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三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 (11)

1. 六元正紀大論(八十一)

三之氣,天政布,風乃時舉,民病泣出耳鳴掉眩。

三之氣司天,厥陰風木司令,故天政布,風乃時舉。腎主五液,入肝為淚,泣出耳鳴掉眩者,皆風木之病也。

四之氣,溽暑至,濕熱相薄,爭於左之上,民病黃癉而為胕腫。

四之氣,少陰君火司令,四之主氣為太陰濕土,故溽暑至。火位南方,自左上升,故濕熱相薄,爭於左之上(濕土亦自左升)。濕熱鬱蒸,故病黃癉胕腫。

五之氣,燥濕更勝,沉陰乃布,寒氣及體,風雨乃行。

五之氣,太陰濕土司令,五之主氣為陽明燥金,故燥濕更勝(客主更相勝也),濕勝則沉陰乃布,燥勝則寒氣及體(金旺則生水也)。風雨乃行者,濕旺而木復也。

終之氣,畏火司令,陽乃大化,蟄蟲出見,流水不冰,地氣大發,草乃生,人乃舒,其病溫厲。

終之氣,少陽相火司令,故蟲見水流,草生人舒,其病溫厲。

歲宜以辛調上,以咸調下,畏火之氣,無妄犯之,折其鬱氣,資其化源,贊其運氣,無使邪勝,用溫遠溫,用熱遠熱,用涼遠涼,用寒遠寒,食宜同法,有假反常,此其道也,反是者病。

帝曰:善。五運氣行主歲之紀,其有常數乎?岐伯曰:臣請次之。

甲子,甲午歲

上少陰火,中太宮土運,下陽明金

熱化二,少陰君火司天。雨化五,中運太宮濕土。燥化四,陽明燥金在泉。所謂正化日也。正氣所化也。其化上鹹寒,治君火司天。中苦熱,治中運濕土。下酸熱,治燥金在泉。所謂藥食宜也。藥食補泄之宜。

乙丑,乙未歲

上太陰土,中少商金運,下太陽水

熱化寒化勝復同,所謂邪氣化日也。乙年少商金運不及,故有火勝之熱化,火勝則有水復之寒化,此非本年正化,故曰邪氣化日。同謂丑未二年相同。陰年不及,乃有勝復邪化,陽年則無。後皆仿此。災七宮。兌金數七,金運不及,故熱勝而災及之。濕化五,司天。清化四,中運。

寒化六,在泉。所謂正化日也。《河圖》數: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,地二生火,天七成之,天三生木,地八成之,地四生金,天九成之,天五生土,地十成之。後文太過者其數成,不及者其數生,土常以生也。生數少,成數多,太過故其數多,不及故其數少。濕化五,清化四,是土金生數,寒化六,是水之成數。

以水得金生,土不能克,則寒水必勝,故言成數,此亦太過之例也。其化上苦熱,治司天。中酸和,治中運。下甘熱,治在泉。所謂藥食宜也。藥食之宜,義詳「至真要論」。

丙寅,丙申歲

上少陽火,中太羽水運,下厥陰木

火化二,水勝火,故熱化減。寒化六,風化三,寒水勝火,陽根亦敗,木失所生,故風化亦減。所謂正化日也。其化上鹹寒,中鹹溫,下辛溫,所謂藥食宜也。

白話文:

六元正紀大論(八十一)

三之氣

三之氣由司天之氣主導,厥陰風木當令,因此風氣盛行。風氣時常颳起,易使人出現流淚、耳鳴、頭暈目眩等症狀。這是因為腎主五液,淚屬肝,風木之氣過盛則引發此類病症。

四之氣

四之氣由少陰君火當令,主氣為太陰濕土,因此濕熱交蒸。火氣從南方上升,濕土之氣亦從左側上升,兩者相爭於上部,導致濕熱鬱積。此時人們容易出現黃疸和浮腫的病症。

五之氣

五之氣由太陰濕土當令,主氣為陽明燥金,因此燥濕交替相勝。濕氣盛則陰沈之氣瀰漫,燥氣盛則寒氣侵襲人身(因金旺生水)。此時風雨盛行,乃因濕土旺盛而木氣復來所致。

終之氣

終之氣由少陽相火當令,陽氣大盛,蟄伏的蟲類外出,流水不結冰,地氣旺盛,草木生長,人們感到舒適,但易患溫熱疾病。

調養原則

當年宜用辛味藥物調理上部(司天火),以咸味調理下部(在泉金)。少陽相火當令時,避免觸犯火氣,抑制其鬱滯,助長生化之源,扶助運氣之力,防止邪氣過盛。用溫法時避開溫氣,用熱法時避開熱氣,涼法避涼氣,寒法避寒氣。飲食調養亦同此理,若遇特殊情況則調整方法,違反此原則則易致病。

黃帝問:五運主歲是否有固定規律?

岐伯答:請讓我依次說明。

甲子、甲午年

  • 司天:少陰君火(熱化二)
  • 中運:太宮濕土(雨化五)
  • 在泉:陽明燥金(燥化四)
    此為正氣所化之「正化日」。
    調理方法
  • 上部(司天君火):用鹹寒藥物
  • 中部(中運濕土):用苦熱藥物
  • 下部(在泉燥金):用酸熱藥物

乙醜、乙未年

  • 司天:太陰濕土(濕化五)
  • 中運:少商金運不及(清化四),熱勝寒復(邪氣化日)
  • 在泉:太陽寒水(寒化六)
    金運不及,災害應於七宮(兌卦)。
    調理方法
  • 上部(司天濕土):用苦熱藥物
  • 中部(中運金):用酸和藥物
  • 下部(在泉寒水):用甘熱藥物

丙寅、丙申年

  • 司天:少陽相火(火化二,因水剋火而減弱)
  • 中運:太羽寒水(寒化六)
  • 在泉:厥陰風木(風化三,因寒水剋火而減弱)
    調理方法
  • 上部(司天火):用鹹寒藥物
  • 中部(中運水):用鹹溫藥物
  • 下部(在泉木):用辛溫藥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