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文渙

《靈樞心得》~ 卷下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1)

1. 行針

重陽之人,熇熇高高,言語善疾,舉足善高,心肺之臟氣有餘,陽氣滑盛而揚,故神動而氣先行。此人頗有陰者也。多陽者多喜,多陰者多怒,數怒者易解,故曰頗有陰,其陰陽之離合難,故其神不能先行也。

白話文:

對於那些體質偏熱(陽氣旺盛)的人,他們精神亢奮,講話速度快,走路步伐大,心肺功能強,體內的陽氣充沛且活躍,因此他們的反應快,行動力強。這種人其實是陰氣較少。陽氣多的人情緒偏向開朗,陰氣多的人容易生氣,但經常生氣的人反而容易釋放情緒,所以說這種人還是有些許的陰氣。然而,由於他們體內陰陽二氣的調和困難,使得他們的情緒和行動無法總是保持一致,無法總是讓理智先行。

2. 上膈

喜怒不適,飲食不節,寒溫不時,則寒汁流於腸中,流於腸中則蟲寒,蟲寒則積聚,守於下管,則腸胃充郭,衛氣不營,邪氣居之。人食則蟲上食,蟲上食則下管虛,下管虛則邪氣勝之,積聚以留,留則癰成,癰成則下管約。其癰在管內者,即而痛深;其癰在外者,則癰外而痛浮,癰上皮熱。

白話文:

如果情緒起伏不定、飲食沒有規律,以及生活作息不正常,就可能導致身體的津液過多地流入腸道。這些津液流入腸道後,會使腸道中的寄生蟲受寒。寄生蟲受寒後就會聚集,聚集在腸道下部,導致腸胃脹大,身體正常的防護氣機無法正常運行,使得異常的氣機得以佔據身體。

當我們進食時,寄生蟲也會跟著吃,這樣一來腸道下部就會變得空虛。腸道下部空虛,異常的氣機就會佔據優勢,導致物質在腸道下部聚集,長時間停留,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膿腫。膿腫形成後,就會使腸道下部緊縮。

如果膿腫在腸道內部,疼痛感就會很深。如果膿腫在腸道外部,那麼膿腫會在外部形成,疼痛感比較輕微,且膿腫上方的皮膚會發熱。

3. 憂恚無言

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。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會厭者,音聲之戶也。口唇者,音聲之扇也。舌者,音聲之機也。懸雍垂者,音聲之關也。頏顙者,氣分之所泄也。橫骨者,神氣所使,主發舌者也。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,頏顙不開,分氣失也。是故厭小而薄,則發氣疾,其開闔利,其出氣易;其厭大而厚,則開闔難,其氣出遲,故重言也。人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,發不能下,至其開闔不致,故無音。

白話文:

咽喉是食物和飲水通過的通道。喉嚨是氣體能夠上下流通的地方。會厭就像是聲音的大門。口脣就像是控制聲音的門扉。舌頭就像是製造聲音的機器。懸雍垂就像是控制聲音的閘門。頏顙是氣體分配與釋放的地方。橫骨是神經氣息指揮,主要控制舌頭活動的部位。

因此,如果一個人的鼻涕不斷流下無法控制,這可能是因為頏顙未能正常開啟,導致氣體分配失調。所以,如果會厭較小且薄,那麼發聲速度就會快,開合也會順暢,發出聲音也就容易;相反地,若會厭大而厚,開合就困難,氣體排出速度慢,因此說話會變得緩慢,甚至重複。

突然間無法發聲的人,可能是因爲寒氣侵入了會厭,使得會厭無法正常工作,無法發出聲音,也不能讓聲音下行,導致開合不順暢,所以就無法發聲。

4. 寒熱

鼠瘻之本,皆在於臟,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,其浮於脈中,而未內著於肌肉,而外為膿血者,易去也。反其目視之,其中有赤脈,上下貫瞳子,見一脈,一歲死;見一脈半,一歲半死;見二脈,二歲死;見二脈半,二歲半死;見三脈,三歲而死,見赤脈不下貫瞳子,可治也。

白話文:

鼠瘻(一種淋巴結腫大)的根本原因都源於內臟,它們的末端會向上延伸到頸部和腋下之間的位置。如果這種病變只是浮現在脈絡中,尚未深入到肌肉組織裡,並且在體表形成膿血,那麼這種情況是比較容易治療的。

