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心得》~ 卷下 (5)
卷下 (5)
1. 百病始生
喜怒不節則傷臟,臟傷則病起於陰也;清濕襲虛,則病起於下;風雨襲虛,則病起於上,是謂三部。至於其淫泆,不可勝數。風雨寒熱,不得虛,邪不能獨傷人。此必因虛邪之風,與其身形,兩虛相得,乃客其形,兩實相逢,眾人肉堅。其中於虛邪也,因於天時,與其身形,參以虛實,大病乃成,氣有定舍,因處為名,上下中外,分為三員。
白話文:
過度喜怒會傷到臟腑,臟腑受傷,疾病便會從體內產生,稱為「陰證」。寒濕邪氣侵襲陽虛之地,疾病便會從下部開始,稱為「下焦病」。風雨邪氣侵襲陽虛之地,疾病便會從上部開始,稱為「上焦病」。這就是「三部」病證。
至於疾病的具體表現,則千差萬別。風、雨、寒、熱等邪氣如果不能侵襲陽虛,就無法獨自傷害人體。邪氣侵害人體,必須依賴陽虛的體質,兩者虛實相合,邪氣才能侵入人體。
虛實相交,邪氣就會與人體組織發生相互作用。邪氣之所以能侵入人體,是因為天時變化,影響人體虛實變化。氣血有固定的歸宿,根據其所在部位命名,人體分為上下中外三部分。
是故虛邪之中人也,始於皮膚,皮膚緩則腠理開,開則邪從毛髮入,入則抵深,深則毛髮立,毛髮立則淅然,故皮膚痛。留而不去,則傳舍於絡脈,在絡之時,痛於肌肉,其痛之時息,大經乃代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經,在經之時,灑淅喜驚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輸,在輸之時,六經不通,四肢則肢節痛,腰脊乃強。
白話文:
所以感染外來病邪的人,最初是從皮膚開始。皮膚鬆弛,毛孔就會打開。毛孔打開,外邪就會從毛髮進入,進入後就會深入,深入後毛髮就會豎立,毛髮豎立就會寒顫,所以皮膚會疼痛。外邪停留不去,就會傳播到經絡中。在經絡中時,肌肉會疼痛,疼痛有時會緩解,大經(十二經脈)就會代替疼痛。外邪停留不去,就會傳播到十二經脈中。在經脈中時,會出現寒顫和驚恐。外邪停留不去,就會傳播到輸脈中。在輸脈中時,十二經脈不通,四肢就會關節疼痛,腰和脊椎就會僵硬。
留而不去,傳舍於伏沖之脈,在伏沖之時,體重身痛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腸胃,在腸胃之時,賁響腹脹,多寒則腸鳴飧泄,食不化,多熱則溏出麋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腸胃之外,募原之間,留著於脈,稽留而不去,息而成積。或著孫脈,或著絡脈,或著經脈,或著輸脈,或著於伏沖之脈,或著於膂筋,或著於腸胃之募原,上連於緩筋,邪氣淫泆,不可勝論。
白話文:
病邪長期留而不去,轉而在伏沖脈停留。伏沖脈受影響時,會出現身體沉重、疼痛的症狀。
病邪長期留而不去,轉而在腸胃停留。腸胃受影響時,會出現胸腹部脹滿、嘈雜聲,天氣寒冷時會出現腸鳴、腹瀉,食物難以消化,天氣炎熱時會出現大便稀爛如糜狀。
病邪長期留而不去,轉而在腸胃以外的募原穴位之間停留。病邪停留在脈絡中,長期不散,逐漸積聚成塊。
病邪可能停留在小脈、絡脈、經脈、輸脈、伏沖脈、膂筋或腸胃的募原穴位之間。向上延伸,與緩筋相連。病邪不正、混濁,影響範圍無法盡述。
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,其積往來上下,臂手孫絡之居也,浮而緩,不能句積而止之,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,水湊滲注灌,濯濯有音,有寒則䐜脹滿雷引,故時切痛。其著於陽明之經,則挾臍而居,飽食則益大,飢則益小。其著手緩筋也,似陽明之積,飽食則痛,飢則安。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,痛外連於緩筋,飽食則安,飢則痛。
