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四聖懸樞》~ 卷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)

1. 卷五

伊公,丞相文端公之孫,大司馬學庭公之子,名贊咸,字益庵,聰明好古,博綜百氏,而尤愛農黃之學。玉楸子解溫疫痘疹,四部俱成,此前賢所未喻,亦先聖之罕言。荒荒坤軸,落落玄宗,室無問字之人,門乏好奇之客。惟公清規遠鏡,洞闢靈臺,玄鑑虛凝,廓開智府,挑銀釭而夜誦,卷珠箔以晨披,得其寰中,超以象外,流水是其今日,明月乃其前身,百年以來,一人而已。採其清言微旨,作四問之篇。

白話文:

伊公,是丞相文端公的孫子,大司馬學庭公的兒子,名叫贊咸,字益庵。他聰明好學,廣泛研究各家學說,特別喜愛農學和醫學。他研究玉楸子關於溫疫和痘疹的醫理,整理成四部著作,這是前人沒有做到,也是古代聖賢很少談論的。廣闊的大地如同軸心般運轉,深奧的哲理卻顯得冷清。他的住所沒有人來請教文字,門前也缺乏好奇的訪客。只有伊公他能遵守清靜的規範,具備遠大的眼光,能洞察內心的靈台,心境虛靜明澈,開啟智慧的府庫。他挑亮銀燈在夜晚誦讀,捲起珠簾在早晨翻閱,他的見解已達到最高的境界,超脫於具象的事物之外。他今日的生命像流水一樣自然,明月如同他前世的化身,一百年以來,只有他一人能達到如此境界。我採集他清明的言論和深微的旨意,寫成這四問篇。

2. 伊公四問第五

3. 伊公問旨

癸酉八月,玉楸子成《四聖懸樞》,論溫疫痘疹之法。少司馬伊公問曰:溫疫痘疹四病,異同之義云何?玉楸子曰:感於秋冬,謂之傷寒,感於春夏,謂之溫病。溫病者,一人之病,非眾人所同病也。其州里傳染,眾人同病者,是為疫癘。疫分寒溫,春夏謂之溫疫,秋冬謂之寒疫。痘即大人之寒疫,疹即大人之溫疫也。

白話文:

癸酉年八月,玉楸子完成了《四聖懸樞》這本書,內容是關於溫病、瘟疫和痘疹的治療方法。當時的少司馬伊公問道:溫病、瘟疫、痘疹、麻疹這四種疾病,它們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是什麼呢?

玉楸子回答說:在秋冬季節感受到的外邪,就叫做傷寒;在春夏季節感受到的外邪,就叫做溫病。所謂的溫病,指的是單一個人發生的疾病,而不是很多人同時得的病。如果一個地方的人們互相傳染,大家都得了同樣的病,那就是瘟疫了。瘟疫又分為寒性和溫性,在春夏發生的稱為溫疫,在秋冬發生的稱為寒疫。痘疹其實就是大人得的寒疫,麻疹則是大人得的溫疫。

4. 問溫五條

問:經所言熱病為何?玉楸子曰:熱病即溫病也,病於春者謂之溫,病於夏者謂之熱。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:先夏至日者為病溫,後夏至日者為病暑,暑即熱也,以時令而異名也。

問:溫病與傷寒何殊?玉楸子曰:《素問》:熱病者,傷寒之類也,而實非傷寒。傷寒感秋冬之寒,溫病感春夏之風,時令不同,而寒溫異矣。

問:溫病與溫疫何殊?玉楸子曰:溫病之根,得之冬傷於寒,而有內熱,感則表裡皆病。溫疫冬不傷寒,而無內熱,但是表病,陽盛之家,而後里病也。

問:冬傷於寒,何緣而有內熱?玉楸子曰:冬氣封藏,天地閉塞,陽蟄九地之下,則寒水得令。人於冬時,縱欲亡精,陽泄而火飛,是以變寒而為熱也。

問:冬傷於寒,何緣而春必病溫?玉楸子曰:凡外感之深,必因內傷之重,陽氣重傷,病則寒深,陰氣重傷,病則熱深,表裡熱劇,皮毛不開,是為溫病。蓋衛氣以收斂為性,平日內熱鬱伏,一遇風邪,傷其衛氣,衛閉則營郁,營血鬱蒸而欲泄於內,風氣發揚而欲泄於外,內外交泄而衛氣愈斂,其性然也,斂而不啟,乃成溫病。春夏風多,是以最易感傷。

