滑壽

《難經本義》~ 上卷 (1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 (1)

1. 上卷

一難曰:十二經皆有動脈,獨取寸口,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,何謂也?

十二經,謂手足三陰三陽,合為十二經也。手經則太陰肺,陽明大腸,少陰心,太陽小腸,厥陰心包,少陽三焦也。足經則太陰脾,陽明胃,少陰腎,太陽膀胱,厥陰肝,少陽膽也。

皆有動脈者,如手太陰脈動中府、雲門、天府、俠白,手陽明脈動合谷、陽谿,手少陰脈動極泉,手太陽脈動天窗,手厥陰脈動勞宮,手少陽脈動禾窌,足太陰脈動箕門、衝門,足陽明脈動衝陽、大迎、人迎、氣衝,足少陰脈動太谿、陰谷,足太陽脈動委中,足厥陰脈動太衝、五里、陰廉,足少陽脈動下關、聽會之類也。謂之經者,以榮衛之流行,經常不息者而言。

謂之脈者,以血理之分袤行體者而言也。故經者徑也,脈者陌也。越人之意,蓋謂凡此十二經,經皆有動脈,如上文所云者。今置不取,乃獨取寸口,以決臟腑死生吉凶,何耶?

然:寸口者,脈之大會,手太陰之脈動也。然者答辭。諸篇仿此。

此一篇之大旨,下文乃詳言之。寸口,謂氣口也,居手太陰魚際卻行一寸之分。氣口之下曰關曰尺云者,皆手太陰所歷之處。而手太陰又為百脈流注朝會之始也。五臟別論:帝曰: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?岐伯曰:胃者,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,藏於胃,以養五臟氣,而變見於氣口也。

《靈樞》第一篇云:脈會太淵。玉版論云:行奇恆之法,自太陰始注。謂先以氣口太陰之脈,定四時之正氣,然後度量奇恆之氣也。經脈別論云:肺朝百脈。又云: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合數論而觀之,信知寸口當手太陰之部,而為脈之大會明矣。此越人立問之意,所以獨取夫寸口,而後世宗之,為不易之法。

著之篇首,乃開卷第一義也。學者詳之。

人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,呼吸定息,脈行六寸。人一口一夜,凡一萬三千五百息,脈行五十度,周於身,漏水下百刻,榮衛行陽二十五度,行陰亦二十五度,為一周也。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,五臟六腑之所終始,故法取於寸口也。

承上文言,人謂平人,不病而息數勻者也。呼者,氣之出,陽也;吸者,氣之入,陰也。《內經·平人氣象論》云:人一呼脈再動,一吸脈再動,呼吸定息脈五動,閏以太息,命曰平人。故平人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,呼吸定息脈行六寸,以呼吸之數言之,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。以脈行之數言之,則五十度周於身,而榮衛之行於陽者二十五度,行於陰者亦二十五度。

出入陰陽,參考互注,無少間斷。五十度畢,適當漏下百刻,為一晬時。又明日之平旦矣,乃復會於手太陰。此寸口所以為五臟六腑之所終始,而法有取於是焉。蓋以榮衛始於中焦,注手太陰、陽明,陽明注足陽明、大陰,太陰注手少陰、太陽,太陽注足太陽、少陰,少陰注手心主、少陽,少陽注足少陽、厥陰,計呼吸二百七十息,脈行一十六丈二尺,漏下二刻,為一周身,於是復還注手太陰。積而盈之,人一呼一吸為一息,每刻一百三十五息。

白話文:

[上卷]

**第一難:**十二條經脈都有動脈,為什麼獨獨取寸口這個部位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呢?這是怎麼回事?

所謂的十二經脈,指的是手足三陰三陽經,總共十二條經脈。手的經脈包括太陰肺經、陽明大腸經、少陰心經、太陽小腸經、厥陰心包經、少陽三焦經。足的經脈則有太陰脾經、陽明胃經、少陰腎經、太陽膀胱經、厥陰肝經、少陽膽經。