白話文:
這些堵塞的孫絡脈絡會累積起來,累積物會在上下游轉移,停留在臂部和手工孫絡脈絡中。如果堵塞物浮動且緩慢,無法形成固定的積塊,就會在腸胃之間移動,水氣滲入其中,發出汩汩的聲音。如果有寒氣影響,就會脹滿、雷鳴般的疼痛,所以時常會疼痛難耐。
如果堵塞物位於陽明經,就會夾住肚臍部位,吃飽後會脹大,餓了就會縮小。如果堵塞物位於手部的緩筋,症狀類似於陽明經的積滯,吃飽後會疼痛,餓了就會緩解。如果堵塞物位於腸胃的募原,疼痛會向外延伸到緩筋,吃飽後會緩解,餓了就會疼痛。
於伏沖之脈者,揣之應手而動,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,如湯沃之狀。其著於膂筋,在腸後者,飢則積見,飽則積不見,按之不得。其著於輸之脈者,閉塞不通,津液不下,孔竅乾壅,此邪氣之從外入內,從上下也。積之始生,得寒乃生,厥乃成積也。厥氣生足悗,悗生脛寒,脛寒則血脈凝澀,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,入於腸胃則䐜脹,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,日以成積。
白話文:
在伏沖脈上,按壓時會跟著手指而移動,鬆開手時,熱氣會順著兩條大腿流下,就像被熱湯澆過一樣。如果邪氣停留在背部的筋上,而且位於腸子後面,那麼在餓的時候積滯會出現,而吃飽了就看不見積滯,按壓也摸不到。如果邪氣停留在輸之脈上,就會導致輸之脈閉塞不通,津液無法流動,孔竅乾澀堵塞。這是邪氣從外到內,從上下侵入體內的表現。積滯最初形成,是受到了寒氣的影響,而厥氣加劇了積滯的形成。厥氣從足部開始,會導致小腿寒冷。小腿寒涼,會使血脈凝澀,血脈凝澀則寒氣會上入腸胃。進入腸胃後,就會導致腹脹,腹脹時,腸外之汁沫會聚集在一起而無法散開,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積滯。
卒然多食飲,則腸滿,起居不節,用力過度,則絡脈傷,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,陰絡傷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後血,腸胃之絡傷,則血溢於腸外,傷外有寒,汁沫與血相搏,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。卒然外中於寒,若內傷於憂怒,則氣上逆,氣上逆則六輸不通,溫氣不行,凝結蘊里而不散,津液澀滲,著而不去,而積皆成矣。
白話文:
突然過度飲食,會導致腸胃脹滿;作息不規律,用力過度,會損傷經絡脈絡。陽脈絡受損,血液就會外溢,表現在外就是流鼻血;陰脈絡受損,血液就會內溢,表現在內就是吐血。腸胃的脈絡受損,血液就會溢出到腸道外,如果同時受到外寒,體內的津液和血液會相互凝結,無法散開,就會堆積起來。突然受到外來寒氣侵襲,或者內心受到憂愁或憤怒的刺激,就會導致氣向上逆,六腑氣機不通暢,溫暖的氣血無法運行,凝結在體內無法散開,津液也會變得澀滯,停留在體內無法排出,最終都會形成積塊。
憂思傷心;重寒傷肺;忿怒傷肝;醉以入房,汗出當風傷脾;用力過度,若入房汗出浴,則傷腎。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。察其所痛,以知其應,有餘不足,當補則補,當瀉則瀉,毋逆天時,是謂至治。
白話文:
憂鬱和悲傷會損傷心臟;嚴寒會損害肺部;憤怒會損傷肝臟;酒後行房,出汗後吹風會損傷脾臟;過度用力,在出汗後行房或洗澡,會損傷腎臟。這些都是內外三因生病的原因。觀察疼痛部位,就能知道對應的臟腑,有虛有實,應當補就補,應當瀉就瀉,不要違背自然規律,這樣纔是最好的治療方法。
2. 行針
