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

《素問紹識》~ 卷第四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四 (10)

1. 骨空論篇第六十(太素全存)

淫濼脛酸云云,太素脛酸字無。外下有踝字。五作四。楊曰。濼羅各反。淫濼膝胻痹痛無力也。外踝上五寸。足少陽光明穴也。少陽維者。在四寸中也。

輔骨上橫骨下為楗,楊曰。膝輔骨上橫骨下為楗。

俠髖為機,太素髖作䯘。楊曰。髖孔昆反。又音完。堅按䯘髖同用。先兄曰。機髀骨之入樞者。在臀上兩傍。其所俠為髖。髖則臀上側骨。與骼本是一大骨。腰旁俠脊平立陷者中。按之有骨。機關處動者是也。

骸下為輔,銅人經注曰。輔骨謂輔佐胻之骨。在䯒之外。

頭橫骨為枕,太素頭作項。楊曰。項橫骨。項上頭後玉枕也。堅按據藏經音義。作項為是。說文。頄玉枕也。(玉枕各本作項枕今據段氏所改錄)

髓空在腦後五分,太素無在字。五作三。

在顱際銳骨之下,氣府論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有額顱髮際傍各三靈。骨度篇曰。發所覆者。顱至項尺二寸。據此顱字。似專指前髮際。然說文頊。頊顱首骨也。顱頊顱也。(並據段注本錄)阮孝緒文字集略云。顱腦蓋也。(和名鈔引)然則。項後亦得稱之顱也。沈彤釋骨曰。頭橫骨中央之下端曰顱際銳骨是。

項後下復骨下,太素無後字。堅按釋骨曰。柱骨隱筋肉中者曰復骨。先兄曰。沈說亦妥。

數髓空,琦曰。數字疑有誤。

或骨空,琦曰。或字疑有誤。先兄曰。沈彤雲。通迴匝口頰下之骨曰或骨。按說文。或即域本字。云或骨者。以其骨在口頰下。象邦域之迴匝也。

當兩肩,楊曰。兩肩。有本為唇也。

髆中之陽,說文。髆。肩甲也。(原識髆誤寫作髃)

兩骨空之間,太素無空字。

出上膝四寸,琦曰。出衍字。

在毛中動下,太素動下作動脈。琦曰。動下當作動脈下。

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,太素扁作遍。無湊字。孔作空。楊曰。言骨上有空。五穀津液。入此骨空。資腦髓也。此骨空種數所在難分。有□者。不可知者。故置而不數也。堅按扁作遍非。

易髓無空,琦曰。四字衍文。

先灸項大椎,太素灸作取。楊曰。大椎穴。三陽督脈之會。故灸寒熱氣取明堂大椎。有療傷寒病。不療寒熱之。

撅骨,太素作厥骨。楊曰。此脈中血寒而少。故取背輸陷也。厥骨尾𤋲骨也。有本厥與骨通為一字。巨月反。堅按厥盡也。椎骨之所盡。故稱厥骨乎。其厥與骨為一字者。蓋指蒚字也。

肩上陷者,楊曰。肩負等穴也。

足小指次指之間,楊曰。□臨泣等穴也。

腨下陷脈,楊曰。承山□等。

動如筋者,太素動作痛。

掌束骨下,太素作骭骨下。楊曰。肝音干。𩩲骭穴也。(按肝當骭幹當於)堅按釋骨曰。束掌者曰掌束骨。

足陽明,太素此下有灸之二字。堅按此與甲乙全氏合。

巔上一,太素作直上動脈。

即以大傷病法灸之,太素作即以大傷痛壯數灸也。

白話文:

淫液導致脛骨酸痛,太素本經無「脛酸」條目,僅在外踝處有記載。五寸應作四寸。楊氏注:「濼」音「羅」。淫液導致膝蓋及腓腸肌疼痛無力,外踝向上五寸處是足少陽膽經的陽明穴,少陽經脈在四寸處。

