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四聖懸樞》~ 卷二 (3)
卷二 (3)
1. 陽明經證
2. 嘔吐泄利
陽明之經,在肌肉之分,皮毛之內,太陽表寒未解,以次相傳,二日則及陽明。其經挾口環唇,行身之前。經氣上壅,故鼻乾口燥而胸滿。陽明從燥金化氣,太陽以濕土主令,燥盛則傳腑而生熱,濕盛則入臟而生寒。衛氣之外發而汗解,全恃乎胃陽盛而燥氣長也。
胃者,水穀之腑,一傳陽明,必見嘔吐。以少陽膽木,本從胃土下行,陽明經病,不能順降,則膽木上逆,而克胃土,胃氣壅遏,失其容受之量,水穀在中脘以上者則為嘔吐,在中脘以下者則為泄利。嘔多則胃病,利多則脾病也。
紫蘇葛根升麻湯
蘇葉(三錢),葛根(三錢),桂枝(三錢),芍藥(三錢),甘草(二錢),升麻(二錢)
流水煎大半杯,溫服。
治寒疫陽明經泄利者。
紫蘇葛根半夏湯
蘇葉(三錢),葛根(三錢),桂枝(三錢),芍藥(三錢),半夏(三錢),生薑(三錢),甘草(二錢)
流水煎大半杯,熱服。
治寒疫陽明經嘔吐者。
白話文:
[嘔吐泄利]
陽明經的經脈,分佈在肌肉之間,皮毛的內側。如果太陽經的表寒沒有解除,寒氣就會依次傳入,兩天後就會到達陽明經。陽明經的經脈環繞口唇,行走在身體的前面。陽明經的經氣向上阻塞,所以會出現鼻子乾燥、口乾舌燥和胸悶的症狀。陽明經從燥金的特性化生氣,而太陽經以濕土為主要特性。燥氣盛就會傳入腑而產生熱,濕氣盛就會進入臟而產生寒。衛氣向外發散而通過汗液來解除病邪,完全依賴於胃陽旺盛和燥氣的滋長。
胃是儲藏水穀的腑,一旦病邪傳入陽明經,必定會出現嘔吐。因為少陽膽木,本來是從胃土向下運行的,陽明經生病,就不能順利下降,膽木就會向上逆行,而克制胃土,導致胃氣阻塞不暢,失去正常的容納能力。水穀積聚在中脘以上的就會導致嘔吐,積聚在中脘以下的就會導致泄瀉。嘔吐次數過多是胃病,泄瀉次數過多則是脾病。
紫蘇葛根升麻湯
紫蘇葉三錢,葛根三錢,桂枝三錢,芍藥三錢,甘草二錢,升麻二錢。
用流動的清水煎煮成大半杯,溫服。
此方用於治療寒邪引起的、侵犯陽明經而導致泄瀉的疾病。
紫蘇葛根半夏湯
紫蘇葉三錢,葛根三錢,桂枝三錢,芍藥三錢,半夏三錢,生薑三錢,甘草二錢。
用流動的清水煎煮成大半杯,趁熱服用。
此方用於治療寒邪引起的、侵犯陽明經而導致嘔吐的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