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心得》~ 卷上 (5)
卷上 (5)
1. 五邪
邪在肺,則病皮膚痛,寒熱,上氣喘,汗出,咳動肩背。邪在肝,則兩脅中痛,寒中,惡血在內,胻善掣,節時腳踵。邪在脾胃,則病肌肉痛,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,則熱中善飢;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則寒中腸鳴腹痛。陰陽俱有餘,若俱不足,則有寒有熱。邪在腎,則病骨痛陰痹,陰痹者,按之而不得,腹脹腰痛,大便難,肩眥頸項痛,時眩。
邪在心,則病心痛喜悲,時眩僕。
白話文:
**邪氣在肺部:**會導致皮膚疼痛、發冷發熱、上氣喘促、盜汗、咳嗽時肩背痠痛。
邪氣在肝臟: 會導致兩側肋骨疼痛、發冷、體內淤血、小腿肌肉抽筋、腳後跟疼痛。
邪氣在脾胃: 會導致肌肉疼痛、陽氣過盛、陰氣不足,導致發熱、容易飢餓;陽氣不足、陰氣過盛,導致發冷、腸鳴腹痛。陽陰同時過盛或同時不足,則會出現既發冷又發熱的現象。
邪氣在腎臟: 會導致骨頭疼痛、陰寒痹阻(按壓時感覺不到),腹脹腰痛、大便困難、肩部、眼眶、頸部、後腦勺疼痛,以及時常頭暈目眩。
2. 病本
先病而後逆者,治其本;先逆而後病者,治其本;先寒而後生病者,治其本;先病而後生寒者,治其本;先熱而後生病者,治其本;先泄而後生他病者,治其本,必且調之,乃治其他病;先病而後中滿者,治其標;先病後泄者,治其本;先中滿而後煩心者,治其本。有客氣,有同氣。
白話文:
-
因病而後產生嘔吐的,治療其根本病因。
-
先有嘔吐而後生病的,治療其根本病因。
-
先有寒症而後產生疾病的,治療其根本病因。
-
先有疾病而後出現寒症的,治療其根本病因。
-
先有熱症而後產生疾病的,治療其根本病因。
-
先有泄瀉而後產生其他疾病的,治療其根本病因,並對症調理後再治療其他疾病。
-
先有疾病而後出現腹脹腹滿的,治療其症狀。
-
先有疾病而後出現泄瀉的,治療其根本病因。
-
先有腹脹腹滿而後出現煩躁不安的,治療其根本病因。
病因分為外來病氣和內生病氣。
大小便不利,治其標;大小便利,治其本。病發而有餘,本而標之,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;病發而不足,標而本之,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,謹詳察間甚,以意調之,間者並行,甚者獨行。先小便大便不利而後生他病者,治其本也。
白話文:
大小便不通暢,治療的是症狀;大小便通暢,治療的是根源。病情發作,有餘邪,先從根源治療,再治症狀;病情發作,不足邪,先治症狀,再治根源。要仔細觀察病情輕重,根據情況調治。病情輕重同時出現,輕症並治,重症單治。先出現大小便不通暢,然後才產生其他病痛的,應該治療其根源。
3. 口問
夫百病之始生也,皆生於風雨寒暑,陰陽喜怒,飲食居處,大驚卒恐,則血氣分離,陰陽破敗,經絡厥絕,脈道不通,陰陽相逆,衛氣稽留,經脈虛空,血氣不次,乃失其常。衛氣晝日行於陽,夜半則行於陰,衛者主夜,夜者主臥;陽者主上,陰者主下,故陰氣積於下,陽氣未盡,陽引而上,陰引而下,陰陽相引,故數欠。陽氣盡,陰氣盛,則目瞑;陰氣盡而陽氣盛,則寤矣。
白話文:
所有疾病的起因都離不開風雨寒暑、情緒喜怒、飲食起居、重大驚嚇恐懼,這些因素會導致氣血分離、陰陽失調、經脈不通、脈道阻塞、陰陽逆轉、衛氣滯留、經脈虛損、氣血運行紊亂,從而失去平衡。衛氣白天在陽經運行,夜半後轉入陰經運行。衛氣主管夜晚,夜晚也應該睡眠;陽氣主管上半身,陰氣主管下半身。所以,當陰氣在下半身積聚,而陽氣尚未消盡時,陽氣會引導陰氣上升,陰氣則引導陽氣下降。陰陽相互牽引,導致人時常打哈欠。當陽氣耗盡,陰氣旺盛時,人就會閉目;當陰氣耗盡,陽氣旺盛時,人就會醒來。