膝蓋輔骨之上、橫骨之下為楗。楊氏注:膝蓋輔骨之上、橫骨之下為楗。

髖關節附近為機括,太素本經「髖」作「䯘」。楊氏注:「髖」音「昆」,又音「完」。堅按:「䯘」與「髖」通用。先兄曰:機括是股骨嵌入關節的樞紐,位於臀部兩側,其所依附的部位為髖關節,髖關節即臀部外側的骨骼,與骨盆本為一體。腰部旁邊,脊椎平直處凹陷的地方,按壓時可摸到骨頭,此處活動的就是機括。

骸骨下方為輔骨,銅人經注曰:輔骨是指輔助腓腸肌的骨骼,位於腓骨的外側。

頭部的橫骨為枕骨,太素本經「頭」作「項」。楊氏注:項部的橫骨,即項部頭後部的枕骨。堅按:根據藏經音義,作「項」為是。《說文解字》:「頄」即枕骨。

腦後髓空在五分處,太素本經無「在」字,五應作三。

在顱骨邊緣銳利的骨骼之下,氣府論中記載,足陽明胃經之氣由此發出,額頭、顱骨、髮際旁各有三處靈骨。《骨度篇》曰:頭髮覆蓋的範圍,從顱骨到項部為十二寸。根據此處「顱」字,似專指前額髮際,然《說文解字》:「頊」,頊即顱骨,顱骨即頭骨。項後部也可稱為顱骨。沈彤《釋骨》曰:頭部橫骨中央的下端即為顱骨邊緣銳利的骨骼。

項部後下方復骨之下,太素本經無「後」字。堅按:《釋骨》曰:隱藏在肌肉中的柱狀骨骼稱為復骨。先兄曰:沈氏之說亦可信。

數髓空,琦氏注:數字疑有誤。

或骨空,琦氏注:「或」字疑有誤。先兄曰:沈彤曰:環繞口腔及頰部下方的骨骼稱為「或骨」。按《說文解字》:「或」即「域」的本字,稱為「或骨」,是因為此骨位於口頰下方,形狀如同邦域的環繞狀。

位於兩肩之間,楊氏注:兩肩之間。有本子作「唇」。

鎖骨中之陽經,說文解字:「髆」,肩胛骨也。(原文「髆」誤寫為「髃」)

兩骨空之間,太素本經無「空」字。

向上至膝蓋四寸處,琦氏注:「出」字為贅文。

位於毛髮之中,動脈之下,太素本經「動下」作「動脈」。琦氏注:「動下」應作「動脈下」。

扁平骨骼有滲漏的紋理,無髓孔,太素本經「扁」作「遍」,無「湊」字, 「孔」作「空」。楊氏注:是指骨骼上有空洞,五穀的津液進入這些骨骼空洞,滋養腦髓。這些骨骼空洞的數量和位置很難區分,有些是□(缺字),不可知的,所以不予計算。堅按:「扁」作「遍」是不對的。

易髓無空,琦氏注:此四字為贅文。

先灸項部大椎穴,太素本經「灸」作「取」。楊氏注:大椎穴是三陽經和督脈的交會穴,所以灸大椎穴可以治療寒熱之氣,使明堂(頭部)和大椎穴的氣血暢通,可以治療傷寒,但不能治療一般的寒熱病。

厥骨,太素本經作「厥骨」。楊氏注:此處經脈中的血液寒冷而不足,所以取背部輸穴(腎俞穴)來治療。厥骨即尾椎骨。有本子「厥」與「骨」通作一字,「厥」音「巨」。堅按:「厥」是盡的意思,是椎骨的盡頭,所以稱為厥骨。其「厥」與「骨」通作一字的,指的是「蒚」字。

肩部凹陷處,楊氏注:肩部附近的穴位。

足小指與次指之間,楊氏注:臨泣等穴位。

腓腸肌下凹陷處的經脈,楊氏注:承山穴等穴位。

活動如筋腱者,太素本經「動作」作「痛」。

掌骨下方的束骨,太素本經作「骭骨下」。楊氏注:「肝」應作「骭」、「幹」應作「於」。堅按《釋骨》曰:掌骨束縛處稱為掌束骨。

足陽明胃經,太素本經此下有「灸之」二字。堅按:這與甲乙全氏的記載相符。

頭頂上方一寸處,太素本經作「直上動脈」。

即用大傷病的治療方法灸之,太素本經作「即以大傷痛壯數灸之」。