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四聖懸樞》~ 卷三 (1)
卷三 (1)
1. 卷三
小兒痘病,既大人寒疫。寒傷營血,營閉而衛郁,衛氣外發則生,內陷則死。非解仲景《傷寒》,不知寒疫,非解寒疫,不知痘病。但以先聖無言,古經闕載,後世庸工,未燭厥理,涉水迷津,鑿山罔道,靈關弗啟,玄鑰難開,篇章累架,悉憑虛公子之言,著作連箱,皆烏有先生之論,致令孩提不祿,襁負夭亡,方出人關,已登鬼錄,縱使昔之壽民,且為今之殤子。痛此億萬嬰童,橫罹冤酷,怛然悲惋,心折骨驚,作痘病解。
白話文:
小兒的痘疹,其實就像大人的寒疫一樣。寒邪侵入身體,傷害了營血,導致營血閉塞,衛氣鬱滯。衛氣向外發散就會產生痘疹,若向內陷則會死亡。不了解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的道理,就不會明白寒疫;不了解寒疫,就不會明白痘疹。只因為古代聖賢沒有明確說明,古籍也缺乏相關記載,後世庸醫無法理解其中的道理,就像在水中迷路、在山中開鑿卻找不到正確的路,靈關無法開啟,玄妙的鑰匙難以找到。雖然著作堆積如山,卻都只是依據虛假之言;書籍裝滿箱子,也盡是沒有根據的言論。導致許多嬰幼兒夭折,剛出生就死亡。即使過去長壽的人,到了現在也成了早夭的孩子。想到無數嬰幼兒遭受這冤枉的災難,實在感到悲傷與惋惜,令人心痛膽顫,因此我寫下這篇《痘病解》。
2. 痘病解第三
3. 痘病根原
痘病者,寒疫之傷營血也。此因木火發泄,營陰不斂,是以寒侵於血分。寒傷大人,則為寒疫,小兒則為痘證,其病一也,而證則異焉。
氣統於肺,血藏於肝,肺氣清涼而降斂,肝血溫曖而升發,自然之性也。血性宣揚而寒性閉澀,寒傷營血,閉其皮氣,營愈閉而愈欲發,發而不透,外束衛氣,故衛鬱而為熱。六日經盡,衛氣鬱隆,發於汗孔,形同豆粒,是以名痘。小兒寒水蟄藏,相火未泄,皮毛之密,異於大人,故感冒寒疫,衛鬱而痘發。痘粒圓滿,衛郁散布,則熱退而病除矣。
小兒未嘗不感傷寒,而未始病痘,至寒疫之邪,纏綿固澀,最難解散,小兒肌膚斂密,感之則痘生焉。
嶺南塞北,不見此病。地暖則孔竅不閉,地寒則皮毛不開,故感而不傷也。
白話文:
痘瘡這種病,是寒冷的疫氣侵犯了營血所導致的。這是因為體內的木火過度發散,導致營陰無法收斂,於是寒邪就侵入了血液。寒邪侵犯成年人,就形成寒疫;侵犯小孩,就形成痘瘡。雖然病因相同,但症狀表現卻有所不同。
人體的氣由肺所主導,血藏於肝臟。肺氣清涼並有下降收斂的特性,肝血溫暖並有上升發散的特性,這是自然的生理現象。血液的特性是宣散流暢,而寒邪的特性是閉塞凝滯。寒邪侵入營血,就會閉塞皮膚的氣機。營血越被閉塞就越想往外發散,但因為無法順利透出,反而會向外束縛衛氣,導致衛氣鬱結而發熱。等到第六天,衛氣鬱結達到頂峰,就會從汗孔向外爆發,形成像豆粒一樣的疹子,所以稱之為痘瘡。小孩子的體內寒水潛藏,相火還未完全發洩,皮膚的緻密程度與大人不同,所以一旦感染寒疫,衛氣鬱結就會爆發成痘瘡。當痘瘡的疹子圓滿飽滿,代表衛氣鬱結已經散開,此時熱就會消退,病也就好了。
小孩子並非沒有感受過風寒,但並不是每次都會長痘瘡。只有當寒疫之邪纏綿固結,難以消散時,加上小孩子的皮膚緊密收斂,一旦感染,才會導致痘瘡發生。
在嶺南和塞北地區,很少見到這種病。因為氣候溫暖的地方,皮膚的毛孔不會閉塞;而氣候寒冷的地方,皮膚的毛孔不會打開。所以就算感染了寒邪,也不會因此受傷,所以不會發痘瘡。
4. 痘病消長
小几寒疫傳經,亦同大人,一日太陽,二日陽明,三日少陽,四日太陰,五日少陰,六日厥陰。六經俱盡,衛氣外發,而生痘粒,一經之郁散,則一經之病解。七日太陽病衰,八日陽明病衰,九日少陽病衰,十日太陰病衰,十一日少陰病衰,十二日厥陰病衰,衛氣盡達,而痘愈矣。
陽盛者,經陽司氣而熱鬱於外,陰盛者,臟陰當權而寒鬱於內,陽盛則紅白而起發,陰盛則紫黑而塌陷,以陽長而陰藏,其性然也,起發則生,塌陷則死,故陰不可長而陽不可消。陽莫盛於陽明,陰莫盛於少陰,陽盜則陽明之經病也,陰盛則少陰之臟病也。臟陰太盛,寒及於經,而絡中之陽亦消,經陽太盛,熱連於腑,而臟中之陰亦耗。
