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心得》~ 卷上 (6)
卷上 (6)
1. 經脈
是主腎所生病者,口熱舌乾,咽腫上氣,嗌乾及痛,煩心心痛,黃疸腸澼,脊股內後廉痛,痿厥嗜臥,足下熱而痛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灸則強食生肉,緩帶被髮,大杖重履而步。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,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,起於胃中,出屬心包絡,下膈,歷絡三焦;其支者,循胸出脅,下腋三寸,上抵腋,下循臑內,行太陰少陰之間,入肘中,下循臂行兩筋之間,入掌中,循中指出其端;其支者,別掌中,循小指次指出其端。是動則病手心熱,臂肘攣急,腋腫,甚則胸脅支滿,心中憺憺大動,面赤目黃,喜笑不休。
是主脈所生病者,煩心心痛,掌中熱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,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三焦手少陽之脈,起於小指次指之端,上出兩指之間,循手表腕,出臂外兩骨之間,上貫肘,循臑外上肩,而交出足少陽之後,入缺盆,布膻中,散落心包,下膈,循屬三焦;其支者,從膻中上出缺盆,上項,挾耳後直上,出耳上角,以屈下頰至䪼;其支者,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過客主人前,交頰,至目銳眥。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,嗌腫喉痹。
是主氣所生病者,汗出,目銳眥痛,頰痛,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,小指次指不用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,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膽足少陽之脈,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下耳後,循頸行手少陽之前,至肩上,卻交出手少陽之後,入缺盆;其支者,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至目銳眥後;其支者,別銳眥,下大迎,合於手少陽,抵於䪼,下加頰車,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,貫膈絡肝屬膽,循脅裡,出氣街,繞毛際,橫入髀厭中;其直者,從缺盆下腋,循胸過季脅,下合髀厭中;以下循髀陽,出膝外廉,下外輔骨之前,直下抵絕骨之端,下出外踝之前,循足跗上,入小指次指之端;其支者,別跗上,入大指之間,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,還貫爪甲,出三毛。
是動則病口苦,善太息,心脅痛不能轉側,甚則面微有塵,體無膏澤,足外反熱,是為陽厥。是主骨所生病者,頭痛頷痛,目銳眥痛,缺盆中腫痛,腋下腫,馬刀俠癭,汗出振寒瘧,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,小指次指不用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,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白話文:
經脈
如果腎臟功能失調,會出現口渴舌頭乾燥,咽喉腫脹、呼吸急促,喉嚨乾燥疼痛,心中煩悶心痛,黃疸、腸道出血,脊椎和腿後內側疼痛,肢體軟弱無力、昏厥嗜睡,腳底發熱疼痛等症狀。針對這些病症,如果症狀屬於實證就應瀉法,虛證就應補法,熱證就用快速療法,寒證則用緩慢療法,如果症狀下陷則可用艾灸,如果症狀不屬於實證或虛證,就按照經絡穴位來治療。使用艾灸後要多吃肉類食物,放鬆衣帶,披散頭髮,拄著拐杖穿厚底鞋行走。如果寸口的脈搏比人迎脈搏強大兩倍,屬於實證;如果寸口的脈搏比人迎脈搏還弱,則屬於虛證。
心包絡經起於胃部,接著連結心包絡,下行穿過橫膈膜,散佈到三焦。它的一條分支從胸部出來,沿著脅肋下行至腋下三寸,再向上到達腋窩,沿著上臂內側、太陰和少陰經之間,進入肘部,再沿著前臂兩條肌腱之間下行,進入手掌,沿著中指到達指端。另一分支從手掌分出,沿著小指旁邊的無名指到達指端。如果心包絡經有異常,會出現手心發熱,手臂和肘部痙攣,腋下腫脹,嚴重時胸脅部脹滿,心中極度不安,面色發紅,眼睛發黃,喜笑不止等症狀。
心包絡經主要引起的病症包括心煩、心痛、手掌發熱。針對這些病症,如果症狀屬於實證就應瀉法,虛證就應補法,熱證就用快速療法,寒證則用緩慢療法,如果症狀下陷則可用艾灸,如果症狀不屬於實證或虛證,就按照經絡穴位來治療。如果寸口的脈搏比人迎脈搏強大一倍,屬於實證;如果寸口的脈搏比人迎脈搏還弱,則屬於虛證。
三焦經起於無名指指端,向上穿過無名指和小指之間,沿著手腕背部,再沿著前臂外側兩骨之間,向上穿過肘部,沿著上臂外側上行至肩部,與足少陽經交會後,進入鎖骨上窩,分佈於胸骨,散佈到心包,穿過橫膈膜,連結三焦。它的一條分支從胸骨上行至鎖骨上窩,再向上至頸部,沿著耳後上行,從耳上角出來,彎下到面頰;另一條分支從耳後進入耳內,從耳前出來,經過上關穴之前,與面頰交會,到達眼角。如果三焦經有異常,會出現耳聾、耳鳴,喉嚨腫脹、咽喉閉塞等症狀。
三焦經主要引起的病症包括出汗、眼角疼痛、臉頰疼痛、耳朵後面、肩膀、手臂、肘部、前臂外側等處疼痛,小指和無名指活動不利。針對這些病症,如果症狀屬於實證就應瀉法,虛證就應補法,熱證就用快速療法,寒證則用緩慢療法,如果症狀下陷則可用艾灸,如果症狀不屬於實證或虛證,就按照經絡穴位來治療。如果人迎脈搏比寸口脈搏強大一倍,屬於實證;如果人迎脈搏比寸口脈搏還弱,則屬於虛證。
膽經起於眼角外側,向上到達頭角,下行至耳後,沿著頸部,行走於手少陽經之前,到達肩部,向後與手少陽經交會,進入鎖骨上窩。它的一條分支從耳後進入耳內,從耳前出來,到達眼角外側;另一條分支從眼角外側分出,下行至大迎穴,與手少陽經交會,到達面頰,向下經過頰車穴,下行至頸部,與鎖骨上窩以下的胸部匯合,穿過橫膈膜,連結肝臟和膽腑,沿著脅肋內側,從氣衝穴出來,環繞陰毛邊緣,橫向進入髖關節。它的一條直線分支從鎖骨上窩下行至腋下,沿著胸部經過脅肋部,下行至髖關節;再向下沿著大腿外側,經過膝蓋外側,下行至腓骨前下方,再直下到達外踝,再向前沿著腳背,進入小趾旁邊的無名指指端。它的一條分支從腳背分出,進入大趾之間,沿著大趾骨內側到達趾端,環繞指甲,再從腳毛中出來。
如果膽經有異常,會出現口苦,頻繁嘆息,胸脅疼痛、難以轉身,嚴重時面色暗淡如塵,身體沒有光澤,足部外側發熱,這是陽厥的表現。膽經主要引起的病症包括頭痛、下巴痛、眼角痛、鎖骨上窩腫痛、腋下腫脹、淋巴結腫大、出汗、寒顫、瘧疾、胸脅部、肋部、髖部、膝蓋外側至小腿、外踝前側及各關節疼痛,小指和無名指活動不利。針對這些病症,如果症狀屬於實證就應瀉法,虛證就應補法,熱證就用快速療法,寒證則用緩慢療法,如果症狀下陷則可用艾灸,如果症狀不屬於實證或虛證,就按照經絡穴位來治療。如果人迎脈搏比寸口脈搏強大一倍,屬於實證;如果人迎脈搏比寸口脈搏還弱,則屬於虛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