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四聖懸樞》~ 卷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)

1. 卷五

伊公,丞相文端公之孫,大司馬學庭公之子,名贊咸,字益庵,聰明好古,博綜百氏,而尤愛農黃之學。玉楸子解溫疫痘疹,四部俱成,此前賢所未喻,亦先聖之罕言。荒荒坤軸,落落玄宗,室無問字之人,門乏好奇之客。惟公清規遠鏡,洞闢靈臺,玄鑑虛凝,廓開智府,挑銀釭而夜誦,卷珠箔以晨披,得其寰中,超以象外,流水是其今日,明月乃其前身,百年以來,一人而已。採其清言微旨,作四問之篇。

白話文:

伊公是丞相文端公的孫子,大司馬學庭公的兒子,名喚贊鹹,字號益庵。他天資聰慧,喜愛鑽研古史,博覽羣書,尤其崇尚農黃之學。

他撰寫的《玉楸子》一書,闡述溫疫和痘疹的理論,四部齊全,這是前人沒有理解過,也極少被聖賢提及的內容。

在這個混沌無知的時代,玄妙的宗旨沉寂不彰,屋內無人請教經書,門外罕有愛好求知的客人。只有伊公目光深遠,洞悉玄機,慧眼虛凝,開啟智慧,挑亮銀燈夜以繼日地研讀,捲起珠簾清晨披閱。

他領悟到天地之理,超越世俗之外,流水是他的當下,明月是他的前身,百年以來,他可謂是唯一的知音。

我將伊公的清麗高論、精妙旨意輯錄成四問的文章。

2. 伊公問旨

癸酉八月,玉楸子成《四聖懸樞》,論溫疫痘疹之法。少司馬伊公問曰:溫疫痘疹四病,異同之義云何?玉楸子曰:感於秋冬,謂之傷寒,感於春夏,謂之溫病。溫病者,一人之病,非眾人所同病也。其州里傳染,眾人同病者,是為疫癘。疫分寒溫,春夏謂之溫疫,秋冬謂之寒疫。痘即大人之寒疫,疹即大人之溫疫也。

白話文:

癸酉年的八月,玉楸子完成了《四聖懸樞》一書,討論了溫疫和痘疹的治療方法。少司馬伊公問道:溫疫和痘疹這四種疾病有什麼異同?玉楸子回答道:秋冬時節感染的,稱為傷寒;春夏時節感染的,稱為溫病。溫病是一種個人疾病,並不是所有人同時發病的。而同一州里許多人同時發病的,叫做疫病。疫病又分為寒疫和溫疫,春夏時節發生的叫溫疫,秋冬時節發生的叫寒疫。痘疹就是成人的寒疫,風疹就是成人的溫疫。

3. 問溫五條

問:經所言熱病為何?玉楸子曰:熱病即溫病也,病於春者謂之溫,病於夏者謂之熱。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:先夏至日者為病溫,後夏至日者為病暑,暑即熱也,以時令而異名也。

白話文:

問:醫書中所說的熱病是什麼?玉楸子回答:熱病就是溫病。春天得的病叫溫病,夏天得的病叫熱病。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說:夏至之前得病叫溫病,夏至之後得病叫署病,暑病就是熱病,只是因為季節不同而名稱不同罷了。

問:溫病與傷寒何殊?玉楸子曰:《素問》:熱病者,傷寒之類也,而實非傷寒。傷寒感秋冬之寒,溫病感春夏之風,時令不同,而寒溫異矣。

白話文:

**問題:**溫病與傷寒有什麼不同?

玉楸子回答: 《素問》中說:熱病是類似於傷寒的疾病,但實際上又不是傷寒。傷寒是由於秋冬季節的寒冷而引起,而溫病是由於春夏季節的風熱而引起。因此,發病的季節不同,寒熱的性質也不同。

問:溫病與溫疫何殊?玉楸子曰:溫病之根,得之冬傷於寒,而有內熱,感則表裡皆病。溫疫冬不傷寒,而無內熱,但是表病,陽盛之家,而後里病也。

白話文:

問: 溫病和溫疫有什麼區別?

