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四聖懸樞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陽明腑證

2. 潮熱汗出譫語腹痛便秘

病傳陽明之經,不得汗解,腑陽素旺之人,以經熱鬱蒸,而腑熱內作,開其皮毛,則見大汗,至於手足淋漓,表邪盡解,全是內傷矣,經氣發舒,無復郁迫,腑氣松暢,吐利皆安。汗愈泄而土愈焦,燥愈增而熱愈盛,每至申酉之交,應時發熱,如潮汐不爽,是謂潮熱。燥土消爍心液,於是譫語。

燥矢壅遏腑氣,於是滿痛。遲則臟陰耗亡,營氣鬱陷,生死攸關,不可不亟下也。瀉以大小承氣,而加養陰涼血之味,臟陰續復,營郁外達矣。

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

大黃(三錢,生),甘草(二錢),芒硝(三錢),芍藥(三錢),生地(八錢)

流水煎一杯,去渣,入芒硝,火化,溫服。

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

大黃(五錢,生),厚朴(三錢,生),枳實(三錢,炒),芍藥(三錢),生地(一兩)

流水煎一杯,溫服。不便,再服。

大承氣加芍藥地黃湯

大黃(八錢,生),芒硝(三錢),厚朴(四錢),枳實(四錢),芍藥(三錢),生地(一兩二錢)

流水煎一杯,去渣,入芒硝,火化,溫服。不下,再服。

白話文:

這個病是從陽明經傳來的,如果沒有透過發汗來解決,對於那些本身陽氣就比較旺盛的人來說,就會因為經脈的熱氣鬱積而使腸胃的熱氣也跟著增強。如果這時打開毛孔來發汗,就會看到大汗淋漓,甚至手腳都濕透了,但這時表面的邪氣已經完全解除了,這完全是身體內部的問題。這時經脈氣血能夠順暢發散,不再受到鬱悶的壓迫,腸胃之氣也舒緩通暢,吐或拉的狀況都能夠平穩下來。但如果汗液持續大量流失,會使脾胃的津液更加耗損,燥熱更加嚴重,熱度也會更加旺盛。通常在申時(下午三點到五點)和酉時(下午五點到七點)交接的時候,會定時發熱,就像潮水一樣準時來潮,這就叫做潮熱。燥熱的腸胃會損耗心液,導致胡言亂語(譫語)。

乾燥的糞便阻塞腸胃之氣,於是產生腹部脹滿疼痛。如果時間拖延,會導致體內的陰液耗盡,氣血鬱積,這會攸關生死,必須趕快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。可以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來瀉下,並且加入滋養陰液、清涼血液的藥材,這樣就能夠讓身體的陰液恢復,鬱積的氣血也能夠疏通到體表。

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

大黃(三錢,生的),甘草(二錢),芒硝(三錢),芍藥(三錢),生地(八錢)

用水煎煮成一杯,濾掉藥渣,加入芒硝,用火溶解,溫服。

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

大黃(五錢,生的),厚朴(三錢,生的),枳實(三錢,炒過的),芍藥(三錢),生地(一兩)

用水煎煮成一杯,溫服。如果沒有排便,再服用一次。

大承氣加芍藥地黃湯

大黃(八錢,生的),芒硝(三錢),厚朴(四錢),枳實(四錢),芍藥(三錢),生地(一兩二錢)

用水煎煮成一杯,濾掉藥渣,加入芒硝,用火溶解,溫服。如果沒有排便,再服用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