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四聖懸樞》~ 卷二 (2)
卷二 (2)
1. 停水不消
溫疫固無入臟生寒之證,然亦不皆入腑而生內熱。其臟不寒而腑不熱,而經熱燔蒸,木火枯燥,煩渴飲冷,不能禁止。水積胃腑,停蓄不消,於是腹脅脹滿,小便不利,以土濕木鬱,疏泄之令不行也。
凡腑陽非旺,而病溫疫,無有不停水之證。此在傷寒,便是三陰四逆、真武諸病,以溫疫經熱勝其臟寒,故內寒不作,然至積水不消,則臟陰較甚於腑陽矣。
其表證未解,當以豬苓湯加浮萍,表裡雙解之。表解而斑發,則但以豬苓,瀉其積水也。
豬苓湯
豬苓(三錢),茯苓(三錢),澤瀉(三錢),滑石(三錢,研),阿膠(三錢,炒,研)
流水煎大半杯,入阿膠,消化,溫服。
白話文:
瘟疫這種病雖然沒有直接侵犯內臟而產生寒冷的症狀,但也不是都會侵犯到腑而產生內熱。有時候內臟不寒冷而腑也不發熱,而是經絡發熱像火燒一樣,導致身體乾燥,口渴難耐,想喝冷飲也無法停止。這時水液積存在胃腑,停滯不散,於是腹部和脅部脹滿,小便不順暢,這是因為脾土濕氣過重,肝木鬱悶,導致疏泄的功能無法正常運作。
凡是腑陽氣不夠旺盛,卻得了瘟疫,幾乎沒有不停留水液的。這在傷寒病中,就屬於三陰病、四逆病、真武湯證等,而瘟疫是因為經絡熱邪勝過內臟的寒氣,所以內在寒冷的情況不明顯。然而一旦積水不消,就表示內臟的陰氣比腑的陽氣還要虛弱了。
如果表證還沒解除,應該使用豬苓湯加上浮萍來同時解決表裡的問題。如果表證解除後,出現了斑疹,那就只需要用豬苓湯來瀉除積聚的水液。
豬苓湯
豬苓(三錢),茯苓(三錢),澤瀉(三錢),滑石(三錢,磨成粉),阿膠(三錢,炒過後磨成粉)
用流動的水煎成大半杯,放入阿膠粉,攪拌融化後,溫服。
2. 寒疫由來
寒疫之證,寒熱無汗,得之於寒。其年金水不能斂藏,則人氣應之,多病寒疫,以孔竅開而寒氣閉之也。
金水收藏,因乎陽氣之右降。蓋純陽之位,而一陰已生,陰生必降,降則清涼而化燥金,積涼成寒,是為寒水。涼則收而寒則藏,陽氣封蟄於九地之下,皮毛秘密而不開,故弗傷於寒。金水不能斂藏,則陽氣上郁,而生外熱。腠理發泄,皮毛不閉,是以易傷於寒。
天人同氣,天地之金水不能斂藏,人物應之,而病寒疫,故多病於秋冬。其病於秋者,傷在庚金,病於冬者,傷在壬水也。
白話文:
寒疫這種病症,會出現發冷發熱、沒有汗的狀況,主要是因為受寒所引起的。如果那一年金氣和水氣無法收斂藏匿,人體的氣也會跟著失調,就容易生寒疫,這是因為毛孔張開時受到寒氣侵襲閉塞的緣故。
金氣和水氣之所以能收藏,是因為陽氣的下降。當純陽之氣達到極點時,就會產生陰氣,陰氣產生後必定下降,下降就會變得清涼而化為乾燥的金氣。清涼累積成寒,就成為寒水。清涼時可以收斂,寒冷時可以藏匿,陽氣會潛藏在深處,皮膚毛孔緊閉不張開,就不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襲。如果金氣和水氣無法收斂藏匿,陽氣就會鬱積在上面,產生體外的發熱。毛孔也會張開,皮膚毛孔無法緊閉,就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。
天與人是同一種氣息,當天地的金氣和水氣無法收斂藏匿時,人體也會跟著失調而生寒疫,所以這種病多發在秋冬季節。秋季發病,是因為受到庚金的影響,冬季發病,是因為受到壬水的影響。
3. 表裡同異
寒疫有傳經之證,傳經者,前三日則在三陽,後三日則在三陰,六日六經,人所同也,亦凡感病所同也。有傳腑傳臟之證,傳腑者,不拘何日,陽盛則內傳,陰盛者,不入於腑,傳臟者,不拘何日,陰盛則內傳,陽盛者,不入於臟,人所不同也,亦凡感病所不同也。蓋溫病原有內熱,必傳臟腑,不論傳腑傳臟,皆是熱證。
傷寒原無內熱,陽旺而後傳腑,陰旺而後傳臟,入腑則為熱,入臟則為寒。溫疫亦無內熱,然營鬱熱盛,陽旺之家,則有入腑之熱,陰旺之家,亦無入臟之寒。寒疫亦無內熱,亦無內寒,不必定入於腑,不必定入於臟。但人不皆陽盛,不皆陰盛,不皆陽虛,不皆陰虛,故或入於腑,或入於臟,或不入腑,或不入臟。
