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石山

《運氣易覽》~ 卷之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3)

1. 手足經歌

太陽(手)小腸足膀胱,陽明(手)大腸足胃當,少陽(手)三焦足膽配,太陰(手)肺兮足脾方,少陰(手)心經足腎部,厥陰(手)包絡足肝鄉。

白話文:

手足三陽經:

  • 太陽經:手太陽小腸經,足太陽膀胱經
  • 陽明經:手陽明大腸經,足陽明胃經

手足三少陽經:

  • 少陽經:手少陽三焦經,足少陽膽經

手足三太陰經:

  • 太陰經:手太陰肺經,足太陰脾經

手足三少陰經:

  • 少陰經:手少陰心經,足少陰腎經

手足三厥陰經:

  • 厥陰經:手厥陰包絡經,足厥陰肝經

藏府所屬地支歌,子腎午心辰膀胱,醜脾酉腸戌小腸,未肺巳肝亥包絡,卯胃申焦寅膽房。

2. 二十五、論六病

厥陰所至為裡急、筋緩、縮急、支痛、軟戾、脅痛、嘔泄。少陰所至為瘍疹、身熱、惡寒、戰慄、驚惑、悲笑、譫妄、衄衊、血汙。太陰所至為積飲、痞膈、中滿、霍亂、吐下、身重、胕腫、肉泥按之不起。少陽所至為嚏嘔、瘡瘍、喉痹、耳鳴、嘔湧溢、食不下、驚躁瞀昧、目不明、暴注、瞤瘛、惡病、暴死。陽明所至為鼽嚏、浮虛、皴揭,尻陰、股、膝、髀、腨胻、足病。

白話文:

厥陰所影響的症狀:

  • 腹瀉
  • 肌肉無力
  • 抽搐
  • 肢體疼痛
  • 虛弱
  • 肋骨痛
  • 嘔吐

少陰所影響的症狀:

  • 發炎性皮疹
  • 發燒
  • 惡寒
  • 肌肉發抖
  • 驚恐
  • 悲傷或大笑
  • 譫妄
  • 流鼻血
  • 血液感染

太陰所影響的症狀:

  • 腹水
  • 食積
  • 腹脹
  • 霍亂
  • 嘔吐或腹瀉
  • 身體沉重
  • 浮腫
  • 按壓後皮膚不會彈起

少陽所影響的症狀:

  • 打噴嚏和嘔吐
  • 皮膚潰瘍
  • 喉嚨痛
  • 耳鳴
  • 嘔心瀝血
  • 吞嚥困難
  • 驚恐、煩躁和視力模糊
  • 視力不清
  • 急性腹脹
  • 盜汗
  • 厭惡疾病
  • 突然死亡

陽明所影響的症狀:

  • 打噴嚏
  • 虛弱
  • 皮膚乾燥、龜裂
  • 肛門周圍、大腿、膝蓋、小腿和臀部疼痛

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、腰痛、寢汗、痙流泄禁止,此六氣之為病也。按經旨,則淫勝、郁復、主客、太少皆至其疾,則邪之中人有淺深矣。又在人稟受、沖冒、畏避而矣。原夫人稟五行之氣生,亦從五行之數盡。若起居調養而能避邪安正,無橫夭殃矣。然為七情牽於內,六氣干於外,由是眾疾作而百病生。

白話文:

當陽氣到來時,會出現關節屈伸不利、腰痛、睡眠中出汗、痙攣、腹瀉和禁止慾望等症狀,這些都是六氣導致的疾病。根據經書上的記載,如果淫邪盛行、邪氣鬱積、主客之間的關係錯亂、太陰和少陽之氣過於虛弱,都會導致這些疾病,這表示邪氣入侵人體的程度有深有淺。此外,人的體質、所受沖擊、所畏避的事物,也會影響疾病的發生。

人的體質由五行之氣所生,也遵循五行之數而盡。如果在起居飲食和養生方面能夠避邪安正,就可以避免橫死的災禍。然而,人的內心會受到七情牽動,外在會受到六氣影響,因此各種疾病和百種病症就會產生。

又況趨逐利名,食迷嗜欲,勞役辛苦,飢渴醉飽,沖涉寒暑,凌冒風雨,觸犯禁忌,殘賊真靈,如是論之,夭傷之由,豈數之盡也,歸咎於己而已。經曰:不知持滿,不時御神,務快於心,逆於生樂者,此之謂也。蓋天之邪氣,感則害人五藏;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人六府;燥濕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。