答: 玉楸子說:溫病的根源在於冬天受了寒,體內有內熱,受外邪影響後,表裡都發病。溫疫則不會在冬天受寒,體內也沒有內熱,只有表症,陽氣過盛的人才會內發。

問:冬傷於寒,何緣而有內熱?玉楸子曰:冬氣封藏,天地閉塞,陽蟄九地之下,則寒水得令。人於冬時,縱欲亡精,陽泄而火飛,是以變寒而為熱也。

白話文:

**問題:**冬天受寒,為什麼到了春天就一定會得熱病?

問:冬傷於寒,何緣而春必病溫?玉楸子曰:凡外感之深,必因內傷之重,陽氣重傷,病則寒深,陰氣重傷,病則熱深,表裡熱劇,皮毛不開,是為溫病。蓋衛氣以收斂為性,平日內熱鬱伏,一遇風邪,傷其衛氣,衛閉則營郁,營血鬱蒸而欲泄於內,風氣發揚而欲泄於外,內外交泄而衛氣愈斂,其性然也,斂而不啟,乃成溫病。春夏風多,是以最易感傷。

玉楸子答: 凡是外感病症嚴重的,必定是因為內臟受損嚴重,陽氣受損嚴重,就會得寒病,陰氣受損嚴重,就會得熱病。表裡熱勢劇烈,皮膚不能發汗,這就是溫病。

衛氣收斂是它的特性,平常內熱積聚,一旦遇到風邪,就會損傷衛氣,衛氣閉塞,營血就會鬱積,營血鬱積就要向內發散,風邪擴散就要向外發散,內外發散,衛氣就更收斂,這是其特性。收斂而不暢通,就會形成溫病。春夏風多,所以最容易受寒受傷。

若臟腑平和,素無內熱,則旋感而旋解,不成溫病也。

白話文:

玉楸子答: 凡是外感疾病很嚴重的,一定是因為內臟受到嚴重損害,陽氣受損嚴重,就會得寒病;陰氣受損嚴重,就會得熱病。表裡熱勢很強烈,皮膚不能出汗,這就是溫病。

衛氣收斂是溫病的特性,平常內熱積聚在體內,一旦遇到風邪,就會損傷衛氣,衛氣閉塞不通,營血就會鬱積在體內,營血鬱積就想往內散發,風邪就想往外散發,內外同時發散,衛氣就會更收斂,這是溫病的特性。收斂而不通暢,就會形成溫病。春夏季節風多,所以最容易受到寒邪和風邪的侵襲而生病。

如果臟腑平和,平常沒有內熱,就會很快地感染又很快地康復,不會形成溫病。

4. 問疫五條

問:疫分寒溫,前賢不解,先生推仲景微義,以發眇旨,令吾聞所不聞,快矣,但猶有疑焉。秋冬則曰傷寒,春夏則曰溫病,寒疫亦以秋冬名,溫疫亦以春夏名。溫病溫疫,俱緣中風,仲景《傷寒》所列中風,實非春夏之溫病,是為何時之邪也?玉楸子曰:仲景中風,秋冬之病也。秋冬之月,不皆寒天,其時日暖風和,而病外感,自是風淫,而非寒邪。

然究與三春之炎風、九夏之溫風氣候迥別,故但名中風,而不可以為溫熱也。

白話文:

問題:疫病分為寒疫和溫疫,前人都不太瞭解。先生推崇仲景的微言大義,進而發明深奧的道理,讓我知道許多從未聽聞的知識,令人驚嘆佩服。不過,我還是有一些疑問。秋冬時稱之為傷寒,春夏時稱之為溫病,寒疫也以秋冬為名,而溫疫則以春夏為名。溫病溫疫都是由於感染了風邪,仲景《傷寒論》中所列的中風,實際上並不是春夏的溫病,那麼它是什麼時候的邪氣呢?玉楸子說:仲景所說的中風,是秋冬的疾病。秋冬的季節,並不都是寒冷天氣,有時也會遇到溫暖和煦的日子,此時如果感染了外感,自然是由於風邪所致,而不是寒邪。