人之噦者,谷入於胃,胃氣上注於肺。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,俱還入於胃,新故相亂,真邪相攻,氣並相逆,復出於胃,故為噦。人之唏者,此陰氣盛而陽氣虛,陰氣疾而陽氣徐,陰氣盛而陽氣絕,故為唏。人之振寒者,寒氣客於皮膚,陰氣盛,陽氣虛,故為振寒寒慄。人之噫者,寒氣客於胃,厥逆從下上散,復出於胃,故為噫。
白話文:
噦(嘔吐)
當食物進入胃部時,胃氣會上升至肺部。若是體內有舊寒氣和新進食物的氣,同時進入胃部,新舊氣交雜,正邪相爭,氣息逆行,就會從胃中吐出,這就是嘔吐。
唏(呃逆)
呃逆是因為陰氣過盛,陽氣虛弱。陰氣動作快速,陽氣動作緩慢,陰氣過盛使陽氣消失,所以會出現呃逆。
振寒(發抖)
寒氣停留在皮膚上,陰氣過盛,陽氣虛弱,所以會發抖。
噫(打嗝)
寒氣停留在胃中,從下往上散發,再次從胃中排出,這就是打嗝。
人之嚏者,陽氣和利,滿於心,出於鼻,故為嚏。人之嚲者,胃不實則諸脈虛,諸脈虛則筋脈懈惰,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,氣不能復,故為嚲。人之哀而涕泣出者,心者,五臟六腑之主也;目者,宗脈之所聚也,上液之道也;口鼻者,氣之門戶也。故悲哀之所聚也,上液之道也;口鼻者,氣之門戶也。
白話文:
打噴嚏:這是陽氣和順暢達,充滿心中,從鼻子中噴出,所以稱為打噴嚏。
打嗝:這是因為胃部不充實,導致諸筋脈虛弱,筋脈虛弱就無法暢達,氣無法運轉,所以才會打嗝。
哭泣流淚:心是五臟六腑的主人,眼睛是諸經脈匯聚的地方,是上液流動的通道,口鼻是氣的門戶。所以悲傷的情緒聚集在心臟,上液從眼睛流出,口鼻是氣的出入口。
故悲哀悉憂則心動,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,搖則宗脈感,宗脈感則液道開,液道開,故涕泣出焉。液者,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,故上液之道開則泣,泣不止則液竭,液竭則精不灌,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,故命曰奪精。人之大息者,憂思則心系急,心系急則氣道約,約則不利,故太息以伸出之。
白話文:
悲傷憂慮到了極點,會導致心神波動,心神波動就會讓五臟六腑都動搖。這種動搖會影響主幹脈絡,而主幹脈絡受到影響就會讓體液的通道開啟。體液的通道一旦開啟,就會產生涕泣現象。體液的作用是濡養五臟六腑,滋養孔竅。所以體液通道開啟就會流淚,流淚不止就會導致體液耗竭,體液耗竭就會影響精氣的運作,精氣得不到滋養,眼睛就會失去視力。因此這種現象叫做「奪精」。人如果長籲短嘆,會導致心神緊張,心神緊張就會讓氣道的空間變小,氣道空間變小就會不順暢。所以長籲短嘆是為了疏通氣道,讓氣息得以排出。
人之涎下者,飲食者,皆入於胃,胃中有熱則蟲動,蟲動則胃緩,胃緩則廉泉開,故涎下。人之耳中鳴者,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,故胃中空則宗脈虛,虛則下,溜脈有所竭者,故耳鳴。人之自齧舌者,此厥逆走上,脈氣輩至也。少陰氣至則齧舌,少陽氣至則齧頰,陽明氣至則齧唇矣。
白話文:
人流口水,無論是由於飲食,還是其他原因,都與胃有關。胃中有熱則蟲子蠕動,蟲子蠕動則胃氣舒緩,胃氣舒緩則賁門打開,所以會流口水。
人耳中鳴叫,是宗氣聚集的地方。胃中空虛,宗氣虛弱,虛弱則下降,營血不足,所以會耳鳴。
人自咬舌頭,這是厥逆之氣上行,脈氣隨著而至。少陰之氣到,會咬舌;少陽之氣到,會咬面頰;陽明之氣到,會咬嘴脣。