白話文:

更何況是追求名利、飲食過度、勞累過度、飢寒交迫、醉飽無度、冒犯寒暑、迎風冒雨、觸犯禁忌,傷害元氣,這樣思考的話,夭折的原因豈能說得完,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自己。經書上說:不懂得把握自己的慾望,不適時控制精神,一味追求自己的快樂,逆反養生的道理的人,就是這樣。大概上天邪惡的氣候,會傷害人的五臟;飲食的寒熱,會傷害人的六腑;燥濕會傷害人的皮膚、肌肉和筋脈。

又喜怒傷氣,寒暑傷形,是知病生之變,亦由乎我也。又或乘年之虛,失時之和,遇之空則邪甚矣。重感於邪,則病危矣。雖然氣運交相臨遇,相得則和,不相得則病。或瘟疫時氣,一州一縣,無問大小皆病者,斯固氣運自然,若我之真元氣實,起居有時,動作無相沖冒,縱使瘟疫之作亦微。是故聖人有養生修真之術也。

白話文:

過度喜怒會傷害氣,寒暑變化會傷害身體。由此可知,疾病的發生和變化是由我的起居調養決定的。有人會因身體虛弱、過度勞累,遭遇空隙之處,導致邪氣嚴重發作。如果再次受到邪氣的侵襲,病情就會更加嚴重。雖然氣運和自然環境的變化彼此交會,如果氣運和自身調養相合,則身體健康;如果不相合,則會生病。在瘟疫流行的時候,整個州縣,不分大小,都會染病。這是因為氣運自然造成的。如果我們真氣充足,起居有規律,動作不違背自然,即使瘟疫流行,也會影響不大。因此,聖人制定了養生修真的方法。

或者以為天地五運六氣如何人病,蓋人之五藏應天地五行,陰陽之氣隨其卷舒衰旺故也。王冰以為蒼天布氣尚不越於五行,人在氣中,豈不應於天道?故隨氣運陰陽之盛衰,亦理之自然也,但五運六氣為疾而感之者多矣。又經曰:冬傷寒,春病溫;春傷風,夏飧泄;夏傷暑,秋痎瘧;秋傷濕,冬咳嗽。

白話文:

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對應天地間的五行,陰陽之氣根據五行的盛衰而變化,所以人的疾病也與天地間的運轉有關。王冰認為,天地的元氣不超出五行,人處於天地元氣之中,怎能不與天道的運行相應呢?因此,隨著天地間陰陽之氣的盛衰,人體也會出現相應的疾病,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。不過,因應五運六氣而發病的人有很多。
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冬季受寒會患傷寒,春季患病則多為溫病;春季受風會患傷風,夏季會腹瀉;夏季受暑會患暑病,秋季會患瘧疾;秋季受濕會患濕邪,冬季會咳嗽。

傷四時之氣,皆能為病。又有四方之氣不同,為病各異,故經有「異法方宜」之論,以得病之情者是也。又或當歲有病,而非歲氣者,亦須原其所感,形症脈候未必盡為運所作,在工以明之,庶免拘於氣運也。

白話文:

受傷於四季氣候變化,皆會導致疾病。此外,四方氣候不同,所致疾病也不同,因此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「異法方宜」的說法,是根據致病因素而定的。有時候,在特定季節發生的疾病,並不一定是那個季節的氣候所導致的,也需要追究其致病原因。形狀症狀和脈象未必完全是由氣運所造成的,有經驗的中醫應能分辨出來,避免拘泥於氣運變化。

3. 六病歌

厥陰筋緛縮裡急,緛戾支脅痛嘔泄。少陰寒熱慄疹瘍,驚惑悲笑譫衄衊。太陰積飲痞滿中,身重胕腫霍亂別。少陽喉痹嚏嘔瘍,耳鳴湧溢驚躁制,暴注瞀昧目不明瞤瘛惡病暴死滅。陽明鼽嚏皴揭(浮虛),浮尻陰股腨是病切。太陽寢汗若屈伸,流泄禁止腰痛折。

白話文:

厥陰經

筋脈抽搐、小腹急迫,絞痛延伸到肋下,嘔吐腹瀉。

少陰經

寒熱交替、發抖出疹、生瘡,容易受驚或悲笑狂妄,出現神志不清、鼻衄、便血等症狀。

太陰經

體內積水,腹部脹滿,身體沉重、浮腫、霍亂、腹痛。

少陽經

咽喉腫痛、打噴嚏、嘔吐、生瘡,耳鳴、流水、驚恐不安、痙攣,突然失明、瞳孔放大,癲癇或重病暴死。

陽明經

打噴嚏、鼻塞、皮膚乾燥、浮腫,小腿和陰部腹股溝腫脹。

太陽經

發熱盜汗、渾身痠痛,腹瀉、小便失禁、腰痛、骨節疼痛。

4. 二十六、論治法

主客之氣皆能至其疾,下是主氣,上是客氣。經曰:木位之主,其瀉以酸,其補以辛;厥陰之客,以辛補之,以酸瀉之,以甘緩之;火位之主,其寫以甘,其補以咸;少陰之客,以甘寫之,以咸軟之;少陽之客,以咸補之,以甘寫之,以咸軟之;土位之主,其寫以苦,其補以甘;太陰之客,以甘補之,以苦瀉之,以甘緩之;金位之主,其瀉以辛,其補以酸;陽明之客,以酸補之,以辛瀉之,以苦瀉之;水位之主,其瀉以咸,其補以苦;太陽之客,以苦補之,以咸瀉之,以苦堅之,以辛潤之。此六氣主客之補瀉也。

白話文:

正常的生理之氣(主氣)和致病的邪氣(客氣)都能到體內某個位置。下部是主氣,上部是客氣。古醫書《黃帝內經》說:

  • 木屬的臟腑是主氣,應以酸味瀉之,以辛味補之;厥陰經的客氣,應以辛味補之,以酸味瀉之,以甘味緩和之。
  • 火屬的臟腑是主氣,應以甘味瀉之,以鹹味補之;少陰經的客氣,應以甘味瀉之,以鹹味軟化之。
  • 少陽經的客氣,應以鹹味補之,以甘味瀉之,以鹹味軟化之。
  • 土屬的臟腑是主氣,應以苦味瀉之,以甘味補之;太陰經的客氣,應以甘味補之,以苦味瀉之,以甘味緩和之。
  • 金屬的臟腑是主氣,應以辛味瀉之,其補以酸味;陽明經的客氣,應以酸味補之,以辛味瀉之,以苦味瀉之。
  • 水屬的臟腑是主氣,應以鹹味瀉之,其補以苦味;太陽經的客氣,應以苦味補之,以鹹味瀉之,以苦味堅固之,以辛味潤澤之。

這段話說明瞭六種氣體(主氣和客氣)的補充和瀉除方法。

客勝則瀉客補主,主勝則瀉主補客,應隨當緩當急以治之也。而本經又有六氣司天在泉淫勝之治法,有司天在泉反勝之治法,有歲運上下所宜藥食之治法,如是不一,各依疾苦,順其運令,以藥石五味調治之。為工者當明其歲令,察其形症,診其脈息,別其陰陽,依經旨而極救之,何患疾之不差耶?五運之中又有必折其鬱氣,先取化源之法。《玄珠》以為太陽司天,取九月瀉水之源。

白話文:

入侵的病邪強盛時,就瀉掉病邪並補強正氣;正氣強盛時,就瀉掉正氣並補強病邪。應根據病情需要,靈活使用緩和或急劇的治療方法。

而且,本經還記載了六氣主宰一年四季的情況,以及當淫邪過盛或反虛時相應的治療方法,以及不同季節適宜的藥物和食物。這些治療方法各不相同,需要根據具體的病情,順應氣候變化,使用藥物和五味調養治療。

作為一名醫者,應熟知季節變化的規律,觀察病人的症狀,診斷脈象,分辨陰陽屬性,根據經書的原理進行全面治療。這樣,何愁疾病不能痊癒呢?

在五運的運行中,又有必須疏解鬱結之氣,首先調治病源的治療方法。《玄珠經》認為當太陽主宰一年四季時,應在九月瀉掉水邪的來源。

陽明司天,取六月瀉金之源。少陰、少陽司天,取三月瀉火之源。太陰司天,取五月瀉土之源。厥陰司天,取年前十二日瀉木之源。乃用針迎而取之法也。故曰無失天信,無逆氣宜,無翼其勝,無贊其復,是謂主治者,此也。蓋用之制有法存焉,然病有久新;方有大小,有毒無毒,因宜而制,此用藥之大法也。

白話文:

當「陽明」當令的夏天,應在六月瀉清熱解毒的方劑。當「少陰」、「少陽」當令的春天,應在三月瀉清熱解火的方劑。當「太陰」當令的仲夏,應在五月瀉清熱燥溼的方劑。當「厥陰」當令的冬至前十二天,應瀉清熱疏肝的方劑。這是在運針時要遵循的原則。因此說,不要違背天時,不要逆反氣候宜忌,不要妄施強烈的治療,不要助長病情的復發,這就是主治者應該遵循的準則。運用治療的法則有其特定的原則,但是疾病有時間長短的區分;方劑有大小之分,有毒性和無毒性之別,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制定治療方案,這是用藥的大法則。

或者以為歲運太角木旺土衰,迎取之當瀉其肝經,而益其脾胃,此非通論也,何者?豈有人人藏府皆同者,假如肝元素虛,脾氣太勝,遇此太角之運,肝木稍實,脾氣得平,方獲安和。若便瀉肝補脾,所謂實實虛虛,損不足益有餘,如此而死者,醫殺之耳,是不容其誤,蓋害人增疾則尤甚也,何則?天下事物之理,益之則遲,而損之則速。若服一藥取其效,則緩而微。

白話文:

不要認為流年大運太角木旺土衰,遇上就要瀉掉肝經,來補養脾胃。這種說法並不全面,因為每個人的臟腑體質並不完全相同。

比如說,如果肝臟原本虛弱,而脾氣過於旺盛,遇到這種太角運,肝木會稍強,脾氣會趨於平衡,這樣纔算安穩健康。

如果貿然瀉肝補脾,就等於把虛弱的地方變得更虛,把過剩的地方變得更多。這樣一來,反而會導致死亡,這是醫生的過錯,不能輕易忽視。

因為害人增疾的危害尤其嚴重。為什麼呢?世間萬物中,增補起來會很慢,而損耗起來會很快。如果服下一味藥來取得療效,其作用都是緩慢微小的。

若食一發病之物,俄頃而知。由是觀之,成難毀易,可不謹哉?

5. 六氣主客補瀉法歌

木主酸(收)瀉辛(散)補之。火主甘寫取舒緩咸補(取柔軟)施,土主苦寫(取堅燥)甘味(安緩)補,金主辛瀉(取散)酸補(取收)為,水主咸寫(取軟)苦順(取堅)是,六氣補瀉客後隨。

白話文:

  • 木元素屬酸,能收斂,瀉散辛味藥物以補充之。
  • 火元素屬甘,能滋潤舒緩,補充鹹味藥物(以柔軟之)。
  • 土元素屬苦,能固澀,補充甘味藥物(以安緩之)。
  • 金元素屬辛,能瀉散,補充酸味藥物(以收斂之)。
  • 水元素屬鹹,能軟化,順應苦味藥物(以堅固之)。
  • 以上六種氣的補瀉原則,根據病人的情況而定。

苦(味)急(散)酸寫(辛補)甘(味)緩(收)厥,甘寫酸收(苦緩)少陰知,咸補甘寫咸軟相,甘補苦寫甘緩脾,酸補昔(味)寫肺經(氣上逆)施,苦補咸寫與水推,更以苦堅以辛潤,苦燥同極(太陽)尤其宜。

白話文:

苦味辛散,酸味斂藏(辛味溫補)。甘味緩和,酸味收斂(苦味溫潤),這是厥陰經的特性。甘味斂藏,酸味收斂(苦味溫潤),這是少陰經的特性。鹹味溫補,甘味斂藏,鹹味軟化,甘味溫補,苦味溫潤,這是脾經的特性。酸味溫補,昔味(酸味)斂藏,這是肺經氣逆的特性。苦味溫補,鹹味與水相推,再用苦味滋堅,辛味滋潤,苦味乾燥極致(太陽經),特別適合。

二火之氣雖殊,其用則一。木用辛補,酸瀉。經注辛味散,故補。酸味收,故瀉。《校正》云自為一義,今未詳法,復司氣可犯無犯,如夏寒甚,則可熱犯,熱不甚,則不可犯。

白話文:

火氣雖然有兩種(情態)不一樣,但它們的作用卻是一樣的。

木火(肝膽)用辛味的藥物補益,用酸味的藥物瀉下。經典註解說辛味的藥物能發散,所以用來補益。酸味的藥物能收斂,所以用來瀉下。

校正註釋說這是一個獨立的道理,現在還沒有詳細的方法。重新掌握陽氣可以犯(補益陰氣),也可以不犯。例如,夏季寒氣很重,就可以用熱來犯(補益陰氣),如果熱氣不太重,就不可以犯(補益陰氣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