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會元要》~ 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(各經藥性並列)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(各經藥性並列) (11)

1. 足厥陰肝經用藥

補:當歸,熟地,棗仁,阿膠,木瓜,沙參,薏苡,菟絲子,枸杞,棗皮,白朮,沙蒺藜,甘草,蓮肉

瀉:白芍,赤芍,柴胡,青皮,枳實,青黛,羌活,木賊,白菊,蒲黃,桃仁,蔓荊子,常山,靈脂,益母,前胡

溫:木香,肉桂,香附

涼:黃連,黃柏,胡連,膽草,草決明,牛黃,羚羊角,甘菊,地榆,車前子

引經:川芎(行上),青皮(行下),柴胡,烏梅

白話文:

【足厥陰肝經用藥現代翻譯】

補藥:使用當歸、熟地、酸棗仁、阿膠、木瓜、沙參、薏苡仁、菟絲子、枸杞、山茱萸、白朮、沙苑子、甘草和蓮子。

瀉藥:包括白芍、赤芍、柴胡、青皮、枳實、青黛、羌活、木賊、白菊花、蒲黃、桃仁、蔓荊子、常山、靈脂、益母草和前胡。

溫藥:採用木香、肉桂和香附。

涼藥:則有黃連、黃柏、胡黃連、龍膽草、決明子、牛黃、羚羊角、甘菊花、地榆和車前子。

引經藥:川芎用於上部,青皮用於下部,以及柴胡和烏梅。

2. 足太陽膀胱脈主病

經曰:腎合三焦膀胱,蓋膀胱為腎之水府,三焦為腎之火府,故左尺浮以候膀胱,右尺浮以候三焦(皆主洪大象也)。又曰:人迎大二倍於寸口,病在足太陽(人迎者,肝膽脈也,肝藏屬木生火,統主春夏)。脈象曰:太陽脈至洪大以長,又如脈至如湧泉,所謂硬散脈象是也。

浮鼓肌中,太陽氣予不足也,小腹偏腫而痛,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,肩上熱,膀胱病也,小便赤為熱,若平常淡黃淺紅,則為陰虛也,白為寒,若平常白渾如米泔,則為濕熱所化也。

膀胱之經脈主病曰:是動則病頭痛,目似銳,項脊痛,腰似折,髀不可以曲,膕如結,踹如裂,是為踝厥(太陽氣病)。是主筋所生病者,痔(太陽之氣生於膀胱水中而為諸陽主。經云: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蓋太陽所生之筋,膀胱所生之脈橫逆而為痔也),瘧(經絡沉以內薄則為瘧),狂癇疾(厥逆於下則為癲狂),頭囟項痛,目黃淚出,鼽衄,背腰尻膕踹腳皆痛,小指不用。膀胱之絡脈主病,曰實則鼽窒頭痛,虛則鼽衄。

膀胱之經筋主病,曰其病小指支跟腫痛,膕骨攣,脊反折,項筋急,肩不舉,腋支缺中紐痛,不可左右搖。

傷寒病脈證

太陽脈浮緊,證則頭項強痛,惡寒發熱,腰脊強,以其脈上連風府也。足太陽脈起於目內眥,上額,交巔,下項,循肩膊,挾脊抵腰。

白話文:

【足太陽膀胱經主病】

經典記載,腎臟與三焦膀胱相配合,因為膀胱是腎臟管理水分的地方,三焦則是腎臟管理熱能的地方,所以左手尺部的脈象浮動可預測膀胱的情況,右手尺部的脈象浮動可預測三焦的狀況(都主要顯示大的脈象)。

又說,如果人迎脈比寸口脈大兩倍,表示足太陽經可能有問題(人迎脈,指的是肝膽的脈象,肝臟屬木,能生火,統管春夏季節)。脈象顯示,足太陽經的脈象洪大且長,或像湧泉般湧現,這就是所謂的硬散脈象。

脈象浮動在肌肉中,表示太陽氣有所不足,小腹部一側腫脹並疼痛,用手按壓時想小便卻無法排尿,肩膀上方感到熱,這是膀胱的病症。小便顏色紅表示熱症,若平時小便顏色呈淡黃或淺紅,表示陰虛。小便顏色白表示寒症,若平時小便顏色白濁如米湯,表示由濕熱轉化而來。