若臟腑平和,素無內熱,則旋感而旋解,不成溫病也。

白話文:

問:經典裡說的熱病是什麼?玉楸子說:熱病就是溫病,春天發病的叫做溫病,夏天發病的叫做熱病。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說:在夏至之前發病的叫做溫病,夏至之後發病的叫做暑病,暑病就是熱病,只是因為時令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。

問:溫病和傷寒有什麼不同?玉楸子說:《素問》說:熱病是傷寒的一種,但實際上不是傷寒。傷寒是感受秋冬的寒邪,溫病是感受春夏的風邪,時令不同,所以感受的寒邪和溫邪也不同。

問:溫病和溫疫有什麼不同?玉楸子說:溫病的根本原因,是因為冬天受寒邪所傷,體內產生內熱,一旦感受外邪,就會表裡都生病。溫疫不是因為冬天受寒,體內沒有內熱,只是表面的病,陽氣旺盛的人,才會進一步發展成裡面的病。

問:冬天受寒邪所傷,為什麼會產生內熱?玉楸子說:冬天的氣候是封閉收藏的,天地都閉塞,陽氣潛藏在地底下,所以寒水當令。人在冬天的時候,如果縱慾過度,耗損精氣,陽氣外洩,就會導致火熱內生,因此會從寒轉變成熱。

問:冬天受寒邪所傷,為什麼春天一定會得溫病?玉楸子說:凡是外感比較深的,必定是因為內傷比較重,陽氣嚴重受傷,發病就會寒邪很深,陰氣嚴重受傷,發病就會熱邪很深,表裡熱邪嚴重,毛孔無法打開,就會形成溫病。衛氣的特性是收斂的,如果平日體內有內熱潛伏,一旦遇到風邪,就會傷害衛氣,衛氣閉塞,就會導致營氣鬱滯,營血鬱蒸想要向內宣洩,風邪發揚想要向外宣洩,內外交洩會讓衛氣更加收斂,它的特性就是這樣,收斂而不開啟,就會形成溫病。春夏風多,所以最容易感受外邪。

如果臟腑平和,平時沒有內熱,那麼感受外邪之後很快就會好,不會變成溫病。

5. 問疫五條

問:疫分寒溫,前賢不解,先生推仲景微義,以發眇旨,令吾聞所不聞,快矣,但猶有疑焉。秋冬則曰傷寒,春夏則曰溫病,寒疫亦以秋冬名,溫疫亦以春夏名。溫病溫疫,俱緣中風,仲景《傷寒》所列中風,實非春夏之溫病,是為何時之邪也?玉楸子曰:仲景中風,秋冬之病也。秋冬之月,不皆寒天,其時日暖風和,而病外感,自是風淫,而非寒邪。

然究與三春之炎風、九夏之溫風氣候迥別,故但名中風,而不可以為溫熱也。

問:寒疫溫疫,感異風寒,邪既不同,證自懸殊,其分別之義安在?玉楸子曰:風為陽邪,而性疏泄,寒為陰邪,而性閉澀。故溫疫之脈浮緩,其證發熱而有汗,寒疫之脈浮緊,其證惡寒而無汗。溫疫衛閉而營郁,是以經盡而出紅斑,寒疫營閉而衛郁,是以經盡而發白汗。汗者,衛氣之所蒸泄,斑者,營血之所逼現。其病解既別,其病發亦判,不相混也。

