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文燮

《藥鑒》~ 新刻藥鑑卷之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新刻藥鑑卷之二 (7)

1. 半夏

氣微寒,味辛苦,而辛厚於苦,氣味俱輕,有小毒,陽中之陰也,降也。入足陽明太陰少陽三經之藥也。主治濕痰,不能治熱痰,醫概用之,誤矣。蓋脾胃之所喜者,燥也,所惡者,濕也。半夏性燥而去濕,故脾胃得之而健也。火痰黑、老痰膠,須加芩連栝蔞海粉。寒痰清、濕痰白,要入姜附蒼朮陳皮。

風痰卒中昏迷,加皂莢天南星。痰核延生腫突,入竹瀝白芥子。凡諸血證妊婦,及少陽傷寒而渴,並諸渴症,皆不可用,半夏惟其性燥,損血耗氣,而燥津液也。治飲冷傷肺而嗽,除痰厥頭疼而愈。夫曰止嘔,為足陽明藥也。夫曰消痰,為足太陰藥也。小柴胡用之,雖為止嘔,亦助柴胡以去惡寒,是又為足少陽藥也。

小柴胡用之,雖能去寒,亦助黃芩以去濕熱,是又為足陽明藥也。往來寒熱,在表裡之中,用此有各半之意,故名半夏。經曰,腎主五液,化為五濕,自入為唾,入肝為泣,入心為汗,入脾為涎,入肺為涕。有痰涎曰嗽,無痰涎曰咳。痰者,因嗽而動脾之濕也。半夏能泄痰之標,不能泄痰之本。

本者,腎也。嗽無形、痰有形,無形則潤,有形則燥,所以為流濕就燥也。脾主濕主痰,脾淫於濕,則因而失運化之職,諸液浸淫,統血不榮,凡諸津液懸斂,皆凝滯壅遏,隨氣上升,而成咳唾之痰,日久郁注而成諸病之痰。故半夏性熱味辛,所以燥濕也。射干為使,惡皂莢,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板,反烏頭烏喙。

白話文:

半夏氣性微寒,味道辛辣帶苦,但辛味重於苦味,氣味都比較輕,帶有小毒,屬陽中之陰,具有下降的特性。它可以用於足陽明、足太陰、足少陽三經。主要治療濕痰,不能治療熱痰,很多醫師濫用,這是錯誤的。因為脾胃喜歡乾燥,厭惡濕潤,半夏性燥能除濕,所以脾胃服用後能變得強健。如果是火痰(黑色、黏稠的老痰),需要加入黃芩、黃連、栝樓、海粉;如果是寒痰(清稀)或濕痰(白色),則需要加入生薑、附子、蒼朮、陳皮。

風痰導致中風昏迷,要加入皂莢、天南星;痰核導致腫塊,要加入竹瀝、白芥子。各種出血症狀、孕婦,以及少陽傷寒伴有口渴,以及其他口渴症狀,都禁止使用半夏,因為半夏性燥,會損傷血液、耗損元氣,還會使津液乾燥。但它可以治療因飲用冷水傷到肺部而引起的咳嗽,以及去除痰厥頭痛,療效很好。有人說它能止嘔,是因為它是足陽明經的藥物;有人說它能消痰,是因為它是足太陰經的藥物;小柴胡湯中使用半夏,雖然是為了止嘔,但也幫助柴胡祛除惡寒,所以它也是足少陽經的藥物。

小柴胡湯中使用半夏,雖然能祛除寒邪,但也幫助黃芩祛除濕熱,所以它也是足陽明經的藥物。往來寒熱,在表裡之間徘徊,使用半夏能兼顧表裡,所以稱為半夏。經書上說,腎主五液,化為五種濕氣,進入口腔成為唾液,進入肝臟成為淚液,進入心臟成為汗液,進入脾臟成為涎液,進入肺臟成為鼻涕。有痰涎則為咳嗽,無痰涎則為乾咳。痰是因咳嗽而導致脾臟濕氣外洩。半夏能洩去痰的標,但不能洩去痰的本。

痰的本是腎臟。咳嗽無形,痰有形,無形則需滋潤,有形則需乾燥,所以要順應濕氣的流動,使其乾燥。脾主濕主痰,脾臟濕氣過盛,則影響其運化功能,各類津液浸淫,血液運行不暢,各種津液凝聚阻塞,隨著氣上升,形成咳嗽咳痰,日久郁積就會形成各種疾病。所以半夏性熱味辛,可以燥濕。射干是半夏的使藥,半夏忌諱皂莢,畏懼雄黃、生薑、乾薑、秦皮、龜板,反烏頭、烏喙。