如果翻轉眼皮檢查眼睛,發現有紅色的血管直通瞳孔,看到一條紅脈,患者可能一年內會死亡;看到一條半的紅脈,患者可能一年半內會死亡;看到兩條紅脈,患者可能兩年內會死亡;看到兩條半的紅脈,患者可能兩年半內會死亡;看到三條紅脈,患者可能三年內會死亡。然而,如果沒有看到紅色的血管直通瞳孔,那這個病情還是有機會可以治療的。

5. 邪客

夫邪氣之客人也,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,何氣使然?五穀入於胃也,其糟粕、津液、宗氣分為三隧,故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肺,而行呼吸焉。營氣者,泌其津液,注之於脈,化以為血,以榮四末,內注五臟六腑,以應刻數焉。衛氣者,出其悍氣之剽疾,而先行於四末、分肉、皮膚之間,而不休者也,晝日行於陽,夜行於陰,常從足少陰之分間,行於五臟六腑,則衛氣獨衛其外,行於陽,不得入於陰。行於陽則陽氣盛,陽氣盛則陽蹻滿,不得入於陰,陰虛,故目不瞑也。

人之肢節,以應天地。天圓地方,人頭圓足方以應之,天有日月,人有兩目;地有九州,人有九竅,天有風雨,人有喜怒;天有雷電,人有音聲;天有四時,人有四肢;天有五音,人有五臟;天有六律,人有六腑;天有冬夏,人有寒熱;天有十日,人有手十指;辰有十二,人有足十指,莖垂以應之,女子不足二節,以抱人形;天有陰陽,人有夫妻;歲有三百六十五日,人有三百六十節;地有高山,人有肩膝;地有深谷,人有腋膕;地有十二經水,人有十二經脈;地有泉脈,人有衛氣;地有草蓂,人有毫毛;天有晝夜,人有臥起;天有列星,人有牙齒;地有小山,人有小節;地有小石,人有高骨;地有林木,人有募筋;地有聚邑,人有㿉肉;歲有十二月,人有十二節;地有四時不生草,人有無子。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。

手太陰之脈,出於大指之端,內屈,循白肉際,至本節之後大淵。留以澹;外屈,上於本節之下。內屈,與陰諸絡會於魚際,數脈並注,其氣滑利,伏行壅骨之下,外屈出於寸口而行,上至於肘內廉,入於大筋之下,內屈上行臑陰,入腋下,內屈走肺。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。

心主之脈,出於中指之端,內屈,循中指內廉以上,留下常中,伏行兩骨之間,外屈,出兩筋之間,骨肉之際,其氣滑利,上三寸,外屈出行兩筋之間,上至肘內廉,入於小筋之下,留兩骨之會,上入於胸中,內絡於心脈。少陰,心脈也。心者,五臟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,其藏堅固,邪弗能容也,容之則傷心,心傷則神去,神去則死矣。故諸邪之在於心者,皆在於心之包絡。

包絡者,心主之脈也,故獨無腧焉。其外經病而藏不病,故獨取其經於掌手銳骨之端。其餘脈出入屈折,其行之徐疾,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。故本腧者,皆因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,是謂因沖而瀉因衰而補,如是者,邪氣得去,真氣堅固,是謂因天之序。

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,皮膚之寒熱,脈之盛衰滑澀,其脈滑而盛者,病日進;虛而細者,久以持;太以澀者,為痛痹;陰陽如一者,病難治,其本末尚熱者,病尚在;其熱以衰者,其病亦去矣。持其尺,察其肉之堅脆、小大、滑澀、寒溫、燥濕。因視目之五色,以知五臟,而決死生;視其血脈,察其色以知其寒熱痛痹。

白話文:

邪氣侵入人體猶如外來客,有時候會讓人睜眼難眠,這是什麼原因呢?當我們攝取五穀進入胃裡後,食物會分解成糟粕、津液和宗氣,這三種物質在人體內各自有不同的運行路徑。宗氣聚集在胸中,通過喉嚨,貫通心肺,調節呼吸。營氣則將津液精華輸送到血液中,滋養全身四肢末端和內臟,按時刻數運行。衛氣具有強烈的保護力,它在四肢、肌肉、皮膚間不斷活動,晝夜不停。白天行於體表的陽分,夜晚則行於體內的陰分,常從腳底的少陰經脈開始,巡行於五臟六腑。衛氣在外保護人體,行於陽分,不能進入陰分。當衛氣行於陽分時,陽氣旺盛,導致陽蹻脈滿,無法進入陰分,使得陰氣虛弱,因此人會出現失眠的現象。