重陽之人,熇熇高高,言語善疾,舉足善高,心肺之臟氣有餘,陽氣滑盛而揚,故神動而氣先行。此人頗有陰者也。多陽者多喜,多陰者多怒,數怒者易解,故曰頗有陰,其陰陽之離合難,故其神不能先行也。
白話文:
陽氣旺盛的人,神情亢奮,說話語速快,走路步伐高。這是因為心肺之氣過於旺盛,導致陽氣過分活躍而飄揚。雖然他陽氣旺盛,但卻也暗藏著陰虛,因為陽氣過多就會導致陰氣不足。陽氣多的人容易喜悅,陰氣多的人容易發怒。發怒多次的人容易解怒,所以說他「頗有陰」,但是陰陽之間的平衡難以把握,因此他的精神無法先行。
3. 上膈
喜怒不適,飲食不節,寒溫不時,則寒汁流於腸中,流於腸中則蟲寒,蟲寒則積聚,守於下管,則腸胃充郭,衛氣不營,邪氣居之。人食則蟲上食,蟲上食則下管虛,下管虛則邪氣勝之,積聚以留,留則癰成,癰成則下管約。其癰在管內者,即而痛深;其癰在外者,則癰外而痛浮,癰上皮熱。
白話文:
情緒波動、飲食不規律、忽冷忽熱的環境,會導致寒氣流入腸道。寒氣在腸道中聚集,形成蟲寒。蟲寒累積,堵塞下腸道,導致腸胃脹滿,衛氣運轉不暢,邪氣乘虛而入。當人進食時,蟲體會上浮爭食,導致下腸道空虛,邪氣趁機佔據。久而久之,邪氣聚集化膿,形成癰腫。癰腫在腸道內部形成,會導致劇烈疼痛;如果癰腫在外層形成,則會出現癰腫部位外觀紅腫、疼痛較輕微的症狀。
4. 憂恚無言
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。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會厭者,音聲之戶也。口唇者,音聲之扇也。舌者,音聲之機也。懸雍垂者,音聲之關也。頏顙者,氣分之所泄也。橫骨者,神氣所使,主發舌者也。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,頏顙不開,分氣失也。是故厭小而薄,則發氣疾,其開闔利,其出氣易;其厭大而厚,則開闔難,其氣出遲,故重言也。人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,發不能下,至其開闔不致,故無音。
白話文:
咽喉是食物和水通過的通道。喉嚨是氣上下通過的地方。會厭是發出聲音的門戶。口脣是發出聲音的扇子。舌頭是發出聲音的機關。懸雍垂是發出聲音的關卡。額竇是氣息散發的地方。橫骨由精神氣力支配,負責運動舌頭。所以,如果一個人鼻涕流出不止,可能是額竇不通暢,氣息無法散發。因此,會厭小且薄,則氣息發出快速,開合靈活,氣息容易排出;而會厭大且厚,則開合困難,氣息排出緩慢,所以會說話遲鈍。如果一個人突然失聲,可能是寒氣阻滯會厭,導致會厭無法抬起,氣息無法排出,進而導致開合受阻,所以沒有聲音。
5. 寒熱
鼠瘻之本,皆在於臟,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,其浮於脈中,而未內著於肌肉,而外為膿血者,易去也。反其目視之,其中有赤脈,上下貫瞳子,見一脈,一歲死;見一脈半,一歲半死;見二脈,二歲死;見二脈半,二歲半死;見三脈,三歲而死,見赤脈不下貫瞳子,可治也。
白話文:
鼠瘻的根源都在於臟腑,它的末梢會浮出在頸部和腋下之間。如果它還漂浮於脈中,沒有深入肌肉,並且外面有膿血,那麼就容易根治。
如果鼠瘻在反轉的眼睛裡出現,其中有紅色的脈絡,並且縱向貫穿瞳孔:
- 看到一條脈絡,一年後死亡。
- 看到一條半脈絡,一年半後死亡。
- 看到兩條脈絡,兩年後死亡。
- 看到兩條半脈絡,兩年半後死亡。
- 看到三條脈絡,三年後死亡。
如果紅色的脈絡沒有貫穿瞳孔,那麼還能治療。
6. 邪客
