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四聖懸樞》~ 卷二 (7)
卷二 (7)
1. 痛滿吐利
寒疫傳經,四日而至太陰。脾陰非旺,終不入臟,脾陰一旺,則不拘何日,皆可內傳。太陰以濕土主令,表郁濕動,故病傳脾臟。土濕則中氣不運,傷寒太陰痛滿吐利之證俱起。衛氣鬱陷,皆因於此。當補火燥濕,以回脾陽,則衛氣發宣而不陷沒矣。
苓桂參甘厚朴湯
白話文:
寒邪在經絡中傳導,四天後到達太陰脾經。如果脾臟陰氣不足,寒邪就無法侵入臟腑。但一旦脾陰旺盛,不論寒邪傳至何時,都可能侵入臟腑。太陰脾經以濕土為主演,表證鬱悶而濕動,所以寒邪會傳至脾臟。脾濕就會導致中氣不暢,出現傷寒太陰證的腹痛、脹滿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衛氣鬱結陷落,也都是因為這個原因。此時應當溫補脾陽,祛除濕氣,使衛氣得以發散宣暢,而不至於鬱陷。
人參(三錢),甘草(二錢),乾薑(三錢),茯苓(三錢),桂枝(三錢),厚朴(三錢)
白話文:
人參(15克),甘草(10克),乾薑(15克),茯苓(15克),桂枝(15克),厚朴(15克)
流水煎大半杯,溫服。
治寒疫太陰腹滿者。
苓桂參甘椒附湯
白話文:
用流水煎煮大半杯,溫服。
治療寒疫太陰經腹脹的症狀。
苓桂參甘椒附湯
人參(三錢),甘草(三錢),桂枝(三錢),茯苓(三錢),蜀椒(三錢,去目),附子(三錢,炮),芍藥(三錢),粳米(半杯)
流水煎大半杯,溫服。
治寒疫太陰腹痛者。
參甘姜苓半夏湯
白話文:
人參(15克),甘草(15克),桂枝(15克),茯苓(15克),花椒(15克,去籽),炮附子(15克),芍藥(15克),粳米(半杯)
人參(三錢),甘草(二錢),茯苓(三錢),乾薑(三錢),半夏(三錢),生薑(三錢)
白話文:
人參(15克),甘草(10克),茯苓(15克),乾薑(15克),半夏(15克),生薑(15克)
流水煎大半杯,溫服。
治寒疫太陰嘔吐者。
茯苓四逆加赤石脂湯
白話文:
用流水煎煮大半杯,溫服。
治療寒疫太陰經嘔吐的症狀。
茯苓四逆加赤石脂湯
人參(三錢),甘草(二錢),乾薑(三錢),茯苓(三錢),附子(三錢),赤石脂(三錢,生,研)
流水煎大半杯,溫服。
治寒疫太陰泄利者。
白話文:
人參(15克),甘草(10克),乾薑(15克),茯苓(15克),附子(15克,生,研磨)
2. 厥逆吐泄
寒疫傳經,五日而至少陰。腎陰非旺,終不入臟,腎陰一旺,則不拘何日,皆可內傳。少陰以癸水而化君火,病則水旺而火衰,以水能勝火而火不勝水,自然之勢也。表郁寒作,故病傳腎臟。水寒則侮土滅火,傷寒少陰厥逆吐泄之證俱起。衛氣陷敗,全由於此。當補火瀉水,以回腎陽,則衛氣發達而不陷亡矣。
茯苓四逆加半夏湯
白話文:
