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文燮

《藥鑒》~ 新刻藥鑑卷之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新刻藥鑑卷之二 (7)

1. 阿膠

氣微溫,味甘平,無毒,降也,陽也。能保肺氣,養肝血,補虛羸,故止血安胎,止嗽止痢,治痰治痿,皆效。惟久嗽久痢久痰,及虛勞失血之症者宜用。若初發邪勝者,不可驟用,恐強閉其邪,致生他證也。倘肺家要用,須用桑白皮同劑,以監製之,立效。何者?蓋阿膠斂肺之藥,桑白皮瀉肺之藥,以此監彼,但取阿膠之能,而瀉阿膠之斂故耳。

若痢家要用,即多枳殼檳榔,無有不可,此又通變之妙用也。

白話文:

阿膠性溫和,味道甘甜平和,沒有毒性,能滋陰降火,又能溫補陽氣。它可以滋養肺氣、補益肝血、治療虛弱消瘦,因此能止血安胎、止咳止瀉、治療痰飲和痿證,療效都很好。 但是,只有久咳、久瀉、久痰,以及因虛勞導致失血的病症才適合使用。如果疾病剛發作,邪氣正盛,就不要急著使用阿膠,以免強行抑制邪氣,反而導致其他病症。

如果肺部需要使用阿膠,必須和桑白皮一起服用,以互相制約。這樣效果最好。為什麼呢?因為阿膠是收斂肺氣的藥物,而桑白皮是瀉肺的藥物,用桑白皮來制約阿膠,就能發揮阿膠的滋補功效,同時避免阿膠收斂過度。

如果治療痢疾需要使用阿膠,就要多加一些枳殼和檳榔,這樣也合乎情理。這就是阿膠靈活應用的妙處。

2. 犀角

氣寒,味苦酸鹹,無毒,升也,陽也。本草主解心熱,止煩亂,安心神,鎮諸驚,何謂哉?蓋寒能制熱,苦能泄火,寒苦入心,則心熱解,而煩亂止矣,熱解煩止,更兼酸以斂神,則神安矣,心定神安,而血以養筋,則驚鎮矣。其曰明目者,蓋火熱下行爍腎,故目昏。其曰清音者,蓋火熱上行逼肺,故音啞,今火熱既去,且又鹹以滋腎,則水又足以勝火,而目之所以明者,此也,音之所以清者,此也。

大都傷寒瘟疫,風腫瘡瘍諸症,皆火熱為之也,今火熱既去,則邪不得以奪正,而寒疫之所以除者,此也,腫瘍之所以消者,此也。易老云:上焦蓄血,犀角地黃湯主之。中焦蓄血,桃仁承氣湯主之。下焦蓄血,抵當湯主之。三法宜知,不可忽也。痘家熱症,逼血妄行,及煩悶小便赤澀,並痘色紅紫者,宜用之以解熱,若虛寒症勿用。

畏川烏草烏。

白話文:

犀角性寒,味道苦、酸、鹹,無毒,具有上升和陽性的特性。古籍記載它能治療心熱、止煩躁、安定心神、鎮定驚悸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它的寒性可以制熱,苦味可以瀉火,寒苦入心,就能消除心熱,煩躁自然停止;熱消煩止後,再藉由酸味收斂心神,就能使心神安寧;心神安定後,血液就能滋養筋脈,驚悸自然平息。犀角能明目,是因為火熱向下灼傷腎臟,所以眼睛昏花;它能清音,是因為火熱向上逼迫肺臟,所以聲音嘶啞。現在火熱已去除,加上鹹味滋養腎臟,水就能夠克制火,所以眼睛就能明亮,聲音就能清朗。

大多數傷寒、瘟疫、風腫、瘡瘍等疾病,都是由於火熱引起的。現在火熱已去除,邪氣就無法奪取正氣,所以寒疫就能消除,腫瘍就能消退。古籍《易老》記載:上焦積血用犀角地黃湯治療;中焦積血用桃仁承氣湯治療;下焦積血用抵當湯治療。這三種治療方法都應該了解,不可忽略。痘症患者出現熱症、血液妄行、煩悶、小便赤澀、痘疹顏色紅紫等症狀,可以用犀角來解熱,但如果是虛寒症狀則不宜使用。

