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四聖懸樞》~ 卷二 (5)
卷二 (5)
1. 頭痛惡寒
太陽之經,外在皮毛,實為六經之長。肺藏衛氣,肝藏營血,而總統於太陽。寒傷營血,裹束衛氣,不得外發,故閉藏而生表寒。其經自頭下項,行身之背,經氣上壅,故頭項痛而腰脊強。肺主衛氣,而開竅於鼻,衛氣遏閉,不能外泄,故逆行鼻竅,而生嗽嚏。衛氣逆行,不得下降,故胸膈鬱悶,而發喘促也。
紫蘇湯
白話文:
太陽經運行於外層的皮膚,是六經中最重要的經絡。肺部儲存著保護身體的氣,肝臟儲存著滋養身體的血,而太陽經統領著肺和肝。
如果寒氣傷害了血液,就會包裹住保護身體的氣,使它無法向外發散,因此閉塞在體內而產生表寒(發燒、怕冷等症狀)。太陽經從頭部往下走過脖子,再沿著背部走行。如果經氣上逆,就會導致頭部和頸部疼痛,以及腰部和脊柱僵硬。
肺部主管保護身體的氣,並通過鼻子開竅。如果保護身體的氣被阻閉,無法向外排出,就會逆行到鼻腔,引起咳嗽和噴嚏。保護身體的氣逆行,不能下降,就會導致胸部和橫膈膜感到鬱悶,並出現喘息和心悸。
蘇葉(三錢),桂枝(三錢),杏仁(三錢,泡)甘草(二錢,炙)
流水煎大半杯,熱服,覆衣,取汗。
治一日太陽寒疫,頭痛,發熱,惡寒者。
白話文:
蘇葉(三錢)
桂枝(三錢)
杏仁(三錢,先泡軟)
甘草(二錢,先烘烤過)
寒疫得之傷寒,亦是麻黃證。但不盡見於冰雪之天,非皆純寒,未必咸宜麻黃辛溫,故以桂枝瀉營血之郁,蘇葉、杏仁瀉衛氣之郁也。
白話文:
由於傷寒而導致的感冒,也屬於使用麻黃的適應證。但它不完全出現在冰天雪地的天氣中,並非都是純寒證,也不一定都適合使用辛溫的麻黃。所以要用桂枝來疏通營血的瘀滯,用蘇葉和杏仁來疏通衛氣的瘀滯。
2. 血升鼻衄
太陽經病不解,衛郁莫泄,升逼營陰,則見衄證。以肺主衛氣,開竅於鼻,衛陽遏閉,不得外達,經脈莫容,上尋出路,沖其營血,是以上溢。血衄則衛郁發瀉,亦同汗解,但營血流漓,不無耗喪耳。
白話文:
太陽經的疾病沒有解除,衛氣鬱積不得宣通,就會往上逼迫營陰,導致鼻出血。這是因為肺主司衛氣,通竅於鼻,衛陽被阻閉,不能向外發散,經脈容納不下,於是向上尋找出口,衝破營血,因此血液從上面溢出。鼻出血後,衛氣鬱積得以發散宣洩,與出汗發散相似,只是營血流失,多少會有些損耗罷了。
陽明傷寒,脈浮發熱,口乾鼻燥,能食者,則衄。方在太陽陽明,於其脈浮發熱、口乾鼻燥之時,早以紫蘇石膏地黃湯,瀉衛鬱而涼血熱,則血不上流矣。
紫蘇石膏地黃湯
白話文:
陽明經受了寒邪,脈象浮發有熱,口乾鼻燥,如果還能進食,就會發生流鼻血。治療方法屬於太陽陽明兩經,在脈象浮發有熱、口乾鼻燥的時候,就應該及時使用紫蘇石膏地黃湯,去除衛氣鬱結,清涼血熱,這樣血就不會上衝引起流鼻血了。
蘇葉(三錢),桂枝(三錢),杏仁(三錢),甘草(三錢,炙),石膏(三錢,生,研),生地(三錢),麥冬(三錢),丹皮(三錢),生薑(三錢,切),大棗(三枚,劈)
流水煎大半杯,熱服,覆衣,取汗。
治寒疫太陽經病不解,血升鼻衄者。
白話文:
蘇葉(15克),桂枝(15克),杏仁(15克),甘草(15克,經炙烤處理),石膏(15克,生品,研磨成粉),生地(15克),麥冬(15克),丹皮(15克),生薑(15克,切片),大棗(3顆,剖開)
3. 水氣內停
太陽膀胱,寒水之經,太陽經病,陽虛之人,多有水氣停瘀之證。或原無積水,而渴燥飲冷,蓄而不消。水氣阻格,肺胃上逆,則眩暈而嘔咳,肝脾下陷,則淋澀而泄利。外寒未解而里水又動,久而火敗土崩,則入三陰之臟,是宜外發表邪而內驅寒水也。
蘇桂姜辛湯
白話文:
膀胱經屬於太陽經,對應寒水,太陽經出現問題時,容易出現陽氣不足、水氣瘀滯的症狀。
即使沒有實際積水,但是有口渴、喝冷飲習慣的人,也會因為水氣積聚而無法消除。水氣阻滯肺胃,會導致眩暈和嘔咳;阻滯肝脾,則會出現尿頻和腹瀉。
如果外在寒邪未除,體內水氣又活躍起來,久了之後就會導致陽氣衰敗、脾胃虧虛,進而影響到其他內臟。因此,需要同時驅散外在邪氣和內部寒水。
蘇葉(三錢),桂枝(三錢),甘草(二錢),半夏(三錢,炮),芍藥(三錢),細辛(一錢),乾薑(二錢)五味子(一錢)
白話文:
蘇葉(15公克),桂枝(15公克),甘草(10公克),半夏(15公克,炮製過),芍藥(15公克),細辛(5公克),乾薑(10公克),五味子(5公克)
