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文渙

《靈樞心得》~ 卷上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6)

1. 平人絕谷

胃大一尺五寸,徑五寸,長二尺六寸,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,其中之谷,常留二斗,水一斗五升而滿。上焦泄氣,出其精微,剽悍滑疾,下焦下溉諸腸。小腸大二寸半,徑八分分之少半,長三丈二尺,受谷二斗四升,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。迴腸大四寸,徑一寸寸之少半,長二丈一尺,受谷一斗,水七升半。

白話文:

人體胃容量約為 30 公斤,直徑約 12 公分,長約 66 公分,可以容納 7 公升的食物。胃中食物通常能保持 4 公升,水分 3 公升,達到飽滿。胃的上部產生氣體,將精華部分上傳,流轉快速,下部滋潤灌溉各條腸道。

小腸直徑約 2 公分,長約 10 公尺,能容納 5 公升的食物,2 公升的水分。

回腸直徑約 2.5 公分,長約 6 公尺,能容納 2 公升的食物,3 公升的水分。

廣腸大八寸,徑二寸寸之大半,長二尺八寸,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。腸胃之長,凡五丈八尺四寸,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,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。平人則不然,胃滿則腸虛,腸滿則胃虛,更虛更滿,故氣得上下,五臟安定,血脈和則精神乃居,故神者,水穀之精氣也。

白話文:

廣腸長約八寸,直徑約兩寸半,長約兩尺八寸,可容納九升三合八分之一穀物。腸胃全長約五丈八尺四寸,可容納九鬥二升一合半的水和穀物,這就是腸胃能容納的水和穀物的數量。

對於常人來說,情況不同。當胃滿時,腸就會空虛;當腸滿時,胃就會空虛,交替變換,保持空虛和充滿。因此,氣運行於上下,五臟穩定,血脈和諧,精神才能安居。所以,精神是水和穀物的精氣所化。

故腸胃之中,常留谷二斗,水一斗五升,故平人日再後,後二升半,一日中五升,七日五七三斗五升,而留水穀盡矣。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,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。

白話文:

所以腸胃中通常儲存兩鬥穀物和一斗五升水。因此,平常人一天排便兩次,每次排出二斗五升,一天共排出五升。七天便排出了五乘七,等於三鬥五升,這樣就完全排出體內的水和穀物了。因此,平常人如果七天不進食喝水,就會因為水、穀物、精氣、津液耗盡而死亡。

2. 海論

人有髓海,有血海,有氣海,有水穀之海。胃者,水穀之海,其輸上在氣街,下至三里;衝脈者,為十二經之海,其輸上在於大杼,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;膻中者,為氣之海,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,前在於人迎;腦為髓之海,其輸上在於其蓋,下在風府。凡此四海者,得順者生,得逆者敗,知調者利,不知調者害。

白話文:

人體有髓海、血海、氣海、水穀之海。

胃是水穀之海,它的輸導管道在上通達於氣街,在下到達三里穴。

衝脈是十二經的海洋,它的輸導管道在上通達於大杼穴,在下出於巨虛穴的上下面。

膻中是氣海,它的輸導管道在上通達於柱骨穴的上下面,在前通達於人迎穴。

腦髓是髓海,它的輸導管道在上通達於頭頂,在下通達於風府穴。

這四海如果順利暢通,人就能長壽;如果氣血逆亂,人就會生病。懂得調節的人就能受益,不懂得調節的人就會受傷。

氣海有餘者,氣滿胸中悗,急息面赤;氣海不足,則氣少不足以言。血海有餘,則常想其身大,怫然不知其所病;血海不足,亦常想其身小,狹然不知其所病。水穀之海有餘,則腹滿;水穀之海不足,則飢不受穀食。髓海有餘,則輕勁多力,自過其度;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酸眩冒,目無所見,懈怠安臥。

白話文:

人體氣血精髓水谷都有各自的「海」,若「氣海」充盈,人就會胸悶氣喘,呼吸急促,臉色發紅;若「氣海」不足,則氣息微弱,連說話都困難。若「血海」充盈,人會感覺身體肥胖,渾身不適卻不知病因;若「血海」不足,人則感覺身體瘦弱,同樣不明原因地不舒服。若「水穀之海」充盈,人就會肚子飽脹;若不足,則會感到飢餓,卻無法進食。若「髓海」充盈,人會覺得精力充沛,過於旺盛;若「髓海」不足,則頭昏耳鳴,腿酸眼花,視力模糊,感到疲倦想休息。

