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文燮

《藥鑒》~ 新刻藥鑑卷之一 (13)

回本書目錄

新刻藥鑑卷之一 (13)

1. 燥類

諸澀枯涸,乾痙皴揭,皆屬於燥。陽明燥金,乃肺與大腸之氣也。澀者、澀也。如物濕則滑澤,今遍身內外澀滯,皆屬燥金之化,由水液衰少而燥澀,氣為壅滯,不得滑澤通利,而為麻也。然中寒吐瀉,亡液而成燥者,亦由於此。枯涸乾痙者,枯、不榮身也。涸、無水液也。

干、不滋潤也。痙、不柔和也。皴揭者、皮膚啟裂也。干為天而為燥金,坤為地而為濕土,天地相反,燥濕異用,濕土旺於長夏,則萬物滑澤榮茂,燥金旺於秋冬,則萬物肅斂,燥澀皴揭之理,皆燥氣之化也。燥金主收斂,不可不知。

白話文:

燥症的表現,例如身體各處乾燥、枯竭、痙攣、皮膚龜裂等,都屬於燥邪。陽明燥金,指的是肺和大腸的氣機。澀,就是阻塞不通的意思。正常情況下,濕潤則滑利,但如果全身內外都阻塞不通,就是燥金所化,由於體液不足而導致乾燥、阻塞,氣機運行受阻,無法滑利通暢,於是出現麻木等症狀。而因受寒導致嘔吐腹瀉,喪失體液而出現燥症的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枯竭、乾痙是指身體失去滋養、缺乏水分、沒有潤澤、肌肉僵硬不柔和。皴裂指的是皮膚開裂。天主燥金,地主濕土,天地陰陽對立,燥濕的作用相反。濕土盛於長夏,萬物因此滋潤茂盛;燥金盛於秋冬,萬物因此收斂凋零。乾燥、收斂、龜裂等現象,都是燥邪運化的結果。燥金主收斂,這一點必須了解。

2. 寒類

諸病上下所出,水液澄澈清冷,癥瘕㿗疝,堅痞腹滿急痛,下痢清白,食已不飢,吐利腥穢,屈伸不便,厥逆禁固,皆屬於寒。足太陽寒水,乃腎與膀胱之氣也。

上下所出,澄澈清冷者,水穀不化,而吐利清冷,為病寒也。

症者、腹中堅硬,按之應手也。然水體柔順,今反堅硬如地者,亢則害承乃制也。如病濕過極則反燥,而筋脈勁急者,反兼金化制之也。病燥過極則煩渴,反兼火化制之也。熱病過極而反出五液,或為戰慄惡寒者,反兼水化制之也。

瘕者、腹中雖硬,而忽聚忽散,無有常准。經曰,小腸移熱於大腸,兩熱相搏,則血溢而為伏瘕也。然則經言瘕病,亦有熱者也。或陽氣鬱結,拂熱壅滯,而為堅硬不消者,又非寒病症瘕也,當以脈症辯之。

㿗疝者、小腹控卵腫急絞痛也。寒主拘縮故也,寒極而土化制之,故腫痛也。經曰,疝脈急。注云,脈急者、寒之象也。然寒脈當短小而遲,今言急者,何也?豈不曰緊脈主痛,急為痛甚。然疝之濕熱者,何以別之,若脈緊急兼洪數,則又為熱痛之類也,不可不知。

堅痞腹滿急痛者,寒主拘縮,故急痛也。又有熱鬱於內,而腹滿堅結痛者,又不可例言為寒也。

下痢清白者,水寒則清淨明白也。

食已不飢者、胃熱則消穀善飢,病寒則雖食已、而難腐化也。亦有邪熱不殺穀,而腹熱脹滿,雖數日不食,亦不飢者,又不可以寒目之。

吐利腥穢者、腸胃寒而傳化失常也。故寒勝則火衰金旺,而吐利腥穢也。腥、金之臭也。

屈伸不便,厥逆禁固者,寒則四肢逆冷,而禁止堅固,舒捲失常,不便利也。

白話文:

寒類疾病的症狀表現,從上到下皆可能出現,症狀特點是體液清澈冰冷。例如:腹部腫塊、疝氣、腹部堅硬脹滿劇痛、大便稀薄色白、飯後不餓、嘔吐腹瀉排出腥臭物、肢體屈伸不利、手腳冰冷麻木等,都屬於寒症。足太陽經寒邪入侵,導致腎和膀胱功能受損。

