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會元要》~ 奇經八脈主病及藥(任督二脈圖注) (1)

回本書目錄

奇經八脈主病及藥(任督二脈圖注) (1)

1. 任脈主病

經曰:任脈起於中極之下,以上毛際,循腹裡,上關元,至咽喉,上頤,循面入目。又曰:任沖皆起於胞中,上循背裡,為經絡之海。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,會於咽喉,別而絡口唇。

白話文:

醫書上說:任脈從小腹正中線(中極穴)下開始,沿著腹中上行,經過關元穴,到達咽喉,再上至下巴,沿著臉部進入眼睛。又說:任脈和沖脈都從子宮中開始,沿著背部上行,是經絡會聚的地方。它們外浮的部分沿著腹部上行,在咽喉處匯合,有支脈連接口腔和嘴脣。

按:任脈為陰脈之妊養,診其脈,寸口脈丸丸而緊細實長至關是也。其所主病,男子內結七情,女子帶下癥瘕,叔和以為繞臍引陰中痛。又曰:寸口丸丸,主腹中有氣,如指上搶心,俯仰拘急。丸丸,動貌,狀如豆粒,厥厥動搖,故主氣上衝心。緊細實長,中寒而氣結也。

白話文:

【按:任脈為陰脈之妊養,診其脈,寸口脈丸丸而緊細實長至關是也。其所主病,男子內結七情,女子帶下癥瘕,叔和以為繞臍引陰中痛。又曰:寸口丸丸,主腹中有氣,如指上搶心,俯仰拘急。丸丸,動貌,狀如豆粒,厥厥動搖,故主氣上衝心。緊細實長,中寒而氣結也。】

任脈是陰脈中的一條主要經絡,負責身體的陰血運轉與調節。當我們診察脈象時,如果發現寸口脈表現為圓潤、緊縮、細膩且長度適中,這就是任脈脈象的特徵。

任脈的主治病症包括男性內心積聚的各種情緒(七情),以及女性的帶下病(白帶)和癥瘕(婦科腫塊)。據說任脈還可能導致腹部周圍及陰部的疼痛。

寸口脈表現為圓潤,通常表示腹中有氣滯,這種情況會讓人感覺像是手指按在心口,引起呼吸困難和身體活動的拘束感。圓潤的脈象,像小豆子一樣跳動,表明有氣體上沖到心口。

緊細實長的脈象則代表中焦受寒,導致氣機凝結不通暢。

2. 任脈主藥

王不留行,紫石英,紅花,五靈脂

白話文:

  • 王不留行:一種豆科植物,用於祛風利濕。
  • 紫石英:一種礦物,用於平肝安神。
  • 紅花:一種植物,用於活血化瘀。
  • 五靈脂:一種樹脂,用於止痛消腫。

3. 督脈主病

經曰:督脈者,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,女子入系廷孔,其孔溺孔之端也。其絡循陰器,合篡間,繞篡後,別繞臀,至少陰,與巨陽中絡者,合少陰上股內後廉,貫脊,屬腎。與太陽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上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膊內,俠脊,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。其男子循莖下至篡,與女子等,其少腹直下者,貫臍中央,上貫心,入喉,下頤,環唇,上系兩目之下中央,女子廷孔之端,即男子陰器合篡間也。男子精孔溺孔合併之處是合篡間也。

白話文:

女子胞孔溺孔合併之處是廷孔之端也,故曰與女子等。又曰:頸中央之脈督脈也,名曰風府。督者,都也,為陽脈之都綱。督、任、沖三脈皆起於胞中,胞中者,男女丹田之通稱也,在女謂之女子胞,在男即精室也。

按:督脈為陽脈之都綱,診其脈,尺寸中央俱浮,直上直下是也。其所主病,為外感風寒之邪。內經以為實則脊強,虛則頭重。叔和以為腰脊強痛不能俯仰,大人癲病,小兒風癎,皆其候也。

督脈是所有陽脈的管理者。診斷督脈時,寸關尺三部脈象都浮起,脈勢直上直下。

督脈主治的是外感風寒的疾病。內經記載,督脈實證時背部僵硬,虛證時頭部沉重。唐代醫家孫思邈認為,腰脊疼痛、無法彎腰或仰頭、大人癲癇病、小孩抽搐等症狀,都是督脈病證的表現。

白話文:

