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四聖懸樞》~
1. 太陰經證
2. 痛滿吐利
寒疫傳經,四日而至太陰。脾陰非旺,終不入臟,脾陰一旺,則不拘何日,皆可內傳。太陰以濕土主令,表郁濕動,故病傳脾臟。土濕則中氣不運,傷寒太陰痛滿吐利之證俱起。衛氣鬱陷,皆因於此。當補火燥濕,以回脾陽,則衛氣發宣而不陷沒矣。
苓桂參甘厚朴湯
人參(三錢),甘草(二錢),乾薑(三錢),茯苓(三錢),桂枝(三錢),厚朴(三錢)
流水煎大半杯,溫服。
治寒疫太陰腹滿者。
苓桂參甘椒附湯
人參(三錢),甘草(三錢),桂枝(三錢),茯苓(三錢),蜀椒(三錢,去目),附子(三錢,炮),芍藥(三錢),粳米(半杯)
流水煎大半杯,溫服。
治寒疫太陰腹痛者。
參甘姜苓半夏湯
人參(三錢),甘草(二錢),茯苓(三錢),乾薑(三錢),半夏(三錢),生薑(三錢)
流水煎大半杯,溫服。
治寒疫太陰嘔吐者。
茯苓四逆加赤石脂湯
人參(三錢),甘草(二錢),乾薑(三錢),茯苓(三錢),附子(三錢),赤石脂(三錢,生,研)
流水煎大半杯,溫服。
治寒疫太陰泄利者。
白話文:
[痛滿吐利]
寒冷的疫病傳入體內,大約四天會到達太陰經。如果脾臟的陰氣不夠旺盛,病邪就無法深入臟腑;一旦脾陰變得旺盛,病邪就會隨時都可能進入臟腑。太陰經以濕土為主導,當表面的氣機鬱滯,濕氣就會蠢動,所以病邪會傳到脾臟。土的濕氣過重,會使脾胃的運化功能停滯,於是出現傷寒太陰病常見的腹部脹滿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這些都是因為衛氣鬱結下陷所導致。此時應當用溫補陽氣、燥濕的方法,來恢復脾陽的功能,這樣衛氣才能夠正常運行而不至於陷落。
苓桂參甘厚朴湯
人參(九克),甘草(六克),乾薑(九克),茯苓(九克),桂枝(九克),厚朴(九克)
用清水煎煮至大半杯,溫服。
此方用於治療寒疫太陰病,出現腹部脹滿的症狀。
苓桂參甘椒附湯
人參(九克),甘草(九克),桂枝(九克),茯苓(九克),蜀椒(九克,去除籽),附子(九克,炮製過),芍藥(九克),粳米(半杯)
用清水煎煮至大半杯,溫服。
此方用於治療寒疫太陰病,出現腹部疼痛的症狀。
參甘姜苓半夏湯
人參(九克),甘草(六克),茯苓(九克),乾薑(九克),半夏(九克),生薑(九克)
用清水煎煮至大半杯,溫服。
此方用於治療寒疫太陰病,出現嘔吐的症狀。
茯苓四逆加赤石脂湯
人參(九克),甘草(六克),乾薑(九克),茯苓(九克),附子(九克),赤石脂(九克,生的,磨成粉)
用清水煎煮至大半杯,溫服。
此方用於治療寒疫太陰病,出現腹瀉的症狀。
3. 少陰經證
4. 厥逆吐泄
寒疫傳經,五日而至少陰。腎陰非旺,終不入臟,腎陰一旺,則不拘何日,皆可內傳。少陰以癸水而化君火,病則水旺而火衰,以水能勝火而火不勝水,自然之勢也。表郁寒作,故病傳腎臟。水寒則侮土滅火,傷寒少陰厥逆吐泄之證俱起。衛氣陷敗,全由於此。當補火瀉水,以回腎陽,則衛氣發達而不陷亡矣。
茯苓四逆加半夏湯
人參(三錢),茯苓(六錢),甘草(三錢),乾薑(三錢),附子(三錢),半夏(三錢)
流水煎大半杯,溫服。
嘔吐與泄利並見,加赤石脂。但見泄利,用茯苓四逆加赤石脂湯。方在「太陰」。四肢厥冷,蜷臥惡寒,而不吐泄,但用茯苓四逆湯治之。
