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四聖懸樞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溫疫由來

溫疫之證,發熱出汗,得之於風。其年木火不能發泄,則人氣應之,多病溫疫,以孔竅閉而風氣泄之也。

木火生長,因乎陰氣之左升。蓋純陰之位,而一陽已生,陽生必升,升則溫暖而化風木,積溫而熱,是為君火。溫則生而熱則長,陽氣敷舒於九天之上,孔竅發宣而不闔,故弗傷於風。木火不能發泄,則陽氣下郁,而生內熱,經絡閉塞,孔竅不開,是以易中於風。

天人同氣,天地之木火不能發泄,人物應之,而病溫疫,故多病於春夏。其病於春者,傷在乙木,其病於夏者,傷在丁火也。

白話文:

溫疫這種病症,會發燒、流汗,是由於感受風邪引起的。當那一年木氣和火氣無法順利發散時,人體之氣也會跟著受到影響,容易罹患溫疫。這是因為人體的孔竅閉塞,導致風邪乘虛而入的緣故。

木氣和火氣的生長,是依賴陰氣的左升來推動的。在純陰的位置,已經產生了一點陽氣,陽氣產生必定會上升,上升就會變得溫暖而化為風木,累積溫熱就會形成君火。溫暖能使萬物生長,熱能使萬物茁壯,陽氣散布於天空之上,人體的孔竅自然開宣而不閉合,所以不會被風邪所傷。當木火之氣無法發散時,陽氣會向下鬱積,產生內熱,導致經絡閉塞,孔竅不通,因此容易被風邪侵襲。

天和人之間的氣是相通的,天地間的木火之氣若不能順利發散,人體也會受到影響,而發生溫疫,所以這種病症多發於春夏兩季。春天發病的,是受到乙木之氣的傷害;夏天發病的,是受到丁火之氣的傷害。

2. 寒溫殊病

溫病感在經絡而內有積熱,前三日則在三陽之經,後三日則入三陰之臟,既入於臟,必入於腑,其入腑入臟,總是熱而非寒。傷寒感在經絡而內無積熱,陽盛而後入腑,陰盛而後入臟,入腑則是熱,入臟則是寒。溫疫亦感在經絡而內無積熱,陽盛者亦入於腑,陰盛者亦入於臟,第未嘗必入於腑,必入於臟,而病內熱,其較溫病不同。然營鬱而熱盛,但有入腑而病熱,必無入臟而病寒者,其較傷寒亦不同。

故溫疫為病,止有寒瀉之法,而無溫補之條。其在三陰,皆六日傳經之證,與傷寒三陰臟寒之證,天淵不一也。凡經盡而斑發者,是但在經絡而未入於腑也,若經盡而斑不發,必有內郁之證,表藥之中,必兼涼瀉,內熱既清,則營達而斑發矣。

白話文:

溫病是感受外邪後,在經絡就已經有內在積熱了。剛開始的三天,病邪會在三陽經絡;接著三天,就會進入三陰臟腑。一旦進入臟腑,必定也會進入六腑,無論是進入臟還是腑,都是熱證,而不是寒證。

傷寒是感受外邪後,在經絡並沒有內在積熱。病邪是先從陽經旺盛,然後才會進入六腑;等陰經旺盛後,才會進入三陰臟。進入六腑就會產生熱證,進入臟腑就會產生寒證。

溫疫也是感受外邪後,在經絡並沒有內在積熱。病邪是陽經旺盛就進入六腑,陰經旺盛就進入三陰臟。但它不一定會進入六腑,也不一定會進入三陰臟,而且病症表現為內熱,這點跟溫病不一樣。然而,如果營氣鬱結導致熱盛,也只會進入六腑而出現熱證,絕對不會進入三陰臟而出現寒證,這點又跟傷寒不一樣。

