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四聖懸樞》~ 卷二 (2)
卷二 (2)
1. 發熱頭痛
太陽之經,總統營衛,風傷衛氣,遏閉營血,郁迫而生裡熱。肝木藏血而生火,火者,血中溫氣蓄積而化熱也。太陽寒水之經,應當惡寒,以營鬱而生火,故但熱而不寒。其經自頭走足,行身之背,經逆而不降,故頭痛而項強也。
浮萍湯,
白話文:
太陽經專管人體的防衛系統,當外界寒邪侵襲時,會損傷防衛系統中的衛氣,使循環系統中的營血受阻,積壓形成內熱。肝臟儲藏血液,會產生火氣,也就是血液中的溫熱氣息積蓄而形成的熱量。太陽經是一條寒屬水性的經絡,本來應該怕冷,但由於營氣鬱積產生熱量,所以只會發熱而不怕冷。這條經絡從頭走到腳,分佈在身體的背部,如果經氣逆流而不能下降,就會導致頭痛和脖子僵硬。
浮萍(三錢),丹皮(三錢),芍藥(三錢),甘草(二錢,炙),生薑(三錢,切),大棗(三枚,劈)
流水煎大半杯,熱服,覆衣,取汗。
治一日太陽溫疫,發熱頭痛者。
白話文:
浮萍(4.5克),丹皮(4.5克),芍藥(4.5克),甘草(3克,炒過),生薑(4.5克,切片),大棗(3枚,劈開)
溫疫得之中風,亦是桂枝證。但發於春夏之月,但熱無寒,不宜桂枝辛溫,故以浮萍瀉衛氣之閉,丹皮、芍藥瀉營血之郁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得中暑後出現中風症狀,也是桂枝證。不過,這種中風發生在春夏季節,只有發熱沒有怕冷,不適合用辛溫的桂枝來治療。因此,可以用浮萍草湯來瀉除衛氣閉阻,丹皮、芍藥來瀉除營血瘀滯。
2. 身痛脈緊煩躁無汗
溫疫在太陽之經,脈浮頭痛,發熱汗出,以風強而氣不能閉也。若脈浮而緊,發熱惡寒,身痛腰痛,煩躁無汗,而喘促者,是氣強而風不能泄也。
白話文:
溫疫在太陽經絡,脈搏浮浮,頭痛發熱,汗出不止,這是因為風氣強盛,正氣無法閉斂所致。如果脈搏浮數而緊,發熱惡寒,全身痠痛,腰部疼痛,煩躁不安,無汗而喘促,這是因為正氣強盛,風邪無法疏散所致。
蓋寒疫無汗,溫疫有汗,以寒性閉藏而風性疏泄也。若衛陽遏閉,風不能泄,營郁莫達,則煩躁喘促,與傷寒同證,宜以浮萍、石膏,清散經絡之熱也。
浮萍石膏湯
白話文:
寒症時沒有汗,熱症時有汗,這是因為寒性收斂,風性疏散的緣故。如果衛陽被抑制,風無法疏散,營氣鬱結不通,就會出現煩躁、氣喘急促等與傷寒相同的症狀。此時應使用浮萍、石膏等藥物清散經絡中的熱氣。
浮萍(三錢),石膏(三錢,生,研),杏仁(三錢,泡,去皮尖),甘草(二錢,炙)生薑(三錢)大棗(三枚,劈)
流水煎大半杯,熱服,覆衣。
治溫疫身痛,脈浮緊,煩躁喘促,無汗者。
白話文:
浮萍(15公克),生石膏(15公克,研磨成粉),杏仁(15公克,浸泡後去皮去尖),炙甘草(10公克),生薑(15公克),大棗(3枚,劈開)
3. 煩熱燥渴
病在太陽之經,未入陽明之腑,不至遽生煩渴。若陽明燥盛之人,經熱外逼,燥熱內應,則見煩渴。陽明從燥金化氣,腑燥發作,故有煩熱便難之證,而腑燥未作,經燥先動,是以煩渴生焉。
白話文:
疾病在太陽經中,尚未進入陽明腑,所以不會突然產生煩渴。但是,如果陽明經燥熱過盛的人,外在熱氣侵犯經絡,內在燥熱與外熱相應,就會出現煩渴。陽明經由燥金化生氣血,腑氣乾燥發作,所以會有煩渴、大便困難的症狀。但是,腑氣乾燥還沒發作,經絡乾燥卻先受到影響,所以才會產生煩渴。