2. 蒼朮

氣溫,味甘辛,氣薄味厚,無毒,可升可降,陽也。入足陽明太陰經藥也。消痰結窠囊,去胸中窄狹。治身面遊風,風眩頭痛甚捷。闢山嵐瘴氣,時氣瘟疫尤靈。暖胃安胎,寬中進食,驅痰癖氣塊,止心腹脹痛,與白朮同功。但補中除濕,力不及白,若寬中發汗,功過於白。

以黃柏牛膝石膏下行之藥引之,則除下部濕痰。以甘草陳皮厚朴之藥引之,則除中焦濕證,而平胃中有餘之氣。以蔥白麻黃杏仁之類引之,則除肉分至皮表之邪。大都有邪者宜用,無邪者禁忌。庸醫不分虛實,及七情氣悶,概用白朮誤矣。古人載腹中窄狹,須用蒼朮,醫者徒誦言而不察其所以言也。

蓋蒼朮乃辛散之劑,必有濕症實邪者,方才可用,豈謂不分虛實而概用之乎。抑且虛悶者用之,則耗其氣血,燥其津液,其虛火益動而愈悶矣。制用米泔水,入銅器內浸之,置月下浸去黃油淨曬乾,又浸又曬,如此三宿,清水渡過曬乾,約有五斤淨,用紫桑椹一斗,好醋一壺,鹽四兩,與蒼朮拌勻浸,曬令汁干,蒸之,一曬一蒸,如此者三次。

又用大草半斤煎汁去渣,入蜜四兩,灑潤蒸曬凡九次,淨蒼朮一斤,加白茯四兩,黃芩三兩,當歸四兩,白朮三兩,神麯四兩,秋石四兩,用大甘草五兩煎汁,入竹瀝薑汁,打神麯糊為丸,酒水米飲任下,名五合丸。能健脾胃,消痰涎,助精神,壯筋骨,神效。

白話文:

蒼朮味甘辛,性溫,氣味輕揚而味厚重,無毒,具有升降雙向調節的作用,屬於陽性藥物。它走足陽明經和足太陰經。能消除痰飲凝聚,緩解胸悶。治療遊走於身體和面部的風症,以及風眩頭痛效果顯著。能驅散山嵐瘴氣及瘟疫,療效尤佳。能溫暖脾胃,安胎,促進消化吸收,消除痰飲、癖積和氣塊,緩解心腹脹痛,與白朮功效相似。但補中益氣除濕的功效不如白朮,而溫中發汗的功效則勝過白朮。

若配合黃柏、牛膝、石膏等下行藥物使用,則能消除下焦濕痰;若配合甘草、陳皮、厚朴等藥物使用,則能消除中焦濕證,並調和胃中多餘之氣;若配合蔥白、麻黃、杏仁等藥物使用,則能驅散表邪。總之,蒼朮適合有邪氣的人使用,沒有邪氣的人則不宜使用。庸醫不辨虛實,或遇到患者七情鬱結、氣機阻滯的情況,就濫用白朮,這是錯誤的。古籍記載,治療腹部脹滿狹窄,必須使用蒼朮,一些醫生只會死記硬背古籍,而不理解其用藥的道理。

因為蒼朮辛散,必須在有濕邪、實邪的情況下才能使用,怎麼能不分虛實都使用呢?如果虛弱的人使用蒼朮,反而會耗損氣血,乾燥津液,加重虛火,導致病情更加嚴重。

蒼朮的炮製方法:用米泔水浸泡,放入銅器中,放在月光下浸泡,去除黃色油脂後曬乾,如此反复三次;再用清水浸泡後曬乾,約製成五斤淨蒼朮。然後,將淨蒼朮一斤與紫桑椹一斗、好醋一壺、鹽四兩拌勻,浸泡後曬乾,蒸曬三次;再用大草半斤煎汁去渣,加入蜂蜜四兩,潤濕後蒸曬九次。最後,將淨蒼朮一斤、白茯苓四兩、黃芩三兩、當歸四兩、白朮三兩、神麴四兩、秋石四兩,以及大甘草五兩煎取藥汁,加入竹瀝、薑汁和神麴糊,製成丸劑,酒水或米飲送服,名為五合丸。此丸能健脾胃,消痰涎,益智增強精力,強健筋骨,療效神奇。