所以,溫疫這種病,只能用寒涼瀉下的方法治療,而不能用溫補的方法。它在三陰經的病變,都是六天傳變一次的證候,這與傷寒病邪進入三陰臟而出現寒證的情況,有著天壤之別。凡是經過六經傳變結束後才發出斑疹的,表示病邪只停留在經絡而沒有進入六腑;如果經過六經傳變結束後卻沒有發出斑疹,必定是有內在鬱熱的現象。這時,在解表的藥方中,一定要加入清涼瀉下的藥物,等到體內熱邪清除後,營氣通暢了,斑疹自然就會發出來了。

3. 表解熱除

風性疏泄,氣性收斂,風傷衛氣,開其腠理,氣欲內斂,風欲外泄。氣閉於內,則營鬱而為熱,風泄於外,則竅開而為汗。風愈泄而氣愈閉,營熱日積,待至六經既盡,斑點外發,而後血分之熱泄。

若氣閉而不泄,則營熱內郁,而生燥悶,五臟燔蒸,而人死矣。或泄之不透,隱見於皮膚之間,必鬱而為癢。癢者,是謂隱疹。隱疹之家,血熱蘊積,久而肌肉潰腐,發為痂癩,所謂脈風者也。當涼血發表,使營熱外達,不令內蒸也。

白話文:

風的特性是向外疏散,氣的特性是向內收斂。風邪侵襲人體,會傷害負責防禦的衛氣,使得皮膚毛孔打開;而氣原本的走向是向內收斂,但風邪卻想要向外散發。如果氣被堵在體內,就會導致營氣鬱積而產生熱;如果風邪向外發散,就會使毛孔打開而流汗。風邪越是向外散發,氣就越被堵在體內,營氣鬱積的熱就會一天天累積,等到全身經絡都受到影響時,就會出現斑點發在皮膚表面,這時體內的血熱才能夠向外宣洩。

如果氣被堵住而無法疏泄,就會導致營氣鬱熱積在體內,產生煩躁悶熱的感覺,五臟就像被火烤一樣,嚴重的話會導致死亡。如果風邪沒有完全發散,殘留在皮膚之間,一定會鬱結而產生搔癢。這種搔癢的狀況,就叫做隱疹。有隱疹的人,體內血熱積聚,時間久了肌肉會潰爛腐敗,最後形成痂皮癬疥,也就是所謂的脈風。這時候應該使用涼血解表的藥物,讓營氣的熱可以向外疏散,不讓它在體內鬱積。

4. 陰衰營陷

溫疫之病,在於血分。風本傷衛,衛傷而閉其營血,是以病在血分。

肝藏營血而太陰為生血之本,脾以陰土而含陽氣,脾陽一升,則溫暖而化肝木。溫疫之病,非第在肝,而實連於太陰。脾陰不弱,足以滋潤其營血,則營郁外達而斑點生。太陰脾臟,以濕土主令,陰衰傳腑,濕化為燥,陽旺而生裡熱,則營氣內陷,而不外達。溫疫之死,死於脾陰之弱,火上燥熱,而營郁不能達也。

白話文:

溫疫這種疾病,病根在於血液方面。風邪本來是侵犯身體表面的防禦系統(衛),當防禦系統受損而使血液循環受阻時,疾病就會影響到血液。

肝臟儲藏血液,而脾臟是產生血液的根本。脾臟雖然是陰土,卻內含陽氣,當脾陽上升時,就會產生溫暖的能量來滋養肝木。溫疫這種疾病,不單單是肝臟的問題,實際上還與脾臟息息相關。如果脾陰沒有虛弱,足以滋潤血液,那麼鬱積的血液就能夠往外宣散,形成斑點。脾臟屬於太陰,主要功能是運化濕氣。如果脾陰衰弱,病邪傳到腑,濕氣就會轉化成乾燥,陽氣過盛產生體內熱,導致血液內陷,無法向外宣散。溫疫會致人死亡,原因在於脾陰虛弱,體內燥熱,使鬱積的血液無法宣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