臟寒則宜溫補,而腑熱不可寒瀉,補則衛發而痘長,瀉恐衛陷而痘消。明於消長之理,崇陽明而黜少陰,痘家不易之法也。仲景《傷寒》「少陰」之篇:少陰負趺陽者,為順也(趺陽,胃脈)。實痘病之玉策金繩也。
白話文:
痘疹這種疾病的傳播途徑,跟大人一樣,剛開始幾天會依序經歷六經的變化,第一天是太陽經,第二天是陽明經,第三天是少陽經,第四天是太陰經,第五天是少陰經,第六天是厥陰經。當六經的病邪都經歷過後,身體的衛氣就會向外發散,然後就開始長出痘粒。如果哪條經脈的病邪疏散開來,那個經脈的病症就會解除。第七天太陽經的病症會開始減弱,第八天陽明經的病症減弱,第九天少陽經減弱,第十天太陰經減弱,第十一天少陰經減弱,第十二天厥陰經減弱。當衛氣完全發散開來,痘疹就會痊癒。
如果體內陽氣旺盛,經脈中的陽氣就會主導氣的運行,熱邪就會鬱積在體表;如果體內陰氣旺盛,臟腑中的陰氣就會主導,寒邪就會鬱積在體內。陽氣旺盛,痘疹就會呈現紅白色並突起發出來;陰氣旺盛,痘疹就會呈現紫黑色並塌陷下去。這是因為陽氣的特性是生長,而陰氣的特性是收藏。痘疹突起發出來表示身體正在好轉,痘疹塌陷下去則表示病情危險。所以陰氣不可以過度增長,陽氣也不可以過度耗損。陽氣最旺盛的經脈是陽明經,陰氣最旺盛的臟腑是少陰臟。陽氣被盜耗,就會導致陽明經的病變;陰氣過盛,就會導致少陰臟的病變。如果臟腑中的陰氣過於旺盛,寒邪就會侵犯到經脈,使經絡中的陽氣也被耗損;如果經脈中的陽氣過於旺盛,熱邪就會連帶影響到腑,使臟腑中的陰氣也被消耗。
如果臟腑有寒氣,就應該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;而如果腑有熱氣,就不能用寒涼的藥物來瀉熱。因為溫補可以幫助衛氣發散,使痘疹順利長出來;而瀉熱則可能導致衛氣陷落,使痘疹消退下去。明白痘疹消長的道理,重視陽明經而輕視少陰經,是治療痘疹的不變法則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提到:「少陰脈的脈象如果與趺陽脈(胃脈)相符,就表示病情順利。」這句話其實是治療痘疹的金科玉律。
5. 熱吉寒凶
痘發於陽盛而外熱,陷於陰盛而內寒,是以感病之時,熱甚者吉,熱微者凶。
發熱三日,三陽之盛也。發熱二日,則太陽之陽虛,故一日不熱。發熱一日,則陽明之陽虛,故二日不熱。陽虛則衛郁不發,即暫時略發,而究不茂長,終必塌陷。一入三陰之臟,熱退寒生,死不可醫矣。
陽貴陰賤,凡病皆然,至於痘家,尤為甚焉。陰貴之證,除溫病、溫疫、傷寒陽明實證外,他未嘗有也。是以三陽之經熱,痘家之生途,而一見少陰之寒來,即寓死機,恐其寒來而熱不繼發也。三陰之臟寒,痘家之死路,而一見厥陰之熱發,即為佳兆,喜其熱發而寒不再來也。
其陽復而熱過者,疳蝕癰潰,不無後患,然既已出死路而登生途,縱治法乖違,未免損傷,究為肢體殘缺之人,猶勝作官骸周全之鬼也。
白話文:
痘疹這種病,如果發作時呈現陽氣旺盛、身體發熱的狀況,那是好的;但如果陽氣衰弱、體內發寒,那就危險了。所以,在發病的時候,發熱很嚴重的,是好現象,發熱輕微的,就不好。
發熱持續三天,代表身體的三陽經脈正處於旺盛的狀態。發熱兩天,就表示太陽經的陽氣不足,所以會有一天不發熱。發熱只有一天,就表示陽明經的陽氣虛弱,所以會有兩天不發熱。陽氣虛弱就會導致衛氣鬱結而無法發散,即使暫時略微發熱,也終究不會旺盛,最後必然會塌陷。一旦病邪侵入三陰經脈,熱象就會消退,寒象就會出現,那就沒救了。
陽氣是珍貴的,陰氣是低賤的,所有疾病都是這樣,對於痘疹來說更是如此。陰氣顯貴的情況,除了溫病、溫疫、傷寒陽明實證以外,其他疾病很少見。因此,三陽經脈發熱,是痘疹痊癒的途徑,一旦出現少陰經的寒象,就代表有死亡的危機,令人擔心寒氣來襲而熱象無法持續。三陰經脈出現寒象,是痘疹走向死亡的道路,一旦看到厥陰經出現熱象,就是好徵兆,令人高興熱象出現而寒象不再來。
如果陽氣恢復而發熱過度,可能會導致身體出現疳瘡、腐爛潰瘍等後遺症,雖然有後患,但既然已經從死亡之路走上生存之路,即使治療方法不當而造成損傷,也只是肢體殘缺的人,總比變成軀體完整的鬼魂要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