夫邪氣之客人也,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,何氣使然?五穀入於胃也,其糟粕、津液、宗氣分為三隧,故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肺,而行呼吸焉。營氣者,泌其津液,注之於脈,化以為血,以榮四末,內注五臟六腑,以應刻數焉。衛氣者,出其悍氣之剽疾,而先行於四末、分肉、皮膚之間,而不休者也,晝日行於陽,夜行於陰,常從足少陰之分間,行於五臟六腑,則衛氣獨衛其外,行於陽,不得入於陰。行於陽則陽氣盛,陽氣盛則陽蹻滿,不得入於陰,陰虛,故目不瞑也。
白話文:
外邪入侵人體,會導致出現失眠等症狀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
食物進入胃中,會被分為糟粕、津液和宗氣。宗氣積聚在胸中,通過喉嚨,貫通心肺,進行呼吸。
營氣從津液中分泌出來,流注在脈絡中,轉化為血液,滋養四肢末端,並注入五臟六腑,按照一定的時間規律運行。
衛氣從營氣中分化出來,先行於四肢末端、肌肉、皮膚之間,不停地運行。白天運行於陽分,晚上運行於陰分,並經常從足少陰經脈的分支進入五臟六腑。衛氣只保護人體的外部,白天運行於陽分,不能進入陰分。陽分過於亢盛,會導致陽氣充盈,陽氣充盈又會導致陽脈過於飽滿,陽脈過於飽滿,衛氣就無法進入陰分,因此陰分虛弱,就會出現失眠。
人之肢節,以應天地。天圓地方,人頭圓足方以應之,天有日月,人有兩目;地有九州,人有九竅,天有風雨,人有喜怒;天有雷電,人有音聲;天有四時,人有四肢;天有五音,人有五臟;天有六律,人有六腑;天有冬夏,人有寒熱;天有十日,人有手十指;辰有十二,人有足十指,莖垂以應之,女子不足二節,以抱人形;天有陰陽,人有夫妻;歲有三百六十五日,人有三百六十節;地有高山,人有肩膝;地有深谷,人有腋膕;地有十二經水,人有十二經脈;地有泉脈,人有衛氣;地有草蓂,人有毫毛;天有晝夜,人有臥起;天有列星,人有牙齒;地有小山,人有小節;地有小石,人有高骨;地有林木,人有募筋;地有聚邑,人有㿉肉;歲有十二月,人有十二節;地有四時不生草,人有無子。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。
白話文:
人的身體部分與天地相呼應。天圓地方,人的頭圓腳方與之相應;天上有日月,人有雙眼;地上有九州,人有九竅;天上有風雨,人的情緒有喜怒;天上有雷電,人能發出聲音;天有四季,人有四肢;天有五音,人有五臟;天有六律,人有六腑;天有冬夏,人有寒熱;天有十日,人手上十個手指與之相應;天有十二辰,人腳上十個腳趾加上踵骨與之相應,女性腳趾比男性少兩節,以符合陰柔的形貌;天有陰陽,人有夫妻;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,人身上有三百六十個關節;地上有高山,人身上有肩部和膝蓋;地上有深谷,人身上有腋窩和膕窩;地上有十二條大河流,人身上有十二條經脈;地上有泉水,人身上有衛氣;地上有草木,人身上有毛髮;天上有晝夜,人有睡眠和活動;天上有星宿,人有牙齒;地上有丘陵,人身上有小關節;地上有小石頭,人身上有骨骼突出;地上有樹林,人身上有肌肉;地上有聚落,人身上有柔軟的肉;一年有十二月,人身上有十二個節氣;地上有四季不生草的地方,人身上有生殖功能缺失的情況。由此可見,人與天地是相應的。
手太陰之脈,出於大指之端,內屈,循白肉際,至本節之後大淵。留以澹;外屈,上於本節之下。內屈,與陰諸絡會於魚際,數脈並注,其氣滑利,伏行壅骨之下,外屈出於寸口而行,上至於肘內廉,入於大筋之下,內屈上行臑陰,入腋下,內屈走肺。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。
白話文:
手太陰肺經的經脈,從大拇指指尖開始,向內彎,沿著拇指與手掌交界的白色肉處,到達手掌底部「大淵」穴。經脈在「大淵」穴停留一會兒,再向外彎曲,往上經過手掌底部。
接著,經脈向內彎曲,與「魚際」穴附近其他陰經的絡脈會合,數條經脈並流注於此。它們的氣息滑暢通利,潛行於手掌的骨骼下方,再向外彎曲,從「寸口」穴而出,向上行至肘部內側,進入巨大的肱二頭肌下方。
