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文渙

《靈樞心得》~ 卷上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2)

1. 骨度

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,胸圍四尺五寸,腰圍四尺二寸。發所復者,顱至項尺二寸,發以下至頤長一尺,男子參折。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,缺盆以下至𩩲𩨗長九寸,過則肺大,不滿則肺小。𩩲𩨗以下至天樞長八寸,過則胃大,不及則胃小。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,過則迴腸廣長,不滿則狹短。

橫骨長六寸半,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,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,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,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,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,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,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,故骨圍大則大過,小則不及。

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,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,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,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,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,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,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,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。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。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,兩顴之間相去七寸,兩乳之間廣九寸半,兩髀之間廣六寸半。

足長一尺二寸,廣四寸半。肩至肘長一尺七寸,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,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,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。項發以下至膂骨長三寸半,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,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,奇分在下,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,此眾人骨之度也,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。是故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,其見浮而堅,其見明而大者,多血;細而沉者,多氣也。

白話文:

人的頭部大骨周長約為二尺六寸,胸部周長為四尺五寸,腰部周長為四尺二寸。頭髮覆蓋的地方,從頭頂到頸部長度為一尺二寸,從頭髮以下到下巴長一尺,這是男性的標準。喉結以下到鎖骨中央長四寸,鎖骨以下到肚臍位置長九寸,若超過這個長度表示肺部較大,若不足則表示肺部較小。肚臘以下到肚臍下方的天樞穴長八寸,若超過這個長度表示胃部較大,若不足則表示胃部較小。天樞穴以下到生殖器上方的橫骨長六寸半,若超過這個長度表示回腸較寬且長,若不足則表示回腸較窄且短。

橫骨長六寸半,從橫骨上緣到大腿內側上緣長一尺八寸,大腿內側上緣以下到下緣長三寸半,大腿內側下緣以下到腳踝內側長一尺三寸,腳踝內側以下到地面長三寸,膝蓋以下到腳背長一尺六寸,腳背以下到地面長三寸,因此,骨頭周長若太大則超出標準,太小則未達標準。

從頭頂角到頸椎骨長一尺,從腋下中間看不到的部分長四寸,腋下以下到腰側邊長一尺二寸,腰側邊以下到大腿關節長六寸,大腿關節以下到膝蓋中央長一尺九寸,膝蓋以下到腳踝外側長一尺六寸,腳踝外側以下到腳跟骨長三寸,腳跟骨以下到地面長一寸。耳朵後方與頭骨相接處寬九寸,耳朵前方到耳門位置寬一尺三寸,兩臉頰之間距離為七寸,兩乳之間寬九寸半,兩大腿之間寬六寸半。

腳長一尺二寸,寬四寸半。肩膀到手肘長一尺七寸,手肘到手腕長一尺二寸半,手腕到中指根部長四寸,中指根部到指尖長四寸半。從頸後頭髮以下到脊椎骨長三寸半,脊椎骨以下到尾骶骨共二十一節長三尺,上端每節長一寸四分之一,剩餘的奇數分數在下面,因此,上面七節到脊椎骨總長為九寸八分之七,這是人體骨骼的標準尺寸,也是用來確定經脈長短的依據。因此,觀察經脈在身體上的表現,如果呈現浮顯且堅實的,顯示血液充足;如果呈現細小且深沉的,顯示氣血旺盛。

2. 五十營

天周二十八宿,宿三十六分,人氣行一周,千八分。日行二十八宿,人經脈上下、左右、前後二十八脈,周身十六丈二尺,以應二十八宿,漏水下百刻,以分晝夜。故人一呼,脈再動,氣行三寸;一吸,脈亦再動,氣行三寸,呼吸定息,氣行六寸。十息,氣行六尺,日行二分。

二百七十息,氣行十六丈二尺,氣行交通於中,一周於身,下水二刻,日行二十五分有奇。五百四十息,氣行再周於身,下水四刻,日行四十分。二千七百息,氣行十周於身,下水二十刻,日行五宿二十分。一萬三千五百息,氣行五十營於身,水下百刻,日行二十八宿,漏水皆盡,脈終矣。

所謂交通者,並行一數也,故五十營備,得盡天地之壽矣,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。

白話文:

天空運轉著二十八個星宿,每宿又細分為三十六分,人體內的氣則運行一千八百份。太陽在一天內穿越二十八個星宿,同時,人體的經脈,包括上、下、左、右、前、後的二十八條,繞身體一圈總長達十六丈二尺,這與二十八個星宿相對應。而漏斗中的水滴下一百刻來區分晝夜。

所以,人每一次呼吸,脈搏會跳動兩次,氣則運行三寸;一次吸氣,脈搏同樣跳動兩次,氣也運行三寸,一呼一吸之間,氣運行六寸。十次呼吸,氣運行六尺,太陽移動二分。

二百七十次呼吸,氣運行十六丈二尺,氣在體內循環一週,漏斗中的水滴下兩刻,太陽移動二十五分多一點。五百四十次呼吸,氣在體內運行兩周,水滴下四刻,太陽移動四十分。二千七百次呼吸,氣在體內運行十週,水滴下二十刻,太陽移動五宿二十分。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,氣在體內運行五十週,水滴下一百刻,太陽移動二十八宿,漏斗中的水完全滴完,脈絡的氣也就運行完畢。

所謂的「交通」,指的是氣在體內的運行,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的,所以當氣運行了五十週,就能達到天地的壽命,總共運行了八百一十丈。

3. 營氣

營氣之道,內谷為寶。谷入於胃,乃傳之肺,流溢於中,布散於外,精專者行於經隧,常營無已,終而復始,是謂天地之紀。故氣從太陰出,注手陽明,上行至面,注足陽明,下行至跗上,注大指間,與太陰合,上行抵髀。從脾注心中,循手少陰出腋下臂,注小指之端,合手太陽。

上行乘腋出䪼內,注目內眥,上巔下項,合足太陽。循脊下尻,下行注小指之端,循足心注足少陰,上行注腎。從腎注心,外散於胸中,循心主脈出腋下臂,出兩筋之間,入掌中,出中指之端,還注小指次指之端,合手少陽。上行注膻中,散於三焦,從三焦注膽,出脅,注足少陽。

下行至跗上,復從跗注大指間,合足厥陰。上行至肝,從肝上注肺,上循喉嚨,入頏顙之竅,究於畜門。其支別者,上額循巔下項中,循脊入骶,是督脈也,絡陰器,上過毛中,入臍中,上循腹裡,入缺盆,下注肺中,復出太陰。此營氣之所行也,逆順之常也。

白話文:

營氣的運行方式,體內的穀物精華是最為重要的。穀物進入胃部後,會先傳遞到肺部,然後在身體內部流動,同時在外部散佈,其中最精純的部分會沿著經絡運行,不斷地循環,周而復始,這被稱為天地的規律。

所以,氣首先從太陰開始,流到手陽明,再上行到面部,然後轉向足陽明,向下到腳背,再流向大拇指之間,與太陰匯合,再向上到大腿。從脾臟注入心臟,沿著手少陰出腋下,沿手臂流到小指尖,再與手太陽相合。

氣再向上沿腋窩而出,穿過側胸,到達眼睛內角,向上到頭頂,再向下到頸項,與足太陽相合。沿著脊椎下降到臀部,再向下到小指尖,再沿著足底注入足少陰,再上行注入腎臟。從腎臟再注入心臟,然後向外散佈到胸部,沿著心包脈出腋下,沿手臂,出現在兩根筋骨之間,進入手掌,再從中指尖流出,再回到小指和無名指之間,與手少陽相合。

氣再向上流到胸膛,散佈到三焦,再從三焦注入膽囊,從脅部出發,注入足少陽。再向下到腳背,再從腳背注入大拇指之間,與足厥陰相合。再向上到肝臟,再從肝臟向上注入肺部,再沿著喉嚨,進入鼻腔,最後到達頭頂的部位。其中一部分氣會向上到額頭,沿頭頂下降,再沿頸項中線,沿脊椎進入骶骨,這是督脈,它聯繫生殖器官,再向上經過毛髮中間,進入肚臍,再向上沿腹部內側,進入缺盆,再向下注入肺部,再從太陰出來。這就是營氣的運行路徑,以及其正常的運行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