膀胱經脈主導的病症如下:頭痛、眼睛刺痛、頸部和背部疼痛、腰部像被折斷一樣、大腿不能彎曲、膝窩像是結塊、腳踝像是裂開,這叫做踝厥(太陽氣病)。主導的筋肉病症包括痔瘡(太陽之氣由膀胱水中生成,為所有陽經之主。經典上說:筋脈橫向鬆弛,腸道疾病會轉為痔瘡。太陽生成的筋,膀胱生成的脈,橫向鬆弛,形成痔瘡)、瘧疾(經絡下沉至內部,形成瘧疾)、精神失常(在下方逆亂,形成癲狂)、頭頂、頸部疼痛、眼睛黃、淚水流出、鼻塞流涕、鼻子出血、背部、腰部、臀部、膝窩、腳踝、腳部疼痛,小指失去功能。膀胱的絡脈主導的病症,實證則鼻塞頭痛,虛證則鼻塞流涕。

膀胱的經筋主導的病症,其特徵是小指和腳跟腫痛,膝窩骨頭緊繃,脊椎反折,頸後筋緊,肩膀無法抬起,腋下到肋間扭痛,無法左右搖晃。

感冒的脈象和病症

足太陽經的脈象浮動且緊繃,病症則頭頸部強烈疼痛,怕冷發燒,腰背僵硬,因為此脈向上連接風府穴。足太陽經起始於眼眶內角,向上經過額頭,交叉至顱頂,向下至頸部,沿著肩部,夾著脊椎至腰部。

3. 足太陽膀胱經用藥

補:龍骨,續斷,橘核,益智仁

瀉:豬苓,澤瀉,滑石,車前,木通,茯苓,瞿麥

溫:茴香,沉香,烏藥,棗皮,桂枝,麻黃,砂仁

涼:膽草,石蓮子,防風,羌活,蔓荊子,茵陳,葶藶子,大黃,黃柏,石膏

引經:蒿本,羌活

白話文:

【足太陽膀胱經用藥】

補充型藥物:龍骨,續斷,橘核,益智仁

利尿或排泄型藥物:豬苓,澤瀉,滑石,車前,木通,茯苓,瞿麥

溫熱型藥物:茴香,沉香,烏藥,棗皮,桂枝,麻黃,砂仁

清涼型藥物:膽草,石蓮子,防風,羌活,蔓荊子,茵陳,葶藶子,大黃,黃柏,石膏

導向經絡的藥物:蒿本,羌活

以上是針對足太陽膀胱經所使用的藥物。補充型藥物包括龍骨、續斷、橘核和益智仁;利尿或排泄型藥物則有豬苓、澤瀉、滑石、車前、木通、茯苓和瞿麥;溫熱型藥物包含茴香、沉香、烏藥、棗皮、桂枝、麻黃和砂仁;清涼型藥物則是膽草、石蓮子、防風、羌活、蔓荊子、茵陳、葶藶子、大黃、黃柏和石膏;最後,導向經絡的藥物有蒿本和羌活。

4. 足少陽膽脈主病

經曰:少陽脈至,乍數乍疏,乍短乍長,言其半陽半陰也。又曰:人迎大一倍於寸口,病在足少陽。又曰:病在少陽,其脈必弦,蓋膽附肝為甲木,左關浮候之脈象應與肝同。脈至形如板木,橫格上下,難去難來乃結脈,無氣無神之變象是膽氣予不足也,禾熟而死(即秋初時)。耳聾不聰,肝與膽為表裡也。

如有人將捕之,肝虛則膽薄也。善嘔有苦,長太息,心中憺憺然恐,邪在膽逆在胃。膽氣泄則口苦,胃氣逆則嘔苦,數唾,膽有邪也。嗌中吤吤然,膽為相火也。

膽之經脈主病,曰是動則病口苦,善太息,左脅痛,不能轉側(少陽之氣不升),甚則面微有塵,體無膏澤(少陽主初陽之生氣,故膽氣升則十一藏之氣皆升,陽氣長故其色鮮,其顏光,少陽之動氣為病則厥逆不升,故甚則如此也),足外反熱(火逆於下),是為陽厥。是主骨所生病者,頭痛項痛,目銳眥痛,缺盆中腫痛,脅下痛,馬刀俠癭,汗出(諸痛處乃少陽經脈所循之部分也,血脈留滯,故為馬刀俠癭,陽加於陰故汗出。少陽行身側故本篇多用外字)。

