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四聖懸樞》~ 卷一 (1)
卷一 (1)
1. 傳經大凡
寒疫傳經,亦與傷寒相同,一日太陰,二日陽明,三日少陽,四日太陰,五日少陰,六日厥陰。陽性熱而陰性寒,裡熱非盛,不入陽明之腑,內寒非盛,不入太陰之臟,始終在表,未嘗內陷,六日經盡,則邪退正復,汗出而愈矣。
其衛盛而感輕者,皮毛易泄,則先期而汗解。其衛虛而感重者,腠理難開,則過期而汗解。其衛弱郁深,不能遽發,往往振慄戰搖,而後汗出。
寒戰者,少陽之證,寒戰而不能發熱者,相火之虛,發熱而不能汗出者,表寒之盛也。少陽為陰陽之樞,寒極則入於太陰,熱極則入於陽明,故陰陽偏勝而內傳臟腑,多由少陽而入。入於臟腑,則解無定期而動致危亡,不可不慎也。
白話文:
寒疫傳播的路徑,和傷寒的狀況相似,第一天會影響到太陰經,第二天會影響到陽明經,第三天會影響到少陽經,第四天又會回到太陰經,第五天會影響到少陰經,第六天會影響到厥陰經。陽經的性質是熱,而陰經的性質是寒,如果體內的熱邪不是很嚴重,就不會進入陽明經的腑,如果體內的寒邪不是很嚴重,就不會進入太陰經的臟。如果病邪始終停留在身體的表面,沒有向內侵入,到了第六天經脈的病邪傳變結束,那麼邪氣就會消退,正氣就會恢復,發汗後就會痊癒。
如果身體的衛氣強盛而且感受的邪氣輕微,皮膚毛孔容易打開,就會提早發汗而痊癒。如果身體的衛氣虛弱而且感受的邪氣嚴重,皮膚的紋理難以打開,就會延後發汗而痊癒。如果身體的衛氣虛弱,邪氣鬱積較深,不能馬上發散,常常會出現發抖顫動,然後才發汗。
發冷顫抖是少陽經的症狀,發冷顫抖但沒有發熱,是相火虛衰的表現;發熱但不能發汗,是表寒嚴重的表現。少陽經是陰陽氣機的樞紐,寒邪過於嚴重就會進入太陰經,熱邪過於嚴重就會進入陽明經,所以陰陽偏盛而使邪氣內傳到臟腑,大多是從少陽經開始。一旦邪氣進入臟腑,病情的解除就沒有固定的時間,而且容易導致危險死亡,這是不能不謹慎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