其太陽表證未解,宜浮萍石膏清金而解表,絕其煩熱入腑之源。表證已解,第以白虎加元麥湯,清燥而生津。氣虛者,加人參以益氣,以表解陽虛,恐其燥去而陽亡也。
白虎加元麥湯
白話文:
如果患者的太陽表證(外感發熱症狀)還沒有解除,應使用浮萍石膏湯清熱解表,切斷熱邪入腑的源頭。表證解除後,只用白虎湯加元麥湯清熱生津。若患者氣虛,可加人參益氣,以防止表解後陽氣虛弱,過度清熱導致陽氣耗盡。
石膏(五錢),知母(三錢),甘草(二錢,炙)粳米(一杯),元參(三錢),麥冬(八錢)
白話文:
石膏(25克),知母(15克),甘草(10克,烤過),粳米(一杯),元參(15克),麥冬(40克)
流水煎至米熟,取大半杯,熱服。
治溫疫太陽經罷,煩熱燥渴者。
人參白虎加元麥湯
石膏(五錢),知母(三錢),甘草(二錢,炙)人參(三錢),元參(三錢),麥冬(八錢),粳米(一杯)
流水煎至米熟,取大半杯,熱服。
治溫疫太陽經罷,氣虛煩渴者。
白話文:
將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人參、元參、麥冬和粳米用水煎煮,直到米飯煮熟,取一半左右的湯汁,趁熱服用。此方適用於溫疫病症導致太陽經氣衰竭,患者出現煩躁、發熱、口渴等症狀。
4. 目痛鼻乾嘔吐泄利
三陽之經,陽明為盛,足陽明從燥金化氣,太陽表邪不解,經熱內傳,火性就燥,必入陽明。陰盛於裡而陽盛於表,腑燥未作,經燥先動。「熱論」:二日陽明受之,其脈挾鼻絡於目,故身熱目痛而鼻乾,不得臥.是皆經絡燥熱之證也。
白話文:
在三條陽經中,陽明經最為強盛。足陽明經由乾燥的金屬之氣化生出來。太陽經表面的邪氣如果沒有解除,熱邪就會傳入內經。火性會趨於乾燥,必定會進入陽明經。內部陰氣過盛,外部陽氣過盛,腹中乾燥病尚未形成,經絡的乾燥已經先開始發作。在《熱論》中提到:邪氣入侵後第二天陽明經受到影響,其脈絡夾雜著鼻部絡脈連接到眼睛,所以會出現身體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,無法安眠的情況。這些都是經絡乾燥發熱的證據。
陽明主降,戊土右降,則金水收藏,相火歸根,故上焦清空而善容。陽明不降,金水失其收藏,膽木逆行,相火上炎,肺金被克,故目痛而鼻乾。膽木逆行,而賊胃土,胃氣壅遏,不能容受,故嘔吐而泄利,緣經邪郁迫其腑氣故也。
浮萍葛根湯
白話文:
陽明經氣向下運行,戊土(脾胃之氣)也隨之向右下降,則金(肺)、水(腎)之氣能夠收藏,心火也能歸於本位,所以上焦(心肺部位)清虛空曠,容受力佳。如果陽明經氣不降,金、水之氣就無法收藏,膽(肝膽之氣)氣會逆行,心火上炎,肺金被克,所以會出現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的症狀。膽氣逆行,還會影響胃土,導致胃氣鬱結、阻滯,無法容納食物,所以會出現嘔吐、腹瀉的狀況,這是因為邪氣滯留在經絡中,壓迫腑氣所致。
浮萍(三錢),葛根(三錢),石膏(三錢),元參(三錢),甘草(三錢),生薑(三錢)
白話文:
浮萍(15克),葛根(15克),石膏(15克),元參(15克),甘草(15克),生薑(15克)
流水煎大半杯,熱服。
治溫疫陽明經證,目痛鼻乾,煩熱不臥者。
浮萍葛根芍藥湯
浮萍(三錢),葛根(三錢)石膏(三錢),元參(三錢),甘草(二錢,炙),芍藥(三錢),生薑(三錢)
流水煎大半杯,熱服。
治溫疫陽明經證,泄利者。
浮萍葛根半夏湯,
白話文:
用流水煎煮藥材至大半杯,趁熱服用。此方可用於治療溫疫陽明經證,患者會出現眼睛疼痛、鼻腔乾燥、煩躁不安、無法安睡等症狀。
藥材包括:浮萍、葛根、石膏、元參、甘草(炙)、芍藥、生薑,各三錢,甘草二錢。
若患者出現腹瀉症狀,可改用浮萍葛根半夏湯。
浮萍(三錢),葛根(三錢),石膏(三錢),元參(三錢),甘草(三錢),芍藥(三錢),半夏(三錢),生薑(三錢)
流水煎大半杯,熱服。
治溫疫陽明經證,嘔吐者。
白話文:
浮萍(15克),葛根(15克),石膏(15克),元參(15克),甘草(15克),芍藥(15克),半夏(15克),生薑(15克)
5. 潮熱汗出譫語腹痛便秘
病傳陽明之經,不得汗解,腑陽素旺之人,以經熱鬱蒸,而腑熱內作,開其皮毛,則見大汗,至於手足淋漓,表邪盡解,全是內傷矣,經氣發舒,無復郁迫,腑氣松暢,吐利皆安。汗愈泄而土愈焦,燥愈增而熱愈盛,每至申酉之交,應時發熱,如潮汐不爽,是謂潮熱。燥土消爍心液,於是譫語。
白話文:
當疾病傳達到陽明經脈,無法透過出汗解除,對於原本陽氣旺盛的人來說,身體表面會因經脈的熱氣而悶蒸,內部腑臟也會發熱。此時打開身體毛孔,就會大量出汗,直至手腳都濕透,表明邪氣全部被排出體外,這時都是內部受傷造成的。經脈的氣血會得到宣暢,不再鬱結阻塞,腑臟的氣機也會通暢,嘔吐腹瀉等症狀都會好轉。但如果過度出汗洩氣,就會導致脾胃的陽氣更加虛弱,乾燥加重,熱氣也更加旺盛。每到傍晚的時候,就會按時發熱,就像潮汐一樣準時,這就是潮熱。乾燥的脾胃會消耗心臟的津液,從而出現神志不清的狀況。
燥矢壅遏腑氣,於是滿痛。遲則臟陰耗亡,營氣鬱陷,生死攸關,不可不亟下也。瀉以大小承氣,而加養陰涼血之味,臟陰續復,營郁外達矣。
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
白話文:
乾燥的宿便阻塞內臟氣機,因此肚子脹痛。時間久了,臟腑陰液會逐漸耗盡,營氣鬱結陷入體內,危及生命,不得不趕緊瀉下。使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來瀉下,同時加入滋陰涼血的藥物,這樣臟腑陰液會重新恢復,營氣鬱結也會消散到體外。
大黃(三錢,生),甘草(二錢),芒硝(三錢),芍藥(三錢),生地(八錢)
白話文:
大黃(15克,生用),甘草(10克),芒硝(15克),芍藥(15克),生地黃(40克)
流水煎一杯,去渣,入芒硝,火化,溫服。
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
白話文:
用流水煎煮一杯,去掉藥渣,加入芒硝,火化後,溫服。
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
大黃(五錢,生),厚朴(三錢,生),枳實(三錢,炒),芍藥(三錢),生地(一兩)
白話文:
-
大黃(5錢,未經炮製)
-
厚朴(3錢,未經炮製)
-
枳實(3錢,炒製過)
-
芍藥(3錢)
-
生地黃(1兩)
流水煎一杯,溫服。不便,再服。
大承氣加芍藥地黃湯
大黃(八錢,生),芒硝(三錢),厚朴(四錢),枳實(四錢),芍藥(三錢),生地(一兩二錢)
流水煎一杯,去渣,入芒硝,火化,溫服。不下,再服。
白話文:
用流水煎藥,煎成一杯,去渣,再加入芒硝,用火煮開,溫熱服下。若效果不佳,可以再次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