上腹部或下腹部出現清澈冰冷的症狀,是因為水穀無法正常消化,而導致嘔吐腹瀉排出清冷之物,這是寒邪致病。

腹部腫塊堅硬,按壓時有觸感。水通常是柔軟的,但這裡卻堅硬如石,這是因為寒邪亢盛,反而被土氣所剋制。如同濕邪過度則反成乾燥,筋脈緊繃,反而被金氣所剋制;燥邪過度則口乾舌燥,反而被火氣所剋制;熱邪過度則反而出汗,或出現戰慄惡寒,反而被水氣所剋制。

瘕,是指腹部腫塊堅硬,但時聚時散,沒有固定位置。經書記載,小腸的熱邪移至大腸,兩處熱邪交戰,就會導致血液瘀滯而形成瘕。所以,瘕病也可能與熱邪有關。也可能是陽氣鬱結,熱邪壅塞,導致腹部堅硬不消,這就與寒邪引起的症瘕不同,需要根據脈象和症狀加以區分。

疝氣,是指小腹兩側睾丸腫脹、絞痛。寒邪會導致肌肉收縮,所以會疼痛。寒邪極盛時,則會被土氣所剋制,所以會腫痛。經書記載,疝氣的脈象是急脈。註釋說,急脈是寒邪的表現。但是寒邪引起的脈象應該是短小而遲緩,為什麼這裡說是急脈呢?難道不是緊脈主痛,急脈代表疼痛加劇嗎?如果是濕熱引起的疝氣,又該如何區分呢?如果脈象又急又洪數,那就屬於熱痛的範疇了,這點不可不知。

腹部堅硬脹滿劇痛,寒邪會導致肌肉收縮,所以會劇痛。但也有可能是體內熱邪鬱結,導致腹部脹滿堅硬疼痛,這就不能一概而論為寒邪。

大便稀薄色白,是因為寒邪導致水液代謝異常。

飯後不餓,胃熱的人消化快容易餓,而寒邪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。但也有些情況是邪熱消耗不了食物,導致腹脹,即使幾天不吃飯也不餓,這就不能單純歸因於寒邪。

嘔吐腹瀉排出腥臭物,是因為腸胃受寒,消化功能紊亂。寒邪盛則火邪衰弱金邪旺盛,所以嘔吐腹瀉排出腥臭物。腥臭是金氣的氣味。

肢體屈伸不利,手腳冰冷麻木,是因為寒邪導致四肢冰冷,肌肉僵硬,活動受限。

3. 病機賦

明藥脈病機之理,識望聞問切之情。藥推寒熱溫涼平和之氣,辛甘淡苦酸鹹之味,升降浮沉之性,宣通補瀉之能。脈究浮沉遲數滑澀之形,表裡寒熱虛實之應。藥用君臣佐使,脈分老幼肥瘦。老人脈濡,小兒脈數。瘦者脈大,肥者脈細。病有內傷外感,風寒暑濕燥火之機。治用宣通補瀉滑澀濕燥重輕之劑。

外感異於內傷,外感有餘,內傷不足。寒證不同熱證,直中之邪為寒,傳經之邪為熱。外感宜瀉,內傷宜補。寒證可溫,熱證可清。外感風寒,宜分經而解散。內傷飲食,可調胃以消熔。胃陽主氣,司納受,陽常有餘。脾陰主血,司運化,陰常不足。胃乃六腑之本,能納受水穀,方可化氣液。

脾為五臟之本,能運化氣液,方能充榮衛。胃氣弱,則百病生。脾陰足,而諸邪息。調理脾胃,為醫中之王道。節戒飲食,乃卻病之良方。病多寒冷鬱氣,氣鬱發熱。寒為風寒外感,晝夜發熱。冷為生冷內傷,午後發熱。或出七情動火,火動生痰。有因行藏動靜,以傷暑邪。

或是出入雨水,而中濕氣。亦有食飲失調,而生濕熱。或有房勞過度,以動相火。制伏相火,要滋養其真陰。祛除濕熱,須燥補其脾胃。外濕宜表散,內濕宜淡滲。陽暑可清熱,陰暑可散寒。尋火尋痰,分多分少而治。究表究里,或汗或下而施。風寒則汗之,謂溫散也。生冷則下之,謂滲利也。

痰因火動,治火為先。火因氣生,理氣為本。治火,輕者可降,重者從其性而升消。理氣,微則宜調,甚則究其源而發散。實火可瀉,或瀉表而或瀉里,指外感也。虛火宜補,或補陰而或補陽,指內傷也。暴病之謂火,怪病之謂痰。寒熱燥濕風,五痰有異。溫清燥潤散,五治不同。