督脈是所有陽經的總管,診斷時,寸關尺三部脈象都浮起,脈勢直上直下。督脈主要負責治療外感風寒的疾病。古籍記載,督脈實證時,背部會感到僵硬,虛證時則頭部沉重。唐朝名醫孫思邈認為,腰脊疼痛、無法彎腰或仰頭、成人癲癇、小孩抽搐等症狀,都是督脈病變的表現。

4. 督脈主藥

羌活,藁本,附子,鹿茸,鹿膠

白話文:

羌活:一種草藥,具有祛風濕、散寒止痛的功效。

藁本:一種草藥,具有利水消腫、解毒的功效。

附子:一種中藥,具有溫陽補腎、散寒除濕的功效,但有毒性,需嚴格按照醫囑服用。

鹿茸:梅花鹿未長角或初長角時的角,具有補腎壯陽、益精補髓的功效。

鹿膠:用鹿角熬製的膠質,具有補腎壯陽、強筋健骨的功效。

5. 衝脈主病

《素問》曰:衝脈起於氣街,並於少陰之經,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。《靈樞》曰:衝脈者,十二經之海,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,出於氣街,是起於腹氣之街也。名曰氣街,是氣所行之道路也。衝脈血盛則滲溢皮膚,生毫毛。女子數脫血,不榮其口唇,故髭鬚不生。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,故須亦不生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記載:衝脈起於氣街,與少陰經並行,沿著肚臍往上延伸到胸部後分散。《靈樞》記載:衝脈是十二條經絡之海,與少陰經的大絡脈一同起於腎臟下方,從氣街出來,因此起於腹部的氣街中。稱為氣街,是因為它是氣體運行之道路。衝脈中充滿血液,就會滲透皮膚,長出毛髮。女子月經來潮頻繁,導致口脣沒有氣血,所以不會長鬍鬚。閹割者切除其宗筋,會傷害到衝脈,因此也不會長鬍鬚。

按:衝脈與督脈無異,但督脈浮,衝脈沉耳,直上直下,弦長相似,尺寸俱牢,亦兼弦長,是以有逆氣裡急之症。疝氣攻心,逆急也。溺失,衝脈之邪干腎也。越人曰:凡逆氣上衝,或兼裡急,或作躁熱,皆衝脈逆也,宜補中益氣湯加炒柏、炒連、知母,以泄衝脈。凡秋冬厥,逆氣上衝,咽不得息,而喘息有音,不得臥,宜調中益氣湯加吳萸五分,若夏月有此,乃大熱之證,治法不同。叔和云沖督用事,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,其人若恍惚癡狂也。

白話文:

說明:衝脈和督脈沒有區別,但督脈浮在表面,衝脈沉在裡面,都呈垂直上下走勢,弦長相近,脈象寬大有力,也有脈象弦而長的特點,因此會有逆氣上衝、裡急下墜的症狀。疝氣發作到心,也是逆氣上衝、裡急下墜。溺失,是衝脈的邪氣侵害腎臟。越人說:凡是逆氣上衝的,有的兼有裡急下墜,有的發作時煩躁發熱,這些都是衝脈逆行的表現,宜用補中益氣湯加炒柏子、炒連翹、知母,以瀉衝脈之邪。凡秋冬出現手足厥冷,逆氣上衝,咽喉不得休息而喘鳴有聲,無法躺臥的,宜用調中益氣湯加吳茱萸五分,如果夏季出現這些症狀,就是大熱的表現,治療方法不同。叔和說,衝脈和督脈的作用為主時,十二經脈就不會朝於寸口脈,這個人就會神志恍惚、發瘋。

6. 衝脈主藥

柴胡,川芎,白芍,紅花,木香,王不留行,吳萸,桃仁,紫石英,五靈脂

白話文:

柴胡:疏肝理氣,解熱退燒

川芎:活血化瘀,止痛止血

白芍:養血柔肝,緩解疼痛

紅花:活血化瘀,止痛行經

木香:理氣止痛,散寒止瀉

王不留行:破氣行滯,活血化瘀

吳萸:溫中散寒,止痛

桃仁:活血化瘀,通經下乳

紫石英:清熱解毒,利尿消腫

五靈脂:活血化瘀,止痛消腫

7. 帶脈主病

《靈樞》曰:足少陰上至膕中,別走太陽而合,上至腎,當十椎出屬帶脈。《難經》曰:帶脈者起於季脅,回身一周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》說:足少陰經(腎經)往上行至膝窩,從太陽經(膀胱經)分出後會合,再向上行至腎臟,在第十個椎骨處與帶脈相連。