振寒慄(陽逆於下),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、外踝前及諸節皆痛,小指次指不用。膽之絡脈主病,曰實則厥(少陽氣不能上升而逆於下也),虛則痿蹶,坐不起(氣不能周布)。膽之經筋主病,曰小指次指支轉筋,引膝外轉筋,膝不可屈伸,膕筋急,前引髀後引尻,即上乘䏚,季肋痛,上引缺盆膺乳,頸維筋急,從左之右,右目不開,右足不用命。

傷寒病脈證

少陽脈浮弦,證則脅痛耳聾,口苦舌乾,往來寒熱而嘔,以其脈循脅絡於耳也。足少陽脈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下耳後,入耳中,循頸下胸中貫膈,絡肝循脅裡過季脅。

白話文:

【足少陽膽脈主病】

經典指出:足少陽膽脈的特徵是脈搏忽快忽慢,忽短忽長,這反映它既屬陽亦屬陰的特性。進一步講,若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,病癥便可能在足少陽膽脈。再者,若疾病出現在少陽部位,脈象必定呈現弦狀,因為膽與肝相連,均屬甲木,所以在左關部位輕按,其脈象應該與肝相同。

脈象如板木般僵硬,橫向阻塞上下脈道,進退困難,此為結脈,代表氣血與精神的異常,顯示膽氣不足,疾病可能在秋季初發作。此外,聽力減退或失聰,是因為肝與膽互為表裡,相互影響。

如果感覺到好像有人要捉住你,可能是肝氣虛弱導致膽薄。常感到噁心且口中帶苦,並伴有長嘆息,心臟有種不安感,這是膽中有邪氣,而胃氣逆亂。膽氣洩露會使口苦,胃氣逆亂會引起嘔吐苦水,頻繁地吐口水,都表示膽中有邪氣。喉嚨有異物感,因為膽是相火。

足少陽膽脈主管的病癥如下:會感到口苦,常長嘆息,左側脅痛,不能輕易翻身(少陽之氣無法上升),嚴重時臉部會略顯灰暗,身體缺乏光澤(少陽掌控初陽的生氣,膽氣上升時,全身臟腑之氣都會隨之上升,陽氣充沛,面色紅潤,光彩照人,但當少陽動氣出現問題,氣血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才會出現此類症狀),腳外側會感到異常熱,這被稱為陽厥。若病在骨骼,可能會出現頭痛、頸痛、眼痛、鎖骨區域腫痛、脅下痛、淋巴結腫大伴隨疼痛,以及多汗(這些痛點都是少陽經脈所循行的地方,血液淤積,導致淋巴結腫大疼痛,陽氣過剩導致出汗。因少陽位於身體側面,所以文中多次提到"外"字)。

身體發冷顫抖,胸脅、大腿外側、膝蓋、小腿外側直至腳踝前,以及各個關節都可能疼痛,小指和次指(無名指)功能受損。膽絡脈主管的病癥,實證時會出現厥逆(少陽氣不能上升而在下部逆亂),虛證時則會出現肌肉萎縮,甚至坐下後站不起來(氣血無法遍及全身)。

膽經筋主管的病癥,小指和次指會抽筋,牽引膝蓋外側抽筋,膝蓋無法彎曲伸直,膕筋緊繃,向前拉扯大腿,向後拉扯臀部,甚至向上延伸到脹肉(大腿內側肌肉),季肋痛,向上延伸至鎖骨、胸部、乳房,頸部肌肉緊繃,從左向右,右眼無法睜開,右腳活動受限。

對於傷寒病的診斷

若足少陽膽脈浮弦,病癥可能包括脅痛、耳聾、口苦、舌乾、寒熱交錯並伴有嘔吐,因為該脈循行脅部,連接耳朵。足少陽膽脈起始於眼睛的外角,向上抵達頭頂,向下經過耳後,進入耳內,沿著頸部下行至胸部,穿過膈肌,連接肝臟,沿脅部裡側行進,經過季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