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四聖懸樞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寒熱勝負

太陽以寒水主令,病則令氣遏郁,而見惡寒,凡太陽經病,表陽閉束,發熱而惡寒者,其常也。水旺則寒勝其熱,火旺則熱勝其寒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由寒水當令,當太陽經發生病變時,寒水就會導致氣機鬱結,出現惡寒的症狀。在太陽經的所有疾病中,外表的陽氣閉塞、發熱惡寒是常見的現象。水勢旺盛時,寒邪會勝過熱邪;火勢旺盛時,熱邪會勝過寒邪。

君火胎於營血,相火者,君火之佐也。溫疫營鬱熱發,動其君相之火,火必勝水。寒水未至頹敗,猶稍見惡寒,寒水敗亡,則寒從熱化,但熱而無寒。疹家稍見惡寒者輕,但熱無寒者重。凡病不宜水旺,而寒水之在疹家,則貴若拱璧,宜補不宜瀉也。

白話文:

身體的火氣根源於血脈,相火是身體火氣的輔助。如果因為溫疫導致血脈鬱結發熱,觸動身體的火氣,火氣必定會勝過水氣。水氣雖然虛弱但還沒徹底敗亡,所以還能感覺到惡寒。一旦水氣完全敗了,寒氣就會轉化為熱氣,只會發熱而不會發寒。如果出疹後還稍微有些惡寒症狀的,病情較輕;只有發熱沒有惡寒的,病情較重。一般疾病不宜水氣旺盛,但對於出疹類疾病來說,水氣如同珍貴的寶物,應該滋補而不應瀉下。

2. 鼻乾口燥嘔吐泄利

陽明經在太陽之次,太陽表邪不解,以次內傳,二日則及陽明。其經挾口環唇,行身之前,經氣上壅,則鼻口乾燥而胸膈脹滿。戊土上逆,礙甲木降路,甲木鬱遏,而賊戊土,胃不能容,則作吐泄。溫疫陽盛陰虛,但恐吐泄之亡陰,不慮吐泄之亡陽,吐泄亡陰,則入胃腑,吐泄者,疹家傳腑之根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位於太陽經之後,太陽經的外邪未被解表,順著傳到裡面,兩天後就會進入陽明經。陽明經的脈絡環繞嘴巴和嘴脣,運行於身體前面。如果陽明經的氣血壅滯,就會導致鼻子和嘴巴乾燥,胸膈脹滿。戊土之氣上升阻礙甲木之氣的下降,甲木之氣抑鬱不通,就會剋制戊土之氣。胃部不能運化食物,就會導致嘔吐和腹瀉。溫疫中,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,只擔心嘔吐和腹瀉會耗傷陰津,不必擔心它們會耗傷陽氣。嘔吐和腹瀉會耗傷陰津,進入胃腑,導致疹子從內傳變。

青萍葛根湯

浮萍(三錢),葛根(三錢),石膏(二錢),元參(一錢),甘草(一錢),生薑(二錢)

白話文:

浮萍(15克),葛根(15克),石膏(10克),元參(5克),甘草(5克),生薑(10克)

流水煎半杯,熱服。

治陽明經疹病,口燥鼻乾,煩熱不眠者。

青萍葛根芍藥湯

浮萍(三錢),葛根(三錢),石膏(二錢),元參(一錢),甘草(一錢),生薑(二錢),芍藥(一錢)

流水煎半杯,熱服。

治疹病陽明經證備而泄利者。

青萍葛根半夏湯

浮萍(三錢),葛根(三錢),石膏(二錢),元參(一錢),甘草(一錢),芍藥(一錢),生薑(二錢),半夏(二錢,洗)

白話文:


浮萍(3錢)

葛根(3錢)

石膏(2錢)

元參(1錢)

甘草(1錢)

芍藥(1錢)

生薑(2錢)

半夏(2錢,洗淨)

流水煎半杯,熱服。

治疹病陽明經證備而嘔吐者。

3. 經熱傳腑

陽明經病,此在大人,汗之太過,則津亡而入胃腑,汗之不及,則熱鬱而入胃腑,小兒表密,不患其多汗之亡津,只慮其無汗而熱閉。小兒溫疫,方在陽明之經,法宜透瀉其表,以散經熱,汗出熱散,自無入腑之慮。若表邪不解,陽旺之人,必傳胃腑,傳腑則不得不用承氣諸方矣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發病,對於成年人來說,如果出汗過多,體液流失,就會流入胃腸道。如果出汗不足,熱氣就會積聚在胃腸道中。而對於小孩,他們的表皮緻密,不用擔心出汗過多會喪失體液,反而要擔心他們不出汗,熱氣閉在體內。

小孩發燒感冒時,通常是陽明經發病,治療方法應該疏通經絡,散發經絡中的熱氣。出汗後熱氣散發,自然不用擔心熱氣侵入內臟。但如果表邪未除,對於陽氣旺盛的人,熱邪必定會傳入胃腸道。一旦傳入內臟,就必須使用承氣等方劑治療。

4. 潮熱譫語腹痛便秘

傷寒中風,一傳陽明之腑,腑熱熏蒸,開其皮毛,則見大汗。汗愈泄而土愈燥,表病則以汗解,而腑病則以汗增。疫邪固澀,汗出頗難,而小兒表密,更無自汗表解之理。雖傳胃腑,而表證自在,此與傷寒中風之腑證不同,即與大人溫疫之腑證亦殊。然有汗無汗之間,長幼自別,而潮熱譫語,腹痛便結之條,亦不得迥相懸隔。

