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文渙

《靈樞心得》~ 卷上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3)

1. 脈度

手之六陽,從手至頭,長五尺,五六三丈。手之六陰,從手至胸中,三尺五寸,三六一丈八尺,五六三尺,合二丈一尺。足之六陽,從足上至頭,八尺,六八四丈八尺。足之六陰,從足至胸中,六尺五寸,六六三丈六尺,五六三尺,合三丈九尺。蹻脈從足至目,七尺五寸,二七一丈四尺,二五一尺,合一丈五尺。

督脈、任脈各四尺五寸,二四八尺,二五一尺,合九尺。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,此氣之大經隧也。經脈為里,支而橫者為絡,絡之別者為孫絡,孫絡之盛而血者疾誅之,盛者瀉之,虛者飲藥以補之。

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,故肺氣通於鼻,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;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;肝氣通於目,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;脾氣通於口,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;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。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,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。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,陽脈不和則氣留之,氣留之則陽氣盛矣。

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和,陰脈不和則血留之,血留之則陰氣盛矣。陰氣太盛,則陽氣不能榮也,故曰關。陽氣太盛,則陰氣弗能榮也,故曰格。陰陽俱盛,不得相榮,故曰關格。關格者,不得盡期而死也。

蹻脈者,少陰之別,起於然骨之後,上內踝之上,直上循陰股入陰,上循胸裡入缺盆,上出入迎之前,入頄屬目內眥,合於太陽、陽蹻而上行,氣井相還則為濡目,氣不榮則目不合。氣之不得無行也,如水之流,如日月之行不休,故陰脈榮其藏,陽脈榮其腑,如環之無端,莫知其紀,終而復始。其流溢之氣,內溉臟腑,外濡腠理。

蹻脈有陰陽,何脈當其數?男子數其陽,女子數其陰,當數者為經,其不當數者為絡也。

白話文:

內容如下:

人體的手部六條陽經,從手掌延伸到頭部,全長共五尺,乘以六就是三丈。手部的六條陰經,從手掌延伸到胸部中間,每條長三尺五寸,六條加起來是一丈八尺,再加三尺,合計二丈一尺。

腳部的六條陽經,從腳延伸到頭部,每條長八尺,六條加起來是四丈八尺。腳部的六條陰經,從腳延伸到胸部中間,每條長六尺五寸,六條加起來是三丈六尺,再加三尺,合計三丈九尺。

蹻脈從腳延伸到眼睛,長七尺五寸,乘以二等於一丈四尺,再加上一尺,合計一丈五尺。

督脈和任脈各長四尺五寸,兩條加起來,四乘以二等於八尺,再加上一尺,合計九尺。

總計以上所有經絡的長度,合共十六丈二尺,這就是人體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。

經脈位於體內,分支並橫向分佈的就是絡脈,絡脈的細小分支稱為孫絡。如果孫絡的血液過多,需要及時排出,若血液過多就需排出,血液不足則要服用藥物補充。

人的五臟與面部的七竅息息相關,肺氣通達鼻腔,肺臟健康,鼻子就能分辨香味;心氣通達舌頭,心臟健康,舌頭就能分辨五味;肝氣通達眼睛,肝臟健康,眼睛就能分辨五色;脾氣通達口腔,脾臟健康,口腔就能分辨五穀的味道;腎氣通達耳朵,腎臟健康,耳朵就能聽到五音。

如果五臟不協調,面部的七竅就不能正常工作;六腑不協調,就會導致體內結塊,形成膿包。邪氣侵入腑臟,陽脈就會失調,陽脈失調,氣血就會停滯,陽氣就會過剩。

陽氣過剩,陰脈就會失調,陰脈失調,血液就會停滯,陰氣就會過剩。陰氣過剩,陽氣就不能滋養全身,這種情況被稱為“關”。陽氣過剩,陰氣就不能滋養全身,這種情況被稱為“格”。陰陽雙方都不能滋養全身,這種情況被稱為“關格”。關格患者,往往活不到預期的壽命。

蹻脈是少陰經的分支,起自足部的然骨後方,沿著內踝向上,穿過大腿內側進入腹股溝,再沿著胸腔內側進入缺盆,再往上穿過頸部,進入眼眶,與太陽經和陽蹻經會合,向上運行。如果氣血流通順暢,眼睛就會得到滋潤,否則眼睛就會閉不上。

氣血必須持續流動,就像水流或日月運行,永不停歇。陰脈滋養內臟,陽脈滋養腑臟,就像一個無始無終的環,永遠不會停止,周而復始。氣血的過剩部分,會滋養內臟和腑臟,同時也會滋養皮膚和肌肉。

