的筋脈連接到肋骨,肝經的脈絡也分佈在此。
季肋:位於肋骨下方,肺經的脈絡抵達季肋,膽經的筋脈經過此處。
䏚:位於季肋下方,膽經的筋脈覆蓋著䏚。
乳:乳房屬足陽明胃。乳頭屬厥陰肝。
膈:為手太陰肺、少陰心之分野,心下有膈膜,前齊鳩尾,後齊十二椎,所以遮隔濁氣,不使上熏心肺。
十二經脈惟足太陽膀胱脈不貫隔,餘皆能令膈痛。
白話文:
乳房屬於足陽明胃經,乳頭則屬於足厥陰肝經。
膈膜是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的分界,位於心臟下方,前方對應鳩尾穴,後方對應第十二胸椎,其功能是隔開濁氣,防止其上升影響心肺。
十二經脈中,只有足太陽膀胱經不穿過膈膜,其他的經脈都可能引起膈膜疼痛。
三焦:在手少陰心下,下膈,在足陽明胃上口,治在膻中。頭至心為上焦。中焦在胃中皖,治在足太陰脾,傍心至臍,為中焦。下焦在臍下,當足太陽膀胱上,臍至足為下焦。
白話文:
三焦:
- 上焦:位於心臟下方,膈肌下方,與手少陰心經相連。
- 中焦:位於胃內,與足陽明胃經的上口相連。
- 下焦:位於臍下,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連。
治療部位:
- 上焦:膻中穴
- 中焦:足太陰脾經
- 下焦:臍下
腹:臍之上為大腹,臍之下為小腹,膈下為胃上口,曰賁門,在臍上五寸。臍下二寸為胃下口,曰幽門,傳入小腸。手少陰心、足太陰脾筋結臍,陽明胃筋脈挾此,人謂當臍痛屬腎,大謬,蓋腎之筋脈從腰貫脊並不及臍。
腰:足少陰腎脈入腰,太陽膀胱脈抵此,厥陰肝脈抵小腹,小腹痛皆血病,肝藏血故也。
白話文:
腹部:肚臍上方是大腹,肚臍下方是小腹。橫膈膜下是胃的入口,稱為賁門,位於肚臍上方五寸。肚臍下方二寸是胃的出口,稱為幽門,連接小腸。心經(手少陰經)和脾經(足太陰經)的筋絡交匯於肚臍,胃經(足陽明經)的筋脈夾著它們。有人說,肚臍疼痛屬於腎臟的問題,這是大錯特錯。因為腎臟的筋脈從腰部貫穿脊椎,根本不會到達肚臍。
宗筋:足太陰脾、陽明胃筋聚陰器,厥陰肝筋脈結此絡諸筋,少陰腎筋結此毛際,宗筋會氣街,足陽明穴肝筋脈入陰毛,少陽膽脈入毛際。
白話文:
宗筋:
- 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筋脈匯聚於陰器。
- 足厥陰肝經的筋脈與各個筋脈在此相連。
- 足少陰腎經的筋脈與毛髮邊緣相連。
- 宗筋會合於會陰部。
陰毛上的筋脈:
- 足陽明胃經的肝經筋脈進入陰毛。
- 足少陽膽經的筋脈進入毛髮邊緣。
肛門:接直腸。直腸接大腸,大腸與肺為表裡。肺氣充足,方能傳送,後陰乃肺與大腸所主。
尻:尾骶骨曰尻,足少陽膽筋結於此。
白話文:
肛門:連接著直腸。直腸連接著大腸,大腸和肺是互為表裡的關係。肺氣充足時,才能促進物質的傳送,肛門是由肺和大腸共同主管的。
尾骶骨稱為尻,足少陽膽經的筋脈在此處交匯結聚。
臀:足太陽膀胱脈貫臀,筋亦結此。臀下曰股,股內屬足太陰脾,筋屬厥陰肝,骨屬少陰腎。股之內側曰陰股,脾、肝、腎三經筋脈俱循此。
白話文:
臀部:足太陽膀胱經貫穿臀部,肌腱也附著於此。臀部下方稱為大腿,大腿的內側屬足太陰脾經,肌腱屬足厥陰肝經,骨骼屬足少陰腎經。大腿的內側稱為陰股,脾經、肝經、腎經的肌腱與經絡都經過此處。
膝:脾肝腎所主。作痛如錐,邪火所致,若以為風寒而發散,則速其危。膝之蓋骨曰臏,膝下曰脛,脛之後魚腹曰腨,為足肚。足太陽膀胱病主痠疼,兩臁,外臁足三陽主之,病易治,內臁足三陰主之,病難治。
白話文:
膝蓋: 由脾、肝、腎三臟所控制。膝蓋疼痛如針刺,是邪火造成的,如果誤以為是風寒導致而使用發散治療法,會加速病情惡化。
膝蓋骨稱為臏骨,膝蓋下方稱為脛骨,脛骨後方的小腿肚稱為腨,是足部的肌肉。
足太陽膀胱經病變會導致痠痛,兩側小腿外側由足三陽經控制,比較容易治療。內側小腿由足三陰經控制,較難治療。
有兩臁如癬搔癢,久則膿水淋漓,名腎藏風,用四生散祛風邪,白附、黃耆、羌活、蒺藜研末,用豬腰子劈開,入藥,濕紙包,煨熟切片,鹽湯下,再用六味地黃丸補水,永不再發。
白話文:
雙腿小腿上出現類似癬狀的發癢症狀,時間久了就會滲出膿水,這稱為「腎藏風」。可以使用四生散來祛除風邪,將白附子、黃耆、羌活、蒺藜研磨成粉末,將豬腰子剖開,放入藥粉,用濕紙包起來,煨熟切片,用鹽湯送服。再服用六味地黃丸來補腎,就可以避免復發。
足大指:外側屬足厥陰肝,內側屬太陰脾,肝脾筋脈皆起於此。
足中指:屬足陽明胃,胃筋起於內側。
足四指:屬足少陽膽,膽筋起於外端。
足小指:下屬足少陰腎,外側屬太陽膀胱,腎筋脈俱起小指下,膀胱筋起小指外側。
白話文:
腳趾的經脈歸屬:
- 大拇指: 外側屬於足厥陰肝經,內側屬於太陰脾經,肝脾的筋脈都從這裡開始。
- 中指: 屬於足陽明胃經,胃經的筋脈從內側開始。
- 四指: 屬於足少陽膽經,膽經的筋脈從外側開始。
- 小拇指: 下方屬於足少陰腎經,外側屬於太陽膀胱經,腎經的筋脈都從小拇指下方開始,膀胱經的筋脈從小拇指外側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