然後,經脈向內屈曲向上,經過腋窩,進入腋下,再向內屈曲進入肺部。這就是手太陰肺經順行和逆行的屈折走向。
心主之脈,出於中指之端,內屈,循中指內廉以上,留下常中,伏行兩骨之間,外屈,出兩筋之間,骨肉之際,其氣滑利,上三寸,外屈出行兩筋之間,上至肘內廉,入於小筋之下,留兩骨之會,上入於胸中,內絡於心脈。少陰,心脈也。心者,五臟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,其藏堅固,邪弗能容也,容之則傷心,心傷則神去,神去則死矣。故諸邪之在於心者,皆在於心之包絡。
白話文:
控制心的經脈,起始於中指尖,向內彎曲,沿著中指內側向上,到中指的常中穴,沿著兩根骨頭中間潛行,向外彎出,從兩條肌腱之間、肌肉與骨頭的交界處穿出。這條經脈的氣血運行通暢,向上走三寸,向外彎出,從兩條肌腱之間穿出,向上走到肘關節內側,進入小肌腱下方,在兩塊骨頭相會處停留,再向上進入胸腔,與心臟的經脈相連。這裡的少陰經脈就是心臟的經脈。心臟是五臟六腑的總統領導,精神寄託之所。它的藏象堅實穩固,邪氣無法侵入,如果侵入就會損傷心臟。心臟受傷則精神離去,精神離去則死亡到來。因此,所有侵犯心臟的邪氣,都停留在心臟的外圍包膜上。
包絡者,心主之脈也,故獨無腧焉。其外經病而藏不病,故獨取其經於掌手銳骨之端。其餘脈出入屈折,其行之徐疾,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。故本腧者,皆因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,是謂因沖而瀉因衰而補,如是者,邪氣得去,真氣堅固,是謂因天之序。
白話文:
包絡是指心臟所支配的脈絡,因此獨自沒有腧穴。當外經有疾病而內臟沒有疾病的時候,就只取它的經絡於手掌尖銳骨骼的末端。其餘的脈絡出入曲折,它的運行速度,都像手少陰心主脈的運行一樣。所以主要的腧穴,都是根據它的氣的虛實快慢來取穴,這就是所謂的順應脈氣的盛衰而進行瀉補。這樣一來,邪氣就能夠去除,真氣就能夠得到鞏固,這就是順應自然規律的意思。
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,皮膚之寒熱,脈之盛衰滑澀,其脈滑而盛者,病日進;虛而細者,久以持;太以澀者,為痛痹;陰陽如一者,病難治,其本末尚熱者,病尚在;其熱以衰者,其病亦去矣。持其尺,察其肉之堅脆、小大、滑澀、寒溫、燥濕。因視目之五色,以知五臟,而決死生;視其血脈,察其色以知其寒熱痛痹。
白話文:
首先要清楚十二經脈的源頭和末端,皮膚的寒熱變化,脈搏的強弱、滑澀程度,脈搏滑而強的人,病情會逐日加重;虛弱而細微的人,病情會持續一段時間;太過於澀的人,會出現疼痛和麻痺;陰陽平衡的人,病情難以治療;源頭和末端仍然發熱的人,病情仍然存在;熱度逐漸減退的人,病情也會逐漸消退。
按壓患者的尺脈,觀察其肌肉的鬆軟程度、大小、滑澀程度、寒熱和乾燥濕潤的情況。同時觀察患者的五種眼色,以瞭解五臟的狀況,並判斷生死;觀察患者的血脈,察看其顏色,以判斷寒熱痛痹的狀況。
肺心有邪,其氣留於兩肘;肝有邪,其氣流於兩腋;脾有邪,其氣留於兩髀;腎有邪,其氣留於兩膕。凡此八虛者,皆機關之室,真氣之所過,血絡之所遊,邪氣惡血,固不得住留,住留則傷經絡骨節,機關不得屈伸,故病攣也。
白話文:
肺與心臟有邪氣時,其氣會滯留在兩個手臂肘部;肝臟有邪氣時,其氣會流到兩個腋窩;脾臟有邪氣時,其氣會滯留在兩個大腿;腎臟有邪氣時,其氣會滯留在兩個膝蓋後面。凡是這八個虛虛弱弱的地方,都是氣血運行的地方,真氣會經過,血脈會流經,邪氣與淤血本來就不應該停留。如果停留不走,就會損傷經絡和骨節,氣血就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就會得攣縮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