有因火而生痰,有因痰而生火。或郁久而成病,或病久而成郁。金水木火土,五郁當分。泄拆達發奪,五治宜審。鬱則生火生痰而成病,病則耗氣耗血以致虛。病有微甚,治有逆從。微則逆治,以寒藥治熱,以熱藥治寒。甚則從攻,以寒藥治熱,佐以熱藥。以熱藥治寒,佐以寒藥。

病有標本,治有緩急,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。法分攻補,虛用補而實用攻。少壯新邪,專攻是則。老衰久病,兼補為規。久病兼補虛,而兼解鬱,陳症或盪滌,而或消溶。積在腸胃,可下而愈。塊居經絡,宜消而痊。婦人氣滯血瘀,宜開血而行氣。男子陽多乎陰,可補陰以配陽。

氣病血病,二症宜分。陽虛陰虛,兩般勿紊。氣病陽虛,晝重夜輕,自子至巳為陽。血病陰虛,晝輕夜重,自午至亥為陰。陽虛生寒,寒生濕,濕生痰,陽為氣,為真火。陰虛生火,火生燥,燥生風,陰為血,為真水。陽盛陰虛則生火,火逼血而錯經妄行。陰盛陽虛則生寒,寒滯氣而周身浮腫。

白話文:

了解藥物和脈象的病理機制,認識望診、聞診、問診、切診的道理。藥物的屬性有寒、熱、溫、涼、平和之氣,味道有辛、甘、淡、苦、酸、鹹,藥性有上升、下降、浮散、沉降的特性,以及宣通、補益、瀉下等功能。脈象則探究浮、沉、遲、數、滑、澀的形狀,以及與表裡、寒熱、虛實等狀況的對應關係。

用藥講究君臣佐使的配伍,脈象要區分老人、小孩、肥胖、消瘦等不同體質。老人的脈象多為濡脈,小孩的脈象多為數脈。消瘦的人脈象多為大脈,肥胖的人脈象多為細脈。疾病的產生有內傷和外感兩種,以及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不同病機。治療則使用宣通、補益、瀉下、滑利、澀固、燥濕、輕重等不同的藥物。

外感病與內傷病不同,外感多為實證,內傷多為虛證。寒證與熱證不同,直接感受到的邪氣為寒邪,經由經絡傳入的邪氣為熱邪。外感宜用瀉法,內傷宜用補法。寒證可用溫法,熱證可用清法。外感風寒,宜依照經絡辨證而解散邪氣。內傷飲食,可調理脾胃以消化積滯。胃陽主導氣機,負責納入食物,陽氣通常有餘。脾陰主導血液,負責運化食物,陰氣通常不足。胃是六腑的根本,能納入水穀,才能化生氣血津液。

脾是五臟的根本,能運化氣血津液,才能充養全身。胃氣虛弱,則容易產生各種疾病。脾陰充足,則各種邪氣便不易侵犯。調理脾胃,是醫學的至高法則。節制飲食,是消除疾病的良方。疾病多因寒冷或氣機鬱滯所致,氣鬱會導致發熱。寒邪多因外感風寒,會引起白天夜晚都發熱。冷邪多因生冷食物內傷,會引起午後發熱。有時是因情志波動而引發火氣,火氣會引發痰液。有時是因生活起居不當,而傷及暑邪。

或是因出入雨水,而感受濕氣。也有因飲食失調,而產生濕熱。或是因房事過度,而動搖相火。要制伏相火,必須滋養體內的真陰。要祛除濕熱,必須乾燥並補益脾胃。外感濕邪,宜用發散的方法。內生濕邪,宜用淡滲的方法。陽暑可用清熱的方法,陰暑可用散寒的方法。尋找火邪、痰邪,要區分多寡而加以治療。探究表證、里證,或用發汗、或用瀉下的方法來處理。風寒引起的疾病,要用發汗的方法,也就是溫散。生冷引起的疾病,要用瀉下的方法,也就是滲利。

痰的產生是因火而動,因此要先治療火。火的產生是因氣而生,因此要先理順氣機。治療火,輕者可降火,重者可順應火的特性而升散或消除。調理氣,輕微的要調和氣機,嚴重的則要探究病源而發散。實火可以用瀉法,可瀉表證或瀉里證,指的是外感引起的。虛火宜用補法,可補陰或補陽,指的是內傷引起的。突然發作的疾病多為火,奇怪的疾病多為痰。寒、熱、燥、濕、風,這五種痰的病因各不相同。溫、清、燥、潤、散,這五種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。

