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鑒》~ 新刻藥鑑卷之二 (2)
新刻藥鑑卷之二 (2)
1. 甘草
氣平味甘,陽也。入足厥陰太陰二經。生用則寒,炙之則溫。生用瀉火,炙則溫中。能補上中下三焦元氣,和諸藥解諸急。熱藥用之緩其熱,寒藥用之緩其寒。補陽不足,中滿禁用。梢子生用,去莖中之痛。胸中積熱,非梢子不能除。節治腫毒,大有奇功。養血補胃,身實良方。
除邪熱,利咽痛,理中氣。堅筋骨,長肌肉。通經脈,利血氣。止咳嗽,潤肺道。又炙之能散表寒,故附子理中用之,恐其僭上也。調胃承氣用之,恐其速下也。二藥用之,非和也,皆緩也。小柴胡有柴芩之寒,有參夏之溫,其中用甘草者,則有調和之意。中不滿而用甘為之補,中滿者而用甘為之瀉,此升降浮沉之妙也。
經云,以甘補之,以甘瀉之,以甘緩之,此之謂也。痘家用之解毒,以和中健脾,若頭面毒盛者,於解毒湯中多用之,取其緩諸藥,使之上攻頭面故也。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。
白話文:
甘草性平味甘,屬陽性藥物,走足厥陰肝經和足太陰脾經。生甘草性寒,炙甘草性溫。生甘草能瀉火,炙甘草能溫中。它能補益上、中、下三焦的元氣,調和各種藥物,緩解各種急症。配伍熱性藥物能緩解其熱性,配伍寒性藥物能緩解其寒性。能補益陽氣不足,但中滿積滯者禁用。甘草梢生用能治莖中疼痛;胸中積熱,非用甘草梢不可。甘草節能有效治療腫毒。甘草滋養血液、補益脾胃,是身體強壯者的良方。
甘草能清除邪熱、治療咽喉疼痛,調和脾胃之氣;能強健筋骨、使肌肉豐滿;能通利經脈、調和氣血;能止咳潤肺。炙甘草還能散表寒,因此在附子理中湯中使用甘草,是為了防止藥性過於上升;在調胃承氣湯中使用甘草,是為了防止藥性過於快速下降。這兩種情況下用甘草,都不是為了調和藥性,而是為了緩和藥性。小柴胡湯中含有柴胡、黃芩等寒涼藥物,也有參、術、夏枯草等溫熱藥物,加入甘草便是為了調和藥性。脾胃虛弱者用甘草補益,脾胃實滯者用甘草瀉下,這就是甘草升降浮沉的妙用。
古籍記載:「用甘草來補益,用甘草來瀉下,用甘草來緩和」,這就是甘草的功效。痘症患者用甘草解毒、和中健脾;如果頭面毒盛,在解毒湯中多加甘草,就能緩和藥性,使藥力上行至頭面。甘草反甘遂、大戟、芫花、海藻。
2. 桂皮
味辛性熱,有毒,氣味俱薄,浮也,陰中之陽也。大都有四等,其在下最厚者曰肉桂,去其粗皮而留其近木之味厚而最精者云桂心,入二三分於補陰藥中,則能行地黃之滯而補腎,由其味辛屬肺,而能生腎水,性溫行血,而能通凝滯也,能通血脈凝滯,其能補腎必矣。在中次厚者曰官桂,主治中焦有寒,在上薄者,走肩臂而行肢節之凝滯,肩臂引經多用之。
其在嫩枝最薄者曰桂枝,傷寒傷風之有汗者宜用之,以解微表也,非固表也。惟有汗者,表虛邪微,故用此氣薄辛甘之劑,以輕散之,則汗自止,豈有辛甘之劑,能固表哉。痘家於活血藥中,少佐薄桂一二分,則血行而痘自通暢矣。又能治冷氣肚疼。若體熱血妄行者,切宜禁忌。
畏石脂,妊婦戒用。
白話文:
桂皮味辛性溫,有毒性,氣味都比較淡薄,屬性輕浮,是陰中之陽。桂皮大致分為四等:最厚實的叫做肉桂,去除粗皮後,保留靠近木質部分,味道濃厚精純的部分稱為桂心,在補陰藥中加入二三份,就能夠疏通地黃的滯澀,補益腎氣。因為它辛味入肺,能滋生腎水;性溫行血,能通利瘀滯,所以能夠通利血脈瘀滯,補益腎氣的效果必然顯著。
中等厚度的叫做官桂,主要治療中焦寒證;比較薄的,則走經絡至肩臂,能通利肢節瘀滯,治療肩臂經絡疼痛多用它。
最薄的,是嫩枝上的桂枝,治療傷寒、風寒表證兼有汗出的,宜用它來疏解輕微的表證,但它不能固表。只有在汗出時,表虛邪氣輕微,才用這種氣味淡薄、辛甘的藥物,輕輕地疏散它,汗就會自然停止,辛甘之劑豈能固表呢?痘疹患者,在活血藥中少許加入薄桂一兩分,就能使血液運行,痘疹自然通暢。它還能治療寒邪引起的腹痛。但是,如果身體燥熱,血液妄行,就絕對不能使用。
桂皮畏忌石脂,孕婦禁止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