寒氣傳入經絡,會在五天內至少到達少陰經。如果腎陰不旺盛,寒氣就無法深入臟腑;但如果腎陰一開始就旺盛,寒氣無論在何時都能傳入臟腑。少陰經以癸水生化君火,所以生了病就是癸水過旺導致君火衰弱,這是因為水能克火,而火無法剋制水所致。表層有寒邪鬱積而發病,所以寒氣才傳入腎臟。水寒之氣會剋制脾胃之土、熄滅心火,因此會出現傷寒少陰厥逆、吐瀉等症狀。衛氣虛弱的根源就在於此。治療時應該補火瀉水,以恢復腎陽,這樣衛氣就能暢通運轉而不虛弱了。
人參(三錢),茯苓(六錢),甘草(三錢),乾薑(三錢),附子(三錢),半夏(三錢)
流水煎大半杯,溫服。
白話文:
人參(15克),茯苓(30克),甘草(15克),乾薑(15克),附子(15克),半夏(15克)
嘔吐與泄利並見,加赤石脂。但見泄利,用茯苓四逆加赤石脂湯。方在「太陰」。四肢厥冷,蜷臥惡寒,而不吐泄,但用茯苓四逆湯治之。
白話文:
如果同時發生嘔吐和腹瀉,可以加用赤石脂治療。如果只有腹瀉,可以用茯苓四逆湯加赤石脂。這個方劑記載在「太陰」篇中。
如果四肢冰冷,蜷臥怕冷,但沒有嘔吐腹瀉,只用茯苓四逆湯治療。
3. 厥逆發熱消渴吐泄
寒疫傳經,六日而至厥陰。肝陰非旺,終不入臟,肝陰一旺,則不拘何日,皆可內傳。厥陰以風木主令,下為腎水之子,上為君火之母,病則水火不交,下寒上熱。水勝則厥生,火復則熱發,厥而陽絕則死,熱而陽回則蘇。
白話文:
冬季疫氣通過經絡傳播,六天後會到達厥陰經。如果肝陰不足,疫氣就不會進入內臟;一旦肝陰變旺,不論哪一天,疫氣都可能往內傳。厥陰經以風木之氣為主,下面是腎水之子,上面是心火的母親,一旦生病,就會出現水火不能交流,下半身寒涼,上半身發熱的情況。水氣勝過火氣會導致昏厥,火氣反撲會發熱。昏厥後陽氣衰竭就會死亡,發熱後陽氣回升就會甦醒。
寒疫之在少陰,但有厥逆,一傳厥陰,厥逆之極,多見發熱。其厥逆者,母氣也,其發熱者,子氣也。厥為死機,熱為生兆,厥熱勝復之際,不可不察也。
白話文:
寒邪侵襲少陰臟腑時,只會出現手腳冰冷麻木的症狀。一旦病邪傳變到厥陰臟腑,厥逆的症狀就會達到極致,此時多半會伴隨著發熱。其中,厥逆症狀是由母氣(寒邪)引起的,發熱症狀是由子氣(熱邪)引起的。厥逆代表著死亡的跡象,發熱代表著生機的徵兆,當厥逆和發熱同時出現並相互影響時,必須仔細觀察。
風木之性,疏泄而枯燥,土濕水寒,木鬱風動,腸竅疏泄,則為泄利,肺津枯燥,則為消渴。風木者,脾土之賊,其死者,死於水旺而土負,其生者,生於火旺而土勝。厥陰之泄利消渴日甚不已者,水勝而火息,土敗而木賊也。暖水以榮木,補火以生土,厥陰之法,不外此矣。
茯苓參甘姜附歸脂湯
白話文:
風和木的性質是疏通而乾燥的,而土和水是濕冷的。當木氣鬱結時,風氣就會活動,導致腸道疏泄,因而引起腹瀉。當肺中津液枯竭時,就會導致消渴。風和木是脾土的剋星,它們的強盛會導致脾土衰弱,而水氣的旺盛也會導致脾土負擔加重。相反,當火氣旺盛、脾土強壯時,風和木就會受到抑制。如果厥陰經的腹瀉、消渴症狀日益加重,這是因為水氣過於旺盛,火氣衰弱,脾土受損,而風和木氣趁虛而入。因此,治療厥陰經的腹瀉、消渴的方法,就是用溫水滋養木氣,用補火的方法扶助脾土。
人參(三錢),甘草(二錢),茯苓(三錢),桂枝(三錢),乾薑(三錢),附子(三錢),當歸(三錢),赤石脂(三錢)
白話文:
人參(15克),甘草(10克),茯苓(15克),桂枝(15克),乾薑(15克),附子(15克),當歸(15克),赤石脂(15克)
流水煎大半杯,溫服。
治寒疫厥陰厥逆泄利者。
參甘歸芍麥冬栝蔞湯
人參(三錢),甘草(三錢,生),當歸(三錢),芍藥(三錢),麥冬(三錢),栝蔞根(三錢)
流水煎大半杯,熱服。
治寒疫厥陰發熱消渴者。
白話文:
取人參、甘草、當歸、芍藥、麥冬、栝蔞根各三錢,用流水煎煮至大半杯,溫熱服用,可治療寒疫導致的厥陰厥逆、泄瀉等症狀。若寒疫引起厥陰發熱、口渴等症狀,同樣用此方煎煮至大半杯,熱服即可。
4. 三陰治法
傷寒三陰之病,皆三陰臟證而非經證。經證者,四日太陰,五日少陰,六日厥陰,但在三陰之經,不入三陰之臟,法以太陽為主,不論何日,總是麻黃湯證,不必另立三陰之門也。仲景三陰諸法,原為三陰臟病而設。寒疫亦然,其但在三陰之經,總是紫蘇湯證,以其離經而入臟,不得不另立專法也。
白話文:
傷寒歸屬於三陰的疾病,都是三陰臟腑的病症,而非三陰經絡的病症。經絡的病症是:四天出現太陰症狀,五天出現少陰症狀,六天出現厥陰症狀,但這些症狀只在三陰經絡中,沒有進入三陰臟腑,這種情況應以太陽經為主要治療目標,不論哪一天發病,都是使用麻黃湯的適應症,不必另外設立三陰的分類。仲景提出的三陰治療方法,原本是為三陰臟病而設定的。寒疫也是如此,寒疫雖然在三陰經絡中發作,但總是以紫蘇湯為適應症,這是因為寒疫脫離經絡而進入臟腑,所以必須另立專門的治療方法。
其傳經而不傳臟者,六日經盡,自能汗解。緣里陽不虛,衛無內陷之由,正復邪衰,自然外發。凡過期纏綿,不得汗解者,皆陰盛而入臟也。陽盛入腑,則潮熱汗出而不解,陰盛入臟,則厥冷無汗而不解。寒疫入腑者少,入臟者多。溫疫之死,死於陽旺而入腑,寒疫之死,死於陰旺而入臟。
小兒痘病,即大人之寒疫,其陽虛衛陷,痘瘡癢塌而死者,皆陰盛而入臟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病邪只傳播經絡而不傳播到臟腑,那麼六經的病邪徹底排出體外後,自然會出汗而痊癒。因為體表的陽氣充足,衛氣不會向內侵襲,正氣逐漸恢復,邪氣逐漸衰退,自然會從體表排出。
凡是超過一段時間仍然纏綿不愈,不出汗而不能痊癒的,都是因為陰氣過於旺盛,病邪已經侵入臟腑。如果是陽氣過盛侵入腑臟,則會出現潮熱、出汗而不解;如果是陰氣過盛侵入臟腑,則會出現厥冷、無汗而不解。
寒疫侵犯腑臟的較少,侵犯臟腑的較多。溫疫致死的,多是陽氣過盛侵入腑臟;寒疫致死的,多是陰氣過盛侵入臟腑。
寒疫之感,受在太陽少陰兩經。寒水之氣旺,感於太陽之經,則傳於少陰之臟。少陰主水,五臟之陰,莫盛於少陰,太陰厥陰之病,悉因少陰之水旺,瀉癸水而益丁火,三陰之通法也。
白話文:
感冒引起的寒症,侵襲太陽經和少陰經。寒水之氣旺盛,侵襲太陽經後,便傳遞到少陰臟腑。少陰主水,五臟陰中,最盛者莫過於少陰。太陰和厥陰的病症,都是因為少陰水氣太盛,耗損癸水而益氣丁火,這是三陰通治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