凡此十二邪者,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。故邪之所在,皆為不足。故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苦眩;中氣不足,胃為之變,腸為之苦鳴;下氣不足,則乃為痿厥心悗。腎主為欠,取足少陰;肺主為噦。
白話文:
這些十二種邪氣,都是奇特的邪氣,會在人體的空洞部位遊走。因此,邪氣存在的地方,都是能量不足的地方。
上氣不足,大腦就會空虛,耳朵會出現嗡鳴,頭部會感到發脹,眼睛會出現眩暈。中氣不足,胃部會出現變異,腸子會出現鳴叫。下氣不足,就會出現癱瘓、衰竭和心悸。腎主導哈欠,與足少陰有關;肺主導打嗝。
取手太陰、足少陰;唏者,陰與陽絕,故補足太陽,瀉足少陰;振寒者,補諸陽;噫者,補足太陰、陽明;嚏者,補足太陽眉本;嚲,因其所在,補分肉間;泣出,補天柱經俠頸,俠頸者,頭中分也;大息,補手少陰、心主,足少陽留之;涎下,補足少陰;耳鳴,補客主人、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;自齒舌,視主病者,則補之;目眩頭傾,補足外踝下留之;痿厥心悗,刺足大指間上二寸留之,一日足外踝下留之。
白話文:
- 手太陰經、足少陰經:呼吸困難,陰陽不調和,所以補補足太陽經,瀉足少陰經。
- 畏寒顫抖:補諸陽經。
- 打嗝:補補足太陰經、陽明經。
- 打噴嚏:補補足太陽經眉毛的起點。
- 咳嗽:根據咳嗽部位,補相應的肌肉間隙。
- 流淚:補天柱經,沿著頸部兩側,那是頭部的分界線。
- 長籲短嘆:補手少陰經、心主經,足少陽經暫時留針。
- 流口水:補足少陰經。
- 耳鳴:補客主人經,以及手大拇指指甲和肉交接處。
- 牙齒或舌頭疼痛:根據疼痛部位,補相應經絡。
- 頭暈目眩:補補足踝外側下方,暫時留針。
- 肢體萎縮、心慌:刺足大拇指間向上二寸,暫時留針;足踝外側下方暫時留針。
4. 師傳
春夏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;秋冬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。飲食衣服,亦欲適寒溫,寒無悽愴,暑無出汗。食飲者,熟無灼灼,寒無滄滄,寒溫中適,故氣將持,乃不致邪僻也。五臟者,肺為之蓋,巨肩陷咽,候見其外。心為之主,缺盆為之道,䯏骨有餘,以候𩩲𩨗。肝者主為將,使之候外,欲知堅固,視目小大。
白話文:
春夏時節,先治療外在症狀,然後再調理臟腑;秋冬時節,先調理臟腑,然後再治療外在症狀。飲食起居,都要適應寒暖變化,不感到寒冷困頓,也不要過度出汗。飲食方面,熟食不燙口,涼食不冰涼,寒溫適宜,這樣氣血才能平衡,就不會招致邪氣入侵。五臟之中,肺氣主導,外在表現為肩膀寬闊、咽喉凹陷。心氣為主宰,外在表現為盆骨凹陷,鎖骨寬大,可以通過這些外在特徵來推測心氣強弱。肝氣主將帥,掌管外在應變,要判斷肝氣的強弱,可以觀察眼睛的大小。
脾者,主為衛,使之迎糧,視唇舌好惡,以知吉凶。腎者主為外,使之遠聽,視耳好惡,以知其性。六腑者,胃為之海,廣骸,在頸,張胸,五穀乃容。鼻遂以長,以候大腸。唇厚,人中長,以候小腸。目下果大,其膽乃橫。鼻孔在外,膀胱漏泄。鼻柱中央起,三焦乃約。
白話文:
脾臟是人體衛氣的主人,它負責引導食物進入胃中。觀察嘴脣和舌頭的顏色和喜好,可以瞭解一個人的健康狀況。
腎臟是人體外部感覺器官的主人,它負責聽覺。觀察耳朵的形態和喜好,可以瞭解一個人的性格。
六腑之中,胃是最大的,它像大海一樣容納食物。胃口寬大,身體壯實,胸膛寬闊,可以容納各種食物。
鼻子和肺相通,可以觀察肺部的健康狀況。嘴脣厚,人中長,可以觀察小腸的健康狀況。