有因為火而產生痰的,也有因為痰而產生火的。有因為鬱悶久了而產生疾病的,也有因為生病久了而變得鬱悶的。金、水、木、火、土這五種鬱結的病因要仔細分辨。發散、疏通、通達、宣泄、奪取,這五種治療方法要謹慎審查。鬱結會生火、生痰而導致疾病,疾病會耗損氣血而導致虛弱。疾病有輕重,治療有順逆。病情輕微則用逆治,用寒性藥物治療熱證,用熱性藥物治療寒證。病情嚴重則用順治,用寒性藥物治療熱證,佐以熱性藥物。用熱性藥物治療寒證,佐以寒性藥物。

疾病有標本,治療有緩急,緊急時要先治標,緩慢時要先治本。治療方法分攻邪與補益,虛證要用補法,實證要用攻法。年輕體壯、新發的疾病,專用攻邪的方法。年老體衰、久病的,要兼顧補益。久病要兼顧補虛,也要兼顧疏解鬱結。陳舊的疾病可以用盪滌的方法或消融的方法來治療。積聚在腸胃的,可以瀉下而痊癒。結塊在經絡的,宜用消散的方法來治療。婦女氣滯血瘀的,宜疏通血脈,運行氣機。男子陽氣偏盛陰氣偏虛,可補陰以配陽。

氣病和血病,兩種病症要區分開來。陽虛和陰虛,兩種情況不要混淆。氣病、陽虛,白天病情加重,晚上病情減輕,從子時到巳時屬於陽。血病、陰虛,白天病情減輕,晚上病情加重,從午時到亥時屬於陰。陽虛會產生寒,寒會產生濕,濕會產生痰,陽氣屬於氣,是真火。陰虛會產生火,火會產生燥,燥會產生風,陰血屬於血,是真水。陽氣旺盛、陰氣虛弱則會產生火,火逼迫血液而導致月經紊亂或出血。陰氣旺盛、陽氣虛弱則會產生寒,寒阻礙氣機而導致全身浮腫。

陽虛的人會怕冷,是因為陽氣虛弱不能固護體表,所以畏懼外寒。陰虛的人會產生內熱,是因為陰氣虛弱不能濡養血液,所以會產生內熱。補陽、補氣,要用甘溫的藥物。滋陰、養血,要用苦寒的藥物。調氣宜用辛涼的藥物,氣屬陽,是無形的。氣鬱則會發熱,宜用辛涼的藥物來疏散。和血必須用辛熱的藥物,血屬陰,是有形的。血瘀則會疼痛,宜用辛熱的藥物來疏通。

氣陽是血陰的引導,血陰是氣陽的歸宿。陽虛要補陽,陰虛要滋陰,氣病要調氣,血病要和血。陰陽兩虛,要補陽氣,陽氣生發則陰氣自生。氣血同病,只需調理氣機,氣機順暢則血脈自調。小孩陽氣旺盛而陰氣不足,老人多氣少血。肥胖的人氣虛痰多,宜化痰而補氣。消瘦的人血虛有火,可瀉火以滋陰。經常吃肥甘厚膩的食物容易長癰疽,這是燥熱引起的。

經常吃清淡簡單的食物也可能導致腫脹,這是寒濕引起的。北方地勢高,宜用清熱潤燥的方法。南方地勢低,可用散濕溫寒的方法。奇數方、偶數方、複方、大方、小方、緩方、急方這七種處方要了解。初、中、末三個階段的治療要仔細觀察,初期要攻邪,中期要調和,末期要補益。寒證要用熱藥治療,熱證要用寒藥治療,通證要用通法治療,塞證要用塞法治療。所謂通因通用,是指疏通積滯,則下焦自然通暢。所謂塞因塞用,是指塞住下流,則上焦自然開闊。

風能勝濕,濕能潤燥,辛能散結,甘能緩中,淡能利竅,苦能泄逆,酸能收斂耗散,鹹能軟化堅硬。上升、下降、浮散、沉降要順應其性,寒、熱、溫、涼要根據病情來反用。疾病有淺深,治療有難易。初感風寒,或剛吃壞東西,一味藥就能治好。舊有的痼疾,久患的虛勞,再多藥方也難以治癒。看病時如果能多思考,用藥就不會出錯。這裡只是粗略舉例說明各種疾病的梗概,希望可以給後學之人作為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