問:寒疫溫疫,感異風寒,邪既不同,證自懸殊,其分別之義安在?玉楸子曰:風為陽邪,而性疏泄,寒為陰邪,而性閉澀。故溫疫之脈浮緩,其證發熱而有汗,寒疫之脈浮緊,其證惡寒而無汗。溫疫衛閉而營郁,是以經盡而出紅斑,寒疫營閉而衛郁,是以經盡而發白汗。汗者,衛氣之所蒸泄,斑者,營血之所逼現。其病解既別,其病發亦判,不相混也。

白話文:

**問:**寒疫跟溫疫,感染的風寒性質不同,證狀也有很大差異,它們之間的區分依據是什麼呢?

玉楸子答道:

  • 風邪是陽邪,性質疏散發泄;寒邪是陰邪,性質閉塞收斂。
  • 所以溫疫的脈象浮緩,會有發熱冒汗的證狀;寒疫的脈象浮緊,會有怕冷沒有汗的證狀。
  • 溫疫時衛氣閉塞,營氣鬱結,所以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會出現紅斑;寒疫時營氣閉塞,衛氣鬱結,所以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會發白汗。
  • 汗是衛氣發散蒸泄而成,斑是營血受迫而顯露在外。病因和病狀不同,所以發病和解除病情的表現也不一樣,不會混淆。

問:溫疫得之風邪,當與中風同法,寒疫得之寒邪,當與傷寒同法,今溫疫不用桂枝,寒疫不用麻黃,其法不同何居?玉楸子曰:春夏溫病,秋冬傷寒,雖感天地之風寒,然不因歲氣之偏。至於疫癘,陰陽愆伏,寒暄錯亂,或盛夏而零寒露,或隆冬而飄溫風,節候乖常,是以成疫。其分寒溫於冬夏者,大略如此,而未始盡然,固難以桂枝、麻黃統治錯雜無定之寒溫也。

白話文:

**問:**溫疫是由風邪引起,應該與中風同法治療;寒疫是由寒邪引起,應該與傷寒同法治療。但是現在溫疫不用桂枝,寒疫不用麻黃,為什麼他們的治療方法不同呢?

玉楸子說: 春夏季的溫病,秋冬季節的傷寒,雖然都受到天地間風寒的影響,但它們並非由於某一時令偏盛所致。至於疫病,是因為陰陽失調、寒熱錯亂,比如盛夏時節卻出現寒冷露水,隆冬時節卻吹拂溫和春風,季節異常,所以會導致疫病。

將疫病按冬夏季節分為寒疫和溫疫,只是大概的區分,並非所有情況都如此。因此,很難用桂枝(治療風寒)和麻黃(治療風寒)來治療寒溫無常的疫病。

問:寒疫溫疫之傳臟腑,同乎不同?玉楸子曰:溫疫有表熱而無裡熱,不必傳腑,陽盛者,裡熱作,乃傳於腑,寒疫有表寒而無裡寒,不必傳臟,陰盛者,裡寒動,乃傳於臟。寒疫傳臟,未始不入腑,其入腑者,亦是寒而非熱也,溫疫傳腑,未始不入臟,其入臟者,亦是熱而非寒也。

白話文:

寒疫和溫疫傳染臟腑,是否相同呢?玉楸子說:溫疫有表面發熱但內裡不熱,不必傳到內臟,只有陽氣過盛的人,內裡才會發熱,進而傳到內臟。寒疫有表面發冷但內裡不冷,不必傳到臟器,只有陰氣過盛的人,內裡才會發冷,進而傳到臟器。寒疫傳到臟器,不代表不會進入內臟,但進入內臟的也是寒氣而不是熱氣。溫疫傳到內臟,不代表不會進入臟器,但進入臟器的也是熱氣而不是寒氣。

