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心得》~ 卷上 (4)
卷上 (4)
1. 骨度
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,胸圍四尺五寸,腰圍四尺二寸。發所復者,顱至項尺二寸,發以下至頤長一尺,男子參折。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,缺盆以下至𩩲𩨗長九寸,過則肺大,不滿則肺小。𩩲𩨗以下至天樞長八寸,過則胃大,不及則胃小。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,過則迴腸廣長,不滿則狹短。
白話文:
頭骨周長兩尺六寸,胸圍四尺五寸,腰圍四尺二寸。頭髮覆蓋的範圍:從頭頂到後頸長一尺二寸,頭髮以下到下巴長一尺,男子頭髮長度加三倍。
喉結以下到頸項中段長四寸,頸項中段以下到鎖骨長九寸,長於九寸則肺大,短於九寸則肺小。鎖骨以下到肚臍長八寸,長於八寸則胃大,短於八寸則胃小。肚臍以下到橫骨長六寸半,長於六寸半則迴腸寬闊且長,短於六寸半則迴腸狹窄且短。
橫骨長六寸半,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,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,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,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,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,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,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,故骨圍大則大過,小則不及。
白話文:
大腿骨長六寸半,大腿骨上端以下至內踝輔骨上端長一尺八寸,內踝輔骨上端長一尺八寸,內踝輔骨上端以下至下端長三寸半,內踝輔骨下端以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,內踝以下至地面長三寸,膝蓋後方凹陷處以下至腳背長一尺六寸,腳背以下至地面長三寸,所以骨架周長大則超過標準,小則達不到標準。
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,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,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,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,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,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,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,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。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。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,兩顴之間相去七寸,兩乳之間廣九寸半,兩髀之間廣六寸半。
白話文:
從下巴到肩胛骨的長度為一尺,腋窩內看不見的部分長度為四寸,腋窩以下到肋骨下緣的長度為一尺二寸,肋骨下緣以下到大腿根部的長度為六寸,大腿根部以下到膝蓋中央的長度為一尺九寸,膝蓋以下到外腳踝的長度為一尺六寸,外腳踝以下到腳背骨的長度為三寸,腳背骨以下到地面的長度為一寸。耳後到枕骨的寬度為九寸。耳前到外耳道的寬度為一尺三寸,兩顴之間的距離為七寸,兩乳之間的寬度為九寸半,兩腿之間的寬度為六寸半。
足長一尺二寸,廣四寸半。肩至肘長一尺七寸,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,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,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。項發以下至膂骨長三寸半,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,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,奇分在下,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,此眾人骨之度也,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。是故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,其見浮而堅,其見明而大者,多血;細而沉者,多氣也。