3. 五亂

經脈十二者,以應十二月。其氣各異,營衛相隨,陰陽已和,清濁不相干,如是則順之而治。清氣在陰,濁氣在陽,營氣順脈,衛氣逆行,清濁相干,亂於胸中,是謂大悗。故氣亂於心,則煩心密嘿,俛首靜伏;亂於肺,則俛仰喘喝,接手以呼;亂於腸胃,則為霍亂;亂於臂脛,則為四厥;亂於頭,則為厥逆,頭重眩僕。

白話文:

人體十二條經脈,與十二個月份相應。每條經脈的氣息不同,營氣和衛氣相互配合,陰陽協調,清氣和濁氣不相干擾,此時人體健康。

如果清氣在陰脈,濁氣在陽脈,營氣順著經脈運行,衛氣逆行,清濁氣息混雜,在胸中擾亂,這叫做「大悗」。

因此,氣息擾亂在心,就會心煩意亂,低頭安靜;擾亂在肺,就會喘息氣急,用手扶著胸部呼吸;擾亂在腸胃,就會導致霍亂;擾亂在四肢,就會手腳冰冷;擾亂在頭部,就會頭暈目眩,暈倒在地。

4. 脹論

夫胸腹者,藏腑之郭也。膻中者,心主之宮城也。胃者,太倉也。咽喉小腸者,傳送也。胃之五竅者,閭里門戶也。廉泉玉英者,津液之道也。故五臟六腑者,各有畔界,其病各有形狀。夫心脹者,煩心短氣,臥不安。肺脹者,虛滿而喘咳。肝脹者,脅下滿而痛引小腹。脾脹者,善噦,四肢煩悗,體重不能勝衣,臥不安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胸腔和腹腔是臟腑的居住場所,胸骨上方的膻中穴是心臟主宰的身體要塞,胃就像是一個糧倉,咽喉和腸道是小巷,連接著各個器官。胃部的五個孔門就像村莊的出入口,廉泉和玉英穴是津液的管道。因此,五臟六腑各有自己的界限,它們罹患疾病時也會出現不同的症狀。

  • 心臟脹滿:會心煩氣短,躺著也無法安睡。
  • 肺部脹滿:感到虛浮脹滿,還會咳嗽氣促。
  • 肝臟脹滿:肋骨下方感覺脹滿疼痛,疼痛會延伸到小腹。
  • 脾臟脹滿:容易打嗝,四肢發熱煩躁,身體沉重,連衣服都負荷不了,睡覺也不得安生。

腎脹者,腹滿引背央央然,腰髀痛。胃脹者,腹滿,胃脘痛,鼻聞焦臭,妨於食,大便難。大腸脹者,腸鳴而痛濯濯,冬日重感於寒,則飧不化。小腸脹者,少腹䐜脹,引腰而痛。膀胱脹者,少腹滿而氣癃。三焦脹者,氣滿於皮膚中,輕輕然而不堅。膽脹者,脅下痛脹,口中苦,善太息。

白話文:

腎臟脹脹的:肚子脹滿、腰痛、後背也感覺得不舒服。

胃脹氣 :肚子脹滿、胃痛、聞到一股焦臭味、影響進食、大便困難。

大腸脹氣 :腸子咕嚕叫且疼痛、冬天的時候感受寒氣症狀會加重,大便不成形。

小腸脹氣 :小腹脹痛、牽扯腰部疼痛。

膀胱脹氣 :小腹脹滿、小便不通暢。

三焦脹氣 :氣充滿在皮膚裡,按壓時感覺輕輕的,沒有硬塊。

膽囊脹氣 :肋骨下疼痛脹脹的、嘴巴發苦、愛嘆氣。

衛氣之在身也,常然並脈循分肉,行有逆順,陰陽相隨,乃得天和,五臟更始,四時有序,五穀乃化。然後厥氣在下,營衛留止,寒氣逆上,真邪相攻,兩氣相搏,乃合為脹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內的衛氣,通常會沿著脈絡分佈在肌肉和皮膚之間,流動時有順逆之分,陰陽相互協調,才會符合自然規律。五臟機能正常輪替,四季運行有序,五穀才能充分轉化。然後,厥氣就會下降到身體下部,營氣和衛氣就會停留,寒氣逆流而上,真氣和邪氣相互攻擊,兩股氣勢相互搏鬥,最後就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脹氣。

5. 五癃津液別

水穀皆入於口,其味有五,各注其海,津液各走其道。故三焦出氣,以溫肌肉,充皮膚,為其津;其流而不行者為液。天暑衣厚則腠理開,故汗出;寒留於分肉之間,聚沫則為痛。天寒則腠理閉,氣濕不行,水下留於膀胱,則為尿與氣。五臟六腑,心為之主,耳為之聽,目為之候,肺為之相,肝為之將,脾為之衛,腎為之主外。故五臟六腑之津液,盡上滲於目,心悲氣並則心系急,心系急則肺舉,肺舉則液上溢。

