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文渙

《靈樞心得》~ 卷上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7)

1. 五癃津液別

水穀皆入於口,其味有五,各注其海,津液各走其道。故三焦出氣,以溫肌肉,充皮膚,為其津;其流而不行者為液。天暑衣厚則腠理開,故汗出;寒留於分肉之間,聚沫則為痛。天寒則腠理閉,氣濕不行,水下留於膀胱,則為尿與氣。五臟六腑,心為之主,耳為之聽,目為之候,肺為之相,肝為之將,脾為之衛,腎為之主外。故五臟六腑之津液,盡上滲於目,心悲氣並則心系急,心系急則肺舉,肺舉則液上溢。

夫心系與肺,不能常舉,乍上乍下,故咳而泣出矣。中熱則胃中消穀,消穀則蟲上下作,腸胃充郭故胃緩,胃緩則氣逆,故唾出。五穀之精液,和合而為膏者,內滲入於骨空,補益腦髓,而下流於陰股。陰陽不和,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,隨液皆減而下,下過度則虛,虛故腰背痛而脛酸。

陰陽氣道不通,四海閉塞,三焦下不瀉,津液不化,水穀並於腸胃之中,別於迴腸,留於下焦,不得滲膀胱,則下焦脹,水溢則為水脹,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。

白話文:

所有飲食都是從口進入,其味道可分為五類,分別注入到身體的不同部位,而身體的津液也各自循著不同的路徑運行。所以三焦會釋放氣息,用來溫暖肌肉,滋潤皮膚,這就是所謂的津;而那些在體內流動但不會排出體外的就是液。當天氣炎熱或穿著厚重時,毛孔就會張開,所以會出汗;若寒氣滯留在肌肉之間,聚集泡沫便會感到疼痛。當天氣寒冷時,毛孔閉合,氣濕無法排出,水分就積存在膀胱,形成尿液和氣體。五臟六腑中,心臟是主宰,耳朵負責聽覺,眼睛負責觀察,肺部輔助調節,肝臟負責控制,脾臟負責保護,腎臟則管理外部事物。因此,五臟六腑的津液,最終都會向上滲透至眼睛,如果心臟感到悲傷,氣血混亂,心臟的運作就會緊張,心臟運作緊張,肺部功能就會亢奮,肺部亢奮,液體就會上湧。

然而,心臟和肺部不可能一直處於亢奮狀態,時而上揚時而下降,因此才會出現咳嗽時眼淚也會跟著流出來的情況。體內過熱,胃部消化食物的速度就會加快,消化速度加快,腸胃中的細菌就會活躍,腸胃充滿食物,所以胃部會變得鬆弛,胃部鬆弛,氣體就會上升,所以會有口水流出。五穀的精華液體,混合在一起成為膏狀物質,向內滲入骨頭的空隙,補充大腦和脊髓,再向下流入大腿內部。如果陰陽失衡,就會導致液體溢出,向下流至下體,隨著液體的流失,身體的津液就會減少,津液過度流失就會導致虛弱,虛弱的話,腰部和背部就會疼痛,小腿也會感到痠痛。

如果陰陽二氣的運行道路不通暢,人體的四大庫藏就會被封鎖,三焦的下行功能受阻,津液無法正常轉換,食物和水分都堆積在腸胃之中,在迴腸部分分離,然後積存在下焦,無法滲入膀胱,這樣下焦就會膨脹,水分過多就會導致全身浮腫,這就是津液在五個不同部位的運行順序和異常情況。

2. 五閱五使

鼻者,肺之官;目者,肝之官;口唇者,脾之官;舌者,心之官;耳者,腎之官。

故肺病者,喘息鼻張;肝病者,眥青;脾病者,唇黃;心病者,舌卷短,顴赤;腎病者,顴與顏黑。

白話文:

鼻子是肺的外在表現部位;眼睛是肝的外在表現部位;嘴脣是脾的外在表現部位;舌頭是心的外在表現部位;耳朵是腎的外在表現部位。

因此,當肺有疾病時,會出現喘息、鼻翼扇動的症狀;肝有疾病時,眼角會顯現青色;脾有疾病時,嘴脣會呈現黃色;心有疾病時,舌頭可能捲縮或變短,兩頰會泛紅;腎有疾病時,兩頰和額頭可能會變黑。

3. 陰陽清濁

受谷者濁,受氣者清。清者注陰,濁者注陽。濁而清者,上出於咽;清而濁者,則下行。清濁相干,命曰亂氣。氣之大別,清者上注於肺,濁者下走於胃。胃之清氣,上出於口;肺之濁氣,下注於經,內積於海。手太陽獨受陽之濁,手太陰獨受陰之清。其清者上走空竅,其濁者下行諸經。諸陰皆清,足太陰獨受其濁。清者其氣滑,濁者其氣澀,此氣之常也。

白話文:

接受食物的部位是混濁的,接受氣息的部位是清澈的。清澈的氣息會進入陰性器官,混濁的物質會進入陽性器官。當混濁的物質中有清澈的氣息,它會從咽喉部位釋放出來;當清澈的氣息中有混濁的物質,它就會往下運行。如果清澈和混濁的物質互相干擾,我們稱之為亂氣。氣息有大體上的分類,清澈的氣息會上升到肺部,混濁的物質則會下落到胃部。胃中的清澈氣息,會從口中散發出去;肺部的混濁氣息,會注入經絡,並在體內的海洋(意指血液)中累積。手太陽經絡專門接受來自陽性的混濁物質,手太陰經絡則專門接受來自陰性的清澈氣息。清澈的氣息會上升到空洞的部位,混濁的物質則會沿著各條經絡下行。所有的陰性器官都是清澈的,但足太陰經絡卻單獨接受混濁的物質。清澈的氣息流動順暢,混濁的物質流動則顯得滯澀,這是氣息運作的基本規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