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《四聖懸樞》~ 卷一 (1)
卷一 (1)
1. 乾燥發渴
陽明經病,而見燥渴,便是將入胃腑,用白虎加麥冬、元參,清肺金而潤臊。氣虛者,酌加人參。
蓋病入陽明,燥氣必作。燥必先見於庚金而後見於戊土,以燥乃庚金之令氣而戊土之化氣也。戊土之燥在腹,庚金之燥在胸。胸者,辛金之位,辛金本化氣於濕土,陽明旺則辛金不化己土之濕而化庚金之燥,是以燥見於胸。大腸者,庚金之腑,胸燥則腸燥可知矣。
白話文:
這是陽明經的疾病,如果出現乾燥口渴的症狀,就表示病邪快要進入胃腑了,這時可以使用白虎湯,再加上麥冬、元參來治療,目的是清除肺部的燥熱,並滋潤乾燥。如果同時有氣虛的狀況,可以酌量加入人參。
一般來說,疾病進入陽明經,一定會產生燥熱的現象。燥熱會先表現在庚金的位置,然後才會表現在戊土的位置,因為燥是庚金主管的氣,也是戊土生成的氣。戊土的燥熱在腹部,庚金的燥熱在胸部。胸部是辛金的位置,辛金原本是從濕土中產生氣化的,但當陽明經的氣太旺盛時,辛金就不會去氣化己土的濕氣,反而去氣化庚金的燥氣,所以燥熱就會表現在胸部。大腸是庚金所主的臟腑,胸部燥熱,就可以知道腸道也會跟著乾燥了。
2. 陽明腑證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