白話文:

當傷寒中風傳入陽明腑時,腑中過熱會蒸騰出體表,張開皮膚毛孔而出現大汗。汗出越多,體表越乾燥。如果表證是因為汗而解,那麼腑證就會因為汗出而加重。疫邪固結難以發汗,而小兒表證較為嚴密,更不會自發出汗以解表。雖然疫邪已經傳入胃腑,但表證依然存在,這與傷寒中風的腑證不同,也和成人的溫疫腑證不同。不過,無論有無出汗,長幼之間自有區別;而潮熱、譫語、腹痛、便祕等症狀,也不能完全不相似。

蓋汗亡而土燥,與無汗而火鬱,皆成腑病,殊途同歸,無有二也。

腑陽旺而臟陰虧,營熱內蒸,不得外發,此疹家殞命之原。相其輕重,瀉以承氣三湯,而加養陰涼血之味,臟陰續復,經熱不能內陷,自然外發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表面的陽氣旺盛而內臟的陰氣虧損,導致氣血過熱會向內蒸鬱,無法發散到體外,這往往是疹子會導致死亡的原因。根據症狀的輕重,可以使用承氣湯來瀉下,同時加入滋陰涼血的藥材。當內臟的陰氣恢復後,經脈中的熱氣就無法向內侵襲,自然就會發散到體外。

大黃(三錢,生),甘草(一錢,生),芒硝(一錢),芍藥(二錢),生地(三錢)

白話文:

大黃(15克,生用),甘草(5克,生用),芒硝(5克),芍藥(10克),生地黃(15克)

流水煎半杯,入芒硝,火化,溫服。

治疹病陽明腑證,煩熱譫語便秘者。

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

大黃(二錢),厚朴(二錢,炒),枳實(二錢,炒),芍藥(二錢),生地(三錢)

白話文:

大黃(10 克),厚朴(10 克,炒),枳實(10 克,炒),芍藥(10 克),生地黃(15 克)

流水煎半杯,溫服。

治疹病煩熱譫語,痛滿便秘者。

大承氣加芍藥地黃湯

大黃(四錢),芒硝(二錢),厚朴(二錢),枳實(二錢),芍藥(二錢),生地(四錢)

流水煎半杯,入芒硝,火化,溫服。

治疹病煩熱譫語,痛滿便秘而燥者。

5. 攻下緩急

溫疫非必傳胃腑,以其原無內熱,只是外感,與溫病之內熱素積者不同。然營鬱熱盛,遇胃家陽旺,則表裡感發,傳腑甚易。雖未必人人傳腑,而腑證頗多。但用承氣攻下,必在表解之後。若表證未解,須以青萍、石膏知母、生地清潤腸胃,涼瀉肺心,而透發其表,不可攻下。

白話文:

溫疫不一定會傳染到胃腸道,因為它本身沒有內熱,只是外感造成的,與內熱長期積累造成的溫病不同。但是,營氣鬱結熱盛,遇到胃部陽氣旺盛,就會表裡同時發病,很容易傳染到腑。雖然不一定會傳染到所有人都會影響腑,但很多症狀都是腑證。但是,一定要在表證解除之後才能用承氣湯攻下。如果表證沒有解除,必須用青萍、石膏、知母、生地等藥物潤腸胃,涼瀉肺心,透發表證,不能攻下。

如六日之外,經盡腑郁,勢不可待,乃用下法。腑熱既清,營郁自發。第俟其自發,不如承氣之中參以表藥,使其腑熱瀉於魄門,經熱瀉於汗孔,一方而雙解之,更為善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六天後,內臟的鬱結尚未消除,情況緊急,就應該用瀉下的方法。內臟熱氣消除了,經絡的鬱滯就會自行消失。只等鬱滯自行消解,不如在承氣湯中加入發汗藥物,讓內臟熱氣從肛門排出,經絡熱氣從汗毛孔排出,一招兩用,效果更好。

庸工不論經腑,逢人則下,固是錯誤,即腑病將成,經病未解,而遽下於六日之前,亦為孟浪。小兒脆弱,那可肆意如此也。

白話文:

醫術不精的人不考慮經絡和臟腑,遇到病人就用瀉藥,這當然是錯誤的。但就算臟腑疾病已經接近痊癒,經絡疾病尚未解除,在第六天之前就急著用瀉藥,也是魯莽的。小孩子身體虛弱,怎能隨意這樣對待呢?

浮萍(三錢),生地(三錢),石膏(二錢),知母(一錢),甘草(一錢,生),粳米(半杯)

白話文:

浮萍(3錢)、生地黃(3錢)、石膏(2錢)、知母(1錢)、甘草(1錢,生用)、粳米(半杯)

流水煎半杯,熱服,覆衣。

謂胃承氣加白芍青萍湯

大黃(三錢),芒硝(一錢),甘草(一錢),芍藥(一錢),浮萍(三錢),生薑(二錢)

白話文:

大黃(15克),芒硝(5克),甘草(5克),芍藥(5克),浮萍(15克),生薑(10克)

流水煎半杯,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