眼睛下方肌肉豐滿,說明膽囊橫臥。鼻孔外露,說明膀胱有問題。鼻柱正中隆起,說明三焦氣化功能不暢。
5. 決氣
兩神相搏,合而成形,常先身生,是謂精。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充身澤毛,謂霧露之溉,是謂氣。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,是謂津。谷入氣滿,淖澤注於骨,骨屬屈伸,泄澤補益腦髓,皮膚潤澤,是謂液。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壅遏營氣,令無所避,是謂脈。
白話文:
精:由先天之氣與後天之血結合而成,常在身體形成之前產生。
氣:上焦的肺部發育,使飲食中的營養氣化,滋潤皮膚和肌肉,就像霧露滋潤萬物一樣。
津:身體的孔竅開通,汗液津津而下。
液:食物入體,氣機旺盛,津液濡養骨髓,骨骼強健,滋養大腦,使皮膚潤澤。
血:中焦的脾胃將飲食中的精微物質吸收,轉化為紅色,形成血液。
脈:壅塞的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無處可躲,形成脈搏。
精脫者,耳聾;氣脫者,目不明;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;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,色夭,腦髓消,脛酸,耳數鳴;血脫者,色白,夭然不澤;其脈空虛,此其候也。
白話文:
**精脫:**聽力減退
氣脫: 視力模糊
津脫: 皮膚毛孔張開,大汗淋漓
液脫: 骨骼彎曲伸展不利,面色蒼白,腦髓枯竭,小腿痠痛,耳朵頻繁鳴響
血脫: 面色蒼白,眼睛無神,脈象空虛,這些都是相應的徵兆。
6. 腸胃
谷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:唇至齒長九分,口廣二寸半,齒以後至會厭,深三寸半,大容五合;舌重十兩,長七寸,廣二寸半;咽門重十兩,廣二寸半,至胃長一尺六寸;胃紆曲屈,伸之,長二尺六寸,大一尺五寸,徑五寸,大容三斗五升;小腸後附脊,左環回周疊積,其注於迴腸者,外附於臍上,回運環十六曲,大二寸半,徑八分分之少半,長三丈三尺;迴腸當臍,左環回周葉積而下,回運環反十六曲,大四寸,徑一寸寸之少半,長二丈一尺;廣腸傳脊,以受迴腸,左環葉脊上下,闢大八寸,徑二寸寸之大半,長二尺八寸。腸胃所入至所出,長六丈四寸四分,回曲環反,三十二曲也。
白話文:
穀物出入身體的深度、距離、長短大小:
- 嘴脣到牙齒的長度:九分
- 口寬:二寸半
- 牙齒後方到會厭(喉嚨後壁的軟骨):深度三寸半,容量五合(約 625 毫升)
- 舌頭:重量十兩,長度七寸,寬度二寸半
- 咽喉:重量十兩,寬度二寸半,到胃的長度:一尺六寸(約 48 釐米)
- 胃:彎曲,伸直後長度二尺六寸(約 78 釐米),大一尺五寸(約 45 釐米),直徑五寸(約 15 釐米),容量三鬥五升(約 10.5 升)
- 小腸:附著於脊椎,左邊環繞並重疊排列,連接到迴腸的部分附著於肚臍上方,環繞迴轉 16 個彎,直徑二寸半(約 7.5 釐米),長度三丈三尺(約 10 米)
- 迴腸:位於肚臍處,左邊環繞並重疊排列,環繞迴轉 16 個彎,直徑四寸(約 12 釐米),長度二丈一尺(約 6.3 米)
- 大腸:沿著脊椎,接收迴腸,左邊環繞脊椎上下,寬度八寸(約 24 釐米),直徑二寸半(約 7.5 釐米),長度二尺八寸(約 8.4 釐米)
- 穀物從入口到出口的總長度:六丈四寸四分(約 19.3 米),迴轉彎曲反覆 32 個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