白話文:
腳長一尺二寸,寬四寸半。肩到肘長一尺七寸,肘到腕長一尺二寸半,腕到中指第一節長四寸,第一節到指尖長四寸半。頸部頭髮下方到脊椎骨長三寸半,脊椎骨下方到尾骶骨二十一節長三尺,上面七節每一節長一寸四分之一,奇數的骨節在下面,因此上面七節到脊椎骨的長度為九寸八分之七。這是大多數人的骨骼長度,也是制定經脈長短的依據。
因此,觀察經脈位於人體上的情況,如果顯得浮在表面且堅硬,而且清晰可見且較粗大,說明血氣充足;如果細小且深藏不露,說明氣血較弱。
2. 五十營
天周二十八宿,宿三十六分,人氣行一周,千八分。日行二十八宿,人經脈上下、左右、前後二十八脈,周身十六丈二尺,以應二十八宿,漏水下百刻,以分晝夜。故人一呼,脈再動,氣行三寸;一吸,脈亦再動,氣行三寸,呼吸定息,氣行六寸。十息,氣行六尺,日行二分。
白話文:
天空中有二十八個星座,每個星座又分為三十六個小區,人體氣血運行一週,約等於千八百個小區。太陽運行於二十八個星座,人體經脈的上下、左右、前後共有二十八條,周身長度十六丈二尺,這與二十八個星座相應。一炷香燃燒百刻,可以區分晝夜。因此,人體一呼一吸,脈搏就跳動兩次,氣血運行六寸;十次呼吸,氣血運行六尺,相當於太陽運行兩分。
二百七十息,氣行十六丈二尺,氣行交通於中,一周於身,下水二刻,日行二十五分有奇。五百四十息,氣行再周於身,下水四刻,日行四十分。二千七百息,氣行十周於身,下水二十刻,日行五宿二十分。一萬三千五百息,氣行五十營於身,水下百刻,日行二十八宿,漏水皆盡,脈終矣。
所謂交通者,並行一數也,故五十營備,得盡天地之壽矣,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。
白話文:
吸入兩百七十口氣,氣運行十六丈二尺,氣脈在體內暢通無阻,在全身巡行一週,水漏兩刻,相當於一天二十五分多。吸入五百四十口氣,氣脈再次在全身巡行一週,水漏四刻,相當於一天四十分。吸入二千七百口氣,氣脈在全身巡行十週,水漏二十刻,相當於一天五宿二十分。吸入一萬三千五百口氣,氣脈在全身巡行五十週,水漏一百刻,相當於一天二十八宿,水漏中的水已用完,脈息也就停止了。
3. 營氣
營氣之道,內谷為寶。谷入於胃,乃傳之肺,流溢於中,布散於外,精專者行於經隧,常營無已,終而復始,是謂天地之紀。故氣從太陰出,注手陽明,上行至面,注足陽明,下行至跗上,注大指間,與太陰合,上行抵髀。從脾注心中,循手少陰出腋下臂,注小指之端,合手太陽。
白話文:
人體的氣血運行之道,以內臟的消化吸收為根本。食物進入胃中,營養物質被傳輸到肺部,再在全身內流動和散佈。那些精華部分則沿著經絡運行,持續不斷地運行,周而復始,這就是天地萬物的規律。
因此,氣血從脾胃出發,注入手部的陽明經,向上運行到臉部,再注入足部的陽明經,向下運行到腳背上,注入大腳趾之間,與脾胃相連,再向上運行到大腿。
從脾胃注入手心,沿著手部的少陰經流出腋下到手臂,注入小手指尖,與手部的太陽經相連。
上行乘腋出䪼內,注目內眥,上巔下項,合足太陽。循脊下尻,下行注小指之端,循足心注足少陰,上行注腎。從腎注心,外散於胸中,循心主脈出腋下臂,出兩筋之間,入掌中,出中指之端,還注小指次指之端,合手少陽。上行注膻中,散於三焦,從三焦注膽,出脅,注足少陽。
白話文:
從手掌腋側向上行走,穿出腋下內側,經過眼內側的內眥,向上到後腦杓,再往下到後脖子,與足太陽經相合。順著脊骨往下到屁股,再繼續往下行走,到達小指的指尖,順著腳掌進入足少陰經,再往上行走,到達腎臟。從腎臟流注到心臟,然後擴散到胸腔,順著心主脈從腋下流出,經過兩條筋之間,進入手掌,從中指的指尖流出,再流注到小指和無名指的指尖,與手少陽經相合。向上行走,流注到膻中,擴散到三焦,從三焦流注到膽囊,經過脇肋,流注到足少陽經。
下行至跗上,復從跗注大指間,合足厥陰。上行至肝,從肝上注肺,上循喉嚨,入頏顙之竅,究於畜門。其支別者,上額循巔下項中,循脊入骶,是督脈也,絡陰器,上過毛中,入臍中,上循腹裡,入缺盆,下注肺中,復出太陰。此營氣之所行也,逆順之常也。
白話文:
從腳底沿著腳背向上行進,再從腳背注入大拇指縫隙,與足厥陰經相會。向上行至肝臟,從肝臟以上注入肺部,沿著喉嚨向上,進入鼻孔,最後抵達耳朵根;它的分支向上額頭,沿著後腦勺下方後頸部,沿著脊骨進入尾骨,這就是督脈;它連結著生殖器官,向上經過肚臍,向上沿著腹腔,進入胸中,向下注入肺部,再與太陰經相會。這便是營氣運行的路徑,是順逆循環的規律。
4. 脈度
手之六陽,從手至頭,長五尺,五六三丈。手之六陰,從手至胸中,三尺五寸,三六一丈八尺,五六三尺,合二丈一尺。足之六陽,從足上至頭,八尺,六八四丈八尺。足之六陰,從足至胸中,六尺五寸,六六三丈六尺,五六三尺,合三丈九尺。蹻脈從足至目,七尺五寸,二七一丈四尺,二五一尺,合一丈五尺。