《難經》說:帶脈起於兩側的季肋,圍繞身體一週。

按:帶脈者,足少陽膽經之穴名也,總束諸脈使不妄行,在人腰間如束帶而前垂,故名。其應於關,此脈若固,則無帶下漏崩之病矣。帶之為病,經曰:腹滿,腰溶溶如坐水中,女人少腹痛,裡急瘛瘲,月事不調,赤白帶下,血崩久而成枯者宜澀之,血閉久而成竭者宜破之。

白話文:

帶脈:屬於足少陽膽經的穴位,能約束其他經脈而不讓它們亂行。位於人體腰部,就像一條束腰帶垂在前面,因此得名。帶脈與帶脈穴相應,如果帶脈強健,就不會出現帶下、漏崩等疾病。

帶脈出現問題,根據經典記載,症狀如下:腹部脹滿,腰部鬆軟好像坐在水中,女性小腹疼痛,裡急後重,月經不調,赤帶白帶,血崩時間長導致枯竭的人,應該使用澀藥收斂;血閉時間長導致經血全無的人,應該使用破血藥疏通。

8. 帶脈主藥

當歸,益母,艾葉

白話文:

當歸,益母草,艾葉。

9. 陰蹺陽蹺脈主病

《靈樞》曰:陰蹺脈者,少陰之別,起於然谷之後,上內踝,直上循陰股,入陰,上循胸裡,入缺盆,上出人迎之前,入頄屬目內眥,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,氣並相還則為濡目,目氣不榮則目不合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》中提到:陰蹺脈是少陰經的分支,從然的谷(小腿內側足跟上方凹陷處)開始,向上經過內踝,沿大腿內側向上,進入陰部,再向上經過胸腹,進入缺盆(鎖骨下窩),再向上,從人迎穴(胸鎖乳突肌外側緣)前面出來,進入頄中(眉骨內側),連接到眼睛內眥,並與太陽經的陽蹺脈相合而向上運行。

氣血相互交融,就能滋潤眼睛,如果眼睛得不到氣血的滋養,就會出現閉不攏的情況。

按:陰蹺者,以其所行陰經也,起於足少陰腎經,在肌肉之下,貫通五藏,主裡。越人曰:陰蹺為病,陽緩而陰急。叔和注云:當從內踝以上急,外踝以上緩,凡癲癎寒熱,皮膚淫癢,少腹痛,裹腰及髖窌,下連陰痛,男子陰疝,女子漏下皆其候也。

白話文:

註解:

陰蹺脈,因為它循行於陰經,起源於足少陰腎經,位於肌肉之下,貫通五臟,主導內部。越人說:陰蹺脈有病,陽氣運行緩慢,而陰氣運行急促。叔和注說:應該從內踝以上急迫,外踝以上緩和,凡是癲癇、寒熱、皮膚濕疹瘙癢、小腹痛、腰部和髖關節壓迫感、下連陰部疼痛、男子陰囊疝氣、女子白帶過多等症狀都是它的表現。

《難經》曰:陽蹺起於跟中,循外踝上行入風池,蓋起於跟中,上外踝循脅上肩,夾口吻,至目極於耳後風池穴也。

白話文:

《難經》記載:陽蹺脈起源於腳後跟,沿著外側腳踝向上走行,進入風池穴。其走行路線是:從腳後跟開始,向上沿著外側腳踝走行,經過肩膀,夾著嘴巴,一直到眼睛,最後到達耳後風池穴。

按:陽蹺者,以其所行陽經也,在肌肉之上。陽脈所行,貫通六府,主表。越人曰:陽蹺為病,陰緩而陽急。叔和注云,當從外踝以上急,內踝以上緩,凡腰痛,癲癎,僵仆,惡風偏枯,痹痛體強皆其候也。張潔古曰:蹺者捷疾也,二蹺起於足,使人蹺捷也。

白話文:

註解:陽蹺脈,因為它通行於陽經,在肌肉的表面。陽脈所行的地方,貫穿六腑,主宰身體的表層。越人說:陽蹺脈有病,表現為陰氣緩慢而陽氣急迫。叔和注釋說,應該是從外踝以上急迫,內踝以上緩慢,凡是腰痛、癲癇、僵仆、惡風偏枯、痹痛、身體強直等,都是它的症狀。張潔古說:蹺的意思是快速敏捷,足少陽與足厥陰兩條蹺脈起於足部,使人能夠快速敏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