溫疫非無寒,而寒終不勝其熱,入腑而病熱者多,入臟而病寒者少,寒疫非無熱,而熱終不勝其寒,入臟而病寒者多,入腑而病熱者少也。

白話文:

溫疫雖然不是沒有寒氣,但寒氣最終不敵熱氣;熱邪侵犯內臟會導致熱症,侵犯腑臟會導致寒症較少。寒疫雖然不是沒有熱氣,但熱氣最終不敵寒氣;寒邪侵犯內臟會導致寒症較多,侵犯腑臟會導致熱症較少。

問:溫疫熱勝,法宜清瀉,寒疫寒勝,法宜溫補否耶?玉楸子曰:溫疫之熱,在表不在裡,法宜清散其表熱,不必清裡,表熱入腑,而後用清瀉之劑,寒疫之寒,在表不在裡,法宜溫散其表寒,不必溫里,表寒入臟,而後用溫補之方,是當透發表邪,非有里證,不可誤用攻補。後世庸工,之於疫癘,不論寒溫表裡,概用硝黃瀉下,十治九誤,此助天為虐者也。

白話文:

**問題:**溫疫發熱嚴重,應當用清熱瀉下;寒疫發冷嚴重,應當用溫補療法嗎?

玉楸子的回答: 溫疫的發熱,在表層不在裡頭,治療方法應當清散表熱,不必清裡。表熱傳入內臟,才使用清瀉的藥方。寒疫的發冷,在表層不在裡頭,治療方法應當溫散表寒,不必溫裡。表寒傳入臟腑,才使用溫補的方劑。這是因為應當徹底發散表邪,如果沒有裡證,不可以錯誤使用攻補療法。後世的庸醫,對於疫病,不論寒熱表裡,一概使用硝黃瀉下,十次治療中有九次誤治,這是幫助天災為虐。

5. 問痘七條

問:痘始何時?書昉何代?玉楸子曰:黃帝、岐伯、越人、仲景四聖,談醫不及痘證,然疫癘之疾,岐伯於運氣諸篇,往往及之。痘即大人寒疫,未有大人獨病而小兒不病者。推其淵源,實始上古,但先聖未言耳。痘書之作,則起後世,大抵皆趙宋以後之人也。

白話文:

**問題:**痘疹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?痘疹相關書籍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?

玉楸子回答: 在黃帝、岐伯、越人、仲景這四位醫學聖人中,他們的醫學著作中沒有提到痘疹。然而,岐伯在《運氣諸篇》中經常提到疫癘(傳染病)。痘疹其實就是成人的寒疫,沒有出現過成人獨自發病而小兒不發病的情況。追溯其來源,痘疹實際上起源於上古時期,只是先前的聖賢沒有記載。痘疹相關書籍的創作,則起於後世,大多數都是北宋以後的人所著。

問:小兒寒疫,何為而發豆顆?玉楸子曰:寒疫營閉而衛郁,營開衛泄則為汗,疫邪固澀,而小兒表密,衛氣不能透發,故衝突皮膚,而發豆粒者。使竅開而汗出,衛郁泄於皮膚之外,不作痘形也。

白話文:

問題:小兒發生寒疫(感冒),為什麼會發出豆粒狀的痘疹?

玉楸子回答:寒疫導致營氣閉塞,衛氣鬱積。如果營氣開通,衛氣宣洩,就會出汗。可是,疫邪堅固難除,而且小兒的皮膚緻密,衛氣無法透發出來,於是衝突在皮膚上,便發出豆粒狀的痘疹。如果能讓毛孔暢通而出汗,衛氣鬱結就能從皮膚宣洩出來,就不會形成痘疹的形狀。

問:痘粒之豐圓何故?玉楸子曰:寒邪外閉,三日而傳三陽,衛郁盛滿,發於汗孔,外為皮膚所限,旁為汗孔所束,衛郁發越,顆粒充盈,不得不豐圓也。

白話文:

問:痘痘為什麼會又大又圓?