蹻脈分為陰蹻和陽蹻,那麼應該如何計算脈絡的數量呢?男性計算陽蹻的數量,女性計算陰蹻的數量。應該計算的為經脈,不應該計算的為絡脈。

2. 營衛生會

入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與肺,五臟六腑,皆以受氣,其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,營在脈中,衛在脈外,營周不休,五十而復大會。陰陽相貫,如環無端。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,行於陽二十五度,分為晝夜,故氣至陽而起,至陰而止。故曰:日中而陽隴為重陽,夜半而陰隴為重陰。

故太陰主內,太陽主外,各行二十五度,分為晝夜。夜半為陰隴,夜半後而為陰衰,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。日中而陽隴,日西而陽衰,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。夜半而大會,萬民皆臥,命曰合陰,平旦陰盡而陽受氣,如是無已,與天地同紀。壯者之氣血盛,其肌肉滑,氣道通,營衛之行,不失其常,故晝精而夜瞑。

老者之血氣衰,其肌肉枯,氣道澀,五臟之氣相搏,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,故晝不精,夜不眠。營出於中焦,衛出於下焦。上焦出於胃上口,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,走腋,循太陰之分而行,還至陽明,上至舌,下足陽明,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,行於陰亦二十五度,一周也。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。

中焦亦並胃口,出上焦之後,此所受氣者,泌糟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於肺脈,乃化而為血,以奉生身,莫貴於此,故獨得行於經隧,命曰營氣。

營衛者精氣也,血者神氣也,故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焉。故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下焦者,別迴腸,注於膀胱而滲入焉。故水穀者,常並居於胃中,成糟粕,而俱下於大腸,而成下焦,滲而俱下,濟泌別汁,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。酒者熟谷之液也,其氣悍以清,故後谷而入,先谷而液出焉。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。

白話文:

人體接受能量來源於食物,食物進入胃中,再由胃傳遞到肺部,全身的五臟六腑都由此接受養分。其中,較純淨的部分成為營氣,較混濁的部分成為衛氣。營氣在脈絡之中運行,衛氣則在脈絡之外運行。營氣週而復始,無休無止,每五十週即有一次大循環。陰陽二氣相互連接,就像環狀物一樣沒有終點。

衛氣在夜晚運行二十五次,在白天運行二十五次,正好配合晝夜節律,因此當衛氣運行到陽氣旺盛的地方時人就會醒來,運行到陰氣濃厚的地方時人就會休息。所以說,中午時分陽氣最旺,稱為重陽;半夜時分陰氣最濃,稱為重陰。

太陰主管夜晚,太陽主管白天,各自運行二十五次,形成晝夜更替。半夜是陰氣最濃的時候,半夜過後陰氣開始減弱,到了清晨,陰氣完全消散,陽氣開始上升。中午時分陽氣最旺,下午陽氣開始減弱,到了傍晚,陽氣完全消散,陰氣開始上升。半夜時分,營氣和衛氣會有一次大匯聚,此時萬物皆睡,稱為合陰。清晨陰氣消散,陽氣上升,如此往復不已,與天地的運行規律一致。

年輕人因為血液充盈,肌肉柔軟,氣道暢通,營氣和衛氣的運行正常,所以白天精神充沛,夜晚能安然入睡。

老年人由於血液衰減,肌肉萎縮,氣道不通暢,五臟的氣互相搏擊,營氣減少,衛氣在體內活動頻繁,所以白天精神不佳,夜晚難以入眠。

營氣產生於中焦,衛氣產生於下焦。上焦的營氣從胃的上口出來,經過咽喉,穿過膈肌,分佈於胸腔,沿著腋下行走,沿著太陰的路徑運行,再回到陽明,向上到達舌頭,向下到達足陽明,通常與營氣一起在白天運行二十五次,在夜晚運行二十五次,完成一次完整的循環。所以每五十次運行後,營氣和衛氣會在手太陰處再次大匯聚。

中焦的營氣也會跟隨胃口而出,位於上焦之後。這個部位受到的氣,會把食物中的糟粕排泄出去,將津液蒸發,將精華部分轉化為血液,以供應身體所需,這是最重要的營氣,因此它獨自運行於經絡之中,被稱為營氣。

營氣和衛氣都是精氣,血液則是神氣,因此血液和氣雖然名字不同,但實際上是同一類東西。所以失血的人不會出汗,大量出汗的人也不會有充足的血液。

下焦部位則負責將食物殘渣從迴腸分別出來,注入膀胱進行排泄。因此,水分和食物通常會一起在胃中,形成糟粕,再一起進入大腸,形成下焦。這些物質會一起被排泄出去,其中的水分會被膀胱吸收,而食物殘渣則會被排出體外。酒是由熟穀物製成的液體,它的氣味猛烈且清澈,因此它會在食物之後進入身體,但在食物之前就被排泄出去。

上焦像霧氣一樣輕薄,中焦像漚水一樣溫和,下焦像河流一樣流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