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五 (11)
卷五 (11)
1. 本神(三十八)
土者,四維之母,母病子餒,故五臟不安。脾為太陰濕土,實則濕旺土鬱而腹脹。肝為風木,主疏泄水道,土濕木遏,升氣不達,則疏泄失政,故涇溲不利(小便淋澀)。肺藏氣,氣舍魄,魄者,氣中之清汁所結,精之父也。肺竅於鼻,宗氣統焉,肺氣虛則鼻塞不利而少氣,實則宗氣鬱滿,喘喝不寧,胸盈而仰息。
腎藏精,精舍志,志者,精中之陰靈,魄之子也。腎主蟄藏,腎氣虛則陽根升泄,寒水上逆而為厥(四肢寒冷,昏憒無知),實則水旺土濕,腹滿作脹,寒水侮土,四維皆病,故五臟不安。五臟虛實,化生諸病,必審五臟之病形,以知其氣之虛實,謹而調劑之也。
故智者之養生也,必順四時而適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處,節陰陽而調剛柔,如是則邪僻不至,長生久視。
智者養生,五神和平,不實不虛,故病去而年永。
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。因悲哀動中者,竭絕而失生。盛怒者,迷惑而不治。喜樂者,神憚散而不藏。恐懼者,神蕩憚而不收。憂愁者,氣閉塞而不行。
悲哀傷肺,肺金刑剋肝木,故木氣竭絕而失生。盛怒傷肝,肝膽同氣,甲木刑剋戊土,胃氣上逆,神魂失歸,故心君迷惑而不治。肺金主斂,腎水主藏,喜樂傷心,君火升泄,故神明憚散而不藏。恐懼傷腎,水陷金浮,肺氣失根,收斂不行,故神志蕩憚而不收。愁憂傷脾,中氣不運,故土氣閉塞而不行,脾為四臟之母,病則不能行氣於四旁故也。
心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,破䐃脫肉,毛悴色夭,死於冬。
恐懼自失,水勝火也。脾主肉,破䐃脫肉,火死土敗也。肺主皮毛,毛悴,肺金敗也。肝主色,色夭,肝木敗也。死於冬,水滅火也。
肺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人,皮革焦,毛悴色夭,死於夏。
死於夏,火刑金也。
肝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妄不精,不精則不正,當人陰縮而筋攣,兩脅骨不舉,毛悴色夭,死於秋。
肝主筋,前陰,宗筋之聚,脈循陰器而行兩脅,故陰縮而筋攣,兩脅骨不舉。死於秋,金剋木也。
脾盛怒而不解則傷意,意傷則悗亂,四肢不舉,毛悴色夭,死於春。悗,音悶。
死於春,木賊土也。
腎憂愁而不止則傷志,志傷則喜忘其前言,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,毛悴色夭,死於季夏。恐懼而不解則傷精,精傷則骨痠痿厥,精時自下。
腎水失藏,故喜忘。其位在腰,其脈貫脊,故腰脊不可俯仰屈伸。死於季夏,土刑水也。精傷髓敗,故不能養骨而生乙木,骨枯木陷,故痠軟而痿厥。蟄藏失政,風木陷泄,故精時自下。
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,不可傷,傷則失守而陰虛,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死矣。是故用針者,察觀病人之態,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,得失之意,五者以傷,針不可治之也。
白話文:
本神(三十八)
土地是四季運行的基礎,如同母親。若母親生病,孩子就會虛弱,因此五臟功能會失衡。脾屬太陰濕土,若脾氣過盛,濕氣過重會導致腹脹。肝屬風木,負責疏通水道;若土濕阻滯肝氣升發,疏洩功能失調,則小便會不暢(排尿困難)。肺主藏氣,氣中蘊藏「魄」——魄是氣中的精華凝結,為「精」的根源。肺通於鼻,主導宗氣;若肺氣虛弱,會鼻塞氣短;若肺氣壅滯,則宗氣鬱結,導致喘息不安、胸悶仰息。
腎藏精,精中蘊含「志」——志是精中的靈動之氣,為「魄」的衍生。腎主閉藏;若腎氣虛弱,陽氣外洩,寒水上逆會導致四肢冰冷、神志昏厥;若腎氣過盛,水濕困脾,則腹脹不適。當寒水侵犯脾土,四臟皆受影響,五臟功能紊亂。
五臟的虛實變化會引發各種疾病,需仔細辨別症狀以調理氣機。智慧者養生,必順應四時寒暑、調和情緒、安居節制,使陰陽協調,如此病邪不侵,得以長壽。心神平和則健康無病。
過度驚恐思慮會傷神,導致恐懼失控;悲痛過度會耗竭生氣;暴怒使人神昏;狂喜使心神渙散;長期恐懼令神魂不寧;憂愁則氣滯不通。
- 悲傷傷肺:肺克肝,肝氣衰竭。
- 憤怒傷肝:肝膽影響胃氣,使人神志迷亂。
- 喜樂傷心:心火外洩,神明不守。
- 恐懼傷腎:水不涵金,肺氣不固,神志浮蕩。
- 憂愁傷脾:中氣停滯,土濕阻礙四臟運行。
五臟受損的表現與預後:
- 心:過度思慮傷神,致恐懼消瘦,冬季易危。
- 肺:喜樂過度傷魄,發狂、形體枯槁,夏季易危。
- 肝:悲傷傷魂,神亂筋攣,秋季易危。
- 脾:憤怒傷意,四肢無力,春季易危。
- 腎:憂愁傷志,健忘腰疾,季夏易危;恐懼傷精,導致骨弱遺洩。
五臟為藏精之根本,受損則陰虛氣衰,危及生命。施針者需觀察患者神志狀態,若五臟精氣已傷,針刺難以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