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會元要》~ 奇經八脈主病及藥(任督二脈圖注) (2)
奇經八脈主病及藥(任督二脈圖注) (2)
1. 陰維陽維脈主病
《難經》曰:陰維起於諸陰交。叔和云:陰維主病,癲癎,僵仆失音,肌肉癢,汗出惡風,身洒洒然也。又曰:陰維沉實而大,主胸中滿,心痛如貫珠者,男子脅下實,腰中痛,女子陰中痛如有瘡。陽維起於諸陽之會。叔和云:陽維主病,肌膚痹癢而痛,下部不仁,汗出而寒,顛仆羊鳴,手足相引,甚者不能言也。維脈斜上者,不由正位而上,斜向大指名曰尺外,斜向小指名曰尺內。
白話文:
《難經》記載:陰維經脈起於各陰經交匯之處。叔和說:陰維經主治疾病,包括癲癇、抽搐、半身不遂、失聲、肌肉瘙癢、出汗怕風、身體發熱,以及胸中滿悶、心痛如珠串穿過、男子脅下脹痛、腰痛、女子陰部疼痛如瘡。
陽維經脈起於各陽經交匯處。叔和說:陽維經主治疾病,包括肌膚麻木、瘙癢疼痛、下半身感覺遲鈍、出汗怕冷、頭暈目眩、肢體痙攣,嚴重者不能言語。
斜上針刺的經絡:不是從正位針刺,而是斜向大拇指的方向稱為「尺外」,斜向小拇指的方向稱為「尺內」。
邪氣在陽維陽蹺則發癇,癇動而屬陽。邪氣在陰維陰蹺則發癲,癲靜而屬陰。越人曰:陽維為病苦寒熱,陰維為病苦心痛。張潔古云:沖為陽主表,陽維受邪為病在表,故苦寒熱。營為陰主裡,陰維受邪為病在裡,故苦心痛。李瀕湖曰:陽維之脈與手足三陽相維,而足太陽少陽則終始相聯附者,寒熱之證惟二經有之,故陽維為病亦苦寒熱。寒熱之在表而兼太陽證者,有汗當用桂枝,無汗當用麻黃。
白話文:
邪氣侵犯陽維陽蹺經絡會導致癲癇,癲癇發作時屬於陽證。邪氣侵犯陰維陰蹺經絡會導致癲狂,癲狂發作時屬於陰證。「越人」醫書中記載:陽維經生病時會感到寒熱交替,陰維經生病時會感到心痛。醫家張潔古說:衝脈為陽氣主導,走於體表,陽維經受邪氣侵犯,病在表,所以會感到寒熱交替。營脈為陰氣主導,走於體內,陰維經受邪氣侵犯,病在裡,所以會感到心痛。李瀕湖說:陽維經絡與手足三陽經脈相維護,而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終始相連附着,寒熱證候只有這兩條經脈纔有,所以陽維經生病也會感到寒熱交替。寒熱證候出現在表,且兼有太陽經證候者,有汗應當使用桂枝湯治療,沒有汗應當使用麻黃湯治療。
寒熱之在半表半裡而兼少陽證者,當用小柴胡加減治之。若夫營衛惵卑而病寒熱者,黃耆建中及八物湯之類主之。陰維之脈雖交三陰而行,實與任脈同歸,故心痛多屬少陰厥陰任脈之氣上衝而然。暴痛無熱,久痛無寒,按之少止者為虛,不可近按者為實。凡寒痛兼少陰及任脈者四逆湯,兼厥陰者當歸四逆湯,兼太陰者理中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對於介於表症和裡症之間,又兼有少陽證的寒熱病,應當使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。
對於營衛氣血虛弱,出現寒熱病症的,應當使用黃耆建中湯和八物湯之類的方劑為主。
陰維脈雖然與三陰經相交而行,但實際上與任脈同歸,因此心痛多與少陰、厥陰、任脈的氣血上衝有關。
突然發生的劇烈疼痛,沒有發熱,長時間疼痛,沒有怕冷,按壓疼痛稍有減輕的是虛證,按壓疼痛時疼痛加劇的是實證。
如果寒痛同時涉及少陰和任脈,可以用四逆湯治療;如果涉及厥陰,可以用當歸四逆湯治療;如果涉及太陰,可以用理中湯治療。
凡熱痛兼少陰及任脈者金鈴散、延胡索散,兼厥陰者失笑散,兼太陰者承氣湯主之。若營血內傷兼夫任沖手厥陰者則宜四物、養營、妙香之類,因病治之,庶乎其不差矣。
白話文:
凡是發熱疼痛,同時兼有少陰經或任脈不通暢的,可以使用金鈴散、延胡索散;兼有厥陰經不通暢的,可以使用失笑散;兼有太陰經不通暢的,則以承氣湯為主。
如果營血內傷,同時兼有任督二脈、沖脈、手厥陰經不通暢的,則應使用四物湯、養營湯、妙香散等方劑。根據具體病情進行治療,這樣纔能夠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