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

《素問紹識》~ 卷第四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四 (13)

1.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(太素全存)

必問飲食居處。

寒濕之傷人云云,太素無緊字。楊曰。雨氣上侵。濕氣下入。有斯異也。略不言暑耳。寒濕中人。致虛有四。皮膚收者。言皮膚急而聚也。肌肉堅者。肌肉堅而不迎也。(按迎字疑)營血泣者。邪氣至脈中。故營血泣也。衛氣去者。邪氣至於脈外。衛氣不行。故曰去也。衛去之處。

即為虛也。先兄曰。按下文陽盛生外熱。注有寒外盛。則皮膚收之語。則王氏原本亦似無不字。堅按暑邪其表疏泄。必不收堅。楊以為略不言暑者。坐於不知上文寒暑之為寒溫也。琦亦謂寒濕是寒暑之誤。不可從。

聶闢氣不足,太素聶作攝。(按與新校正引異)楊曰。攝紙輒反。分肉間無衛氣。謂氣不足也。堅按攝字義不了。

喜怒不節,琦曰。喜怒不節字衍文。或陽逆於上。或陽湊於下。皆肝家實邪鬱結。七情惟怒為肝實。故獨言之。

喜則氣下,楊曰。喜則氣和志達。營衛之行通利。故緩而下也。堅按此說是。琦曰。下應作緩拘。又曰。舉喜悲以統憂思恐驚。

脈虛空,太素無空字。

熏滿,太素作熏藏。

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,此二句為下文上焦不通而發。以見陰陽虛盛。俱使上焦不通。而生內外之寒熱矣。

陰虛生內熱,先兄曰。王履醫經溯洄集云。帝曰。陰虛生內熱。嗟夫。此內傷之說之原乎。(按此指東垣)蓋勞動之過。則陽和之氣。皆亢極而為火矣。況水穀之味又少入。是故陽愈盛而陰愈衰也。此陰虛之陰。蓋指身中之陰氣。與水穀之味耳。或以下焦陰分為言。或以腎水真陰為言。

皆非也。夫有所勞役者。過動屬火也。形氣衰少者。壯火食氣也。穀氣不盛者。勞傷元氣。則少食而氣衰也。上焦不行者。清陽不升也。下脘不通者。濁陰不降也。夫胃受水穀。故清陽升而濁陰降。以傳化出入。滋榮一身也。今胃不能納。而穀氣衰少。則清無升而濁無降矣。

故曰上焦不行。下脘不通。然非謂絕不行不通也。但比之平常無病時。則謂之不行不通耳。上不行。下不通。則鬱矣。鬱則少火皆成壯火。而胃居上焦下脘兩者之間。故胃氣熱。熱則上炎。故熏胸中而為內熱也。

凝則脈不通,太素作血涘泣則脈不通。堅按涘即凝字。

陰與陽並,太素作陰之與陽。

氣盛乃內針云云,張曰。氣張乃內針者。因病人之吸氣而入針也。針與氣俱出者。候病人之呼氣而出針也。

熱不得還,太素還作環。楊曰。夫虛者多寒。得熱為補環轉也。疾出於針。使針下熱氣不得轉也。琦曰。熱不得還句。誤衍。

動氣候時,太素作動無後時之。堅按此與甲乙同。之。助語辭。

絡二百六十五節,楊曰。節即氣穴也。堅按宜參六節藏象論。然下有經絡支節文。則志說似是。

其病所居,太素上有視字。

白話文:

必問飲食起居。

關於寒濕傷人的論述,太素本經並無「緊」字。楊氏說:雨氣從上侵襲,濕氣從下侵入,所以有所不同。太素本經大致上沒有提到暑氣。寒濕傷人,導致虛弱有四種情況:皮膚收縮(指皮膚緊繃收縮),肌肉堅硬(肌肉僵硬而不舒展),營血泣下(邪氣入侵脈絡,導致營血運行受阻),衛氣消失(邪氣到達脈外,衛氣不能運行,所以說消失)。衛氣消失的地方,就是虛弱之處。先兄說:參照下文「陽盛則生外熱」,註解中有「寒邪外盛」,則「皮膚收縮」之語,王氏原本似乎也沒有「不」字。堅氏認為,暑邪侵犯肌表,使肌表疏泄,必然不會收縮堅硬。楊氏認為太素本經大致上沒有提到暑氣,是因為他不了解上文所說的寒暑是指寒熱溫度的意思。琦氏也認為「寒濕」是「寒暑」的錯誤,不可採信。

聶,氣不足,太素本經「聶」作「攝」。楊氏說:「攝紙輒反」,指在肌肉間沒有衛氣,就是指氣不足。堅氏認為「攝」字的意思不明確。

喜怒不節,琦氏說:「喜怒不節」四字是衍文。可能是陽氣逆於上焦,或陽氣聚集於下焦,都是肝臟實邪鬱結所致。七情之中,只有怒氣會導致肝臟實邪,所以只提到怒氣。

喜則氣下,楊氏說:喜則氣機和暢,心志舒達,營衛運行通利,所以氣機舒緩而下降。堅氏認為這種說法是正確的。琦氏說:「下」應作「緩拘」。又說:用喜、悲來統攝憂、思、恐、驚等情志。

脈虛,太素本經無「空」字。

熏滿,太素本經作「熏藏」。

陽氣受氣於上焦,以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,這兩句是為下文「上焦不通而發」作鋪墊,說明陰陽虛盛都會導致上焦不通,而產生內外寒熱。

陰虛生內熱,先兄說:王履《醫經溯洄集》記載:「帝曰:陰虛生內熱。」唉!這是內傷學說的起源(指李東垣)。大概是勞動過度,導致陽氣亢盛而化為火,況且水穀精微吸收少,所以陽氣愈盛而陰氣愈衰。這裡的「陰虛」之「陰」,指的是人體內的陰氣和水穀精微。有人說是下焦的陰分,有人說是腎水的真陰,這些說法都不對。凡是勞動過度的人,過度活動屬火;形氣衰少的人,是壯火食氣;穀氣不盛的人,是勞傷元氣,所以少食而氣衰;上焦不通,是清陽之氣不升;下脘不通,是濁陰之氣不降。胃接受水穀,所以清陽之氣上升,濁陰之氣下降,以完成氣機的出入傳化,滋養全身。現在胃不能接受食物,穀氣衰少,清陽之氣就不上升,濁陰之氣就不下降。

所以說上焦不通,下脘不通,但並不是說完全不通,只是與平常無病時相比,就稱為不通。上焦不通,下焦不通,就會鬱結。鬱結則少火都變成壯火,而胃居於上焦和下脘之間,所以胃氣熱,熱則上炎,所以熏蒸胸中而產生內熱。

凝,則脈不通,太素本經作「血涘泣則脈不通」。堅氏認為「涘」就是「凝」字。

陰與陽並,太素本經作「陰之與陽」。

氣盛乃內針等等,張氏說:氣盛乃內針,是因為根據病人吸氣時進行針刺;針與氣俱出,是等病人呼氣時拔針。

熱不得還,太素本經「還」作「環」。楊氏說:虛者多寒,得熱為補,如同環轉一樣。疾病從針刺處出現,使針下熱氣不能轉動。琦氏說:「熱不得還」一句是誤衍。

動氣候時,太素本經作「動無後時之」。堅氏認為這與甲乙篇相同,「之」是助詞。

絡二百六十五節,楊氏說:節就是氣穴。堅氏認為應該參照《六節藏象論》。然而下文有經絡支節的記載,則這種說法似乎是正確的。

其病所居,太素本經上還有「視」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