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四聖懸樞》~ 卷四 (1)
卷四 (1)
1. 寒熱勝負
太陽以寒水主令,病則令氣遏郁,而見惡寒,凡太陽經病,表陽閉束,發熱而惡寒者,其常也。水旺則寒勝其熱,火旺則熱勝其寒。
君火胎於營血,相火者,君火之佐也。溫疫營鬱熱發,動其君相之火,火必勝水。寒水未至頹敗,猶稍見惡寒,寒水敗亡,則寒從熱化,但熱而無寒。疹家稍見惡寒者輕,但熱無寒者重。凡病不宜水旺,而寒水之在疹家,則貴若拱璧,宜補不宜瀉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經主要由寒冷的水氣主導,當它生病時,會導致氣的運行受阻,因此會出現怕冷的症狀。凡是太陽經的疾病,都是因為體表陽氣被閉塞束縛,所以會發熱又怕冷,這是很常見的情況。水氣旺盛的時候,寒氣會勝過熱氣;火氣旺盛的時候,熱氣會勝過寒氣。
君火(指心火)產生於營血之中,相火(指肝腎之火)是輔助君火的。溫疫導致營血鬱積發熱,會引動君火和相火,火就會勝過水。當寒冷的水氣還沒有衰敗時,身體仍然會稍微怕冷;當寒冷的水氣完全敗亡時,寒氣就會轉化為熱氣,只剩下發熱而沒有怕冷的症狀。出疹子的病人如果還稍微怕冷,病情就比較輕;如果只發熱而不怕冷,病情就比較嚴重。一般來說,生病都不宜體內水氣太旺盛,但對於出疹子的病人來說,體內的寒水卻非常珍貴,就像拱璧一樣,應該要補益它而不是瀉掉它。
2. 陽明經證
3. 鼻乾口燥嘔吐泄利
陽明經在太陽之次,太陽表邪不解,以次內傳,二日則及陽明。其經挾口環唇,行身之前,經氣上壅,則鼻口乾燥而胸膈脹滿。戊土上逆,礙甲木降路,甲木鬱遏,而賊戊土,胃不能容,則作吐泄。溫疫陽盛陰虛,但恐吐泄之亡陰,不慮吐泄之亡陽,吐泄亡陰,則入胃腑,吐泄者,疹家傳腑之根也。
青萍葛根湯
浮萍(三錢),葛根(三錢),石膏(二錢),元參(一錢),甘草(一錢),生薑(二錢)
流水煎半杯,熱服。
治陽明經疹病,口燥鼻乾,煩熱不眠者。
青萍葛根芍藥湯
浮萍(三錢),葛根(三錢),石膏(二錢),元參(一錢),甘草(一錢),生薑(二錢),芍藥(一錢)
流水煎半杯,熱服。
治疹病陽明經證備而泄利者。
青萍葛根半夏湯
浮萍(三錢),葛根(三錢),石膏(二錢),元參(一錢),甘草(一錢),芍藥(一錢),生薑(二錢),半夏(二錢,洗)
流水煎半杯,熱服。
治疹病陽明經證備而嘔吐者。
白話文:
陽明經的位置在太陽經之後,太陽經的表邪沒有解除,就會依序往內傳,大約兩天就會傳到陽明經。陽明經脈絡環繞口唇,循行於身體前方,經氣向上壅塞,就會導致鼻子和嘴巴乾燥,胸口和橫膈膜脹滿。戊土(胃)之氣向上逆行,阻礙甲木(肝)之氣下降的通道,甲木被鬱結壓抑,反過來侵犯戊土,導致胃無法容納食物,就會產生嘔吐和腹瀉。溫疫病是陽氣過盛、陰液不足,主要擔心嘔吐腹瀉會造成陰液耗竭,不擔心陽氣虛脫。嘔吐腹瀉導致陰液虧損,病邪就會進入胃腑,嘔吐腹瀉是麻疹病人病情由表入裡的根本原因。
青萍葛根湯
浮萍(三錢)、葛根(三錢)、石膏(二錢)、玄參(一錢)、甘草(一錢)、生薑(二錢)
用流水煎煮成半杯,趁熱服用。
這個方子治療麻疹屬於陽明經的病證,出現口乾鼻燥、心煩發熱、睡不著覺等症狀。
青萍葛根芍藥湯
浮萍(三錢)、葛根(三錢)、石膏(二錢)、玄參(一錢)、甘草(一錢)、生薑(二錢)、芍藥(一錢)
用流水煎煮成半杯,趁熱服用。
這個方子治療麻疹屬於陽明經的病證,並且伴隨腹瀉的症狀。
青萍葛根半夏湯
浮萍(三錢)、葛根(三錢)、石膏(二錢)、玄參(一錢)、甘草(一錢)、芍藥(一錢)、生薑(二錢)、半夏(二錢,洗過)
用流水煎煮成半杯,趁熱服用。
這個方子治療麻疹屬於陽明經的病證,並且伴隨嘔吐的症狀。
4. 經熱傳腑
陽明經病,此在大人,汗之太過,則津亡而入胃腑,汗之不及,則熱鬱而入胃腑,小兒表密,不患其多汗之亡津,只慮其無汗而熱閉。小兒溫疫,方在陽明之經,法宜透瀉其表,以散經熱,汗出熱散,自無入腑之慮。若表邪不解,陽旺之人,必傳胃腑,傳腑則不得不用承氣諸方矣。
白話文:
陽明經的疾病,如果發生在成年人身上,流汗太多會導致體內津液喪失,熱邪就會進入胃腑;如果流汗不足,熱邪也會鬱積而進入胃腑。小孩的皮膚毛孔較為緊密,不會因為流太多汗而喪失津液,只擔心他們沒有流汗導致熱邪閉塞。小孩的溫病,如果病邪停留在陽明經,治療方法應該要讓病邪從體表透散出去,以疏散經絡的熱邪,汗出熱退,自然就不會進入胃腑。如果表邪沒有解除,陽氣旺盛的人,一定會傳入胃腑,如果病邪傳入胃腑,就不得不使用承氣湯等方劑來治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