犀角畏川烏、草烏。

3. 麥冬

氣微寒,味甘平,無毒,降也,陽中微陰也。陽乃肺藥,微陰去肺中之伏火,火去則肺金生,金生則煩渴止,而心亦清矣,心清而神亦保安矣。惟肺金得令,則金能生水,又能強陰益精,心清神安,則氣血和暢,又能治血妄行。夫曰解煩渴補虛勞者,正以其潤肺清心也,心清而肺潤,則心統氣行,而鬱結之患可釋矣。

夫曰能復脈者,何也?蓋心主脈,而百脈之朝宗於肺,若肺潤心清,則脈亦調和,氣血無所阻,必聽命以遂脈之通暢也。能引生地而至所生之處。痘家用之,以止煩渴。諸症便滑者忌之。

白話文:

麥冬性微寒,味道甘甜平和,沒有毒性,具有下降的功效,屬於陽中帶陰的藥物。它主要作用於肺,其微寒的性質可以清除肺部鬱積的虛火。虛火去除後,肺金之氣就能旺盛,煩渴的症狀自然就會停止,心火也會得到清降,心神自然安定。當肺金之氣旺盛時,就能滋生腎水,進一步滋陰補精。心神安定,氣血就能運行順暢,還能治療出血的症狀。麥冬能治療煩渴和虛勞,正是因為它能滋潤肺臟,清泄心火。心火清降,肺臟滋潤,心氣就能統攝全身氣血運行,鬱結的病症也能得到緩解。

麥冬能恢復脈象,是因為心主脈,而全身的脈氣都彙集於肺。如果肺臟滋潤,心火清降,那麼脈象就能調和,氣血運行通暢無阻,自然就能使脈象恢復正常。麥冬能將藥力引導到病灶部位。痘瘡患者用它可以止渴。各種症狀伴隨腹瀉者忌用。

4. 天冬

氣寒,味苦甘,氣薄味厚,升也,陰也,無毒。入手太陰足少陰之劑也。療風淫濕痹,補虛損勞傷。且強骨髓,潤五臟,悅顏色,養肌膚。解渴除煩,消痰住嗽,保肺氣不被熱擾,通腎氣能除熱淋。止血溢妄行,潤糞燥閉結。同參耆煎服,定虛喘促神方。和姜蜜熬膏,破頑痰癖劫劑。

與百合同用,能除肺痿。與片芩同用,能除肺癰。未潰用藕葉枳殼為佐,已破用貝母白芷為輔。大要,苦能泄滯血,甘能助元氣,寒能去肺熱,此三者,天冬之功也。虛熱者用之,虛寒者禁忌,何也?蓋味之苦者,但泄而不收故耳。予嘗用天冬四兩、生地六兩,將醇酒煮汁熬膠,入煉蜜四兩,滾水調服,大補陰虛。

入柿霜四兩,大能止嗽。入枸杞四兩,治腎嗽神驗。入阿膠一兩,療血痰妙甚。又能引熟地而至所補之處。

白話文:

天冬性寒,味道苦中帶甘,氣味清淡但味道醇厚,具有上升和滋陰的特性,無毒。它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陰腎經。能治療風濕痺痛,補益虛損和勞傷,還能強健骨髓,滋潤五臟,使面色紅潤,養護肌膚。此外,它還能解渴止煩,化痰止咳,保護肺氣不受熱邪侵擾,疏通腎氣,治療熱淋。 能止血、治療出血過多,潤腸通便,治療便秘。與黨參、黃耆一起煎服,是治療虛喘的特效藥方。與薑、蜂蜜一起熬製成膏,能治療頑固的痰飲積聚。

與百合一起服用,能治療肺痿;與黃芩一起服用,能治療肺癰。肺癰未潰爛時,可用藕葉和枳殼輔助;已潰爛時,可用貝母和白芷輔助。總而言之,天冬的功效在於:苦味能瀉去瘀滯的血,甘味能滋補元氣,寒性能清解肺熱。這三種特性構成了天冬的主要功效。虛熱體質的人可以使用,但虛寒體質的人則應忌用,這是因為天冬苦味偏於瀉下,而缺乏收斂作用。我曾經用天冬四兩、生地六兩,用醇酒煮汁熬成膠,加入煉蜜四兩,用滾水調服,效果極佳,能大補陰虛。

加入柿霜四兩,具有極佳的止咳效果;加入枸杞四兩,治療腎虛引起的咳嗽有奇效;加入阿膠一兩,治療血痰效果極好。還能引導熟地黃的藥力到達需要滋補的部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