問:溫疫得之風邪,當與中風同法,寒疫得之寒邪,當與傷寒同法,今溫疫不用桂枝,寒疫不用麻黃,其法不同何居?玉楸子曰:春夏溫病,秋冬傷寒,雖感天地之風寒,然不因歲氣之偏。至於疫癘,陰陽愆伏,寒暄錯亂,或盛夏而零寒露,或隆冬而飄溫風,節候乖常,是以成疫。其分寒溫於冬夏者,大略如此,而未始盡然,固難以桂枝、麻黃統治錯雜無定之寒溫也。

問:寒疫溫疫之傳臟腑,同乎不同?玉楸子曰:溫疫有表熱而無裡熱,不必傳腑,陽盛者,裡熱作,乃傳於腑,寒疫有表寒而無裡寒,不必傳臟,陰盛者,裡寒動,乃傳於臟。寒疫傳臟,未始不入腑,其入腑者,亦是寒而非熱也,溫疫傳腑,未始不入臟,其入臟者,亦是熱而非寒也。

溫疫非無寒,而寒終不勝其熱,入腑而病熱者多,入臟而病寒者少,寒疫非無熱,而熱終不勝其寒,入臟而病寒者多,入腑而病熱者少也。

問:溫疫熱勝,法宜清瀉,寒疫寒勝,法宜溫補否耶?玉楸子曰:溫疫之熱,在表不在裡,法宜清散其表熱,不必清裡,表熱入腑,而後用清瀉之劑,寒疫之寒,在表不在裡,法宜溫散其表寒,不必溫里,表寒入臟,而後用溫補之方,是當透發表邪,非有里證,不可誤用攻補。後世庸工,之於疫癘,不論寒溫表裡,概用硝黃瀉下,十治九誤,此助天為虐者也。

白話文:

問:瘟疫有分寒性和溫性,前人無法解釋清楚,先生您引用張仲景的精微之義,闡發了深奧的道理,讓我們聽到從未聽聞的見解,真是痛快!但仍有些疑惑。秋冬的時候說是傷寒,春夏的時候說是溫病,寒性的瘟疫也以秋冬命名,溫性的瘟疫也以春夏命名。溫病和溫疫,都因為感受風邪而起,張仲景《傷寒論》所列的中風,其實不是春夏的溫病,那到底是什麼時候的邪氣呢?玉楸子說:張仲景所說的中風,是秋冬的疾病。秋冬的月份,並非都是寒冷的天氣,有時候天氣溫暖和煦,此時感受外邪而生病,是風邪侵入,而不是寒邪。但這種風邪與春天炎熱的風、夏天溫熱的風,氣候明顯不同,所以只稱作中風,而不能把它當作溫熱病看待。

問:寒性瘟疫和溫性瘟疫,感受的風寒邪氣不同,既然邪氣不同,病症當然也差別很大,它們區分的意義在哪裡?玉楸子說:風是陽邪,性質疏泄;寒是陰邪,性質閉塞。所以溫疫的脈象是浮緩的,病症是發熱而且有汗;寒疫的脈象是浮緊的,病症是怕冷而且無汗。溫疫是衛氣閉塞而營血鬱結,所以經脈走盡時會出現紅斑;寒疫是營血閉塞而衛氣鬱結,所以經脈走盡時會出現白汗。汗是衛氣蒸發排出的,斑是營血被逼迫顯現的。它們的病理解釋不同,發病情況也不同,不會混淆。

問:溫疫是因為風邪引起的,應該和中風一樣治療,寒疫是因為寒邪引起的,應該和傷寒一樣治療,但現在溫疫不用桂枝,寒疫不用麻黃,治療方法不同是為什麼?玉楸子說:春夏的溫病,秋冬的傷寒,雖然都是感受天地之間的風寒邪氣,但並不是因為季節的偏頗而生病。至於瘟疫,是因為陰陽失調,寒熱錯亂,有時盛夏反而下寒冷的露水,有時嚴冬反而吹溫暖的風,節氣氣候反常,所以才形成了瘟疫。之所以將寒溫分為冬夏,大概是這樣,但並非完全如此,所以很難用桂枝、麻黃來統治這種寒熱錯雜、不固定的疾病。