3. 厚朴

氣溫,味苦,無毒,氣味俱薄,可升可降,陰中陽也。治霍亂轉筋,止嘔逆吐酸。與枳實大黃同用,則泄實滿。與陳皮蒼朮同用,則除濕滿。同解利藥,兼理頭疼。同泄利藥,能厚腸胃。厚朴之味苦也,惟其苦,故能下氣去實滿,而消腹脹。厚朴之氣溫也,惟其溫,故能益氣除濕滿而散結滯。

何者?蓋厚朴屬土,而有火氣之溫,所以能散能瀉胃中之實也。平胃散佐以蒼朮,正謂瀉上焦之濕,平中焦之土,不使太過,而復其平,以至於和而已。非謂溫補脾胃言也,後人執之以為補劑,誤矣。氣實者宜用,氣虛者少用,恐生脹滿。畏硫黃。

白話文:

厚朴性溫,味苦,無毒,氣味都比較平和,具有升降雙向調節的作用,屬於陰中之陽。它能治療霍亂引起的肌肉痙攣,以及嘔吐、呃逆、胃酸等症狀。與枳實、大黃一起使用,可以瀉去腸胃積實;與陳皮、蒼朮一起使用,可以去除體內濕氣引起的脹滿。與其他瀉下利水藥物合用,還能治療頭痛。與瀉下利水藥物同用,可以保護腸胃。厚朴味苦,正因為它苦,所以能降氣,去除積實,消除腹脹。厚朴性溫,正因為它溫,所以能益氣,去除濕邪引起的脹滿,並能散寒化瘀。

這是因為厚朴屬土,又帶有溫熱之性,因此能疏散、瀉去胃中積聚的實邪。平胃散方劑中佐以蒼朮,其用意就在於瀉去上焦的濕邪,調和中焦的脾土,避免過度,使其恢復平衡和諧。這並不是說厚朴溫補脾胃,後人將其當作補藥使用是錯誤的。氣實的人適合使用,氣虛的人則應少用,以免加重脹滿。厚朴畏硫黃。

4. 枳殼

氣寒,味苦酸,無毒,氣厚味薄,沉也,陰也。消心下痞塞之痰,泄腹中滯寒之氣。推胃中隔宿之食,消腹中連年之積。同甘草瘦胎,和黃連減痔。寬大腸結氣,瀉脅下虛脹。然味苦帶辛,又能治遍身風疹。與枳實同一物也,但有大小之分,枳實小,則性酷而速。枳殼大,則性寬而緩。

大都實症宜用,虛症忌之。如脾胃濕熱生痰有食者,入白朮四分之一,脾則用實,胃則用殼,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,承氣湯中用枳實,正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之義耳。愚按枳殼,氣藥也,惟泄胸中至高之氣,此便是降火妙劑。不制,通治諸疾。若氣虛及年高者,必須醋拌麩炒,醋能斂表,麩能密腠故也。

色蒼黑,耐寒怯熱者,則用以為君,白茯為臣,佐半夏、防風為使,治痰壅上急,再以蘇子佐之,治諸衄血妄行最捷。若痰在四肢,成核成癖,並加氣藥以輔翼之。

白話文:

枳殼性寒,味道苦酸,沒有毒性,氣味厚重但味道較淡,沉降的藥性,屬陰。能消除心下痞塞的痰飲,排出腹中停滯的寒氣,推進胃中宿食,消除腹中多年積聚的宿疾。與甘草一起服用可使胎兒變小(墮胎),與黃連一起服用可治療痔瘡。能寬通大腸積氣,瀉去脅肋下虛脹。由於它帶有辛味,還能治療全身風疹。枳殼和枳實其實是同一種藥材,只是大小不同,枳實較小,藥性峻猛快速;枳殼較大,藥性平和緩和。

一般來說,實證適合使用,虛證則應避免。例如脾胃濕熱導致痰飲積滯者,可以加入白朮的四分之一,脾虛則用枳實,胃虛則用枳殼。張仲景治療傷寒急症的承氣湯中使用枳實,正是為了利用其疏通、瀉下、破除積滯的作用。我認為,枳殼是行氣的藥物,能瀉去胸中上升的濁氣,這是它清降火邪的妙用。如果使用得當,就能治療各種疾病。但若氣虛或年紀較大者,必須用醋拌炒至焦黃,因為醋能斂護肌表,炒焦能密閉肌膚腠理。

如果患者面色蒼黑,耐寒怕熱,則可用枳殼為主藥,白茯苓為輔藥,再佐以半夏、防風,治療痰飲壅塞導致呼吸急促;如果再加入蘇子,治療各種鼻出血效果最佳。如果痰飲停留在四肢,形成結塊或癖證,則需加入行氣藥物輔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