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文渙

《靈樞心得》~ 卷上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6)

1. 平人絕谷

胃大一尺五寸,徑五寸,長二尺六寸,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,其中之谷,常留二斗,水一斗五升而滿。上焦泄氣,出其精微,剽悍滑疾,下焦下溉諸腸。小腸大二寸半,徑八分分之少半,長三丈二尺,受谷二斗四升,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。迴腸大四寸,徑一寸寸之少半,長二丈一尺,受谷一斗,水七升半。

廣腸大八寸,徑二寸寸之大半,長二尺八寸,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。腸胃之長,凡五丈八尺四寸,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,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。平人則不然,胃滿則腸虛,腸滿則胃虛,更虛更滿,故氣得上下,五臟安定,血脈和則精神乃居,故神者,水穀之精氣也。

故腸胃之中,常留谷二斗,水一斗五升,故平人日再後,後二升半,一日中五升,七日五七三斗五升,而留水穀盡矣。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,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。

白話文:

[平人斷食]

胃部容量約為一尺五寸,直徑約五寸,長度約二尺六寸,胃部能承載水和食物總量約為三鬥五升,其中通常會留存二斗的食物,加上一斗五升的水即為滿載。上消化道負責釋放氣體,並提取精華物質,這些物質性質輕快,會向下流入到下消化道,灌溉各個腸道。

小腸直徑約為二寸半,厚度約為八分之少半,全長約三丈二尺,能承載二斗四升的食物,加上六升三合多一點的水。迴腸直徑約為四寸,厚度約為一寸之少半,全長約二丈一尺,能承載一斗的食物,加上七升半的水。

大腸直徑約為八寸,厚度約為二寸之多,全長約二尺八寸,能承載九升三合八分之一的食物。腸胃的總長度約為五丈八尺四寸,能承載九鬥二升一合多一點的水和食物,這就是腸胃能承載的水和食物總量。

正常人的情況則不同,當胃部滿時,腸道是空的;反之,當腸道滿時,胃部是空的,這樣交替滿與空的狀態,使氣體得以在全身上下流通,五臟運作穩定,血液脈絡和順,精神就能得到安住,因此所謂的精神,正是來自於水和食物的精華氣息。

因此,腸胃中通常會留存二斗的食物和一斗五升的水,所以正常人每天排便兩次,每次約二升半,一天下來共排掉五升,七天後,也就是五乘以七等於三鬥五升,體內所有的水和食物就已經排完。因此,正常人如果七天不進食也不喝水就會死亡,因為體內的水、食物、精華氣息以及津液都已經消耗殆盡。

2. 海論

人有髓海,有血海,有氣海,有水穀之海。胃者,水穀之海,其輸上在氣街,下至三里;衝脈者,為十二經之海,其輸上在於大杼,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;膻中者,為氣之海,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,前在於人迎;腦為髓之海,其輸上在於其蓋,下在風府。凡此四海者,得順者生,得逆者敗,知調者利,不知調者害。

氣海有餘者,氣滿胸中悗,急息面赤;氣海不足,則氣少不足以言。血海有餘,則常想其身大,怫然不知其所病;血海不足,亦常想其身小,狹然不知其所病。水穀之海有餘,則腹滿;水穀之海不足,則飢不受穀食。髓海有餘,則輕勁多力,自過其度;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酸眩冒,目無所見,懈怠安臥。

白話文:

人體內有髓海、血海、氣海和水穀之海四大海洋。胃是水穀之海,它的影響範圍向上可至氣街,向下延伸到三里穴;衝脈則被稱為十二經絡之海,其影響範圍向上到達大杼穴,向下則出現在巨虛穴的上下位置;膻中被視為氣的海洋,其影響範圍向上在柱骨的上下,向前則在人迎穴;腦則被視為髓之海,其影響範圍向上在頭蓋骨,向下則到風府穴。這四大海洋,如果運作順暢,身體就會健康;如果運行不順,身體就會受損。懂得調節的人會得到好處,不懂得調節的人則會受到傷害。

氣海如果過於充沛,可能會導致胸中悶痛,呼吸急促,臉色發紅;氣海如果不足,則可能出現氣短,說話無力。血海如果過於充沛,常會感到自己體型變大,但又說不出具體的病症;血海如果不足,常會感到自己體型變小,同樣也說不出具體的病症。水穀之海如果過於充沛,可能會導致腹部飽脹;如果不足,則可能會持續感到飢餓,無法接受食物。髓海如果過於充沛,可能會讓人感到輕盈有力,超出自己的極限;如果髓海不足,可能會導致頭暈耳鳴,腿腳酸軟,眼前一黑,疲倦欲睡。