問:寒性瘟疫和溫性瘟疫,傳入臟腑的情況相同嗎?玉楸子說:溫疫有體表的熱而沒有內部的熱,不一定會傳入腑。如果陽氣旺盛,體內才會產生熱,然後才傳入腑。寒疫有體表的寒而沒有內部的寒,不一定會傳入臟。如果陰氣旺盛,體內才會產生寒,然後才傳入臟。寒疫傳入臟,也可能會進入腑,但進入腑的仍然是寒邪而不是熱邪。溫疫傳入腑,也可能會進入臟,但進入臟的仍然是熱邪而不是寒邪。溫疫並非沒有寒邪,但寒邪最終不能戰勝熱邪,傳入腑而表現為熱症的比較多,傳入臟而表現為寒症的比較少。寒疫並非沒有熱邪,但熱邪最終不能戰勝寒邪,傳入臟而表現為寒症的比較多,傳入腑而表現為熱症的比較少。

問:溫疫是熱邪旺盛,治療方法應該是清熱瀉火,寒疫是寒邪旺盛,治療方法應該是溫補嗎?玉楸子說:溫疫的熱,是在體表而不在內部,治療方法應該是清散體表的熱邪,不必清瀉內部。體表的熱邪進入腑後,才可以用清熱瀉火的藥物。寒疫的寒,是在體表而不在內部,治療方法應該是溫散體表的寒邪,不必溫補內部。體表的寒邪進入臟後,才可以用溫補的藥方。所以應該是疏散體表的邪氣,沒有內部病症,就不能誤用攻邪或補益的藥物。後世那些庸醫,遇到瘟疫,不論寒溫表裡,一概用硝石、大黃等藥物來瀉下,十個治療九個錯誤,這是助長邪氣作惡啊!

6. 問痘七條

問:痘始何時?書昉何代?玉楸子曰:黃帝、岐伯、越人、仲景四聖,談醫不及痘證,然疫癘之疾,岐伯於運氣諸篇,往往及之。痘即大人寒疫,未有大人獨病而小兒不病者。推其淵源,實始上古,但先聖未言耳。痘書之作,則起後世,大抵皆趙宋以後之人也。

問:小兒寒疫,何為而發豆顆?玉楸子曰:寒疫營閉而衛郁,營開衛泄則為汗,疫邪固澀,而小兒表密,衛氣不能透發,故衝突皮膚,而發豆粒者。使竅開而汗出,衛郁泄於皮膚之外,不作痘形也。

問:痘粒之豐圓何故?玉楸子曰:寒邪外閉,三日而傳三陽,衛郁盛滿,發於汗孔,外為皮膚所限,旁為汗孔所束,衛郁發越,顆粒充盈,不得不豐圓也。

問:痘粒之散漫何故?玉楸子曰:肺藏衛氣,而司皮毛,金性收斂,衛外而斂皮毛,故謂之衛。衛盛則皮膚斂束而緻密,衛虛則皮膚鬆懈而疏豁,衛郁外發,沖其皮膚,而裹束不緊,旁無界限,是以散漫而不豐圓也。

問:痘屬外感,可以汗解耶?玉楸子曰:何為而不可也!大人寒疫,必以汗解,小兒不得汗解,故發痘粒,若可汗解,何必以痘解!譬如大人,強以固表之藥斂之,使之不得汗解,而以痘解可乎。

問:痘家最恐表虛,不能完滿收結,今以汗泄衛陽,能無後慮?玉楸子曰:大人汗解,不必皆死,小兒無汗,不必皆生。衛虛者,汗之亦死,不汗亦死,衛盛者,不汗亦生,汗之亦生。若用人參黃耆於表藥之中,則衛虛可汗,而何況實者。苟非過汗亡陽,保無後慮也。

問:痘書何故而錯謬如是?玉楸子曰:造化之理,非聖不作,非明不述。百世一聖,而至猶接踵,千里一賢,而生同比肩,聖明之少也如是。即有聖作,必待乎述,況後無明者之述,即有明述,猶須乎作,況前無聖人之作。以俗子腐生而冒聖作之才,以頑民悍夫而僭明述之業,此蟪蛄而談春秋,朝菌而議晦朔耳,何當於是哉!

