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四聖懸樞》~ 卷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)

1. 潮熱譫語腹痛便秘

傷寒中風,一傳陽明之腑,腑熱熏蒸,開其皮毛,則見大汗。汗愈泄而土愈燥,表病則以汗解,而腑病則以汗增。疫邪固澀,汗出頗難,而小兒表密,更無自汗表解之理。雖傳胃腑,而表證自在,此與傷寒中風之腑證不同,即與大人溫疫之腑證亦殊。然有汗無汗之間,長幼自別,而潮熱譫語,腹痛便結之條,亦不得迥相懸隔。

蓋汗亡而土燥,與無汗而火鬱,皆成腑病,殊途同歸,無有二也。

腑陽旺而臟陰虧,營熱內蒸,不得外發,此疹家殞命之原。相其輕重,瀉以承氣三湯,而加養陰涼血之味,臟陰續復,經熱不能內陷,自然外發矣。

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

大黃(三錢,生),甘草(一錢,生),芒硝(一錢),芍藥(二錢),生地(三錢)

流水煎半杯,入芒硝,火化,溫服。

治疹病陽明腑證,煩熱譫語便秘者。

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

大黃(二錢),厚朴(二錢,炒),枳實(二錢,炒),芍藥(二錢),生地(三錢)

流水煎半杯,溫服。

治疹病煩熱譫語,痛滿便秘者。

大承氣加芍藥地黃湯

大黃(四錢),芒硝(二錢),厚朴(二錢),枳實(二錢),芍藥(二錢),生地(四錢)

流水煎半杯,入芒硝,火化,溫服。

治疹病煩熱譫語,痛滿便秘而燥者。

白話文:

傷寒或中風,如果病邪傳入陽明腑,腑內產生熱氣,熱氣蒸騰向上,會使皮膚毛孔打開,導致大量出汗。汗出的越多,體內津液就越乾枯,表面的病可以用發汗來解決,但腑內的病反而會因發汗而加重。疫病邪氣會使身體凝滯不暢,出汗變得困難,而且小孩子的皮膚腠理更緊密,更不可能自己出汗而使表證解除。即使病邪傳入胃腑,表面的症狀仍然存在,這與傷寒、中風引起的腑證不同,也與大人感染溫疫的腑證不一樣。但是無論有沒有出汗,大人和小孩的表現還是有差異,但潮熱、說胡話、肚子痛、便秘這些症狀,卻不會有太大的不同。

因為出汗過多導致體內津液耗竭,以及不出汗導致體內熱氣鬱積,都會造成腑內的病變,這兩種情況雖然途徑不同,但結果都是一樣的。

如果腑陽過於旺盛,而臟陰卻不足,導致體內虛熱蒸騰,無法向外散發,這就是疹病導致死亡的原因。應當根據病情的輕重,用承氣湯類的方劑來攻下,並加入養陰涼血的藥物。如果臟陰得到恢復,體內虛熱就無法內陷,自然就能向外發散。

  • 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

大黃(生用,三錢),甘草(生用,一錢),芒硝(一錢),芍藥(二錢),生地(三錢) 用水煎煮成半杯,放入芒硝,加熱溶化後,溫服。 用於治療疹病,出現陽明腑證,煩躁發熱、說胡話、便秘等症狀。

  • 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

大黃(二錢),厚朴(炒過,二錢),枳實(炒過,二錢),芍藥(二錢),生地(三錢) 用水煎煮成半杯,溫服。 用於治療疹病,出現煩躁發熱、說胡話、腹部脹痛、便秘等症狀。

  • 大承氣加芍藥地黃湯

大黃(四錢),芒硝(二錢),厚朴(二錢),枳實(二錢),芍藥(二錢),生地(四錢) 用水煎煮成半杯,放入芒硝,加熱溶化後,溫服。 用於治療疹病,出現煩躁發熱、說胡話、腹部脹痛、便秘且大便乾結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