玉楸子說:因為寒邪堵塞在體外,三天後會傳遞到三陽經絡,衛氣鬱結膨脹,從汗孔透發出來,受皮膚阻擋,旁邊又有汗孔擠壓,衛氣發出時被擠壓,所以變成圓形顆粒。

問:痘粒之散漫何故?玉楸子曰:肺藏衛氣,而司皮毛,金性收斂,衛外而斂皮毛,故謂之衛。衛盛則皮膚斂束而緻密,衛虛則皮膚鬆懈而疏豁,衛郁外發,沖其皮膚,而裹束不緊,旁無界限,是以散漫而不豐圓也。

白話文:

**問題:**痘痘為什麼會散落一塊一塊的?

玉楸子回答: 肺臟儲存著衛氣,主管皮膚。金的特性是收斂,衛氣在體外收斂皮膚,所以稱為「衛」。衛氣充足,皮膚就會收緊而緻密;衛氣不足,皮膚就會鬆弛而疏鬆。衛氣鬱結發散到體外,沖破皮膚,而皮膚無法緊緊包裹住它,沒有明顯的邊界,所以痘痘就散落在各處,而且不飽滿。

問:痘屬外感,可以汗解耶?玉楸子曰:何為而不可也!大人寒疫,必以汗解,小兒不得汗解,故發痘粒,若可汗解,何必以痘解!譬如大人,強以固表之藥斂之,使之不得汗解,而以痘解可乎。

白話文:

問:痘瘡是一種受外感引起的疾病,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嗎?玉楸子說:為什麼不行呢?大人患了寒疫,一定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小孩不能發汗,所以才會長出痘瘡,如果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何必用痘瘡來治療呢?比如大人,硬是用收斂固表的藥物抑制發汗,不讓其發汗而用痘瘡來治療,這樣可以嗎?

問:痘家最恐表虛,不能完滿收結,今以汗泄衛陽,能無後慮?玉楸子曰:大人汗解,不必皆死,小兒無汗,不必皆生。衛虛者,汗之亦死,不汗亦死,衛盛者,不汗亦生,汗之亦生。若用人參黃耆於表藥之中,則衛虛可汗,而何況實者。苟非過汗亡陽,保無後慮也。

白話文:

**問題:**在治療痘痘時,最怕表氣虛弱,導致無法順利收斂痘痘。現在使用發汗法,讓護衛身體的陽氣散失,難道不會有後遺症嗎?

玉楸子說: 大人發汗好轉的不一定都會死,小孩子不發汗的不一定都會活下來。表氣虛弱的人,不管發汗不發汗都會死;表氣旺盛的人,不管發汗不發汗都會好。如果在治療的外用藥中加入人參、黃耆這些補氣藥,那麼表氣虛弱的人發汗也不會出問題,更別說是表氣旺盛的人了。只要不是過度發汗導致陽氣耗盡,就不用擔心後遺症。

問:痘書何故而錯謬如是?玉楸子曰:造化之理,非聖不作,非明不述。百世一聖,而至猶接踵,千里一賢,而生同比肩,聖明之少也如是。即有聖作,必待乎述,況後無明者之述,即有明述,猶須乎作,況前無聖人之作。以俗子腐生而冒聖作之才,以頑民悍夫而僭明述之業,此蟪蛄而談春秋,朝菌而議晦朔耳,何當於是哉!

白話文:

問:為什麼痘書的內容會有這麼多的錯誤?玉楸子回答:大自然的規律,不是聖人不能制定,不是明智的人不能闡述。百年才能出現一位聖人,然而他們接連不斷;千里範圍內才能出現一位賢人,但是他們同時並存,可見聖人和賢人是非常稀少的。就算有聖人制定了規律,也需要有人來闡述,何況後來沒有明智的人來闡述。即使有明智的人闡述,也依舊需要聖人來制定規律,何況之前沒有聖人的制定。用庸俗的人冒充聖人的才能,用粗野的人僭越明智的人的職責,就像蟪蛄談論春秋,朝菌議論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樣,哪能合適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