白話文:
手部的六條陽經
從手到頭部,長度為五尺,換算成丈尺為五六三丈。
手部的六條陰經
從手到胸部,長度為三尺五寸,換算成丈尺為三六一丈八尺,再換算成尺為五六三尺,總長度為二丈一尺。
足部的六條陽經
從足部到頭部,長度為八尺,換算成丈尺為六八四丈八尺。
足部的六條陰經
從足部到胸部,長度為六尺五寸,換算成丈尺為六六三丈六尺,再換算成尺為五六三尺,總長度為三丈九尺。
蹻脈
從足部到眼睛,長度為七尺五寸,換算成丈尺為二七一丈四尺,再換算成尺為二五一尺,總長度為一丈五尺。
督脈、任脈各四尺五寸,二四八尺,二五一尺,合九尺。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,此氣之大經隧也。經脈為里,支而橫者為絡,絡之別者為孫絡,孫絡之盛而血者疾誅之,盛者瀉之,虛者飲藥以補之。
白話文:
督脈和任脈各長四尺五寸,合計八尺。十二正經各長二尺四寸,合計四十八尺。十二經脈加督脈和任脈共五十尺。加上奇經八脈的三尺,總長度為五十三尺。換算成現代單位約為十六丈二尺,這是人體氣血運行的大經絡。
正經屬裏,分支橫行的稱為絡脈,絡脈的分支稱為孫絡。孫絡氣血旺盛的,用瀉血的方法來治療;氣血過盛的,用瀉藥來瀉去;氣血虛弱的,用補藥來補益。
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,故肺氣通於鼻,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;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;肝氣通於目,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;脾氣通於口,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;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。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,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。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,陽脈不和則氣留之,氣留之則陽氣盛矣。
白話文:
五臟的氣機經常透過上方的七竅反映出來。
- 肺氣與鼻子相通,肺部健康,鼻子就能分辨氣味。
- 心氣與舌頭相通,心臟健康,舌頭就能分辨味道。
- 肝氣與眼睛相通,肝臟健康,眼睛就能辨別顏色。
- 脾氣與嘴巴相通,脾臟健康,嘴巴就能分辨穀物。
- 腎氣與耳朵相通,腎臟健康,耳朵就能分辨音調。
五臟功能失調,七竅就會不通暢;六腑功能失調,就會產生瘀積和腫脹。
因此,病邪在六腑時,陽經會失調;陽經失調,氣血就會瘀滯;氣血瘀滯,陽氣就會過盛。
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和,陰脈不和則血留之,血留之則陰氣盛矣。陰氣太盛,則陽氣不能榮也,故曰關。陽氣太盛,則陰氣弗能榮也,故曰格。陰陽俱盛,不得相榮,故曰關格。關格者,不得盡期而死也。
白話文:
陽氣過盛,陰脈就不能和順運作,陰脈不和順,就會使氣血瘀滯,氣血瘀滯就會使陰氣旺盛。陰氣過於旺盛,陽氣就無法滋養身體,所以稱為「關」。陽氣過盛,陰氣就無法滋養,所以稱為「格」。陰陽氣都過盛,互相無法滋養,所以稱為「關格」。出現關格症狀的人,會在預定壽限之前死亡。
蹻脈者,少陰之別,起於然骨之後,上內踝之上,直上循陰股入陰,上循胸裡入缺盆,上出入迎之前,入頄屬目內眥,合於太陽、陽蹻而上行,氣井相還則為濡目,氣不榮則目不合。氣之不得無行也,如水之流,如日月之行不休,故陰脈榮其藏,陽脈榮其腑,如環之無端,莫知其紀,終而復始。其流溢之氣,內溉臟腑,外濡腠理。
蹻脈有陰陽,何脈當其數?男子數其陽,女子數其陰,當數者為經,其不當數者為絡也。
白話文:
蹻脈,是少陰經的分支,起於跟骨的後面,沿著內踝骨的上方,一直向上行經大腿內側,進入陰部,再向上沿著胸腔內側,進入缺盆(恥骨聯合處),繼續向上經過迎面骨,進入眼眶,連接太陽經和陽蹻脈,共同向上運作。
氣血通過蹻脈,就能滋潤眼睛,如果氣血不旺盛,眼睛就無法睜開。氣血的運行是連續不斷的,就像水流和日月運行一樣永不停息。所以陰經負責滋養臟器,陽經負責滋養腑臟,就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圓環,循環不息。
這種流動的氣血,在體內滋養臟腑,在體外濡潤皮膚和孔竅。
5. 營衛生會