3. 五亂

經脈十二者,以應十二月。其氣各異,營衛相隨,陰陽已和,清濁不相干,如是則順之而治。清氣在陰,濁氣在陽,營氣順脈,衛氣逆行,清濁相干,亂於胸中,是謂大悗。故氣亂於心,則煩心密嘿,俛首靜伏;亂於肺,則俛仰喘喝,接手以呼;亂於腸胃,則為霍亂;亂於臂脛,則為四厥;亂於頭,則為厥逆,頭重眩僕。

白話文:

人體內的十二條經脈,與一年中的十二個月份相對應。每條經脈的氣息運行各有特點,營氣和衛氣相互配合,陰陽達到平衡,清氣與濁氣不會混亂,這樣的話,身體就能順利地得到調理。

如果清氣停留在陰分,濁氣滯留在陽分,營氣沿著脈絡順行,而衛氣卻逆向而行,當清氣和濁氣混亂在一起,在胸腔中產生衝突,這種情況就稱為大悶。

所以,當氣息在心臟部位混亂時,就會感到心情煩躁,沉默不語,垂頭喪氣,身體蜷縮;當氣息在肺部混亂時,會出現彎腰弓背、呼吸急促,甚至張開雙手喘息的症狀;當氣息在腸胃區域混亂時,就會發生霍亂般的症狀;當氣息在手臂和小腿混亂時,會導致四肢厥冷;當氣息在頭部混亂時,就會引起逆血上沖,感到頭重腳輕,頭暈目眩,甚至倒地不起。

4. 脹論

夫胸腹者,藏腑之郭也。膻中者,心主之宮城也。胃者,太倉也。咽喉小腸者,傳送也。胃之五竅者,閭里門戶也。廉泉玉英者,津液之道也。故五臟六腑者,各有畔界,其病各有形狀。夫心脹者,煩心短氣,臥不安。肺脹者,虛滿而喘咳。肝脹者,脅下滿而痛引小腹。脾脹者,善噦,四肢煩悗,體重不能勝衣,臥不安。

腎脹者,腹滿引背央央然,腰髀痛。胃脹者,腹滿,胃脘痛,鼻聞焦臭,妨於食,大便難。大腸脹者,腸鳴而痛濯濯,冬日重感於寒,則飧不化。小腸脹者,少腹䐜脹,引腰而痛。膀胱脹者,少腹滿而氣癃。三焦脹者,氣滿於皮膚中,輕輕然而不堅。膽脹者,脅下痛脹,口中苦,善太息。

衛氣之在身也,常然並脈循分肉,行有逆順,陰陽相隨,乃得天和,五臟更始,四時有序,五穀乃化。然後厥氣在下,營衛留止,寒氣逆上,真邪相攻,兩氣相搏,乃合為脹也。

白話文:

[脹論]這篇文章談的是身體不同部位的脹滿問題。我們可以把胸腹想像成內臟的保護罩,膻中是心臟的主要居所,胃像是儲存食物的大倉庫,咽喉和小腸負責食物的傳遞,胃部的五個孔道就像社區的門戶,而廉泉玉英則是津液運行的通道。

每個臟腑都有它們自己的領域,生病時也會有不同的症狀。心臟脹滿的人會感到煩躁且呼吸困難,晚上睡不好覺。肺部脹滿的人會感覺虛弱、胸悶且喘咳。肝臟脹滿的人,肋骨下緣會感到脹滿且疼痛,甚至連帶小腹也感到不適。脾臟脹滿的人容易打嗝,四肢會感到煩悶,身體沉重到好像穿著衣服都負擔不了,晚上也睡不好。

腎臟脹滿的人腹部會脹滿,背部會感到緊繃,腰部和大腿根部會疼痛。胃脹滿的人腹部脹滿,胃部會痛,鼻子會聞到燒焦的臭味,影響食慾,排便也會困難。大腸脹滿的人腸道會發出咕嚕聲且伴隨疼痛,冬天若再受到寒氣侵襲,食物會不易消化。小腸脹滿的人下腹部會脹痛,連帶腰部也痛。膀胱脹滿的人下腹部會脹滿且尿流不通暢。三焦脹滿的人皮膚下會有脹氣感,輕飄飄的但並不堅實。膽囊脹滿的人肋邊會痛且脹,口中會感到苦澀,容易嘆氣。

人體的防禦氣在體內通常會跟著血液循環,沿著肌肉層運行,有正向也有反向,陰陽交錯,這樣才能與自然界的和諧相應,臟腑才能正常運作,四季纔能有序,五穀才能被消化吸收。但當邪氣積聚在下部,營養和防禦氣停止運行,寒氣逆向上衝,真氣和邪氣互相攻擊,兩種氣體相互碰撞,就會形成脹滿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