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鑒》~ 新刻藥鑑卷之二 (1)
新刻藥鑑卷之二 (1)
1. 新刻藥鑑卷之二
2. 人參
氣溫味甘,氣味俱輕,陽也。亦有微陰,故溫中微寒,甘中微苦,入手太陰而能瀉心火也。還須配茯神佐棗仁為良。治脾肺,壯元陽,補而緩中,氣短氣促氣少者俱用,更瀉脾肺胃中火邪。氣不足而亡血者,須參補之。裡虛而腹痛者,亦參補之。且通經活血,乃氣中之血藥也,生脈散中用之,正以經通血活,則脈生矣。
古人用之於解散藥及發表藥者,取其通經走表也。又曰,肺寒方可服者,何也?蓋肺惟寒則脈濡滯而行遲,假參之力而通經活血,則元氣遂生髮矣。肺熱又傷肺者,何也?蓋肺惟熱則氣血激行,再加通迅,則助激速,而肺氣遂耗散矣。與蜜炙黃耆同用,則助其補表。與土炒白朮同用,則助其補中。
用升麻為使,而佐以柴胡,則能引之上升而補上。用熟地為使,而佐以白茯,則能引之補脾胃,及腎中之虛寒。多用麥冬,大能止渴生津。加以山楂,極會去滯消積。手經有疾,桂枝為使。足經有疾,附子為使。大哉參之功乎,其補中益氣之要藥乎,其和中溫元之聖德乎。
氣藥用之以補氣固矣,然血藥用之,亦能補血者,何也?蓋血附氣而行,氣行則血行,此其理也,苟不少加參以引導之,則血且滯矣,雖有諸補血之藥,竟何用哉。況血、陰也,氣、陽也,獨陰不成,必借陽氣一噓,而後陰賴之以受成,此陽昌陰和之妙用,顧學者自悟何如耳。經曰,一陰一陽之謂道,旨哉斯言也。
痘家灰白虛寒之症,酌宜重用,若紅紫實熱者,乃肺熱痰盛,不可輕犯。反藜蘆,畏靈脂。
白話文:
人參
人參味甘,性溫,但氣味都較輕,屬陽性藥物。但也略帶微陰,所以具有溫中、微寒,甘中微微苦的特點,能進入手太陰肺經,並瀉去心火。最好搭配茯神、酸棗仁使用效果更佳。人參能治療脾肺疾患,增強元陽,溫補脾胃,適用於氣短、氣促、氣虛者,還能瀉去脾、肺、胃中的火邪。氣血不足者,需用人參來補充;裡虛腹痛者,也可用人參來調治。此外,人參還能通經活血,是氣中之血藥,生脈散中使用人參,正是因為通經活血才能使脈氣生髮。
古人將人參用於解散表邪的藥方中,是利用其通經達表的作用。有人問,為何肺寒才能服用人參呢?這是因為肺寒時,脈絡濡滯,運行遲緩,藉助人參之力通經活血,才能使元氣生髮。而肺熱或肺熱傷肺者則不宜服用,因為肺熱時氣血運行過速,再用通經活血的藥物,會加速氣血運行,反而耗散肺氣。人參與蜜炙黃耆同用,能加強補表之效;與土炒白朮同用,能加強補中之效。
若用升麻作使藥,佐以柴胡,則能引導人參向上提升,以補益上焦;若用熟地作使藥,佐以白茯苓,則能引導人參補益脾胃及腎臟的虛寒。大量使用麥冬,則能有效止渴生津;加入山楂,則能很好地消食去滯。手太陰肺經有病,可用桂枝作使藥;足太陽膀胱經有病,可用附子作使藥。人參的功效實在偉大,它是補中益氣的主要藥物,也是溫中益元氣的聖藥。
人參雖是補氣藥,但用於補血亦有效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血依賴於氣的運行,氣行則血行,這是其中的道理。如果不用人參引導,則血容易瘀滯,即使有其他補血藥物,也無濟於事。況且,血屬陰,氣屬陽,單獨的陰氣不能獨立存在,必須藉助陽氣的推動,陰氣才能得到滋養而完善,這就是陽氣旺盛、陰氣平和的妙用,希望學習者自己去領悟。經書說: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,這句話真是精妙啊!