白話文:
厥逆吐泄
寒性疫病傳播,大約五天會到達少陰經。如果腎陰不夠旺盛,病邪最終不會深入臟腑;一旦腎陰旺盛,無論經過幾天,病邪都可能傳入臟腑。少陰經以癸水來化生君火,生病時就會變成水氣旺盛而火氣衰弱,這是因為水能克制火而火不能克制水的自然規律。由於表面的寒邪鬱積,導致疾病傳入腎臟。水寒之氣會侵犯脾土,消滅火氣,於是傷寒少陰厥逆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就會同時出現。衛氣衰敗陷落,完全是因為這個原因。這時應該補火氣、瀉水氣,來恢復腎陽,這樣衛氣才能恢復發達而不至於陷落衰亡。
茯苓四逆加半夏湯
人參(三錢),茯苓(六錢),甘草(三錢),乾薑(三錢),附子(三錢),半夏(三錢)
用水煎煮成大半杯,溫服。
如果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,加入赤石脂。如果只有腹瀉,就用茯苓四逆加赤石脂湯,這個方子在「太陰」篇有記載。如果四肢冰冷、蜷曲臥床、怕冷,但不嘔吐也不腹瀉,只用茯苓四逆湯來治療。
5. 厥陰經證
6. 厥逆發熱消渴吐泄
寒疫傳經,六日而至厥陰。肝陰非旺,終不入臟,肝陰一旺,則不拘何日,皆可內傳。厥陰以風木主令,下為腎水之子,上為君火之母,病則水火不交,下寒上熱。水勝則厥生,火復則熱發,厥而陽絕則死,熱而陽回則蘇。
寒疫之在少陰,但有厥逆,一傳厥陰,厥逆之極,多見發熱。其厥逆者,母氣也,其發熱者,子氣也。厥為死機,熱為生兆,厥熱勝復之際,不可不察也。
風木之性,疏泄而枯燥,土濕水寒,木鬱風動,腸竅疏泄,則為泄利,肺津枯燥,則為消渴。風木者,脾土之賊,其死者,死於水旺而土負,其生者,生於火旺而土勝。厥陰之泄利消渴日甚不已者,水勝而火息,土敗而木賊也。暖水以榮木,補火以生土,厥陰之法,不外此矣。
茯苓參甘姜附歸脂湯
人參(三錢),甘草(二錢),茯苓(三錢),桂枝(三錢),乾薑(三錢),附子(三錢),當歸(三錢),赤石脂(三錢)
流水煎大半杯,溫服。
治寒疫厥陰厥逆泄利者。
參甘歸芍麥冬栝蔞湯
人參(三錢),甘草(三錢,生),當歸(三錢),芍藥(三錢),麥冬(三錢),栝蔞根(三錢)
流水煎大半杯,熱服。
治寒疫厥陰發熱消渴者。
白話文:
厥逆發熱消渴吐泄
寒冷的疫病傳入體內,經過六天會到達厥陰經。如果肝的陰氣不夠強盛,病邪終究無法深入臟腑。一旦肝的陰氣旺盛起來,那麼無論是哪一天,病邪都可能內傳。厥陰經以風木為主導,向下是腎水的兒子,向上是君火的母親。一旦生病,就會導致水火不協調,出現下寒上熱的狀況。當水的力量過強時,就會產生厥逆;當火的力量恢復時,就會發熱。如果厥逆過度而陽氣耗盡,就會死亡;如果發熱而陽氣恢復,就能夠好轉。
寒冷的疫病在少陰經時,只會出現厥逆的現象;當傳到厥陰經時,厥逆發展到極致,多半會出現發熱的症狀。厥逆是母氣,發熱是子氣。厥逆是死亡的先兆,發熱是生命的徵兆。在厥逆和發熱之間不斷轉變的過程中,一定要仔細觀察。
