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四聖懸樞》~ 卷二 (3)
卷二 (3)
1. 三陰治法
傷寒三陰之病,皆三陰臟證而非經證。經證者,四日太陰,五日少陰,六日厥陰,但在三陰之經,不入三陰之臟,法以太陽為主,不論何日,總是麻黃湯證,不必另立三陰之門也。仲景三陰諸法,原為三陰臟病而設。寒疫亦然,其但在三陰之經,總是紫蘇湯證,以其離經而入臟,不得不另立專法也。
其傳經而不傳臟者,六日經盡,自能汗解。緣里陽不虛,衛無內陷之由,正復邪衰,自然外發。凡過期纏綿,不得汗解者,皆陰盛而入臟也。陽盛入腑,則潮熱汗出而不解,陰盛入臟,則厥冷無汗而不解。寒疫入腑者少,入臟者多。溫疫之死,死於陽旺而入腑,寒疫之死,死於陰旺而入臟。
小兒痘病,即大人之寒疫,其陽虛衛陷,痘瘡癢塌而死者,皆陰盛而入臟也。
寒疫之感,受在太陽少陰兩經。寒水之氣旺,感於太陽之經,則傳於少陰之臟。少陰主水,五臟之陰,莫盛於少陰,太陰厥陰之病,悉因少陰之水旺,瀉癸水而益丁火,三陰之通法也。
白話文:
傷寒病的三陰病症,都是臟腑的病變,而不是經絡的病變。所謂的經絡病變,像是太陰病在第四天、少陰病在第五天、厥陰病在第六天,這都還只是在三陰的經絡上,還沒有進入三陰的臟腑。這種情況,治療方法應該以太陽病的原則為主,不論是哪一天發病,只要是麻黃湯證,就用麻黃湯治療,不必特別設立三陰病的治療方法。張仲景所提出的三陰病治療方法,原本就是針對三陰臟腑的病變而設立的。寒疫也是如此,如果病邪只是停留在三陰的經絡,就用紫蘇湯治療,因為病邪已經離開經絡進入臟腑,所以必須另外設立專門的治療方法。
如果病邪只是在經絡間傳遞而沒有進入臟腑,通常在第六天經絡的病變結束後,就會自然痊癒,因為體內的陽氣沒有虛弱,衛氣沒有內陷的可能,正氣恢復,邪氣衰退,自然就會從體表發散出去。凡是超過期限,病情纏綿不癒,無法發汗解表的,都是因為陰邪太盛而進入臟腑。陽邪太盛進入腑,就會出現潮熱汗出而不退的情況;陰邪太盛進入臟,就會出現手腳冰冷、沒有汗的情況。寒疫進入腑的比較少,進入臟的比較多。溫疫死亡的原因是陽氣太盛而進入腑,寒疫死亡的原因是陰氣太盛而進入臟。
小兒的痘瘡病,就像大人的寒疫一樣,如果因為陽氣虛弱、衛氣內陷,導致痘瘡潰爛而死亡,都是因為陰邪太盛而進入臟腑。
寒疫的感染,是從太陽經和少陰經開始。寒水之氣旺盛,如果從太陽經感染,就會傳入少陰臟。少陰主掌水,五臟之中,陰氣最盛的就是少陰,太陰病和厥陰病的病症,都是因為少陰的水氣太旺所導致。所以,治療方法是瀉掉癸水,補益丁火,這就是治療三陰病的通用法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