治療痘疹患者的虛寒症狀時,可以酌情加大用量;但對於紅紫實熱、肺熱痰盛的患者,則不可輕易使用。人參反藜蘆,畏靈脂。
3. 黃耆
氣薄味甘性溫,無毒,升也,陽也。其用有四:溫分肉而實腠理,益元氣而補三焦;內托陰症之瘡痍,外固表虛之盜汗。如癰疽已潰者多用,從里托毒而出。又能生肌收口,補表故也。大都表邪旺者不可用,用之反助邪氣。就陰氣弱者論之,亦宜少用,若用之以升元氣於表,則內反虛耗矣。
又表虛有邪,發汗不出者,服之自汗。此藥大益胃氣,能解肌熱,故人參黃耆甘草三味,退虛熱之聖藥也。入手少陽足太陰少陰腎命門之劑。蜜炙用之,大能止汗,生用又能發汗。人參非此則不能補,故為補中益氣之要藥也。用之於痘家,與前參同,但實熱之症,比參尤加謹焉。
惡鱉甲。
白話文:
黃耆性溫味甘,沒有毒性,具有上升、溫陽的特性。它的用途有四:溫暖肢體,使肌膚緻密;益補元氣,滋養三焦;內在托舉陰虛瘡瘍,外在固護表虛盜汗。例如癰疽潰爛者,多用黃耆從內部托出毒素。它還能生肌收口,這是因為它能補益肌表。總的來說,表邪旺盛的人不宜使用,用了反而會助長邪氣。對於陰氣虛弱的人,也應該少用,如果用它來提升表面的元氣,反而會造成內在虛耗。
另外,表虛又有邪氣,發汗不暢的人,服用黃耆會自行出汗。此藥能大大益補胃氣,解肌熱,所以人參、黃耆、甘草三味藥合用,是治療虛熱的良方。它常用於手少陽、足太陰、少陰、腎經及命門的藥方。蜜炙後使用,能有效止汗;生用則能發汗。人參單獨使用無法達到最佳的補益效果,所以黃耆是補中益氣的重要藥物。用於痘疹,與人參功效相近,但對於實熱症狀,使用黃耆更需謹慎。
黃耆與鱉甲相剋。
4. 白朮
氣溫,味甘苦而甘溫,味厚氣薄,無毒,可升可降,陰中陽也。入手太陽少陰兼足陽明太陽少陰厥陰。除濕益燥,和中益氣,利腰臍間瘀血,除胃中邪熱。利水道、有除濕之功,強脾胃,有進食之效。佐黃芩有安胎之能,君枳實有消痞之妙。與二陳同用,則化痰除濕,消食健胃。
與白芍當歸枳實生地之類同用,則補脾而清脾家濕熱。與乾薑同用,去脾家寒濕。與黃連同用,去脾家熱濕。大哉白朮之功乎,其去諸經之濕藥乎。痘家毒盛尿多,切宜禁忌。若見水泡之症,須用麻黃根汁浸透炒之,取其達表以利水道也。
白話文:
白朮性溫,味道甘中略帶苦,甘味較重,藥氣較輕,無毒。它具有升降並行的特性,屬陰中之陽。藥效能到達手太陽、少陰經脈,以及足陽明、太陽、少陰、厥陰經脈。白朮能除濕、益燥、和胃、益氣,還能消除腰腹部瘀血,以及清除胃中邪熱。它可以利尿、除濕,增強脾胃功能,促進食慾。
與黃芩一起使用,可以安胎;與枳實一起使用,能消痞塊。與二陳湯合用,可以化痰除濕、消食健胃。
與白芍、當歸、枳實、生地等藥材一起使用,可以補脾且清除脾胃濕熱。與乾薑同用,可以去除脾胃寒濕;與黃連同用,可以去除脾胃熱濕。白朮的功效真是廣泛啊,它是治療各種經脈濕邪的良藥。但若患者患痘症,毒盛且尿多,則應禁忌使用。如果出現水泡,則需用麻黃根汁浸泡後炒制,使其藥性達表,以利尿消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