人的肢節與天地相呼應。天空圓形,地面方形,人的頭部圓形,腳部方形,與天地相應。天上有日月,人有雙眼;地有九州,人有九竅;天有風雨,人有喜怒;天有雷電,人有聲音;天有四季,人有四肢;天有五音,人有五臟;天有六律,人有六腑;天有冬夏,人有冷熱;天有十個太陽(象徵十個日子),人有十個手指;十二時辰對應人有十個腳趾,腳趾下方的莖垂部位與此相應,女子比男子少兩節,以懷孕養育下一代。天有陰陽,人有男女;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,人有三百六十個關節;地有高山,人有肩膝;地有深谷,人有腋窩;地有十二條主要水流,人有十二條主要經脈;地有泉脈,人有衛氣;地有草木,人有毛髮;天有晝夜,人有睡醒;天有眾多星星,人有牙齒;地有小山,人有小骨節;地有小石,人有突出的骨頭;地有森林,人有肌腱;地有聚落,人有脂肪組織;一年有十二個月份,人有十二個大節氣;地有四季不生草的地方,人有不能生育的現象。這些都是人與天地相呼應的例子。

手太陰肺經的脈絡,起源於大拇指末端,向內彎曲沿著手掌肉邊緣,到達腕部的大淵穴。在此停留片刻,再向外彎曲,向上到達手腕下方。接著再次向內彎曲,與手太陰肺經的其他絡脈在魚際穴相遇,多條脈絡在此交匯,氣血運行順暢。脈絡潛伏在壅骨下方,再次向外彎曲,穿過寸口穴向上延伸,直到肘部內側,穿過大筋下方,再向內彎曲向上行至臂陰部,穿入腋下,最後向內彎曲,進入肺部。這就是手太陰肺經的順行和逆行過程中的曲折變化。

心包經的脈絡起源於中指末端,向內彎曲沿著中指內側,向上到達手腕下方的勞宮穴。在這裡停留片刻,脈絡潛伏在兩根骨頭之間,再次向外彎曲,穿過兩根肌腱之間,處於骨肉交界處,氣血運行順暢。向上三寸,再次向外彎曲,穿過兩根肌腱之間,向上延伸到肘部內側,穿過小筋下方,在兩根骨頭交匯處停留,然後向上進入胸腔,深入心臟,與心脈相連。心包經是心臟的保護層,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要主宰,是精神的居所。心臟堅固,邪氣難以侵犯。如果邪氣進入心臟,就會傷害心臟,心臟受傷,精神就會消散,精神消散,人就會死亡。因此,邪氣在心臟周圍的影響,都集中在心包經。

心包經是心臟的保護層,因此沒有特定的穴位。當心包經受到外部影響,但心臟本身未受損時,可以專門治療心包經,通常在手掌和手指的尖端進行。其他經脈的運行、彎曲和速度,都類似於手少陰心包經的脈絡運行方式。因此,治療基本穴位時,要根據氣血的虛實、快慢來選擇治療方法,這就是利用衝擊來排邪,利用衰弱來補充正氣。這樣做,邪氣可以被驅除,正氣可以得到鞏固,這就是遵循自然規律的治療方法。

在治療前,必須先了解十二經脈的起始和終點,皮膚的寒熱,脈搏的盛衰、滑澀等情況。如果脈搏滑而盛,表示病情正在惡化;如果脈搏虛而細,表示病情已持續一段時間;如果脈搏過於澀滯,可能是痛痹;如果陰陽失衡,病情可能難以治癒。如果脈搏和皮膚仍然保持溫熱,表示疾病尚未完全消除;如果熱度已經減退,表示疾病已經好轉。在診斷時,要仔細檢查手腕的脈搏,觀察皮膚的堅韌度、大小、滑澀、寒溫、乾濕等情況,並通過觀察眼睛的五種顏色來判斷五臟的健康狀況,預測生死。此外,還需要觀察血液循環,通過皮膚顏色來判斷身體的寒熱、痛痹等情況。

當肺臟和心臟受到邪氣影響時,氣血會停留在雙肘部位;肝臟受到邪氣影響時,氣血會流向雙腋下;脾臟受到邪氣影響時,氣血會停留在大腿內側;腎臟受到邪氣影響時,氣血會停留在小腿後部。這八個部位都是身體重要的關節,是真氣運行的通道,也是血液循環的區域。邪氣和瘀血不應該在這些部位停留,如果長期停留,會傷害經絡、骨骼和關節,導致關節無法正常屈伸,進而引發痙攣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