白話文:

所有食物和水都從嘴巴進入,它們各有不同的味道,並分別流向各個器官。津液沿著不同的通道運行。因此,三焦發散出氣,用來溫暖肌肉,充盈皮膚,成為它的津液;流動而不能散發出去的部分就成為體液。天氣炎熱時穿著厚衣服,毛孔會張開,因此會出汗;寒氣停留在肌肉和皮下之間,聚集在一起就會形成疼痛。天氣寒冷時,毛孔會閉合,氣血不暢,水分就會下流到膀胱,成為尿液和氣。在五臟六腑中,心是主宰,耳是聽覺器官,目是視覺器官,肺是呼吸器官,肝是主生發器官,脾是消化器官,腎是排水器官。因此,五臟六腑的津液,都會上滲到眼睛。當心中悲傷的情緒和氣血同時鬱結時,心臟的肌肉會緊縮,心臟的肌肉緊縮時,肺會上抬,肺上抬時,體液就會向上溢出。

夫心系與肺,不能常舉,乍上乍下,故咳而泣出矣。中熱則胃中消穀,消穀則蟲上下作,腸胃充郭故胃緩,胃緩則氣逆,故唾出。五穀之精液,和合而為膏者,內滲入於骨空,補益腦髓,而下流於陰股。陰陽不和,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,隨液皆減而下,下過度則虛,虛故腰背痛而脛酸。

白話文:

心臟和肺臟有聯繫,不能總是抬高或壓低位置,時而向上時而向下,所以咳嗽時會哭出來。中暑後,胃裡會消退食物,食物消化後,寄生蟲會到處活動,腸胃會被堵塞,因此胃會鬆弛,胃鬆弛後氣會逆流,所以會吐口水。五穀的精華轉化為膏狀物質,滲入骨骼空隙,滋養腦髓,並向下流到下陰。陰陽失衡,會導致液體溢出並向下流入下陰,隨著液體不斷流失,身體會虛弱,導致腰背疼痛和腿部酸軟。

陰陽氣道不通,四海閉塞,三焦下不瀉,津液不化,水穀並於腸胃之中,別於迴腸,留於下焦,不得滲膀胱,則下焦脹,水溢則為水脹,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。

白話文:

陰陽二氣的運行不通暢,四方的經脈閉塞,三焦(上焦、中焦、下焦)的功能失調,無法向下排泄津液,水穀積存在腸胃之中,停留在迴腸,聚集在下焦,無法滲透到膀胱,於是下焦腫脹,水液過多就會形成水腫。這是津液在五臟六腑之間逆流和順暢的變化規律。

6. 五閱五使

鼻者,肺之官;目者,肝之官;口唇者,脾之官;舌者,心之官;耳者,腎之官。

故肺病者,喘息鼻張;肝病者,眥青;脾病者,唇黃;心病者,舌卷短,顴赤;腎病者,顴與顏黑。

白話文:

鼻子是肺的外在表現;眼睛是肝的外在表現;口唇是脾的外在表現;舌頭是心的外在表現;耳朵是腎的外在表現。

所以當肺有病時,會出現喘息和鼻翼翕張;肝有病時,眼睛會發青;脾有病時,嘴唇會變黃;心有病時,舌頭會蜷縮變短,兩頰會發紅;腎有病時,兩頰和額頭會發黑。

7. 陰陽清濁

受谷者濁,受氣者清。清者注陰,濁者注陽。濁而清者,上出於咽;清而濁者,則下行。清濁相干,命曰亂氣。氣之大別,清者上注於肺,濁者下走於胃。胃之清氣,上出於口;肺之濁氣,下注於經,內積於海。手太陽獨受陽之濁,手太陰獨受陰之清。其清者上走空竅,其濁者下行諸經。諸陰皆清,足太陰獨受其濁。清者其氣滑,濁者其氣澀,此氣之常也。

白話文:

食用食物會產生濁氣,而吸入空氣會產生清氣。清氣匯聚於陰部,濁氣匯聚於陽部。濁氣與清氣交雜,會上升到咽喉;清氣與濁氣交雜,會下降。清濁之氣交互作用,稱為「亂氣」。氣的主要區別是:清氣上升匯聚於肺,濁氣下降進入胃。胃中的清氣向上排出於口中;肺中的濁氣向下匯聚於經脈,最後積聚於下焦。手太陽經獨受陽濁之氣,手太陰經獨受陰清之氣。手太陰經的清氣向上通過口鼻,而手太陽經的濁氣向下運行於各經脈。所有陰經之氣皆清,唯獨足太陰經同時接收濁氣。清氣之氣流通順暢,濁氣之氣流則較為凝滯,這是氣的常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