白話文:

問:痘瘡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?相關書籍是哪個朝代開始出現的?

玉楸子說:黃帝、岐伯、扁鵲、張仲景這四位醫學聖賢,談論醫學時都沒有提及痘瘡這種疾病。然而,關於疫病這類的疾病,岐伯在《運氣》等篇章中常常提到。痘瘡其實就是大人會得的寒疫,沒有大人得病而小孩不生病的道理。推究其源頭,實際上在上古時代就有了,只是先賢沒有記載而已。關於痘瘡的書籍,則是在後世才出現的,大多是宋朝以後的人所寫的。

問:小孩得寒疫,為什麼會長出痘瘡?

玉楸子說:寒疫導致體內營氣閉塞,衛氣鬱積。營氣暢通,衛氣外泄就會變成汗。但疫邪固澀,而小孩的體表又很緊密,衛氣無法順利透發出來,因此會衝撞皮膚,而形成痘瘡。如果毛孔暢通、汗能排出,讓鬱積的衛氣從皮膚外排出,就不會形成痘瘡了。

問:為什麼痘瘡的顆粒會那麼飽滿圓潤?

玉楸子說:寒邪封閉體表,三天後會傳入三陽經,衛氣鬱積到極盛,從汗孔發出,但受到皮膚的限制,以及汗孔的束縛,衛氣奮力發散,顆粒才會充盈飽滿,不得不呈現圓潤的形狀。

問:為什麼痘瘡的顆粒會散開而不集中?

玉楸子說:肺臟儲藏衛氣,並掌管皮膚和毛髮,肺的屬性是收斂的,衛氣在外能收斂皮膚和毛髮,所以稱為衛氣。衛氣旺盛時,皮膚會緊密緻密,衛氣虛弱時,皮膚則鬆懈疏鬆。衛氣鬱積外發,衝撞皮膚時,如果皮膚的裹束不緊,旁邊沒有界限,痘瘡就會散漫而不會飽滿圓潤。

問:痘瘡屬於外感疾病,可以通過發汗來解除嗎?

玉楸子說:為什麼不可以呢?大人得了寒疫,必須通過發汗來解除。小孩之所以無法發汗解除,才會長出痘瘡。如果能通過發汗解除,又何必通過長痘來解除?就如同大人一樣,如果強行用固表的藥物來收斂,使其無法通過發汗解除,而想用長痘來解除,那可能嗎?

問:痘瘡最怕體表虛弱,無法順利癒合。現在用發汗的方法來洩耗衛陽,難道不會有後顧之憂嗎?

玉楸子說:大人通過發汗解除疾病,不一定都會死亡。小孩沒有發汗,也不一定都會活下來。衛氣虛弱的人,發汗會死,不發汗也會死;衛氣旺盛的人,不發汗會活,發汗也會活。如果在發汗藥物中加入人參、黃耆等補氣藥,衛氣虛弱的人也可以發汗,何況是衛氣充實的人呢?只要不是過度發汗導致亡陽,就沒有後顧之憂。

問:為什麼痘瘡的相關書籍會有這麼多的錯誤呢?

玉楸子說:大自然的道理,不是聖人不會提出,不是賢明的人不會闡述。百世才出一個聖人,而他們的出現也並非接連不斷;千里才出一個賢人,而他們的出現也並非並肩而立,聖明之人是如此稀少。即使有聖人提出,也必須要有人闡述,更何況後世沒有賢明的人闡述呢?即使有賢明的人闡述,還需要有人著書立說,更何況前人沒有聖人的著作呢?現在卻有平庸無知的人冒充聖人的才能,用愚頑粗魯的人僭越賢明者的職責,這就像是蟪蛄議論春秋,朝菌談論晦朔一樣,怎麼能對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