所有經脈都有動脈,比如手太陰肺經的動脈在經脈上的中府、雲門、天府、俠白等穴位跳動;手陽明大腸經的動脈在合谷、陽谿等穴位跳動;手少陰心經的動脈在極泉穴跳動;手太陽小腸經的動脈在天窗穴跳動;手厥陰心包經的動脈在勞宮穴跳動;手少陽三焦經的動脈在禾窌穴跳動;足太陰脾經的動脈在箕門、衝門等穴位跳動;足陽明胃經的動脈在衝陽、大迎、人迎、氣衝等穴位跳動;足少陰腎經的動脈在太谿、陰谷等穴位跳動;足太陽膀胱經的動脈在委中穴跳動;足厥陰肝經的動脈在太衝、五里、陰廉等穴位跳動;足少陽膽經的動脈在下關、聽會等穴位跳動。說到「經」,是指營氣和衛氣在經脈中不斷運行的意思。說到「脈」,是指血液在血管中運行的意思。所以「經」就像路徑,「脈」就像田間小路。越人(扁鵲)的意思是說,這十二條經脈都有動脈,就像上面說的那樣,現在卻不取這些動脈,而是只取寸口來判斷臟腑的生死吉凶,這是為什麼呢?

答:寸口是脈搏匯聚的重要地方,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跳動之處。這裡的「然」字是回答的意思,後面的篇章也仿照此例。

這一篇的大意,下面會詳細說明。寸口又稱氣口,位於手太陰肺經的魚際穴向上約一寸的地方。氣口之下稱為關和尺,都是手太陰肺經所經過的部位。手太陰肺經又是所有經脈匯聚和開始的地方。五臟的特殊論述:黃帝問:為什麼只有氣口能代表五臟呢?岐伯回答說:胃是水谷之海,是六腑的根本來源。食物經過胃的消化,滋養五臟的氣,而這種變化會反映在氣口這個地方。

《靈樞》第一篇說:脈氣匯聚在太淵穴。玉版論說:運行的法則是從太陰肺經開始。意思是說,先通過氣口手太陰肺經的脈象,來確定四季的正常氣,然後再衡量其他經脈的氣。經脈別論說:肺朝百脈。又說:通過氣口一寸的脈象變化,可以判斷生死。綜合這些觀點來看,可以確信寸口位於手太陰肺經的部位,是脈氣匯聚的重要地方。這就是越人提出問題的原因,也是後人只取寸口,並將其視為不可改變的法則的原因。

把這段文字放在篇首,是為了說明最基本的道理。學者要仔細研究它。

正常人呼氣時脈搏運行三寸,吸氣時脈搏也運行三寸,一呼一吸之間,脈搏運行六寸。人一天一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,脈搏運行五十度,循環全身,時間等於漏壺滴水一百刻。營氣和衛氣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,在陰經也運行二十五度,算作一個循環。所以五十度後又會回到手太陰肺經的寸口處。寸口是五臟六腑的終點也是起點,因此選取寸口來判斷病症是有根據的。

接著上面的內容說,這裡指的是正常人,沒有疾病且呼吸均勻的人。呼氣是氣的排出,屬於陽;吸氣是氣的吸入,屬於陰。《內經·平人氣象論》說:正常人呼氣時脈搏跳動兩次,吸氣時脈搏也跳動兩次,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五次。如果加上嘆息,就稱為正常人。所以正常人呼氣時脈搏運行三寸,吸氣時脈搏也運行三寸,一呼一吸脈搏運行六寸。以呼吸的次數來說,一天一夜共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。以脈搏運行的距離來說,則運行五十度周身,營衛之氣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,在陰經也運行二十五度。

陰陽之氣的升降出入,互相參考,互相註解,沒有絲毫間斷。運行五十度後,正好等於漏壺滴水一百刻,算作一天。到了第二天的早晨,又會回到手太陰肺經。這就是寸口之所以是五臟六腑的終點和起點,並被選取作為診脈部位的原因。因為營衛之氣起始於中焦,先注入手太陰肺經和陽明大腸經,陽明大腸經注入足陽明胃經和太陰脾經,太陰脾經注入手少陰心經和太陽小腸經,太陽小腸經注入足太陽膀胱經和少陰腎經,少陰腎經注入手厥陰心包經和少陽三焦經,少陽三焦經注入足少陽膽經和厥陰肝經。總共計算呼吸二百七十次,脈搏運行一十六丈二尺,時間等於漏壺滴水兩刻,算作運行一周。這樣循環運行,又回到手太陰肺經。積累下來,人一呼一吸為一次呼吸,每一刻呼吸一百三十五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