人各不同,法與傷寒無殊,但疫感天氣之非正,淫泆纏綿,較之傷寒,頗難驅逐,而其入臟入腑,亦半關歲氣之偏,不盡由人氣也。
白話文:
寒疫這種疾病有傳經的現象,所謂的傳經,是指發病的前三天病邪會在三陽經,後三天則在三陰經。六天之內病邪在六經遊走,這是所有人感冒都會出現的共通現象。也普遍是各種感染疾病的共通現象。
此外,還有傳入腑或臟的現象。傳入腑的狀況,不論發病第幾天,只要體內陽氣旺盛,病邪就會往腑傳入;陰氣旺盛的人,病邪就不會傳入腑。傳入臟的狀況,不論發病第幾天,只要體內陰氣旺盛,病邪就會往臟傳入;陽氣旺盛的人,病邪就不會傳入臟。這部分是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所以各種感染疾病的表現也會不同。
溫病本身體內就帶有熱邪,所以一定會傳入臟腑,不論是傳入腑或臟,都屬於熱性的病症。
傷寒原本體內沒有熱邪,是因為體內陽氣旺盛後才傳入腑,體內陰氣旺盛後才傳入臟,病邪傳入腑就轉為熱性,傳入臟則轉為寒性。溫疫原本體內也沒有熱邪,但因為體內營氣鬱積而生熱,陽氣旺盛的人,就會有病邪傳入腑的熱證,陰氣旺盛的人,則不會有傳入臟的寒證。寒疫原本體內既沒有熱邪也沒有寒邪,所以不一定會傳入腑,也不一定會傳入臟。但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並不是所有人都陽氣旺盛或陰氣旺盛,也不是所有人都陽虛或陰虛,所以病邪可能會傳入腑,也可能傳入臟,也可能不傳入腑或臟。
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,治療方法和傷寒大致相同,但因為疫病是感受不正的氣候而來,病邪的影響會纏綿不斷,比較難以驅除,而且病邪傳入臟或腑,也有一半的原因是受到當年氣候偏頗的影響,不完全是人體自身體質所造成的。
4. 表解寒散
寒性閉澀,血性發揚,發揚則竅開,閉澀則竅闔。平人之氣,營陰在內,衛陽在外,寒傷營血,閉其皮毛,衛氣陷於營陰之內,營陰閉藏,則生表寒。其陽盛者,三陰臟氣從陽而化熱,其陰盛者,三陽經氣從陰而化寒。陽盛則衛氣外發而汗出,陰盛則衛氣內陷而人亡,故寒疫之病,陽盛而外熱者吉,陰盛而內寒者凶。緣其病愈,必須汗出,而其汗出,全賴陽旺。
使其裡氣平和,則但可解表,勿輕用硝黃誤下,以陷其衛陽也。若其里陽素盛,而表寒不解,以致裡熱郁發,則兼清裡熱,以解表寒。若里陽素虛,衛氣鬱淪,不能外發,但用表藥,猶難汗解,再事寒攻,則衛陽愈陷,禍變遂生。如其里陰鬱動,寒濕淫滋,當速用溫燥,以回陽氣,稍用瀉下之劑,則人隨藥斃,不可活矣。
白話文:
寒邪會導致氣機閉塞不暢,血液卻會因此更加活躍。當血液活躍時,身體的孔竅就會打開;反之,當氣機閉塞時,孔竅就會關閉。正常人的氣,營氣在內,衛氣在外。寒邪如果傷到營血,就會導致皮膚毛孔閉合,衛氣被困在營氣之中。營氣閉藏,就會產生表寒的症狀。
如果體內陽氣旺盛,三陰經的臟腑之氣就會跟著陽氣化熱;如果體內陰氣旺盛,三陽經的經氣就會跟著陰氣化寒。陽氣旺盛,衛氣就會向外發散而導致出汗;陰氣旺盛,衛氣就會向內沉陷而導致死亡。所以,寒疫這種病,陽氣旺盛且出現發熱症狀的就比較吉利,陰氣旺盛且出現體內寒冷的就比較凶險。
要讓這種病痊癒,必須要出汗,而能出汗,完全依靠陽氣旺盛。
如果體內的氣機平和,就只需要解表,不要輕易使用硝黃等瀉藥來誤導攻下,以免使衛陽陷落。如果體內陽氣本來就旺盛,而表寒卻無法解除,導致體內熱氣鬱積爆發,就必須同時清除體內熱氣,來解除表寒。如果體內陽氣本來就虛弱,衛氣鬱滯而無法向外發散,單用解表藥也很難發汗解除,如果再用寒涼藥物來攻擊,衛陽就會更加沉陷,災禍就會隨之產生。如果體內陰氣鬱積妄動,寒濕過多,就應當趕快使用溫燥的藥物來恢復陽氣。如果稍微使用一些瀉下的藥劑,人就會隨著藥力而死亡,無法存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