流水煎大半杯,熱服,覆衣。若下利,加赤石脂一錢。若渴者,去半夏,加栝蔞根三錢。若小便不利,加茯苓三錢。若喘者,加杏仁三錢。若噫者,加附子三錢。
白話文:
用流水煎服大半杯,趁熱喝,蓋上衣服發汗。
如果腹瀉,加入一錢赤石脂。
如果口渴,去掉半夏,加入三錢栝蔞根。
如果小便不利,加入三錢茯苓。
如果氣喘,加入三錢杏仁。
如果打嗝,加入三錢附子。
4. 煩躁發渴
病在太陽,未應煩渴,設見煩渴,便是將入陽明之腑,以陽明燥氣,因表鬱而內發也。若表證已解,用白虎加元麥湯,清燥而生津。氣虛者,加人參以益氣,以汗後陽虛,恐其渴止而陽亡也。
白虎加元麥湯
白話文:
當疾病位於太陽經時,通常不會出現口渴。如果出現口渴,表示疾病將進入陽明胃腑,這是因為陽明經的燥熱之氣,受到了表氣鬱結而內發。
如果表證已經消失,可以使用白虎湯加元麥湯,以清熱生津。如果患者氣虛,可以添加人參以益氣,因為在出汗後,陽氣虛弱,擔心口渴消失後,陽氣也會耗盡。
石膏(三錢),知母(三錢),甘草(二錢),粳米(一杯),元參(三錢),麥冬(五錢,去心)
白話文:
石膏(15克),知母(15克),甘草(10克),粳米(一杯),元參(15克),麥冬(25克,去掉麥冬的黑色部分)
流水煎至米熟,取大半杯,熱服。
治寒疫太陽經罷,煩躁發渴者。
人參白虎加元麥湯
石膏(三錢),知母(三錢),甘草(二錢),粳米(一杯),人參(三錢),元參(三錢),麥冬(五錢)
流水煎至米熟,取大半杯,熱服。
治寒疫太陽經罷,氣虛煩渴者。
寒疫之病,臟腑易生濕寒,燥熱者少,然白虎證亦恆有之,此法不可廢也。表證未解,加紫蘇三錢。
白話文:
將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、人參、元參、麥冬用流水煎煮,直到米飯煮熟,取一半的湯汁,趁熱服用。此方適用於寒疫發病後,太陽經邪氣退去,但患者仍感到煩躁口渴的情況。
如果寒疫患者太陽經邪氣退去,但體虛乏力,煩渴不止,也可以用此方。
寒疫病症容易在臟腑內積聚濕寒,燥熱症狀較少。但白虎證也是常見的,因此此方不可輕易廢棄。如果表證未解,可以再加入紫蘇三錢。
5. 嘔吐泄利
陽明之經,在肌肉之分,皮毛之內,太陽表寒未解,以次相傳,二日則及陽明。其經挾口環唇,行身之前。經氣上壅,故鼻乾口燥而胸滿。陽明從燥金化氣,太陽以濕土主令,燥盛則傳腑而生熱,濕盛則入臟而生寒。衛氣之外發而汗解,全恃乎胃陽盛而燥氣長也。
白話文:
在陽明經絡所經過的肌肉層和皮膚之下,如果太陽經受寒尚未解除,寒邪會依序傳導,大約兩日之後就會影響陽明經。陽明經脈分佈在口腔周圍和嘴脣上,循行於身體正面。如果陽明經氣上逆,就會出現鼻子乾澀、口乾舌燥、胸悶等症狀。陽明經由燥金化生氣血,而太陽經則由濕土主導,燥氣過盛就會傳入腑臟而產生熱症,濕氣過盛就會侵入臟腑而產生寒症。衛氣外發而透過出汗來解除病邪,完全仰賴胃陽旺盛和燥氣充足。
胃者,水穀之腑,一傳陽明,必見嘔吐。以少陽膽木,本從胃土下行,陽明經病,不能順降,則膽木上逆,而克胃土,胃氣壅遏,失其容受之量,水穀在中脘以上者則為嘔吐,在中脘以下者則為泄利。嘔多則胃病,利多則脾病也。
紫蘇葛根升麻湯
白話文:
胃是負責受納和消化食物的臟腑。當陽明經有問題時,必定會出現嘔吐的症狀。因為少陽膽經屬木,本應從胃經的土行向下運降。但如果陽明經有病,膽木就會向上逆行,剋制胃土,導致胃氣鬱積,失去容納食物的能力。於是,位於中脘(胃部)以上的食物會被嘔吐出來,而位於中脘以下的食物則會導致腹瀉。嘔吐較多,說明胃部有問題;腹瀉較多,則說明脾胃有問題。
蘇葉(三錢),葛根(三錢),桂枝(三錢),芍藥(三錢),甘草(二錢),升麻(二錢)
白話文:
蘇葉(15克),葛根(15克),桂枝(15克),芍藥(15克),甘草(10克),升麻(10克)
流水煎大半杯,溫服。
治寒疫陽明經泄利者。
紫蘇葛根半夏湯
白話文:
用流水煎煮大半杯,溫服。
治療寒疫陽明經泄利的症狀。
紫蘇葛根半夏湯
蘇葉(三錢),葛根(三錢),桂枝(三錢),芍藥(三錢),半夏(三錢),生薑(三錢),甘草(二錢)
流水煎大半杯,熱服。
治寒疫陽明經嘔吐者。
白話文:
蘇葉(15克),葛根(15克),桂枝(15克),芍藥(15克),半夏(15克),生薑(15克),甘草(10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