入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與肺,五臟六腑,皆以受氣,其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,營在脈中,衛在脈外,營周不休,五十而復大會。陰陽相貫,如環無端。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,行於陽二十五度,分為晝夜,故氣至陽而起,至陰而止。故曰:日中而陽隴為重陽,夜半而陰隴為重陰。
白話文:
人體通過進食吸收營養,食物進入胃部,再傳遞到肺部,五臟六腑都能獲得營養。其中較清澈的部分成為「營氣」,流動在脈絡中;較渾濁的部分成為「衛氣」,流動在脈絡外。營氣不斷循環,約五十天後再重新匯集。陰陽氣血相通,就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循環。衛氣在陰氣較重的部位運行 25 度,在陽氣較重的部位運行 25 度,形成了晝夜交替。因此,陽氣在上時起牀,陰氣在上時入睡。故有「日中時陽氣最重,夜半時陰氣最重」之說。
故太陰主內,太陽主外,各行二十五度,分為晝夜。夜半為陰隴,夜半後而為陰衰,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。日中而陽隴,日西而陽衰,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。夜半而大會,萬民皆臥,命曰合陰,平旦陰盡而陽受氣,如是無已,與天地同紀。壯者之氣血盛,其肌肉滑,氣道通,營衛之行,不失其常,故晝精而夜瞑。
白話文:
因此,太陰主宰人體內部,太陽主宰外部,各運行二十五度,分為晝夜。子夜(半夜)為陰氣聚集,子夜後陰氣衰落,黎明時陰氣消盡,陽氣開始接受能量。正午時陽氣聚集,傍晚時陽氣衰落,日落時陽氣消盡,陰氣開始接受能量。子夜時分,人體氣血聚集,所有人都在睡眠中,稱為「合陰」,黎明時陰氣消盡,陽氣開始接受能量,如此循環不息,與天地相應。身體強壯的人,氣血旺盛,肌肉皮膚光滑,氣道通暢,營衛之氣運行正常,所以白天精神充沛,晚上睡眠安穩。
老者之血氣衰,其肌肉枯,氣道澀,五臟之氣相搏,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,故晝不精,夜不眠。營出於中焦,衛出於下焦。上焦出於胃上口,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,走腋,循太陰之分而行,還至陽明,上至舌,下足陽明,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,行於陰亦二十五度,一周也。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。
白話文:
老年人的血氣衰弱,肌肉瘦弱,氣道乾澀,五臟之氣相互衝突,營養氣虛弱而防禦氣內侵,所以白天精神不好,夜晚失眠。營氣產生於中焦,衛氣產生於下焦。上焦氣產生於胃上口,與咽喉以上貫穿橫膈而佈滿胸中,經過腋下,沿著太陰經脈走行,返回陽明經,上至舌頭,下至足陽明經,經常與營氣同時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,在陰經運行也二十五度,為一週。因此,運行五十度後又在手太陰經重新會合。
中焦亦並胃口,出上焦之後,此所受氣者,泌糟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於肺脈,乃化而為血,以奉生身,莫貴於此,故獨得行於經隧,命曰營氣。
白話文:
中焦與胃的部位相鄰,在食物從上焦通過後,中焦所吸收的氣血,將食物中的糟粕和水分分開,並將其精華轉化成津液,輸送到肺脈,進而轉化為血液,供養身體。這項功能至關重要,因此中焦氣血可以獨立在經脈中運行,被稱為營氣。
營衛者精氣也,血者神氣也,故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焉。故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下焦者,別迴腸,注於膀胱而滲入焉。故水穀者,常並居於胃中,成糟粕,而俱下於大腸,而成下焦,滲而俱下,濟泌別汁,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。酒者熟谷之液也,其氣悍以清,故後谷而入,先谷而液出焉。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。
白話文:
氣血是精氣所化,所以血和氣雖然名稱不同,但本質相同。因此,失去血液的人不會出汗,失去汗液的人不會流血。
下焦是指迴腸與膀胱連接並灌輸於膀胱的地方。所以,水穀通常同時存在於胃中,形成糟粕,再一起進入大腸,形成下焦,並同時滲透而下,幫助分離出不同的液體,沿著下焦滲入膀胱。
酒是煮熟的穀物液體,它的氣味濃烈而清澈,所以比穀物晚進胃,但液體會先於穀物排出。
上焦像霧,中焦像泡,下焦像溝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