風木的特性是疏泄而乾燥,如果體內濕氣重、寒氣盛,就會導致風木鬱結而引發風動。腸道疏泄過度,就會引起腹瀉;肺的津液枯竭,就會產生消渴症。風木是脾土的剋星,病情危重的人,往往是因為水氣太盛導致脾土功能衰退而死亡;病情好轉的人,往往是因為火氣旺盛而使脾土功能恢復正常。如果厥陰經的腹瀉和消渴症日益嚴重,這就代表水氣太盛而火氣衰弱,脾土功能衰敗而風木的剋制力量增強。溫養腎水以滋潤肝木,補益心火以生養脾土,這是治療厥陰經疾病的基本原則。
茯苓參甘姜附歸脂湯
人參(三錢)、甘草(二錢)、茯苓(三錢)、桂枝(三錢)、乾薑(三錢)、附子(三錢)、當歸(三錢)、赤石脂(三錢)
用水煎至大半杯,溫服。
此方用於治療寒疫侵入厥陰經導致厥逆和腹瀉的患者。
參甘歸芍麥冬栝蔞湯
人參(三錢)、甘草(三錢,生用)、當歸(三錢)、芍藥(三錢)、麥冬(三錢)、栝蔞根(三錢)
用水煎至大半杯,熱服。
此方用於治療寒疫侵入厥陰經導致發熱和消渴的患者。
7. 三陰治法
傷寒三陰之病,皆三陰臟證而非經證。經證者,四日太陰,五日少陰,六日厥陰,但在三陰之經,不入三陰之臟,法以太陽為主,不論何日,總是麻黃湯證,不必另立三陰之門也。仲景三陰諸法,原為三陰臟病而設。寒疫亦然,其但在三陰之經,總是紫蘇湯證,以其離經而入臟,不得不另立專法也。
其傳經而不傳臟者,六日經盡,自能汗解。緣里陽不虛,衛無內陷之由,正復邪衰,自然外發。凡過期纏綿,不得汗解者,皆陰盛而入臟也。陽盛入腑,則潮熱汗出而不解,陰盛入臟,則厥冷無汗而不解。寒疫入腑者少,入臟者多。溫疫之死,死於陽旺而入腑,寒疫之死,死於陰旺而入臟。
小兒痘病,即大人之寒疫,其陽虛衛陷,痘瘡癢塌而死者,皆陰盛而入臟也。
寒疫之感,受在太陽少陰兩經。寒水之氣旺,感於太陽之經,則傳於少陰之臟。少陰主水,五臟之陰,莫盛於少陰,太陰厥陰之病,悉因少陰之水旺,瀉癸水而益丁火,三陰之通法也。
白話文:
傷寒病的三陰病症,都是臟腑的病變,而不是經絡的病變。所謂的經絡病變,像是太陰病在第四天、少陰病在第五天、厥陰病在第六天,這都還只是在三陰的經絡上,還沒有進入三陰的臟腑。這種情況,治療方法應該以太陽病的原則為主,不論是哪一天發病,只要是麻黃湯證,就用麻黃湯治療,不必特別設立三陰病的治療方法。張仲景所提出的三陰病治療方法,原本就是針對三陰臟腑的病變而設立的。寒疫也是如此,如果病邪只是停留在三陰的經絡,就用紫蘇湯治療,因為病邪已經離開經絡進入臟腑,所以必須另外設立專門的治療方法。
如果病邪只是在經絡間傳遞而沒有進入臟腑,通常在第六天經絡的病變結束後,就會自然痊癒,因為體內的陽氣沒有虛弱,衛氣沒有內陷的可能,正氣恢復,邪氣衰退,自然就會從體表發散出去。凡是超過期限,病情纏綿不癒,無法發汗解表的,都是因為陰邪太盛而進入臟腑。陽邪太盛進入腑,就會出現潮熱汗出而不退的情況;陰邪太盛進入臟,就會出現手腳冰冷、沒有汗的情況。寒疫進入腑的比較少,進入臟的比較多。溫疫死亡的原因是陽氣太盛而進入腑,寒疫死亡的原因是陰氣太盛而進入臟。
小兒的痘瘡病,就像大人的寒疫一樣,如果因為陽氣虛弱、衛氣內陷,導致痘瘡潰爛而死亡,都是因為陰邪太盛而進入臟腑。
寒疫的感染,是從太陽經和少陰經開始。寒水之氣旺盛,如果從太陽經感染,就會傳入少陰臟。少陰主掌水,五臟之中,陰氣最盛的就是少陰,太陰病和厥陰病的病症,都是因為少陰的水氣太旺所導致。所以,治療方法是瀉掉癸水,補益丁火,這就是治療三陰病的通用法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